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课型分类有许多不同的角度,我们选择其中的两个分类依据对《补间动画我来做》教学设计进行课型分析,并关注其教学。
● 作为复习课
根据一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来分析,可以将课分为新授课与复习课,显然《补间动画我来做》属于复习课。信息技术复习课是指教师专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理解、巩固、运用,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作为信息技术的复习课(尤其是单元复习课),教学中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认识层面的归纳与总结
在学生对某些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有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之后,进行归纳与总结是认识深入、提升的必需,实际上,归纳与总结也是内容呈现和内涵挖掘的方法。譬如,可以归纳与总结不同软件在操作方法、功能与用途、使用价值与意义等方面的区别与共性。根据情况,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已经完成的归纳与总结(有时候教材上也会有相应的内容提供),目的在于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具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如相关的软件、工具,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其中某一个或几个自己熟悉的软件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而熟悉其余。这种情况较为适用于学生不具备条件对所有参与比较的软件进行了解或体验的情形;也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归纳与总结的机会,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归纳与总结的过程发现不同软件(工具)间的相关性或共性,借助共性的获得,掌握一种可广泛迁移性的方法或熟练一般软件,凭借这种归纳与总结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体味“渔”的内涵。当然,这种情况需要建立在学生对多种软件工具有了基本的了解及使用体验之上。
通常情况下,复习课上建议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自己(或以分组形式,或全班集体)进行归纳与总结的机会。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也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补间动画我来做》教学中就是将两种补间动画即动作补间动画与形状补间动画进行对比,在学生分别学习过两种补间动画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总结,从组成元素、完成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区分,促进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由于归纳与总结安排在教学起始部分,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归纳与总结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知识可视化工具,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知识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区别。《补间动画我来做》中采用的是表格形式,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将大脑的思维过程直观地外显,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借助思维导图,既能帮助学生呈现、检查自己的归纳与总结,也有利于学生间相互交流。在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技术、用技术的意识。
2.技术操作层面的拓展与综合
就技术操作层面而言,在复习课上不应停留于已然习得的技能,而需要在此基础上予以提升、拓展或者综合。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学习新的技能点,在练习中增加难度,或者在保持难度水平的基础上,增加复杂度。
《补间动画我来做》教学中围绕两种补间动画分别涉及了一些新的技能点,如针对动作补间动画,对元件的实例进行“颜色”选项的设置,调整其大小、位置、透明度、旋转的变化;针对“形状补间”动画的位图转换为矢量图的操作等,借助在具体情境中的综合应用促进学生对两种补间动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掌握。
复习课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业已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一节成功的复习课(尤其是单元复习课)需要同时具备以上两点,实现理论认识及技术操作的双重提升,才能真正体现复习课的内涵。如果只是停留于学生既有的知识储备与技能基础,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做些简单的变式练习,充其量只能看作是练习课,也就是新授课中技术学习之后的练习的延续,这种“炒冷饭”的做法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 作为技能课
根据教学中涉及的内容属性的不同,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分成四种课型,即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作品制作课。从这一分类出发进行观察,《补间动画我来做》中有些许作品制作课的影子,譬如有作品及对作品的评价,这些似乎都指向作品制作课,但深入分析教学内容,该案例属于技能课。
1.作品制作课与技能课的区别
(1)从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角度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该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局部的和微观的,包括接触信息技术、操作与使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某个阶段或者某个具体环节等,主要体现在技能课中,或者说技能课中关注的信息技术过程多是这种局部、微观的。
另一类信息技术过程是相对比较完整的,指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去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或者完成其规划、设计、制作等不同的阶段,或者说作品制作课中关注的信息技术过程是相对完整的。
(2)从技能学习与训练角度看
技能课的主要任务是技能训练,作品制作课中也会涉及技能学习与训练。与技能课相比,作品制作课侧重较为完整的信息技术过程(规划、设计、制作、评价过程)的经历,在此过程中的技能学习与训练是为作品服务的,是指向作品的。相对而言,作品的规划与制作是整体,技能训练是局部与基础、前提。
(3)从作品角度看
技能课教学中强调与技术应用相结合,所以技能课中就经常会看到作品。但技能课中的作品是作为技能学习、应用的伴随产物、附带品,作品的制作多是为了训练某项技能而设置的,所以作品涉及的技能、技术应用相对单一。
作品制作课中的作品是在经历了规划、设计、制作、评价等环节之后形成,里面包含了或者涉及多项技能,因此经常会说作品制作课具有综合性、整合性、集成性的特征。
根据上述三条分析《补间动画我来做》,教学中作品涉及的技能应用就是单纯的补间动画,用动作补间、形状补间去实现某些特殊的效果,没有作品制作课中最为重要的规划、设计等环节的专门安排。教学每个任务都是为了学习、掌握补间动画的制作,指向很明确,就是技能学习与训练。因此可以说这是一节技能课。
作为技能课,其新授课的一般思路是技能的学习→技能的应用→应用的拓展。《补间动画我来做》属于技能课的复习课,但其教学过程的展开过程,仍然能够体现技术学习、技术应用的过程,具有清晰的技术路线。
2.技能课的主要特点
(1)有效情境的创设
信息技术课程属于技术领域,因而经常有教师只关注具体的技能操作而忽略其应用,就是我们所说的单纯的技能训练,或者技能化倾向。出现这些问题,缘于对技术本身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解与定位。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包含三层内涵:①动手做的技术,即基本技能;②如何做的技术,即设计和规划的技术;③为何做的技术,即技术的思想和价值。基于此,在教学中,就需要在具体的应用中学习技能操作。为此,需要创设一个较为真实、有效的情境,设计目标指向明确的任务,在具体的情境应用中将技术学习的几个方面即动手做、如何做、为什么要做等几个方面较好地融合到一起,以体现对技术学习的理解与把握。
本案例中涉及了两种补间动画相关技能点的学习,但教学中没有单纯地为了操作而去学操作,而是在具体情境(我来创作动物乐园)中学习动画制作,将技能学习与技术应用相结合,促进了学生技能的掌握,并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譬如,在“合作探究,拓展提升”环节,“教师设疑:如何让小动物们在舞台上表演得更加完美?包括动物们出现次序的先后、位置变化、颜色变化、大小变化、透明度变化、逐渐消失等效果”。在这些真实的问题中涉及以下知识与技能点:①插入关键帧;②设置对象的透明度、大小变化;③插入过渡帧;④留一段空白帧。这样,作品美化的过程与技能的学习便自然地融合到一起了。
情境的创设还能起到激发学生需求的作用。多数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能自发自觉地产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设置恰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相应需求。《补间动画我来做》教学中利用生动、可爱、有趣的动物乐园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导入有效。因而情境的创设既要与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有密切的联系,还要能够贴近学生经验,以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信息技术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适当的探索空间,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二,承认学生差异存在,学生的差异在技能课、作品制作课等课型中表现尤为明显,因而这些课型中需要对学生差异加以必要的关注,以保证学生“吃饱、吃好”。
《补间动画我来做》在以上两方面都有体现,譬如“合作探究”环节为学生提供的探索机会,又譬如任务的必做与可选之分,可选任务中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从而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
(3)评价对教、学的促进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常见的做法是评价之后,教师进行简单总结便结束教学,没有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改进的机会。这种做法发挥了评价的检验功能,相对忽视了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
《补间动画我来做》中的做法值得借鉴。在评价之后,为学生留出修改、完善作品的时间,这样,评价的过程便也成为了学生学习、借鉴的过程。评价中的“归纳小结与学习日志填写”环节的设计更是一举两得,于学生,是一种及时反思、总结的机会,有利于认识上的提升;于教师,则是较为全面地了解学习状况、把握教学结果的有效措施。
当然,《补间动画我来做》中还有许多细节体现了教师的精心,譬如要求学生对不同图层进行命名,这对学生将来的技术应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 作为复习课
根据一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来分析,可以将课分为新授课与复习课,显然《补间动画我来做》属于复习课。信息技术复习课是指教师专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理解、巩固、运用,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作为信息技术的复习课(尤其是单元复习课),教学中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认识层面的归纳与总结
在学生对某些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有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之后,进行归纳与总结是认识深入、提升的必需,实际上,归纳与总结也是内容呈现和内涵挖掘的方法。譬如,可以归纳与总结不同软件在操作方法、功能与用途、使用价值与意义等方面的区别与共性。根据情况,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已经完成的归纳与总结(有时候教材上也会有相应的内容提供),目的在于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具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如相关的软件、工具,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其中某一个或几个自己熟悉的软件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而熟悉其余。这种情况较为适用于学生不具备条件对所有参与比较的软件进行了解或体验的情形;也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归纳与总结的机会,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归纳与总结的过程发现不同软件(工具)间的相关性或共性,借助共性的获得,掌握一种可广泛迁移性的方法或熟练一般软件,凭借这种归纳与总结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体味“渔”的内涵。当然,这种情况需要建立在学生对多种软件工具有了基本的了解及使用体验之上。
通常情况下,复习课上建议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自己(或以分组形式,或全班集体)进行归纳与总结的机会。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也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补间动画我来做》教学中就是将两种补间动画即动作补间动画与形状补间动画进行对比,在学生分别学习过两种补间动画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总结,从组成元素、完成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区分,促进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由于归纳与总结安排在教学起始部分,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归纳与总结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知识可视化工具,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知识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区别。《补间动画我来做》中采用的是表格形式,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将大脑的思维过程直观地外显,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借助思维导图,既能帮助学生呈现、检查自己的归纳与总结,也有利于学生间相互交流。在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技术、用技术的意识。
2.技术操作层面的拓展与综合
就技术操作层面而言,在复习课上不应停留于已然习得的技能,而需要在此基础上予以提升、拓展或者综合。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学习新的技能点,在练习中增加难度,或者在保持难度水平的基础上,增加复杂度。
《补间动画我来做》教学中围绕两种补间动画分别涉及了一些新的技能点,如针对动作补间动画,对元件的实例进行“颜色”选项的设置,调整其大小、位置、透明度、旋转的变化;针对“形状补间”动画的位图转换为矢量图的操作等,借助在具体情境中的综合应用促进学生对两种补间动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掌握。
复习课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业已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一节成功的复习课(尤其是单元复习课)需要同时具备以上两点,实现理论认识及技术操作的双重提升,才能真正体现复习课的内涵。如果只是停留于学生既有的知识储备与技能基础,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做些简单的变式练习,充其量只能看作是练习课,也就是新授课中技术学习之后的练习的延续,这种“炒冷饭”的做法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 作为技能课
根据教学中涉及的内容属性的不同,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分成四种课型,即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作品制作课。从这一分类出发进行观察,《补间动画我来做》中有些许作品制作课的影子,譬如有作品及对作品的评价,这些似乎都指向作品制作课,但深入分析教学内容,该案例属于技能课。
1.作品制作课与技能课的区别
(1)从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角度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该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局部的和微观的,包括接触信息技术、操作与使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某个阶段或者某个具体环节等,主要体现在技能课中,或者说技能课中关注的信息技术过程多是这种局部、微观的。
另一类信息技术过程是相对比较完整的,指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去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或者完成其规划、设计、制作等不同的阶段,或者说作品制作课中关注的信息技术过程是相对完整的。
(2)从技能学习与训练角度看
技能课的主要任务是技能训练,作品制作课中也会涉及技能学习与训练。与技能课相比,作品制作课侧重较为完整的信息技术过程(规划、设计、制作、评价过程)的经历,在此过程中的技能学习与训练是为作品服务的,是指向作品的。相对而言,作品的规划与制作是整体,技能训练是局部与基础、前提。
(3)从作品角度看
技能课教学中强调与技术应用相结合,所以技能课中就经常会看到作品。但技能课中的作品是作为技能学习、应用的伴随产物、附带品,作品的制作多是为了训练某项技能而设置的,所以作品涉及的技能、技术应用相对单一。
作品制作课中的作品是在经历了规划、设计、制作、评价等环节之后形成,里面包含了或者涉及多项技能,因此经常会说作品制作课具有综合性、整合性、集成性的特征。
根据上述三条分析《补间动画我来做》,教学中作品涉及的技能应用就是单纯的补间动画,用动作补间、形状补间去实现某些特殊的效果,没有作品制作课中最为重要的规划、设计等环节的专门安排。教学每个任务都是为了学习、掌握补间动画的制作,指向很明确,就是技能学习与训练。因此可以说这是一节技能课。
作为技能课,其新授课的一般思路是技能的学习→技能的应用→应用的拓展。《补间动画我来做》属于技能课的复习课,但其教学过程的展开过程,仍然能够体现技术学习、技术应用的过程,具有清晰的技术路线。
2.技能课的主要特点
(1)有效情境的创设
信息技术课程属于技术领域,因而经常有教师只关注具体的技能操作而忽略其应用,就是我们所说的单纯的技能训练,或者技能化倾向。出现这些问题,缘于对技术本身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解与定位。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包含三层内涵:①动手做的技术,即基本技能;②如何做的技术,即设计和规划的技术;③为何做的技术,即技术的思想和价值。基于此,在教学中,就需要在具体的应用中学习技能操作。为此,需要创设一个较为真实、有效的情境,设计目标指向明确的任务,在具体的情境应用中将技术学习的几个方面即动手做、如何做、为什么要做等几个方面较好地融合到一起,以体现对技术学习的理解与把握。
本案例中涉及了两种补间动画相关技能点的学习,但教学中没有单纯地为了操作而去学操作,而是在具体情境(我来创作动物乐园)中学习动画制作,将技能学习与技术应用相结合,促进了学生技能的掌握,并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譬如,在“合作探究,拓展提升”环节,“教师设疑:如何让小动物们在舞台上表演得更加完美?包括动物们出现次序的先后、位置变化、颜色变化、大小变化、透明度变化、逐渐消失等效果”。在这些真实的问题中涉及以下知识与技能点:①插入关键帧;②设置对象的透明度、大小变化;③插入过渡帧;④留一段空白帧。这样,作品美化的过程与技能的学习便自然地融合到一起了。
情境的创设还能起到激发学生需求的作用。多数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能自发自觉地产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设置恰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相应需求。《补间动画我来做》教学中利用生动、可爱、有趣的动物乐园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导入有效。因而情境的创设既要与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有密切的联系,还要能够贴近学生经验,以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信息技术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适当的探索空间,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二,承认学生差异存在,学生的差异在技能课、作品制作课等课型中表现尤为明显,因而这些课型中需要对学生差异加以必要的关注,以保证学生“吃饱、吃好”。
《补间动画我来做》在以上两方面都有体现,譬如“合作探究”环节为学生提供的探索机会,又譬如任务的必做与可选之分,可选任务中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从而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
(3)评价对教、学的促进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常见的做法是评价之后,教师进行简单总结便结束教学,没有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改进的机会。这种做法发挥了评价的检验功能,相对忽视了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
《补间动画我来做》中的做法值得借鉴。在评价之后,为学生留出修改、完善作品的时间,这样,评价的过程便也成为了学生学习、借鉴的过程。评价中的“归纳小结与学习日志填写”环节的设计更是一举两得,于学生,是一种及时反思、总结的机会,有利于认识上的提升;于教师,则是较为全面地了解学习状况、把握教学结果的有效措施。
当然,《补间动画我来做》中还有许多细节体现了教师的精心,譬如要求学生对不同图层进行命名,这对学生将来的技术应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