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堂,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探究,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等。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笔者尝试在设问、探究、交流等环节“做好文章”。
巧妙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重视运用设疑提问这一师生互动平台,利用学生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的心理,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寻找答案。教师还应充分考虑的学生年龄特征、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巧妙地提出問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更好地感知、思考和想象。例如,在执教《神奇的磁力》时,笔者是这样激发学生思维的:
师:老师不小心把铁钉掉到盛有水的烧杯里了,你有什么方法把铁钉取出来?
生:用手从水里拿出来。
生:用筷子夹上来。
生:把水倒掉后拿出来。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办法。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谁能不用夹取的方法,不沾水、不倒掉水,轻松地把铁钉取出来呢?
(学生马上开动脑筋,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办法,进入主动思考的状态,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师:老师这里有一位神秘的“朋友”,听说它能满足老师的要求。
(教师先出示包裹着的“魔棒”,然后用它隔着烧杯壁将杯里的铁钉吸取出水面。)
师:这神秘的“魔棒”究竟是什么呢?
(随后揭秘“魔棒”,从而为“磁铁探物”活动做好铺垫,并创设了有趣的问题情境。)
这样设计,一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二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尽情地思考和猜想,为探究活动打下基础。接着,笔者围绕“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和“磁铁哪里磁力大”两个问题,设计了两个递进式的探究活动,引导他们依照“问题—猜想—实验—结论”的过程深入展开探究,帮助他们建构对磁铁的磁性更完整的科学认识。
注重探究,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科学课堂以科学探究为核心,通过开展科学探究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让“做”与“思”相融相生,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设计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以学生的前概念、观察、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对比、综合等手段,挖掘潜在的科学问题,并进行发散、延伸,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例如,在执教《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时,笔者充分引导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去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将探究活动向着更广、更深的方向拓展,让他们在“问题—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
师: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小组思考、讨论、交流。)
生:烧瓶里。
生:试管里。
生:气球里。
生:软塑料瓶里。
师:你们准备选什么材料密封空气呢?
生:用胶条。
生:用橡皮泥。
生:用蜡。
生:用黄泥球。
生:用细线捆扎。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生:用手捂住烧瓶。
生:用热水和冷水。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办法,请大家像科学家那样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吧!
(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实验。)
师:孩子们,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加热,小气球就会鼓起来。
生: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在烧瓶上套上小气球,通过小气球的鼓凹来发现的。
生:空气受热膨胀后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
生:压扁的软塑料瓶在热水中会鼓起来,在冷水中又会凹下去。
生: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一会儿就变圆了。
在以上自主探究活动中,从选择材料到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都积极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学生的探究过程不难看出,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也有一定的见解,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形成了科学的认识。
广泛交流,提升学生思维广度
学生完成合作探究后,教师应创设一个有效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交流探究的所得、所感、所悟。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相互尊重、客观评价,同时注重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尊重科学事实、敢于发表异议的科学品质,让他们在各种思维的碰撞中提升思维的广度。教师还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忽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展示的机会,通过由浅入深的提问引导他们思考、交流、汇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小学生的思维容易浮于表面,思考的主动性不够,教师在听取学生汇报、交流时应注意引导他们思考:你们刚才是怎么做的?你们为什么认为是这样的?你们实验所得数据是什么?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使交流深入科学本质,让探究结果得以提炼,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执教《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时,笔者是这样做的:
师:你刚才是怎么做的?
生:将一块磁铁的S极与另一块磁铁的S极靠近。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它们分开了。
生:将一块磁铁的N极与另一块磁铁的N极靠近。
师:又怎么样呢?
生:它们也是相互排斥的。
生:用一块磁铁的N极与另一块磁铁的S极靠近。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相互吸引在一起。
生:用一块磁铁的S极与另一块磁铁的N极靠近。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呢?
生:它们相互吸引在一起。
师:你们只做了一次实验吗?
生:我们分别做了好几次呢!
师:你们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生: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磁铁间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得出磁铁间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评的一致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应让学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是科学教学中一项长期的任务,科学教师应将科学思维的训练贯穿科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让所有学生在“做”“思”共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巧妙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重视运用设疑提问这一师生互动平台,利用学生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的心理,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寻找答案。教师还应充分考虑的学生年龄特征、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巧妙地提出問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更好地感知、思考和想象。例如,在执教《神奇的磁力》时,笔者是这样激发学生思维的:
师:老师不小心把铁钉掉到盛有水的烧杯里了,你有什么方法把铁钉取出来?
生:用手从水里拿出来。
生:用筷子夹上来。
生:把水倒掉后拿出来。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办法。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谁能不用夹取的方法,不沾水、不倒掉水,轻松地把铁钉取出来呢?
(学生马上开动脑筋,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办法,进入主动思考的状态,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师:老师这里有一位神秘的“朋友”,听说它能满足老师的要求。
(教师先出示包裹着的“魔棒”,然后用它隔着烧杯壁将杯里的铁钉吸取出水面。)
师:这神秘的“魔棒”究竟是什么呢?
(随后揭秘“魔棒”,从而为“磁铁探物”活动做好铺垫,并创设了有趣的问题情境。)
这样设计,一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二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尽情地思考和猜想,为探究活动打下基础。接着,笔者围绕“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和“磁铁哪里磁力大”两个问题,设计了两个递进式的探究活动,引导他们依照“问题—猜想—实验—结论”的过程深入展开探究,帮助他们建构对磁铁的磁性更完整的科学认识。
注重探究,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科学课堂以科学探究为核心,通过开展科学探究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让“做”与“思”相融相生,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设计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以学生的前概念、观察、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对比、综合等手段,挖掘潜在的科学问题,并进行发散、延伸,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例如,在执教《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时,笔者充分引导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去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将探究活动向着更广、更深的方向拓展,让他们在“问题—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
师: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小组思考、讨论、交流。)
生:烧瓶里。
生:试管里。
生:气球里。
生:软塑料瓶里。
师:你们准备选什么材料密封空气呢?
生:用胶条。
生:用橡皮泥。
生:用蜡。
生:用黄泥球。
生:用细线捆扎。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生:用手捂住烧瓶。
生:用热水和冷水。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办法,请大家像科学家那样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吧!
(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实验。)
师:孩子们,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加热,小气球就会鼓起来。
生: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在烧瓶上套上小气球,通过小气球的鼓凹来发现的。
生:空气受热膨胀后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
生:压扁的软塑料瓶在热水中会鼓起来,在冷水中又会凹下去。
生: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一会儿就变圆了。
在以上自主探究活动中,从选择材料到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都积极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学生的探究过程不难看出,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也有一定的见解,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形成了科学的认识。
广泛交流,提升学生思维广度
学生完成合作探究后,教师应创设一个有效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交流探究的所得、所感、所悟。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相互尊重、客观评价,同时注重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尊重科学事实、敢于发表异议的科学品质,让他们在各种思维的碰撞中提升思维的广度。教师还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忽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展示的机会,通过由浅入深的提问引导他们思考、交流、汇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小学生的思维容易浮于表面,思考的主动性不够,教师在听取学生汇报、交流时应注意引导他们思考:你们刚才是怎么做的?你们为什么认为是这样的?你们实验所得数据是什么?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使交流深入科学本质,让探究结果得以提炼,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执教《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时,笔者是这样做的:
师:你刚才是怎么做的?
生:将一块磁铁的S极与另一块磁铁的S极靠近。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它们分开了。
生:将一块磁铁的N极与另一块磁铁的N极靠近。
师:又怎么样呢?
生:它们也是相互排斥的。
生:用一块磁铁的N极与另一块磁铁的S极靠近。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相互吸引在一起。
生:用一块磁铁的S极与另一块磁铁的N极靠近。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呢?
生:它们相互吸引在一起。
师:你们只做了一次实验吗?
生:我们分别做了好几次呢!
师:你们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生: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磁铁间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得出磁铁间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评的一致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应让学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是科学教学中一项长期的任务,科学教师应将科学思维的训练贯穿科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让所有学生在“做”“思”共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