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任何时候,人,都该以时代背景窥视个体,即使是一台戏,即使是解读巨匠,解读莎翁。
在任何时候,爱,都是以个体悲喜承载时代,即使是一台戏,即使是源于巨著,源于莎翁。
文艺复兴属于莎翁,一个功利主义威胁艺术创造力的年代,一个国王乐于文娱的时代,一个贪恋床第之欢的年代,是利己主义盛行的年代、是艺术派别自立门户的年代,是暴力泛滥的年代……当然,也是爱情至上的年代。如此寻思,600年一个循环,莎翁的世界奇迹般“部分”回归。
说是“部分”,因为生活依旧属于自私和享乐,但爱情却失去了制高点。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十二夜》、《驯悍记》、《仲夏夜之梦》……莎翁的书写散发着曼妙的喘息激烈的,私藏的,相融的,他们结合激发出多种“爱”的方式。有冥冥中的巧遇,热切的表白,执着的追求,亲密的结合,叛逆的勇气,升级的争执,被迫的分离,破镜重圆的高潮直到最后归于平静和温暖。
满目皆是结局分明的故事,悲喜交加的爱,奔腾不息的灵。从结构到内容,故事无可否认的经典,唯独结局该有变化。“爱是没有阶级之分的,皇后与可怜的流浪汉之间也能擦出火花(莎翁言)”。这并非音乐剧《莎翁的情书》的节奏。《莎翁的情书》就是在借助经典来“质问”经典。
莎士比亚提供的情感经验、判断在当下是否有可鉴,郎情妾意的恋情是否能敌过多元化社会价值拷问,古已有之的婚姻矛盾是否在高速发展的当下,有更特别的解决方式?当剧中人物大骂“莎士比亚,骗子!”我们只好耸耸肩,生活远比舞台狗血,残酷,社会都能如此“惊悚”,何况是纯粹“唯心主义”的爱情。
莎士比亚:真爱之路,往往荆棘满途。
莎士比亚研究院的毕业典礼,四位才子才女慷慨激昂地宣誓,“莎士比亚告诉了我们人生、生活、情感的真谛,有问题就找莎翁”。
可是……
低声沉吟“玫瑰啊玫瑰……”的Juliet,自以为能够遇到Romeo,并且主观地认为Romeo也会如她所想,和她谱写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可惜啊,姑娘,现在太多一次性的感情了,用过即弃。微信靠谱吗?那是“神器”好不好。
演员助理Cesar暗恋当红影星Orlanda,却被Orlanda指示去向Rolando表白,当暗恋、基情都公之于众的时候,却发现现实世界并没有像舞台剧那样充满喜感、胜利结局。Cesar为爱牺牲了这么多可是却换来爱人一句“恶心”。
模仿《驯悍记》情节的patrick当奋起反抗悍妻、争取男子地位时,其实也发现夫妻关系积弊已久,在家庭中的主角地位早就丧失殆尽,所以也会说“丘比特牵线搭桥是靠心的,所以丘比特也是看不见的”。
至于模仿《仲夏夜之梦》情节的最后一个故事,则选取了男女主角面对婚姻崩溃的现实,试图用从蝴蝶花中提炼的“爱情迷药”来拯救爱情,最后也醒悟到挽救不仅荒唐,而且徒劳。
“真爱之路,往往荆棘满途。”戏剧魅力不过于此,你我感同身受。结尾一幕,金黄色调的舞台拉起一抹蓝,几道白。蓝天、白云清风拂面。好个“治愈系”。
莎士比亚: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男男女女都不过是其中的演员罢了。
莎士比亚提供的情感经验、判断在当下是否有可鉴,郎情妾意的恋情是否能敌过多元化社会价值拷问,古已有之的婚姻矛盾是否在高速发展的当下,有更特别的解决方式?
几场舞台上的恋情故事都以悲剧结尾,似乎不符合原本是以喜剧情节、大团圆结尾的莎氏风格,这些戏剧的情节迁移到生活中,却也发现了赚取人眼泪、欢笑的戏,未必能告诉人如何去正确谈场恋爱,如何去经营一段恋情,如何挽救岌岌可危的婚姻。
面对现代都市太多的不确定,年轻的人们缺乏对待爱情的方式方法。当爱情没有“圣经”,真心去爱的人,只好拿莎翁的浪漫故事作攻略,写下情书,孩子一般天真的寄出……
但事情总是事与愿违,他们遵照莎翁的“指引”后,四位年轻人或愤怒、或悲戚、或无奈地喊出:莎士比亚,你是个骗子!为什么会是这样?难道,他们没有找到莎翁的爱情密钥?
莎士比亚的剧情不可照搬到现实中,因为他的爱情主人们的性格、所处的环境……与《情书》中的“他们”有太多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莎翁小说中的爱人们是两情相悦,真爱来自双方,而现实中的四位年轻人,都是一厢情愿。正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
莎士比亚: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发闪光的不全是黄金。
自2010年诞生以来,《莎翁的情书》的舞台几经变迁。最初,符号性设计,视觉上的鲜明都为人津津乐道。 “Love”字样的铁框架子,五颜六色的梯子,衬在人物身后或直立或倾斜,代表着爱情之路攀爬之艰辛多舛。
再到2012的长沙,《莎翁的情书》舞台渲染依然走在归繁为简的路上——房子的立体边框,形状简单如稚童画画。四周空空,唯有一面金黄色的底墙,上面盖了一个巨大的“Approved”章。梯子还在,变成了纯白,斜在屋子一角,尺寸相较显得迷你。屋子中央吊下一盏漆成红色的电灯,自始至终不会打开。
舞台音乐剧,形式之下,色彩和形状肩负向观众传递代入感的任务。而我们最能感受到爱是在什么时候?是家里,在屋子里,有家就有爱。只要我们在屋里面就自觉很受保护,即便只是舞台上一个空空的框架。声音亦如此。《莎翁的情书》沿袭了传统音乐剧特点,音乐部分将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一一阐述,一首曲子中,能感受到强烈的时空变幻感,时而被无限压缩,时而被极度放大,男女主人公跟随曲调,可以从相识瞬间坠入爱河。
由于去年《妈妈咪呀》中文版的火热,很多人都不自觉的拿本土原创音乐剧与之相较,结论往往是否定的。但结论源于辩证,中国音乐还是小孩,它稚嫩,却充满了创造力与潜力。不要忽略,《莎翁的情书》做到了像莎翁那样,简单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着力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它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当代图景,并给予人欢乐与启迪。
在任何时候,爱,都是以个体悲喜承载时代,即使是一台戏,即使是源于巨著,源于莎翁。
文艺复兴属于莎翁,一个功利主义威胁艺术创造力的年代,一个国王乐于文娱的时代,一个贪恋床第之欢的年代,是利己主义盛行的年代、是艺术派别自立门户的年代,是暴力泛滥的年代……当然,也是爱情至上的年代。如此寻思,600年一个循环,莎翁的世界奇迹般“部分”回归。
说是“部分”,因为生活依旧属于自私和享乐,但爱情却失去了制高点。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十二夜》、《驯悍记》、《仲夏夜之梦》……莎翁的书写散发着曼妙的喘息激烈的,私藏的,相融的,他们结合激发出多种“爱”的方式。有冥冥中的巧遇,热切的表白,执着的追求,亲密的结合,叛逆的勇气,升级的争执,被迫的分离,破镜重圆的高潮直到最后归于平静和温暖。
满目皆是结局分明的故事,悲喜交加的爱,奔腾不息的灵。从结构到内容,故事无可否认的经典,唯独结局该有变化。“爱是没有阶级之分的,皇后与可怜的流浪汉之间也能擦出火花(莎翁言)”。这并非音乐剧《莎翁的情书》的节奏。《莎翁的情书》就是在借助经典来“质问”经典。
莎士比亚提供的情感经验、判断在当下是否有可鉴,郎情妾意的恋情是否能敌过多元化社会价值拷问,古已有之的婚姻矛盾是否在高速发展的当下,有更特别的解决方式?当剧中人物大骂“莎士比亚,骗子!”我们只好耸耸肩,生活远比舞台狗血,残酷,社会都能如此“惊悚”,何况是纯粹“唯心主义”的爱情。
莎士比亚:真爱之路,往往荆棘满途。
莎士比亚研究院的毕业典礼,四位才子才女慷慨激昂地宣誓,“莎士比亚告诉了我们人生、生活、情感的真谛,有问题就找莎翁”。
可是……
低声沉吟“玫瑰啊玫瑰……”的Juliet,自以为能够遇到Romeo,并且主观地认为Romeo也会如她所想,和她谱写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可惜啊,姑娘,现在太多一次性的感情了,用过即弃。微信靠谱吗?那是“神器”好不好。
演员助理Cesar暗恋当红影星Orlanda,却被Orlanda指示去向Rolando表白,当暗恋、基情都公之于众的时候,却发现现实世界并没有像舞台剧那样充满喜感、胜利结局。Cesar为爱牺牲了这么多可是却换来爱人一句“恶心”。
模仿《驯悍记》情节的patrick当奋起反抗悍妻、争取男子地位时,其实也发现夫妻关系积弊已久,在家庭中的主角地位早就丧失殆尽,所以也会说“丘比特牵线搭桥是靠心的,所以丘比特也是看不见的”。
至于模仿《仲夏夜之梦》情节的最后一个故事,则选取了男女主角面对婚姻崩溃的现实,试图用从蝴蝶花中提炼的“爱情迷药”来拯救爱情,最后也醒悟到挽救不仅荒唐,而且徒劳。
“真爱之路,往往荆棘满途。”戏剧魅力不过于此,你我感同身受。结尾一幕,金黄色调的舞台拉起一抹蓝,几道白。蓝天、白云清风拂面。好个“治愈系”。
莎士比亚: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男男女女都不过是其中的演员罢了。
莎士比亚提供的情感经验、判断在当下是否有可鉴,郎情妾意的恋情是否能敌过多元化社会价值拷问,古已有之的婚姻矛盾是否在高速发展的当下,有更特别的解决方式?
几场舞台上的恋情故事都以悲剧结尾,似乎不符合原本是以喜剧情节、大团圆结尾的莎氏风格,这些戏剧的情节迁移到生活中,却也发现了赚取人眼泪、欢笑的戏,未必能告诉人如何去正确谈场恋爱,如何去经营一段恋情,如何挽救岌岌可危的婚姻。
面对现代都市太多的不确定,年轻的人们缺乏对待爱情的方式方法。当爱情没有“圣经”,真心去爱的人,只好拿莎翁的浪漫故事作攻略,写下情书,孩子一般天真的寄出……
但事情总是事与愿违,他们遵照莎翁的“指引”后,四位年轻人或愤怒、或悲戚、或无奈地喊出:莎士比亚,你是个骗子!为什么会是这样?难道,他们没有找到莎翁的爱情密钥?
莎士比亚的剧情不可照搬到现实中,因为他的爱情主人们的性格、所处的环境……与《情书》中的“他们”有太多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莎翁小说中的爱人们是两情相悦,真爱来自双方,而现实中的四位年轻人,都是一厢情愿。正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
莎士比亚: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发闪光的不全是黄金。
自2010年诞生以来,《莎翁的情书》的舞台几经变迁。最初,符号性设计,视觉上的鲜明都为人津津乐道。 “Love”字样的铁框架子,五颜六色的梯子,衬在人物身后或直立或倾斜,代表着爱情之路攀爬之艰辛多舛。
再到2012的长沙,《莎翁的情书》舞台渲染依然走在归繁为简的路上——房子的立体边框,形状简单如稚童画画。四周空空,唯有一面金黄色的底墙,上面盖了一个巨大的“Approved”章。梯子还在,变成了纯白,斜在屋子一角,尺寸相较显得迷你。屋子中央吊下一盏漆成红色的电灯,自始至终不会打开。
舞台音乐剧,形式之下,色彩和形状肩负向观众传递代入感的任务。而我们最能感受到爱是在什么时候?是家里,在屋子里,有家就有爱。只要我们在屋里面就自觉很受保护,即便只是舞台上一个空空的框架。声音亦如此。《莎翁的情书》沿袭了传统音乐剧特点,音乐部分将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一一阐述,一首曲子中,能感受到强烈的时空变幻感,时而被无限压缩,时而被极度放大,男女主人公跟随曲调,可以从相识瞬间坠入爱河。
由于去年《妈妈咪呀》中文版的火热,很多人都不自觉的拿本土原创音乐剧与之相较,结论往往是否定的。但结论源于辩证,中国音乐还是小孩,它稚嫩,却充满了创造力与潜力。不要忽略,《莎翁的情书》做到了像莎翁那样,简单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着力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它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当代图景,并给予人欢乐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