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对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疗效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维思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分别采用阳、阴性症状量表(PANSS)、Hami-lton焦虑量表(HAMA)、强迫症状量表(Y_BOCS)以及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PANSS、HAMA、Y_BOCS以及HAMD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但观察组PANSS、HAMA、Y_BOCS以及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显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强迫症状 护理干预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097-01
为研究对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疗效影响,我院选取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维思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所有患者诊断均参照符合CCMD_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阳、阴性症状量表≥60分,强迫症状量表总分≥16分,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17-34岁,平均年龄(20.8±5.1)岁,病程0.5-7年,平均为(4.8±2.1)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方面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维思通治疗,每天2-6m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护理、行为训练以及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认知治疗的基本情况,说明认知与思维、情绪、态度以及行为的关系,帮助患者认识认知上的不现实,例如强迫性怀疑以及强制性对立思维,帮助患者树立健康成熟的认知方式。行为训练时采用暴露行为疗法,治疗时让患者密切接触或者想象引发其不舒服的情境和事物,使其用他们认为有效的方法减轻焦虑和紧张,使其逐渐适应治疗。心理护理时积极与患者交谈,鼓励患者说出其内心的精神困惑,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开展一对一的合作式交流,每周1-2次,两组均治疗8周。
1.3 观察项目
采用阳、阴性症状量表(PANSS)、Hami-lton焦虑量表(HAMA)、强迫症状量表(Y_BOCS)以及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评分变化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的PNASS量表减分率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痊愈:减分率超过75%,显效:减分率50%-75%,有效:减分率25%-50%,无效:减分率小于25%。总显效=痊愈+显效。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包,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标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ANSS、HAMA、Y_BOCS以及HAMD评分分析
两组治疗后PANSS、HAMA、Y_BOCS以及HAMD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但治疗后观察组PANSS、HAMA、Y_BOCS以及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X±s,分)
2.2 临床疗效分析
观察组治愈7例,总显效29例,总显效率为72.5%,对照组治愈1例,总显效13例,总显效率为35%,两组总显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n(%)]
3 讨论
该疗法可以将患者的认知行为治疗与日常护理相结合,同时配合心理护理和行为训练,充分利用与患者接触的机会,促使患者摆脱强迫症状[1]。结合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患者的社会能力、兴趣以及個人卫生处理能力等,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病性表现、易激惹性、迟缓、抑郁以及社交活动等表现,从而利于进一步促进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2]。
通过本组资料研究显示,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的总线效率明显高于未实施护理干预的对照组,且治疗后两组PANSS、HAMA、Y_BOCS以及HAMD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但观察组PANSS、HAMA、Y_BOCS以及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强迫、焦虑以及抑郁症状,与文献报道[3]情况相符。
参考文献
[1] 臧秀萍.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
[2] 徐燕川.心理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3
[3] 陈幼然,郭少玲,许晓红.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的疗效分析[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0,23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强迫症状 护理干预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097-01
为研究对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疗效影响,我院选取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维思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所有患者诊断均参照符合CCMD_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阳、阴性症状量表≥60分,强迫症状量表总分≥16分,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17-34岁,平均年龄(20.8±5.1)岁,病程0.5-7年,平均为(4.8±2.1)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方面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维思通治疗,每天2-6m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护理、行为训练以及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认知治疗的基本情况,说明认知与思维、情绪、态度以及行为的关系,帮助患者认识认知上的不现实,例如强迫性怀疑以及强制性对立思维,帮助患者树立健康成熟的认知方式。行为训练时采用暴露行为疗法,治疗时让患者密切接触或者想象引发其不舒服的情境和事物,使其用他们认为有效的方法减轻焦虑和紧张,使其逐渐适应治疗。心理护理时积极与患者交谈,鼓励患者说出其内心的精神困惑,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开展一对一的合作式交流,每周1-2次,两组均治疗8周。
1.3 观察项目
采用阳、阴性症状量表(PANSS)、Hami-lton焦虑量表(HAMA)、强迫症状量表(Y_BOCS)以及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评分变化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的PNASS量表减分率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痊愈:减分率超过75%,显效:减分率50%-75%,有效:减分率25%-50%,无效:减分率小于25%。总显效=痊愈+显效。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包,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标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ANSS、HAMA、Y_BOCS以及HAMD评分分析
两组治疗后PANSS、HAMA、Y_BOCS以及HAMD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但治疗后观察组PANSS、HAMA、Y_BOCS以及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X±s,分)
2.2 临床疗效分析
观察组治愈7例,总显效29例,总显效率为72.5%,对照组治愈1例,总显效13例,总显效率为35%,两组总显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n(%)]
3 讨论
该疗法可以将患者的认知行为治疗与日常护理相结合,同时配合心理护理和行为训练,充分利用与患者接触的机会,促使患者摆脱强迫症状[1]。结合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患者的社会能力、兴趣以及個人卫生处理能力等,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病性表现、易激惹性、迟缓、抑郁以及社交活动等表现,从而利于进一步促进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2]。
通过本组资料研究显示,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的总线效率明显高于未实施护理干预的对照组,且治疗后两组PANSS、HAMA、Y_BOCS以及HAMD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但观察组PANSS、HAMA、Y_BOCS以及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强迫、焦虑以及抑郁症状,与文献报道[3]情况相符。
参考文献
[1] 臧秀萍.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
[2] 徐燕川.心理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3
[3] 陈幼然,郭少玲,许晓红.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的疗效分析[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