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关系与“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
Zhao Lei: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
劉卫东: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特别助理
Liu Weidong: Assistant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傅梦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Fu Mengzi: Vice President of the China Institutes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刘卫东: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明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往哪走,今后几年怎么走,吹响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号角,同时指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即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世纪工程。这样一幅历史画卷必将在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之中,以及在各种力量碰撞和各种矛盾的解决中逐步展开。只有站在历史高度上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和挑战性,才能正确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赵磊: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开放”共计出现12次,体现了中国对于开放的高度重视,以及开放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开放是“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底色。“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共商共建共享,要求沿线国家保持开放的心态;“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涵——互联互通,要求沿线国家有开放的行动;“一带一路”的重要目的——合作共赢,要求沿线国家有开放的担当。
刘卫东:从本质上讲,“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对所有感兴趣的国家和地区开放,没有预设的国家名单和空间范围。《愿景与行动》曾提到“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但也强调“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组织均可参与。实际上,目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已经从亚欧非大陆拓展到拉丁美洲和南太平洋地区,充分体现了其开放性。
傅梦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做到三个对接点:一是与当地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找好具体地方、领域或行业的契合点。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主脉,如要让互联互通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辐射效应,需找准当地需求,契合发展需要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开展产能合作。需要注意的是,“一带一路”要有惠及面广的民生工程,才能形成涓滴效应,使通道建设与产能合作、基础设施相互支撑。二是与全球价值链紧密契合。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是大势所趋。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正在解除对全球产业分工低端地位的锁定,向中高端迈进,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坚实的基础。在这一关键时期,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要有梯度效应,有序转移优质产能,而非一味追求高技术。中国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是新型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价值链的变化将重塑国际劳动分工的格局,不仅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新的合作选择,也为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进行产业和技术合作创造条件,增添自信。三是与绿色丝路发展理念结合。互联互通常常涉及大范围及长线开发,一些大型工程有可能改变部分地区的生态面貌,如果处理不好环保问题,很可能遭到当地民众的抵触和反对,甚至被一些西方媒体炒作负面声音、放大负面情绪。因此,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是高质量高标准共建“一带一路”的必然要求。这正是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要本着开放、绿色、廉洁理念,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要把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傅梦孜:六年来,中国各地区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逐渐拉开与外部互联互通的帷幕。中国的边疆地区从开放的后方一跃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边疆开发和乡村振兴有效配合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上国内发展日程,“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也需要与这些区域进行有效对接。国内区域发展及整体协调推进会让国内区域发展产生外溢效应,形成内部与外部的良性互动。这就要求我们扩大改革开放,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研发和国际合作,推动形成基建引领、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综合效应。 赵磊:就城市而言,新疆、福建深度推进“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辽宁积极创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一批国际知名企业跨过山海关,在东北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河南重点打造鄭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成立了200亿元的中原丝路基金;山东蓬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陕西韩城连续多年举办“一带一路”国际灯光艺术节;宁波精准对接中东欧市场。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成为“一带一路”新的重要支撑。
赵磊:国有企业是主力军,民营企业是生力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顺应企业国际化布局的规律。当然,未来的最好效果是不区分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而是培育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培育世界一流企业。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不仅需要中国企业参与,也需要优质的国际企业参与。我国目前已与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建立了第三方合作机制,共同聚焦基础设施、环保、金融等领域,在一系列重大项目上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华为、华立、四达时代、魏桥创业、吉利、美的等民营企业开始与“一带一路”挂钩,开始拥有品牌价值。总之,中国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致力于走进去、走上去;不仅要产业化、更要聚焦于品牌化、国际化。
傅梦孜:深入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和透明,将助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迈上新的阶梯。习近平主席指出:“对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规则、标准和最佳实践,统筹推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让各国都从中受益,实现共同发展。”这一要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通行国际规则是“一带一路”倡议需要遵循的原则,其中项目方案、环评、法律空间、招聘用工、招标开放等都需要公正与透明。例如,科伦坡港口城是斯里兰卡“大西部省”战略规划的旗舰项目,也是中斯两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务实对接的重点项目。科伦坡港口城二期建设方案在报当地政府审批前,邀请当地测评机构和第三方进行环境评价,并在电视上公开评审结果,形成的相关报告发至国会议员,广泛汲取意见。这样的透明性环节,对于保障项目的民意支持大有裨益。总之,随着“一带一路”项目各项信息的公开,有利于“一带一路”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也有助于避免项目变更或遭受外界不实指责。当然,对西方一些歪曲中伤的舆论,如制造所谓“债务陷阱论”等应主动出击,基于事实及时说明真相。
刘卫东:必须认识到,在人们生态环境意识全面觉醒的当代,不顾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包括在低收入国家。此外,近几十年来,活跃的环保组织在唤醒欠发达地区人们环境意识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一支重要的力量。因此,与前四十年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期不同,“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全新的国际环境和舆论氛围,必须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事实上,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是中国的主动作为,是其自身绿色发展理念和经验的推广。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不仅仅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更是中国自身绿色发展理念的海外实践和主动作为,更是“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领域之一。
Zhao Lei: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
劉卫东: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特别助理
Liu Weidong: Assistant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傅梦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Fu Mengzi: Vice President of the China Institutes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本刊记者:“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什么?
刘卫东: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明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往哪走,今后几年怎么走,吹响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号角,同时指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即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世纪工程。这样一幅历史画卷必将在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之中,以及在各种力量碰撞和各种矛盾的解决中逐步展开。只有站在历史高度上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和挑战性,才能正确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本刊记者:如何理解开放对于“一带一路”发展的意义?
赵磊: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开放”共计出现12次,体现了中国对于开放的高度重视,以及开放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开放是“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底色。“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共商共建共享,要求沿线国家保持开放的心态;“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涵——互联互通,要求沿线国家有开放的行动;“一带一路”的重要目的——合作共赢,要求沿线国家有开放的担当。
刘卫东:从本质上讲,“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对所有感兴趣的国家和地区开放,没有预设的国家名单和空间范围。《愿景与行动》曾提到“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但也强调“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组织均可参与。实际上,目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已经从亚欧非大陆拓展到拉丁美洲和南太平洋地区,充分体现了其开放性。
本刊记者:在完成顶层设计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该如何在相关战略、政策上做好对接工作?
傅梦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做到三个对接点:一是与当地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找好具体地方、领域或行业的契合点。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主脉,如要让互联互通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辐射效应,需找准当地需求,契合发展需要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开展产能合作。需要注意的是,“一带一路”要有惠及面广的民生工程,才能形成涓滴效应,使通道建设与产能合作、基础设施相互支撑。二是与全球价值链紧密契合。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是大势所趋。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正在解除对全球产业分工低端地位的锁定,向中高端迈进,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坚实的基础。在这一关键时期,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要有梯度效应,有序转移优质产能,而非一味追求高技术。中国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是新型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价值链的变化将重塑国际劳动分工的格局,不仅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新的合作选择,也为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进行产业和技术合作创造条件,增添自信。三是与绿色丝路发展理念结合。互联互通常常涉及大范围及长线开发,一些大型工程有可能改变部分地区的生态面貌,如果处理不好环保问题,很可能遭到当地民众的抵触和反对,甚至被一些西方媒体炒作负面声音、放大负面情绪。因此,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是高质量高标准共建“一带一路”的必然要求。这正是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要本着开放、绿色、廉洁理念,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要把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本刊记者:各地的区域发展如何做好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协调统筹、相互促进?
傅梦孜:六年来,中国各地区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逐渐拉开与外部互联互通的帷幕。中国的边疆地区从开放的后方一跃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边疆开发和乡村振兴有效配合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上国内发展日程,“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也需要与这些区域进行有效对接。国内区域发展及整体协调推进会让国内区域发展产生外溢效应,形成内部与外部的良性互动。这就要求我们扩大改革开放,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研发和国际合作,推动形成基建引领、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综合效应。 赵磊:就城市而言,新疆、福建深度推进“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辽宁积极创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一批国际知名企业跨过山海关,在东北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河南重点打造鄭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成立了200亿元的中原丝路基金;山东蓬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陕西韩城连续多年举办“一带一路”国际灯光艺术节;宁波精准对接中东欧市场。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成为“一带一路”新的重要支撑。
本刊记者:企业“走出去”,如何走得更好,提升品牌化、国际化?
赵磊:国有企业是主力军,民营企业是生力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顺应企业国际化布局的规律。当然,未来的最好效果是不区分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而是培育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培育世界一流企业。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不仅需要中国企业参与,也需要优质的国际企业参与。我国目前已与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建立了第三方合作机制,共同聚焦基础设施、环保、金融等领域,在一系列重大项目上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华为、华立、四达时代、魏桥创业、吉利、美的等民营企业开始与“一带一路”挂钩,开始拥有品牌价值。总之,中国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致力于走进去、走上去;不仅要产业化、更要聚焦于品牌化、国际化。
本刊记者:在“走出去”的项目操作中,如何更深入对接国际通行规则?
傅梦孜:深入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和透明,将助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迈上新的阶梯。习近平主席指出:“对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规则、标准和最佳实践,统筹推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让各国都从中受益,实现共同发展。”这一要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通行国际规则是“一带一路”倡议需要遵循的原则,其中项目方案、环评、法律空间、招聘用工、招标开放等都需要公正与透明。例如,科伦坡港口城是斯里兰卡“大西部省”战略规划的旗舰项目,也是中斯两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务实对接的重点项目。科伦坡港口城二期建设方案在报当地政府审批前,邀请当地测评机构和第三方进行环境评价,并在电视上公开评审结果,形成的相关报告发至国会议员,广泛汲取意见。这样的透明性环节,对于保障项目的民意支持大有裨益。总之,随着“一带一路”项目各项信息的公开,有利于“一带一路”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也有助于避免项目变更或遭受外界不实指责。当然,对西方一些歪曲中伤的舆论,如制造所谓“债务陷阱论”等应主动出击,基于事实及时说明真相。
本刊记者:“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更加强调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意义何在?
刘卫东:必须认识到,在人们生态环境意识全面觉醒的当代,不顾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包括在低收入国家。此外,近几十年来,活跃的环保组织在唤醒欠发达地区人们环境意识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一支重要的力量。因此,与前四十年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期不同,“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全新的国际环境和舆论氛围,必须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事实上,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是中国的主动作为,是其自身绿色发展理念和经验的推广。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不仅仅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更是中国自身绿色发展理念的海外实践和主动作为,更是“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领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