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音与中原古乐有血缘关系,清商乐和南音均特别强调商音。南音定音法自古遵从以“正工”为标准音的原则,南音工乂谱采用固定唱名法,用固定的谱字记录南音的音高。“工”音常常作为管门的调式主音,并出现于乐段或乐句的结音上。在“工”音固定不变,而且为南音各调正音的情况下,换音转调是基本手法。
泉州南音作为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保存着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定弦法。“正工”(d?)作为南音的标准音,南音四管乐器的空弦音也均有“正工”一音。在南音的旋宫转调中“工”音为关键音,并把它当作各管门的正音。可见“工”音在南音中的重要性,本文拟对“工”音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希望对南音的旋宫转调与乐器演奏艺术等方面有所助益。
一、南音“工”音的历史渊源
中原古乐遗响能存活于南音之中,这和历史上的三次南渡有紧密关系,中原文化的传入带来了中原音乐文化。第一次南渡在东晋时期,公元308年即晋永嘉二年,八族衣冠入闽,对泉州音乐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2006年在泉州南安丰州一带发现东晋南北朝墓群,发掘出了几方雕刻歌舞伎列队和乐器的墓砖。墓砖的侧面有六名手持不同乐器表演的歌舞伎浮雕图像,乐器包括琵琶、阮咸等古乐器,表明东晋南北朝中原的音乐文化已传入泉州,并成为泉州音乐文化的一部分。第二次南渡在公元907年至960年的五代中原战乱时期,大批文人乐工随着南渡移民来到泉州。第三次南渡在公元1127年至1279年的南宋时期,金兵入侵,大量北宋遗臣遗民入闽,同时带来了中原音乐文化。南迁不仅带来中原文化,同时带来江左文化,如吴歌、楚谣。“引商刻羽”“引商刻角”是荆楚音乐与中原古乐移宫换调的特点,它同南音的宫调转换理论十分相似。楚辞《宋玉对楚王问》里的“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在南音中是五空管的向上纯五度转调,并间以徵调出现的转调现象。汉代刘向在《新序》中引作的“引商刻角”,这在南音五空管称为“落贝”现象,由五空管C宫转入管D宫的向上大二度转移即转入二级关系调。“引商刻羽”“引商刻角”的荆楚音乐和中原古乐的转调现象,在南音正管五空管的【短相思】【醉相思】等曲牌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
《泉州府志》记有诗人苏浚所作的诗“满径苍苍烟雨突,长空浪卷晓云沈。江头不断清商曲,留得春风与客心。”苏浚为明万历年间晋江人,他的南音修养颇深。诗中所提到的“清商曲”就是南音。古时泉州南音即有“清商乐”之称谓,南音与清商乐本是一脉同根,关系十分密切。①清商乐有一种十律六声,与南音工乂谱的十个谱字和五声六律非常相似,如谱例1。
清商乐最主要的调式为清商三调,即清调、平调、瑟调。《旧唐书·音乐志》:“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也,汉世谓之三调。”接着又提及楚调、侧调,这五种调式“总谓之相和”。瑟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②相和五调同南音的五个宫调一脉相承,如图1。清商三调以清调为主,它如南音管一样地突出南音D宫一音,且多为商调式。五空管“落贝”现象往往出现颇具特色的管清商音阶的旋法。
清商乐突出商音的地位,“以商代宫”是它最大的特点。它对先秦音乐以及汉代的相和歌做了较大的改革,去掉宫音(c?)的主导地位,用商音取而代之。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史学家洛地先生就提出“五音以商为君,商调式既是我国传统音乐调式的主体,还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主体”。③泉州南音亦强调“正工”(d?)一音,并以之为标准音。“工”音常常作为南音管门的调式主音,南音的“指”“谱”“曲”采用的调式大多以商调式为主。
二、南音固定唱名法中的“工”音
固定唱名法在隋前就已存在,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已使用固定音名,在湖北省随县出土的古乐器文物曾侯乙编钟与编磬上就标明了固定音名。晋代荀勖的笛调已运用固定唱名法,如太簇之笛,就能分别吹奏出D调的正声调、A调的下徵调、G调的清角调。
中原文化在江左与吴歌、楚调、西曲一起交融发展,在闽南又结合了当地的民歌俚曲,形成了“以工为商”的南音以及以“正工”(d?)为标准音的南音工乂谱。自明清以来南音工乂谱一直沿用固定唱名法,传统乐曲是用工乂谱记录的。
南音工乂谱采用固定唱名法,与南音琵琶在乐队中的指挥作用有关。琵琶既要统领协调乐队,又要配合南音演唱的润腔规律与速度力度变化。运用固定唱名法便于上四管的演奏,主奏乐器琵琶是以“工”音来定弦,特别是固定唱名法与琵琶的品位一致,演奏起来很方便。琵琶是南音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乐器,学习新乐曲必须先用琵琶熟悉,才可以演唱或演奏。
南音工乂谱的固定唱名法,是用固定的谱字记录南音的音高。南音以固定调性质的“乂(c?)、工(d?)、六(e?)、思(g?)、一(a?)”五个谱字为基本音。这五个基本音分别作为商音时,可形成bB、C、D、F、G五个宫系统。这样“工”音就分别为管D宫系统的宫音,为五空四管和五空管C宫系统的商音,为毛管bB宫系统的角音,为五空管G宫系统的徵音,为四空管F宫系统的羽音。必须理解南音五个基本音与五个宫系统的关系,才能掌握南音工乂谱的固定唱名法,特别在频繁转调的乐曲中,演唱或演奏时才能得心应手。
南音初学者必须向老艺师学习念嘴,通过口传心授才能掌握工乂谱的固定唱名法。有些老艺师经过长年累月的练习,大量的曲目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音高与速度,并能运用固定唱名法在四个管门熟练地表演同一个曲牌,关键是牢记标准音“工”音,“工”音固定不变,而且是南音四个管门的骨干音。比如《山险峻》工乂谱的曲目开头标注【中滚】十三腔、紧三撩,乐曲中也分别标出十三个曲牌名,但工乂谱使用固定唱名法记谱没有标明调式变化。《山险峻》开始以四空管进入,d羽调式,主音为“工”(d?)。全曲转了十五次调,包括十一腔【锦板】的第126-127小节离调至管D宫系统的d宫调式,乐曲在140小节又回到四空管,d羽调式,全曲结音在“正工”(d?)。《山险峻》十三腔及转调很复杂,乐曲很巧妙地把不同曲牌的大韵组合在一起,运用固定唱名法对于演奏或演唱就很方便轉调,如表1 。 三、南音旋宫转调中的“工”音
南音的宫调变化,最常见的手法是向上转到纯五度调和纯四度调,以改变原来的宫音与调高。南音乐曲篇幅如较短,宫调变化就较少或者不变。南音乐曲篇幅如较大,宫调变化也较大,音乐的对比作用就比较鲜明。南音正管五空管为C与G二个宫调系统相结合的管门,色彩性与功能性交替综合运用,极大地丰富宫调的表现力。比如散曲《辗转三思》是五空管,乐曲中连续的C宫系统与G宫系统转换,形成了凄凉悲伤与愤慨激昂的鲜明对比。在《辗转三思》的旋法中,宫角绕商现象比比皆是,在五空管的作品里,此现象随处可见,如谱例2。
南音管门必须统一在南音常用的四个管门(五空管、五空四管、四空管、管)和五个宫系统(C、D、F、G、bB)范围内。南音在“工”音固定不变,且是南音各管门正音的情况下,换音转调是基本手法。换音转调是对旋律中个别的关键音做些特定的变动,使得曲调的调式与调高产生变化,调式音阶也相应变化。关键音是指确定宫调的骨干音,通过降低或升高一个或多个关键音达到转调的效果。比如《山险峻》全曲共164小节,用了四个管门,分别为四空管(F宫系统)、五空四管(C宫系统)、五空管(C宫系统、G宫系统)、管(D宫系统),乐曲依托“工”音固定不变,又是这四个管门的正音,通过换音转调来进行调式变化。從表1可看出《山险峻》在管门转换处,采用前后两调的调式不同,主音均为“工”音的转调手法。这种转调手法的【中滚·十三腔】还有很多,如《轻轻行》《冬天寒》《献纸钱》《冷房中》等。
南音的“指”“谱”“曲”采用的调式大多以商调式为主。南音五个调式的色彩由暗淡到明亮的排列顺序为“角调式—羽调式—商调式—徵调式—宫调式”。商调式是明暗色彩的折中,形成独特的混合色彩,具有调式上的不稳定性。商调式稍加强属方面,羽调式就容易立足,稍加强下属方面,就转向徵调式或宫调式 。④比如《山险峻》虽标注为d羽调式,但从表1 就可以看到作品的主体是以商调式为主。五空管部分为C和G二个宫系统的调式交换,前后两调的主音不同,但同为商调式。
“正工”音(d?)在南音四个管门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它是每个管门的调式主音或正音,常出现于乐段或乐句的结音上。如南音四大名谱特别强调工音。《四时景》和《八骏马》各八个乐章以及《百鸟归巢》六个乐章的结音均于“工”音上,这三首曲子均为五空管G宫系统的d徵调式。《梅花操》五个乐章连接方式运用“咬尾法”,以加强变化中的统一,前二个乐章的首音与结音均于“工”音上,第三乐章的首音也是“工”音开始。
南音的上四管乐器特别强调“正工”一音,以长音或重音在乐曲中反复强调。主奏乐器琵琶母线“ ”(d)的甲指在南音各管门中最为常见,既能突出音乐旋律又有节奏变化。琵琶“打乂”辨识度很高,是南音富有特色的动机,有着特有的节奏型和音高,“打乂”常常落音在“工”音上,管的《出汉关》“打乂”最多,共出现了17处,《四时景》各章结束时均出现“打乂”。二弦在演奏上有严格规定,除了品管二弦的外空弦子线“正工”必须采用推弓,里弦则一概采用拉弓,推弓的音响效果特别明亮、清晰,以强调“正工”一音。
四、南音定音法中的“工”音
南音有一套完整、严格、科学的定音方法,“以工定音”是南音定音法,自古艺师们恪守这一准则。南音工乂谱有“冇工”( )、“三线工”(Ⅲ工)、“二线工”(入工)、“正工”(工)、“高工”(仜)之分。南音必须以“正工”定音,即南音正管五空管的商音(d?)为标准音,南音乐器比实际音高高一个八度。南音的定音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洞管定音法
洞管定音法,是最为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定音法。洞管定音法一般由洞箫吹奏“正工”(d?)一音,琵琶的子线、三弦的中线、二弦的子线先后被校对,只有找到共同的标准音“正工”后,方可各自校对其他弦。比如琵琶校正子线的空弦音“正工”后,才可低八度校正母线空弦“ ”(d)音,并以四、五度关系分别校正三线空弦音“士”(g)与二线“下”(a)。⑤围绕着“正工”,洞箫有时吹奏出略带装饰性的旋律予以定音,俗称“绕箫”。这种灵活的定音现象,把上四管的四件乐器的空弦音及南音古音阶都包括其中,如谱例3。整弦后的空弦音分别为琵琶(d、g、a、d?)、三弦(a、d?、a?)、二弦(g、d?)。
(二)品管定音法
南音的“指”与“曲”都可以用洞管或品管来演奏。品管又称品箫、笛子,其音高要比洞管高一个小三度,即洞管的“乂”(c?)等于品管的“下”。“以乂作工”是它最大的特点。琵琶、三弦、二弦均必须重新整弦,琵琶与二弦均调低一个大二度,三弦调高一个小三度。更弦后琵琶、三弦、二弦音高如谱例4。
品管定音法和洞管定弦法保持一致,琵琶、二弦先校好子线,方可校对其他弦。三弦略有改变,由原来的先校中线改为先校子线。比如琵琶根据品管“下”(c?)音校正子线的空弦音“下”(c?)后,才低八度校正母线空弦音(c),最后校正二线空弦音(g)与三线空弦音(f)。
(三)“嗳仔指”定音法
“嗳仔指”俗称“下四管”,“嗳仔指”的定音法同属于洞管的定音法,不同的是,嗳仔替代洞箫作为主奏乐器。由司嗳者先吹奏“正工”,其他乐器才依次校之。
(四)管定音法
在演奏管作品时要用管定音法,在琵琶的管的定音法中,子线、母线、二线与洞管定音法一样,校正三线是以子线第三象“”(#f?),来校正三线空弦音(#f)。
(五)毛管定音法
南音最特殊的定音现象为“谱”的《三不和》与《四不应》,泉州南音艺师遵循传统习惯,要把这两曲连缀演奏。这两乐曲属于洞管定音法,但必须重新整弦。
《三不和》属四空管(F宫系统),琵琶母线、三线须调低一个大二度,二线及子线不变,整弦后的琵琶空弦音分别为(c、f、a、d?)。琵琶还另有一法,即母线、三线、二线各调低一个大二度,而子线不变,空弦音分别为(c、f、g、d?)。二弦也应调低一个大二度,内弦与外弦的空弦音分别为(f?、c?)。洞箫及三弦则仍采用正管定音。
《四不应》属五空四管(bB宫系统),它的定音法更复杂,四管乐器必须重整其弦。洞箫以“乂作工”,即“乂六作士”,其他三件乐器照此类推,低一个大二度便是。整弦后空弦音分别为琵琶(c、f、g、d?)、三弦(G、c、g)、二弦(g?、d?)。
重新整弦后的《四不应》其实际音高由C宫转为bB宫,在南音的管门称毛管。传统的南音四个宫系统(C、D、F、G)增加了一个bB宫系统,因此南音实际上应为五个宫调。由于洞箫“以乂作工”,所以四管乐器在演奏上仍沿用五空四管的演奏传统。南音“指”《妾身受禁》首段也属于毛管,此管门多用于“以乂作工”的品管定音法的戏剧乐队上,在南音“指”“曲”“谱”中并不多见。⑥
五、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把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南音博大精深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得到了肯定,以“正工”为标准音的南音亦可称之为我国传统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其采用的固定唱名法、定音法,以及南音的调式、旋法、演奏等方面无不强调“工”一音,这一独具特色的曲谱手法,既承袭了古风,又在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中融合了各种音乐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也成就了这一闽南文化艺术瑰宝——南音。
注释:
①洪明良:《泉州南音探究》,闽南文化出版社,2016年,第80-85页。
②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5-56页,第62页。
③洛地:《商—清商—乐》,载于《中国音乐》2007年第2期,第70-76页。
④杨天锡:《为汉族民歌曲调配置四部和声》,中央音乐出版社,2013年,第14页。
⑤曾家阳:《泉州南音琵琶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15页。
⑥洪明良:《泉州南音探究》,闽南文化出版社,2016年,第88-89页。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泉州南音散曲的曲韵特点”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7H03)。
(作者:洪阳,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洪明良,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陈琪颖)
泉州南音作为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保存着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定弦法。“正工”(d?)作为南音的标准音,南音四管乐器的空弦音也均有“正工”一音。在南音的旋宫转调中“工”音为关键音,并把它当作各管门的正音。可见“工”音在南音中的重要性,本文拟对“工”音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希望对南音的旋宫转调与乐器演奏艺术等方面有所助益。
一、南音“工”音的历史渊源
中原古乐遗响能存活于南音之中,这和历史上的三次南渡有紧密关系,中原文化的传入带来了中原音乐文化。第一次南渡在东晋时期,公元308年即晋永嘉二年,八族衣冠入闽,对泉州音乐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2006年在泉州南安丰州一带发现东晋南北朝墓群,发掘出了几方雕刻歌舞伎列队和乐器的墓砖。墓砖的侧面有六名手持不同乐器表演的歌舞伎浮雕图像,乐器包括琵琶、阮咸等古乐器,表明东晋南北朝中原的音乐文化已传入泉州,并成为泉州音乐文化的一部分。第二次南渡在公元907年至960年的五代中原战乱时期,大批文人乐工随着南渡移民来到泉州。第三次南渡在公元1127年至1279年的南宋时期,金兵入侵,大量北宋遗臣遗民入闽,同时带来了中原音乐文化。南迁不仅带来中原文化,同时带来江左文化,如吴歌、楚谣。“引商刻羽”“引商刻角”是荆楚音乐与中原古乐移宫换调的特点,它同南音的宫调转换理论十分相似。楚辞《宋玉对楚王问》里的“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在南音中是五空管的向上纯五度转调,并间以徵调出现的转调现象。汉代刘向在《新序》中引作的“引商刻角”,这在南音五空管称为“落贝”现象,由五空管C宫转入管D宫的向上大二度转移即转入二级关系调。“引商刻羽”“引商刻角”的荆楚音乐和中原古乐的转调现象,在南音正管五空管的【短相思】【醉相思】等曲牌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
《泉州府志》记有诗人苏浚所作的诗“满径苍苍烟雨突,长空浪卷晓云沈。江头不断清商曲,留得春风与客心。”苏浚为明万历年间晋江人,他的南音修养颇深。诗中所提到的“清商曲”就是南音。古时泉州南音即有“清商乐”之称谓,南音与清商乐本是一脉同根,关系十分密切。①清商乐有一种十律六声,与南音工乂谱的十个谱字和五声六律非常相似,如谱例1。
清商乐最主要的调式为清商三调,即清调、平调、瑟调。《旧唐书·音乐志》:“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也,汉世谓之三调。”接着又提及楚调、侧调,这五种调式“总谓之相和”。瑟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②相和五调同南音的五个宫调一脉相承,如图1。清商三调以清调为主,它如南音管一样地突出南音D宫一音,且多为商调式。五空管“落贝”现象往往出现颇具特色的管清商音阶的旋法。
清商乐突出商音的地位,“以商代宫”是它最大的特点。它对先秦音乐以及汉代的相和歌做了较大的改革,去掉宫音(c?)的主导地位,用商音取而代之。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史学家洛地先生就提出“五音以商为君,商调式既是我国传统音乐调式的主体,还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主体”。③泉州南音亦强调“正工”(d?)一音,并以之为标准音。“工”音常常作为南音管门的调式主音,南音的“指”“谱”“曲”采用的调式大多以商调式为主。
二、南音固定唱名法中的“工”音
固定唱名法在隋前就已存在,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已使用固定音名,在湖北省随县出土的古乐器文物曾侯乙编钟与编磬上就标明了固定音名。晋代荀勖的笛调已运用固定唱名法,如太簇之笛,就能分别吹奏出D调的正声调、A调的下徵调、G调的清角调。
中原文化在江左与吴歌、楚调、西曲一起交融发展,在闽南又结合了当地的民歌俚曲,形成了“以工为商”的南音以及以“正工”(d?)为标准音的南音工乂谱。自明清以来南音工乂谱一直沿用固定唱名法,传统乐曲是用工乂谱记录的。
南音工乂谱采用固定唱名法,与南音琵琶在乐队中的指挥作用有关。琵琶既要统领协调乐队,又要配合南音演唱的润腔规律与速度力度变化。运用固定唱名法便于上四管的演奏,主奏乐器琵琶是以“工”音来定弦,特别是固定唱名法与琵琶的品位一致,演奏起来很方便。琵琶是南音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乐器,学习新乐曲必须先用琵琶熟悉,才可以演唱或演奏。
南音工乂谱的固定唱名法,是用固定的谱字记录南音的音高。南音以固定调性质的“乂(c?)、工(d?)、六(e?)、思(g?)、一(a?)”五个谱字为基本音。这五个基本音分别作为商音时,可形成bB、C、D、F、G五个宫系统。这样“工”音就分别为管D宫系统的宫音,为五空四管和五空管C宫系统的商音,为毛管bB宫系统的角音,为五空管G宫系统的徵音,为四空管F宫系统的羽音。必须理解南音五个基本音与五个宫系统的关系,才能掌握南音工乂谱的固定唱名法,特别在频繁转调的乐曲中,演唱或演奏时才能得心应手。
南音初学者必须向老艺师学习念嘴,通过口传心授才能掌握工乂谱的固定唱名法。有些老艺师经过长年累月的练习,大量的曲目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音高与速度,并能运用固定唱名法在四个管门熟练地表演同一个曲牌,关键是牢记标准音“工”音,“工”音固定不变,而且是南音四个管门的骨干音。比如《山险峻》工乂谱的曲目开头标注【中滚】十三腔、紧三撩,乐曲中也分别标出十三个曲牌名,但工乂谱使用固定唱名法记谱没有标明调式变化。《山险峻》开始以四空管进入,d羽调式,主音为“工”(d?)。全曲转了十五次调,包括十一腔【锦板】的第126-127小节离调至管D宫系统的d宫调式,乐曲在140小节又回到四空管,d羽调式,全曲结音在“正工”(d?)。《山险峻》十三腔及转调很复杂,乐曲很巧妙地把不同曲牌的大韵组合在一起,运用固定唱名法对于演奏或演唱就很方便轉调,如表1 。 三、南音旋宫转调中的“工”音
南音的宫调变化,最常见的手法是向上转到纯五度调和纯四度调,以改变原来的宫音与调高。南音乐曲篇幅如较短,宫调变化就较少或者不变。南音乐曲篇幅如较大,宫调变化也较大,音乐的对比作用就比较鲜明。南音正管五空管为C与G二个宫调系统相结合的管门,色彩性与功能性交替综合运用,极大地丰富宫调的表现力。比如散曲《辗转三思》是五空管,乐曲中连续的C宫系统与G宫系统转换,形成了凄凉悲伤与愤慨激昂的鲜明对比。在《辗转三思》的旋法中,宫角绕商现象比比皆是,在五空管的作品里,此现象随处可见,如谱例2。
南音管门必须统一在南音常用的四个管门(五空管、五空四管、四空管、管)和五个宫系统(C、D、F、G、bB)范围内。南音在“工”音固定不变,且是南音各管门正音的情况下,换音转调是基本手法。换音转调是对旋律中个别的关键音做些特定的变动,使得曲调的调式与调高产生变化,调式音阶也相应变化。关键音是指确定宫调的骨干音,通过降低或升高一个或多个关键音达到转调的效果。比如《山险峻》全曲共164小节,用了四个管门,分别为四空管(F宫系统)、五空四管(C宫系统)、五空管(C宫系统、G宫系统)、管(D宫系统),乐曲依托“工”音固定不变,又是这四个管门的正音,通过换音转调来进行调式变化。從表1可看出《山险峻》在管门转换处,采用前后两调的调式不同,主音均为“工”音的转调手法。这种转调手法的【中滚·十三腔】还有很多,如《轻轻行》《冬天寒》《献纸钱》《冷房中》等。
南音的“指”“谱”“曲”采用的调式大多以商调式为主。南音五个调式的色彩由暗淡到明亮的排列顺序为“角调式—羽调式—商调式—徵调式—宫调式”。商调式是明暗色彩的折中,形成独特的混合色彩,具有调式上的不稳定性。商调式稍加强属方面,羽调式就容易立足,稍加强下属方面,就转向徵调式或宫调式 。④比如《山险峻》虽标注为d羽调式,但从表1 就可以看到作品的主体是以商调式为主。五空管部分为C和G二个宫系统的调式交换,前后两调的主音不同,但同为商调式。
“正工”音(d?)在南音四个管门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它是每个管门的调式主音或正音,常出现于乐段或乐句的结音上。如南音四大名谱特别强调工音。《四时景》和《八骏马》各八个乐章以及《百鸟归巢》六个乐章的结音均于“工”音上,这三首曲子均为五空管G宫系统的d徵调式。《梅花操》五个乐章连接方式运用“咬尾法”,以加强变化中的统一,前二个乐章的首音与结音均于“工”音上,第三乐章的首音也是“工”音开始。
南音的上四管乐器特别强调“正工”一音,以长音或重音在乐曲中反复强调。主奏乐器琵琶母线“ ”(d)的甲指在南音各管门中最为常见,既能突出音乐旋律又有节奏变化。琵琶“打乂”辨识度很高,是南音富有特色的动机,有着特有的节奏型和音高,“打乂”常常落音在“工”音上,管的《出汉关》“打乂”最多,共出现了17处,《四时景》各章结束时均出现“打乂”。二弦在演奏上有严格规定,除了品管二弦的外空弦子线“正工”必须采用推弓,里弦则一概采用拉弓,推弓的音响效果特别明亮、清晰,以强调“正工”一音。
四、南音定音法中的“工”音
南音有一套完整、严格、科学的定音方法,“以工定音”是南音定音法,自古艺师们恪守这一准则。南音工乂谱有“冇工”( )、“三线工”(Ⅲ工)、“二线工”(入工)、“正工”(工)、“高工”(仜)之分。南音必须以“正工”定音,即南音正管五空管的商音(d?)为标准音,南音乐器比实际音高高一个八度。南音的定音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洞管定音法
洞管定音法,是最为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定音法。洞管定音法一般由洞箫吹奏“正工”(d?)一音,琵琶的子线、三弦的中线、二弦的子线先后被校对,只有找到共同的标准音“正工”后,方可各自校对其他弦。比如琵琶校正子线的空弦音“正工”后,才可低八度校正母线空弦“ ”(d)音,并以四、五度关系分别校正三线空弦音“士”(g)与二线“下”(a)。⑤围绕着“正工”,洞箫有时吹奏出略带装饰性的旋律予以定音,俗称“绕箫”。这种灵活的定音现象,把上四管的四件乐器的空弦音及南音古音阶都包括其中,如谱例3。整弦后的空弦音分别为琵琶(d、g、a、d?)、三弦(a、d?、a?)、二弦(g、d?)。
(二)品管定音法
南音的“指”与“曲”都可以用洞管或品管来演奏。品管又称品箫、笛子,其音高要比洞管高一个小三度,即洞管的“乂”(c?)等于品管的“下”。“以乂作工”是它最大的特点。琵琶、三弦、二弦均必须重新整弦,琵琶与二弦均调低一个大二度,三弦调高一个小三度。更弦后琵琶、三弦、二弦音高如谱例4。
品管定音法和洞管定弦法保持一致,琵琶、二弦先校好子线,方可校对其他弦。三弦略有改变,由原来的先校中线改为先校子线。比如琵琶根据品管“下”(c?)音校正子线的空弦音“下”(c?)后,才低八度校正母线空弦音(c),最后校正二线空弦音(g)与三线空弦音(f)。
(三)“嗳仔指”定音法
“嗳仔指”俗称“下四管”,“嗳仔指”的定音法同属于洞管的定音法,不同的是,嗳仔替代洞箫作为主奏乐器。由司嗳者先吹奏“正工”,其他乐器才依次校之。
(四)管定音法
在演奏管作品时要用管定音法,在琵琶的管的定音法中,子线、母线、二线与洞管定音法一样,校正三线是以子线第三象“”(#f?),来校正三线空弦音(#f)。
(五)毛管定音法
南音最特殊的定音现象为“谱”的《三不和》与《四不应》,泉州南音艺师遵循传统习惯,要把这两曲连缀演奏。这两乐曲属于洞管定音法,但必须重新整弦。
《三不和》属四空管(F宫系统),琵琶母线、三线须调低一个大二度,二线及子线不变,整弦后的琵琶空弦音分别为(c、f、a、d?)。琵琶还另有一法,即母线、三线、二线各调低一个大二度,而子线不变,空弦音分别为(c、f、g、d?)。二弦也应调低一个大二度,内弦与外弦的空弦音分别为(f?、c?)。洞箫及三弦则仍采用正管定音。
《四不应》属五空四管(bB宫系统),它的定音法更复杂,四管乐器必须重整其弦。洞箫以“乂作工”,即“乂六作士”,其他三件乐器照此类推,低一个大二度便是。整弦后空弦音分别为琵琶(c、f、g、d?)、三弦(G、c、g)、二弦(g?、d?)。
重新整弦后的《四不应》其实际音高由C宫转为bB宫,在南音的管门称毛管。传统的南音四个宫系统(C、D、F、G)增加了一个bB宫系统,因此南音实际上应为五个宫调。由于洞箫“以乂作工”,所以四管乐器在演奏上仍沿用五空四管的演奏传统。南音“指”《妾身受禁》首段也属于毛管,此管门多用于“以乂作工”的品管定音法的戏剧乐队上,在南音“指”“曲”“谱”中并不多见。⑥
五、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把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南音博大精深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得到了肯定,以“正工”为标准音的南音亦可称之为我国传统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其采用的固定唱名法、定音法,以及南音的调式、旋法、演奏等方面无不强调“工”一音,这一独具特色的曲谱手法,既承袭了古风,又在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中融合了各种音乐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也成就了这一闽南文化艺术瑰宝——南音。
注释:
①洪明良:《泉州南音探究》,闽南文化出版社,2016年,第80-85页。
②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5-56页,第62页。
③洛地:《商—清商—乐》,载于《中国音乐》2007年第2期,第70-76页。
④杨天锡:《为汉族民歌曲调配置四部和声》,中央音乐出版社,2013年,第14页。
⑤曾家阳:《泉州南音琵琶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15页。
⑥洪明良:《泉州南音探究》,闽南文化出版社,2016年,第88-89页。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泉州南音散曲的曲韵特点”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7H03)。
(作者:洪阳,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洪明良,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陈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