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作为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本文基于现代小学德育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小学德育课的评价方向,对现代德育课程教学及评价进行反思,提出相应的尝试策略,为小学德育健身服务。
关鍵词:现代小学;德育教学;评价;反思;研究
一、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
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动现代小学德育的贯彻实施,在全国各个小学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不单纯是让学生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更主要的是要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它的根本目的是“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小学德育教学评价的目标与方向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系统地、有步骤地从数量上测量或从性质上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据此判断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教育目标。
1.评价目的明确化
教师虽然把主体地位让给了学生,但主导作用不可忽略,在教学中要预设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评价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在设定目标时要有一定的弹性,根据评价实际随时调整教学目标,但要记住一点:每次评价都要有所收获,不要偏离目标或放任自流。教学评价过程要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别的,比如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城乡学生的看法是有差别的,作为带路人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评价,但不能因为在农村这个问题不突出就不进行教学评价了。总之,在每次进行教学评价之后都要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中,引导学生会辨析,有明朗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要树立积极的面向全体的学生观,带动家长和社会全体参与。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家长和社会的很多观念也左右着孩子的认知,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需要以家庭社会和学校为背景的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中学生是主角,老师、家长和社会人要帮助学生发现个人学习的成就和意义,指导学生检查和反思学习过程,激励学生有效的开展学习。
3.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品德与社会课是集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评价活动,要把评价结果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多层次多角度评价学生的成长。评价的标准是多维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评价的手段是多样的,如观察记录、活动记录、调查报告、竞赛评比、成果展示以及设立成长档案等。在中高年级也可采用书面考查的方式。
三、小学德育教学的反思与尝试
1.精彩导入,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
品社课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教师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谈话,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自由结组调查、讨论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问题,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汇合起来,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等等。课堂上的热烈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合作的乐趣。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小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小学生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景晓.当前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成因探析,才智,2014-03-05
[2]田志国.西藏小学品德课程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西藏教育,2018-03-20
[3]王晓东.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8-15
[4]王立湖.引导学生参与德育课堂评价的探索与实践,西部皮革,2016-07-25.
关鍵词:现代小学;德育教学;评价;反思;研究
一、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
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动现代小学德育的贯彻实施,在全国各个小学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不单纯是让学生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更主要的是要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它的根本目的是“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小学德育教学评价的目标与方向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系统地、有步骤地从数量上测量或从性质上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据此判断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教育目标。
1.评价目的明确化
教师虽然把主体地位让给了学生,但主导作用不可忽略,在教学中要预设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评价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在设定目标时要有一定的弹性,根据评价实际随时调整教学目标,但要记住一点:每次评价都要有所收获,不要偏离目标或放任自流。教学评价过程要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别的,比如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城乡学生的看法是有差别的,作为带路人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评价,但不能因为在农村这个问题不突出就不进行教学评价了。总之,在每次进行教学评价之后都要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中,引导学生会辨析,有明朗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要树立积极的面向全体的学生观,带动家长和社会全体参与。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家长和社会的很多观念也左右着孩子的认知,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需要以家庭社会和学校为背景的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中学生是主角,老师、家长和社会人要帮助学生发现个人学习的成就和意义,指导学生检查和反思学习过程,激励学生有效的开展学习。
3.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品德与社会课是集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评价活动,要把评价结果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多层次多角度评价学生的成长。评价的标准是多维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评价的手段是多样的,如观察记录、活动记录、调查报告、竞赛评比、成果展示以及设立成长档案等。在中高年级也可采用书面考查的方式。
三、小学德育教学的反思与尝试
1.精彩导入,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
品社课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教师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谈话,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自由结组调查、讨论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问题,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汇合起来,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等等。课堂上的热烈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合作的乐趣。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小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小学生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景晓.当前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成因探析,才智,2014-03-05
[2]田志国.西藏小学品德课程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西藏教育,2018-03-20
[3]王晓东.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8-15
[4]王立湖.引导学生参与德育课堂评价的探索与实践,西部皮革,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