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通过广大教师积极的参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这场教育变革又引发了教师理念的转变,改变了教师的角色与教育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具有教师的共性,又具有 “语文”的独特个性。我认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积极更新语文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知识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语文教师就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文化知识是指教师广博的知识面。教师的知识面像蜜蜂酿蜜,需要博采众长。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或者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包括人际关系学知识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相关知识,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新的学习。
教師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全面透彻地理解教材、分析教材、设计教法;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有可能机动灵活地引导学生体悟文中的人文内涵。
二、读万卷书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让书籍成为我们的精神伴侣。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神的读物都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底气十足地走向学生,走向语文课堂。
在读万卷书中,我们更多的引导小学语文教师去涉猎儿童文学。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关于寓言的艺术,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课外阅读最主要的读物当然也是儿童文学。
三、立足课堂,锻造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讲,语文课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三大能力,即课前的预设能力、课中的组织能力、课后的反思能力。
(一)课前的预设能力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而善于解读文本、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会解读文本是必备的素养,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我们除了学会解读自己,对自身的知识、能力,自己的情感、心智等的解读外,还要学会解读学生。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甚至对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来说,这可能是最为关键的。在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时,我们最能够见出一个教师的思想修养,学理结构和他的文化视野,他的对于教育的理解和作为人的真正的道德良知等内容都在里面。
(二)课中的组织能力
教师要有强有力的课堂调控能力。成功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如果说高质量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那么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为动态生成导航护航。显然,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并非易事,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课后的反思能力
反思实际是对本质的追问,是教学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学反思是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艺术的反思。通过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
四、倡导课题引领,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语文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事。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
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追求新的根本价值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理念,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产物。纵观建国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我们将会发现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强调能力和智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80年代中后期强调非智力因素,提出“培养非智力因素”;90年代以后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全面总结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一基本理念应成为指导我们当今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思想。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语文教师惟有立足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争做一个技能过硬、理念先进,勤于实践、善于研究,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语文教师,这便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具有教师的共性,又具有 “语文”的独特个性。我认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积极更新语文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知识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语文教师就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文化知识是指教师广博的知识面。教师的知识面像蜜蜂酿蜜,需要博采众长。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或者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包括人际关系学知识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相关知识,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新的学习。
教師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全面透彻地理解教材、分析教材、设计教法;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有可能机动灵活地引导学生体悟文中的人文内涵。
二、读万卷书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让书籍成为我们的精神伴侣。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神的读物都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底气十足地走向学生,走向语文课堂。
在读万卷书中,我们更多的引导小学语文教师去涉猎儿童文学。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关于寓言的艺术,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课外阅读最主要的读物当然也是儿童文学。
三、立足课堂,锻造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讲,语文课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三大能力,即课前的预设能力、课中的组织能力、课后的反思能力。
(一)课前的预设能力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而善于解读文本、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会解读文本是必备的素养,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我们除了学会解读自己,对自身的知识、能力,自己的情感、心智等的解读外,还要学会解读学生。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甚至对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来说,这可能是最为关键的。在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时,我们最能够见出一个教师的思想修养,学理结构和他的文化视野,他的对于教育的理解和作为人的真正的道德良知等内容都在里面。
(二)课中的组织能力
教师要有强有力的课堂调控能力。成功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如果说高质量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那么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为动态生成导航护航。显然,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并非易事,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课后的反思能力
反思实际是对本质的追问,是教学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学反思是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艺术的反思。通过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
四、倡导课题引领,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语文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事。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
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追求新的根本价值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理念,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产物。纵观建国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我们将会发现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强调能力和智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80年代中后期强调非智力因素,提出“培养非智力因素”;90年代以后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全面总结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一基本理念应成为指导我们当今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思想。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语文教师惟有立足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争做一个技能过硬、理念先进,勤于实践、善于研究,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语文教师,这便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