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的动脉内超选择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liang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评价动脉内超选择应用尿激酶(UK)和机械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45例纳入动脉溶栓组,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找到闭塞的责任血管,经临床评估后局部动脉内应用UK药物溶栓和机械性破栓治疗;39例纳入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小时、1天、7天对患者进行评分;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90天时的生活质量和严重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对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90天时两组转归良好者分别为26例(74.29%)和15例(41.67%),差异有显著性(P<0.05);35例行动脉内溶栓的患者中颈内动脉闭塞5例,再通2例(40%);大脑中动脉主干或分支闭塞23例,再通17例(73.91%);椎-基底动脉闭塞6例,再通4例(66.67%);大脑后动脉闭塞1例,再通0例(0%);两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5.71%(2/35)和19.44%(7/3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部分患者死于大面积脑梗死;两组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分别为2.86%和0%。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内应用UK药物加机械溶栓患者明显有效,且相对安全;如果选择剂量合适,UK是相对安全的溶栓药物。
  关键词 动脉溶栓 机械性破栓 急性脑梗死 尿激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024
  资料与方法
  2005年6月~2009年5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入选动脉溶栓组45例,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后,6例未发现明显的责任血管闭塞,1例造影结束后已超过时间窗,2例经评估后认为不宜溶栓治疗,仅对其中36例进行了动脉内溶栓治疗;36例动脉内溶栓的患者失访1例,其余35例行动脉内溶栓,应用UK 25万~100万U,平均77.52万U。入选对照组39例,剔除其中资料不全者3例,符合本研究要求者有36例。
  对照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300mg/日,共10天,以后改为100mg/日,长期服用,且每日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血塞通500mg静脉滴注。
  神经功能缺损评价采用NIHSS,按下列时间点记录评分:治疗前、治疗后2小时、1天、7天。社会功能评价采用改良mRs评定患者90天时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界定mRs 0~2为转归良好。
  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采用t检验、X2检验比较人口学资料和其他基础值指标,衡量两组均衡性。对服从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将采用X±S进行统计描述;两组治疗前后数值变量采用配比t检验;组间的数值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2。
  动脉溶栓组死亡3例,病死率为8.57%,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2例死于脑干梗死;对照组死亡7例(19.44%),均死于大面积脑梗死;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35例动脉内溶栓的患者血管再通24例(68.57%);其中颈内动脉闭塞(ICA)5例,再通2例(40%);大脑中动脉(MCA)主干或分支闭塞23例,再通17例(73.91%);椎-基底动脉(VBA)系统闭塞6例,再通4例(66.67%);大脑前动脉(ACA)闭塞1例,再通1例(100%)。血管再通后的病例存在相关血管严重狭窄者7例(狭窄率≥70%)。闭塞血管局部可见高密度栓子者11例,再通8例,均为机械性破栓辅助溶栓后再通。
  动脉溶栓组共35例,溶栓后血管开通24例,未通9例。两组溶栓前、溶栓后12小时和24小时血压变化对比,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动脉溶栓组中有3例出现血管开通后再闭塞,这3例患者均存在相关血管的严重狭窄(≥70%)。
  讨 论
  德国Thomalla[1]等报道,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如能及时行MRI检查,利用MR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可筛选出具有较大范围缺血半暗带的患者,将这部分患者溶栓时间窗延长至6小时,可提高溶栓有效率,且安全性未降低。由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死亡率非常高,《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建议此类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症可以适当放宽,所以本研究选择溶栓时间窗在发病12小时内。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脑血管造影发现有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国内应用最多的溶栓药物是尿激酶,大部分学者对静脉溶栓尿激酶的用量意见较一致,大多为100万~150万U,一般不超过200万U。但动脉内溶栓尿激酶的用量众说不一,本研究中动脉内溶栓应用尿激酶25万~100万U,平均77.52万U,SICH发生率为2.7%,综合文献报道和本研究结果,尿激酶用量不超过100万U进行动脉内溶栓还是相对安全的。
  综上所述,与常规治疗相比,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内应用尿激酶加机械溶栓是安全有效的;如果选择剂量合适,尿激酶是相对安全的溶栓药物。但这些结论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证实,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方法的选择将有可能通过量化而变得更为科学,这将使急性脑梗死患者从溶栓治疗中受益更大。
  参考文献
  1 冀瑞俊,贾建平,马欣,等.“病理生理窗”指导下的溶栓干预模式探讨.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15(2):89-91.
  2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0-51
其他文献
【正】 《小星》诗的主题和主人公的身分自古迄今,众说纷纭:《毛诗序》谓“《小星》惠及下也,夫人无妒忌之行,惠及贱妾,进御于君,知其命有贵贱,能尽其心矣”;方玉润《诗经原
通过引入与耦合Burgers方程相联系的3&#215;3矩阵谱问题的规范变换,构造出耦合Burgers方程的一个Darboux变换,并由此得到了它的一些精确解.
摘 要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辩证分型找出原因,在临床上用自拟方“暴红合剂”治疗咳嗽一证,达到化痰润燥,宣肺止咳目的,效果尤其显著。  关键词 咳嗽 辨证论治 暴红合剂  咳嗽是肺系疾病中的常见症状,其病发生多由于肺系本身疾患所致,老百姓认为东北寒冷地区秋冬季发作较多,多由感受风寒而引起咳嗽。  咳嗽发生历代医家皆有论述,有声无痰叫咳,有痰无声叫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但在临床上多是二者并见,所以总称为
本文详细研究了荷叶碱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在pH=5.5的B-R缓冲溶液中,用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荷叶碱于+0.87V(vs.SCE)左右产生一个灵敏的氧化峰,峰电流与荷叶碱的浓度在0.
【正】 模糊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查德教授提出来的,有人翻译为“勿晰”,不分明,边界不清的意思。从这个意义说,模糊概念也就是或指一个概念的外延是不明确的,没有确切的范围的意
采用微波消解技术溶样,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出口芳香油中痕量铅。系统地研究了微波消解、氢化物发生的最佳条件,方法简便快速,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方法检出限为0.25μ
摘 要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在治疗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对56例诊断为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紧急血液透析治疗,记录治疗前后呼吸,心率,血压,血气分析,心功能分级,脱水量等主要指标。结果:本组显效51例(91.1%),有效5例(8.9%),即刻效应良好。结论:血液透析技术是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急诊处置最
实验发现,在pH=7.80最佳酸度下,辅酶Ⅱ(NADP)能使依诺沙星-Tb^3+位于545nm处的特征荧光强度显著增强。根据这一性质,以依诺沙星-Tb^3+作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利用荧光光谱测量NADP的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进展型和有脑室受压或临床症状明显的稳定型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19例消退型和部分稳定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和治愈。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患者,效果满意。  关
原发性脑室出血是发病率、伤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疾患,约占自发性颅脑出血的20%~60%[1]。目前多采用单纯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但其有术后脑积水发生率高的缺点。2005年6月~2010年6月采用双侧脑室外引流及腰大池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4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