与教师一道建构理论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_xu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秋季,我和另外几名青年研究者因一个校本研究项目来到这所小学。在开始进行研究工作之前,我与学校的管理者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相互了解。我的一些研究理念,也得到了校方的认可。在接下来进行研究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得以自在地在这所学校穿梭,定点于具体学科开展工作,收集大量丰富的课例。同时,在参与学科组的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与广大一线教师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而“学科加工”这个概念,正是在此过程中建构出来的。尽管这次“自下而上”的概念建构过程漫长而周折,但这个概念不是“拿来”的,教师们对这个概念产生了亲密感;概念建构过程中始终有教师的参与,因此教师不会感到“与我无关”。
  一、教师群体的认可
  在进行这项工作之始,基于以前的研究经验,我清楚自己面临的主要困难:如何才能取得教师们的认可?
  最初,我是以“游客”的身份进入课堂。作为“游客”,我得到了殷勤的招待,但是主人的好客也意味着距离。因此,我给自己设定了目标——要成为教师们的“自己人”。可是要突破的东西太多了,譬如,我要“通情达理”,能真正同情和理解教师们的种种境遇;我在个人兴趣之外,要照应教师们的“兴奋点”;我要在自己的非专业领域,扮演“专业人士”的角色。与此同时,这个“自己人”又很“特殊”:我既要理解教师们自己的见识,又不局限于这种见识;我要尽量详尽地了解教师,又要小心地回避校内的种种人情纠葛和管理摩擦。总之,我很难摆脱“伪装亲善”的嫌疑,始终需要努力避免成为他人专业领域的“入侵者”。
  在学校里,我一直带上一台迷你DV、一支录音笔、一个听课本。现场的观感,随时记在听课本里;返回途中,也尽量对那一天的工作做一些口头的点评;听课时,我更愿意选择前排位置,以便于面向教师和学生;在录课时,我习惯拍摄孩子们的特写,记录他们的表情,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并试图揣摩他们的心思。总之,我希望能够尽量详尽地观察课堂,不愿意套用已有的理论或工具。
  在这一时期的听评课上我采用了一种“漫无目的”的方式。学校教学处帮我安排好各学科课时,但我与听课的教师还不熟悉。在这段最初的日子里,课后只是利用上午的一段时间进行沟通,再无进一步接触。此阶段我听评的各种言论还没有明确的、一致的方向与核心。因此,对这段时间的工作目的,可以概括为熟悉情况,寻找“有缘人”。
  不久,我遇到了两位与我颇有默契的教师——张老师和袁老师。张老师的教学信念较为开放,袁老师更为谨慎而敏感,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年轻而富有热情,愿意做出各种尝试以改进自己的工作。在张老师的课上,我们从一道练习题出发,提炼出一节展示课。在袁老师的课上,我们一起反复研讨不同的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尝试分头为两位教师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在集中研讨的那段时间,几乎每次到校听课,我们三个人都要碰头。在余下的时间,包括休息日,我们也会打电话就自己的想法进行沟通。
  二、“学科加工”概念的提炼及应用
  有一次在学校遇到与区教研员共同评课的机会。那一次的评课,教研员和我的每一个观点几乎都是相左的。我们谁也没有说服对方,但我们都意识到对方是在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现场中无论是执教教师还是其他旁听者,谁都没有当即直接做出草率的判断。事后,我据此总结了点评一堂课的三个不同视角,并进行了初步的概念设计,把我早先进行的那两次课例研究中的做法,概括为“学科加工”。下面这段话是对“学科加工”的描述:
  “与其母学科相比,一节课要处理的知识点,总是对应于某些主题,服务于某些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试图恢复教学内容与其母学科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学科加工。善于做学科加工的教师,在思考教学问题时,始终具有独到的学科眼光。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有较为明确的学科定位。届时,一节课的目标设计将不再是基于猜测或者灵机一动,而是有坚实的意义背景了。由此可见,教师进行学科加工时所考察的不仅是单个知识点,而是努力寻找该知识点与学科知识之间更广泛的意义联系。如果说教科书的编制过程,是由学科知识向教科书知识的转换,那么,学科加工过程,即是回头去寻找这些转换线索。”
  在我看来,“学科加工”不涉及具体的行动建议。所以在选择研究合作者时,不必纠结执教教师是否具有娴熟的教学技能。所有人都可以坐下来一起研讨课例,研究过程不再是一两位经验教师的独角戏,也不会过多干预最终的教学设计。我们的研讨多是在寻找教学设计的知识基础。我们常常追问:这样设计有什么根据?因为这些知识基础来自于广大的学术研究界,本身有接受讨论和期待更新的特性。所以,在寻找知识基础的过程中,大家都是学习者,都是平等的。“学科加工”的这些特性,让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把握,也让我相信它有在别处复制的可能。
  在后面的听评课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另外一些课例,把“学科加工”的方式应用到这些课例的研究过程中去。这时,我已经有比较明确的努力方向。在教研团队中,我充当了质疑者和资源支持者的角色。譬如,在小学三年级的竖式除法教学中,质疑的对象是竖式除法的教学重点;在资源支持方面,我们从除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入手,通过向执教教师提供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几种除法计算方法,进一步凸显除法作为“连续减”的意义。这样,竖式除法的教学得到了一个更有意义的备选方案。又譬如,在小学一年级的两位数认识的教学中,质疑的对象是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差异:这种差异仅仅体现为数值大小的不同吗?在资源支持方面,我们提供了十进制计数法的数学史知识。据此,执教教师认识到数位概念才是两位数教学的关键所在。他们的教学设计因此获得了新的备选方案,这种方案具有更加确实的知识基础。
  2011年春季,我把“学科加工”这个概念总结与教学处和研究团队的教师们做了沟通。我期望,大家可以用同一套概念来进行对话以使沟通更加有效。后来的一些研讨场合,经常会有人说:“我知道,从您那个角度会这么看……”由此可见,这个概念总结已经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了解我要做的事;学校教学处参与了事情的全过程;常务校长也理解我们的提炼。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把教研的影响面由个别“种子教师”,扩展到更大范围的教师群体中去;把一个“在地”的教育概念,扩展为教师发展的行动路径;由一个学科的提炼,进入到更多学科的探索;由理论研究人员的帮助,变成教师自己独立进行……至此,我们可以比较有信心地说,与教师一道进行理论建构是可行的。这样的概念建构,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与教师的行动密不可分。这种理论建构是以教师体验为素材,并服务于教师。最近,我开始尝试把“学科加工”与自己更一般的教育思考联系起来,这些案例具有一般理论探讨的价值。
  三、经验与反思
  通过这次的研究历程,我得出以下几项基本经验:首先,如果教师没有深度参与,便很难进行深度变革。大规模的培训和“若即若离”的接触,在我看来都很难保证教学研究的效果。其次,如果研究者没有立体的支援,便很难维持长久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说白了是成人的一种自发革新。联想到我们自身,就能理解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总之,深度参与和立体支援是与教师合作进行概念建构的必要条件。然而在这次的研究历程中,我也遇到了几项基本难题:其一,个人偏好与专业身份的冲突。有些教师我更容易亲近,有些教师与我更容易疏离;有些教师一开始就很热情,有些教师一开始就抱着冷漠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我的个人偏好与专业身份的关系?这是一个相当有挑战的事情。其二,观念激发与理论建构的冲突。等到“自己人”的角色建立起来以后,讨论就变得更加缺乏谈话的技巧与策略,而更加直接、丰富。当我们有了自己的概念建构以后,如何继续保持研究的开放性、理论的开放性,就成为难题。总之,身份与立场是在与教师进行合作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万驰)
其他文献
編辑部悬塔塔说:“你看,我的办公室要是有一盆花就更好了,是不是?”  小马哥说:“有你在办公室,还要花干什么?多余!即使有,它也不敢开,这叫闭月羞花。你本身就是一朵花,给你一花盆,你往里一站,那就是一巴西木,张开手,那就是仙人掌,来一倒立,那就是滴水观音,你就一个字——美!”
王旭在甘肃一家印刷厂工作长达7年时间,工作期间不慎受伤被认定为工伤。后印刷厂将王旭调至装订车间从事书籍装订工作,王旭认为该工作不适宜女性从事,故拒绝调岗,结果收到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印刷厂这么做合法吗?基本案情  2010年大学毕业那年,王旭应聘至甘肃一家印刷厂图书室工作,具体工作岗位是收费员。作为职场新人,王旭勤奋好学,不久便达到岗位要求,在她的认真努力下,工作得心应手。2016年8月的一天,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半袖图/七月果  一个女人幸福不幸福,从她的气质就很容易看出来。幸福女人们的眼神中、仪态里、言谈间,总会不经意地流淌出一种优雅,一份从容,一泓深情。而且我们还会吃惊地发现,这些拥有幸福气质的女人,似乎好运总在围着她们转:家庭和睦、工作顺心、子女争气,生活富足而充满情趣……幸福气质,多么美好的字眼儿,哪个女人不想拥有呢?  诚然,生活状态积累气质,但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
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贾庄村村民曹月梅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的人。她孝敬公婆、乐于助人、拾金不昧、无私奉献,用一颗善良的心“建筑”了一个“最美家庭”。  孝敬长辈  廊檐水照窝窝滴,人人都会变老的。年轻的时候不孝敬,老来怎有好光景?  朴实的曹月梅几乎事事遵循老一辈儿传下来的做人道理。既然自己不能像男人一样在外拼搏,那就在床前尽孝——孝顺公婆等长辈吧。  每次做好饭菜,曹月梅都满满地盛上,给公公婆婆端过去,
编者按: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广东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目标的关键。2012年10月,作为广东省“强师工程”重点项目之一的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正式启动,计划培养一批“名教师”“名校长”和“教育家”,以解广东省创一流教育的人才之“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百千万工程”力求在培养模式和教育机制上做到四点:强调竞争、协同创新、示范引领和制度保
朋友讲过她一个大学室友的故事。大学4年,室友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那张小床。不去参加社团活动,也不想去实习,每天只在教室和宿舍间两点一线。吃饭也是顺路买回来,坐在床边吃完就躺着玩手机。其他人劝她,趁大学里时间充足,多做一些喜欢的事,也能给自己的未来多一些可能性。但她总是说:“现在这样就挺好,我们总是要学着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与其折腾,不如享受。”几次劝说无果,大家也就不再管她,各自忙各自的事情了。转
大年十四,站在窗前,看窗外雪花在扬扬洒洒、轻舞飞扬,就想到“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古话,今年应该是一个丰收年!街上的行人踩着雪,深一脚浅一脚地慢慢行走着,这景象将我的思绪带到30多年前……  在上个世纪70年代,雪似乎比现在下得多,水分也大。冬天来了,雪也紧跟着来了。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比较困难,棉衣也是老人穿了老二的穿,最小的永远是穿硬棒棒的旧棉袄,棉袄下也没什么线衣和外套,但那时我们的心情很好,很
从今年开始  我们养成了新习惯  告别的时候拥抱一会儿  你在我怀中像个刚上小学的孩子  我尽量多地大声地说我爱你  这也许源自内心更深的恐惧  七十三岁了  你还像三十岁那年一样爱我  我们无话不谈,像一对老朋友  你的基因在我体内熊熊燃烧  像永不熄灭的火盆  因为你啊,我获得这世间所有的善与信念  他们说我人不错  也懂得容让  这是你的默认设置  像你一样,余生我只想给予给予给予  却在大
目的明确  作为一个四线小城市出来的女孩子,侯玥从小深知生活不易。小时候,她的父母在街边开一间小卖铺,利润微薄,操心费力,侯玥就这样每天看着父母小心翼翼经营那一点小生意。那时父母说得最多的是:“玥啊,爸妈不求你大富大贵,但一定要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至少要旱涝保收,不会被饿着,也不会被欺负。”  大学毕业后,她一门心思考公务员,最后虽然没有捧上“金饭碗”,但好歹进了一家事业单位,解决大城市的户口,
一、校园集体舞引发的问题  1.现象描述  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校园集体舞已推广多年,但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当跳到需要手拉手的动作时,有些学生会表现得很抗拒。例如他们会拿出一根铅笔或一把尺子,两人各执一头;又如,他们只拽住对方的衣袖抑或磨蹭半天才伸出一个小指头给对方;还如,他们在跳完集体舞后故意反复地洗手。  2.现象调查  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调查了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他们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