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指出,学习资源对于中学生来说极为重要,目前农村中学很多都存在读与写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采取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教学时间的观察、分析以及对前人理论的参考,深入分析现存的问题,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
【关键词】学习资源 农村中学生 语文教学 读与写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8-0086-01
一、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现状
(一)阅读教学在学生方面
农村中学生普遍对阅读缺乏兴趣。在学生时期,家长、老师总是限制学生的阅读种类,只求“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此时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以及对学习的厌烦,所以对所谓的“圣贤书”——教科书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反而偷偷探究网络小说类的读物。这便与老师与家长的期望背道而驰了。
农村中学生的阅读面过窄,写作资源较少。现在中学的学生(包括农村地区)刚刚接触过小说,往往被小说一波三折的情节吸引,于是他们在读小说的过程当中,一味的想去知道小说那扑朔迷离的结局,而不会真正的去体悟文章的语言美与艺术技巧,更不会体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这样囫囵吞枣的阅读方式对学生往往不会有什么好处。
(二)阅读教学在社会方面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农村地区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数量有限。学生的升学压力,迫使他们放弃阅读他们感兴趣的课外读物,这他们失去了一个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感的大好机会。不能够利用他们感兴趣的文本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就要把这一任务放进课堂,但一个不留意就会让学生抵触、反感阅读,所以这还需要我们的一线语文老师来探究是否应该放松对学生课外读物的要求?如何来把握这其中的度?这仍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教师的阅读教学组织方式
众所周知,任何一堂语文课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进行的。只有认真备课了,老师自己把所要教的知识先掌握,先消化了,才能够用平实简单的道理、内容教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将在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做到举一反三。
二、农村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教师在对于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方面,没有合理的写作理论来支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教育,却不知这样的经验是否科学,因此出现了很多无用功。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规律、学习环境和个性特点不够了解,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说,教师在作文命题上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三)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有的农村中学的老师,只注重布置练习让学生反复练习,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只有学生的学,或者只有教师的教,都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不能改变学生们的写作现状。
(三)教师自身的写作素质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吕叔湘在《谈读写》中提到“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么写?这也是需要人指点的。”然而有的老师课外写作体验少,虽然读了不少的书,但是迫于繁重的教學任务,往往没有机会去写下水作文,或者自己多动笔。很多老师却希望每个学生都要达到六十分以上的标准。试问有多少老师的作文能达到60分这一标准。”由于老师自身的写作素质不高,提出的要求过高,因此难以带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导致农村中学生的写作主动性不强,最终导致写作教学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三、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策略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指出:“人从孩童时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中学生除了考试要写作文,其他时间也是要锻炼写作技能的。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写点什么呢?片段仿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仿写片段字数的多少。
我们仿写什么呢?什么都能仿写吗?当然不是,农村中学生虽然资源少,但是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写作锻炼,从而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应试水平,加深作文学科的得分能力:
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对百草园进行了多方描写,并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阜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本次案例的仿写,无疑能够增加文章的色彩。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对本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结
本文中提到的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不足,但是其作用却不可忽视,这些策略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农村中学生,发挥农村中学生在读与写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雪.中学语文微写作教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5. 5
【关键词】学习资源 农村中学生 语文教学 读与写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8-0086-01
一、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现状
(一)阅读教学在学生方面
农村中学生普遍对阅读缺乏兴趣。在学生时期,家长、老师总是限制学生的阅读种类,只求“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此时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以及对学习的厌烦,所以对所谓的“圣贤书”——教科书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反而偷偷探究网络小说类的读物。这便与老师与家长的期望背道而驰了。
农村中学生的阅读面过窄,写作资源较少。现在中学的学生(包括农村地区)刚刚接触过小说,往往被小说一波三折的情节吸引,于是他们在读小说的过程当中,一味的想去知道小说那扑朔迷离的结局,而不会真正的去体悟文章的语言美与艺术技巧,更不会体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这样囫囵吞枣的阅读方式对学生往往不会有什么好处。
(二)阅读教学在社会方面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农村地区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数量有限。学生的升学压力,迫使他们放弃阅读他们感兴趣的课外读物,这他们失去了一个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感的大好机会。不能够利用他们感兴趣的文本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就要把这一任务放进课堂,但一个不留意就会让学生抵触、反感阅读,所以这还需要我们的一线语文老师来探究是否应该放松对学生课外读物的要求?如何来把握这其中的度?这仍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教师的阅读教学组织方式
众所周知,任何一堂语文课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进行的。只有认真备课了,老师自己把所要教的知识先掌握,先消化了,才能够用平实简单的道理、内容教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将在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做到举一反三。
二、农村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教师在对于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方面,没有合理的写作理论来支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教育,却不知这样的经验是否科学,因此出现了很多无用功。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规律、学习环境和个性特点不够了解,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说,教师在作文命题上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三)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有的农村中学的老师,只注重布置练习让学生反复练习,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只有学生的学,或者只有教师的教,都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不能改变学生们的写作现状。
(三)教师自身的写作素质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吕叔湘在《谈读写》中提到“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么写?这也是需要人指点的。”然而有的老师课外写作体验少,虽然读了不少的书,但是迫于繁重的教學任务,往往没有机会去写下水作文,或者自己多动笔。很多老师却希望每个学生都要达到六十分以上的标准。试问有多少老师的作文能达到60分这一标准。”由于老师自身的写作素质不高,提出的要求过高,因此难以带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导致农村中学生的写作主动性不强,最终导致写作教学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三、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策略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指出:“人从孩童时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中学生除了考试要写作文,其他时间也是要锻炼写作技能的。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写点什么呢?片段仿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仿写片段字数的多少。
我们仿写什么呢?什么都能仿写吗?当然不是,农村中学生虽然资源少,但是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写作锻炼,从而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应试水平,加深作文学科的得分能力:
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对百草园进行了多方描写,并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阜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本次案例的仿写,无疑能够增加文章的色彩。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对本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结
本文中提到的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不足,但是其作用却不可忽视,这些策略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农村中学生,发挥农村中学生在读与写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雪.中学语文微写作教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