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型的教学分析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j860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课型分类有许多不同的角度,我们选择其中的两个分类依据对《补间动画我来做》教学设计进行课型分析,并关注其教学。
  ● 作为复习课
  根据一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来分析,可以将课分为新授课与复习课,显然《补间动画我来做》属于复习课。信息技术复习课是指教师专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理解、巩固、运用,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作为信息技术的复习课(尤其是单元复习课),教学中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认识层面的归纳与总结
  在学生对某些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有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之后,进行归纳与总结是认识深入、提升的必需,实际上,归纳与总结也是内容呈现和内涵挖掘的方法。譬如,可以归纳与总结不同软件在操作方法、功能与用途、使用价值与意义等方面的区别与共性。根据情况,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已经完成的归纳与总结(有时候教材上也会有相应的内容提供),目的在于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具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如相关的软件、工具,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其中某一个或几个自己熟悉的软件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而熟悉其余。这种情况较为适用于学生不具备条件对所有参与比较的软件进行了解或体验的情形;也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归纳与总结的机会,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归纳与总结的过程发现不同软件(工具)间的相关性或共性,借助共性的获得,掌握一种可广泛迁移性的方法或熟练一般软件,凭借这种归纳与总结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体味“渔”的内涵。当然,这种情况需要建立在学生对多种软件工具有了基本的了解及使用体验之上。
  通常情况下,复习课上建议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自己(或以分组形式,或全班集体)进行归纳与总结的机会。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也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补间动画我来做》教学中就是将两种补间动画即动作补间动画与形状补间动画进行对比,在学生分别学习过两种补间动画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总结,从组成元素、完成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区分,促进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由于归纳与总结安排在教学起始部分,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归纳与总结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知识可视化工具,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知识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区别。《补间动画我来做》中采用的是表格形式,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将大脑的思维过程直观地外显,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借助思维导图,既能帮助学生呈现、检查自己的归纳与总结,也有利于学生间相互交流。在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技术、用技术的意识。
  2.技术操作层面的拓展与综合
  就技术操作层面而言,在复习课上不应停留于已然习得的技能,而需要在此基础上予以提升、拓展或者综合。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学习新的技能点,在练习中增加难度,或者在保持难度水平的基础上,增加复杂度。
  《补间动画我来做》教学中围绕两种补间动画分别涉及了一些新的技能点,如针对动作补间动画,对元件的实例进行“颜色”选项的设置,调整其大小、位置、透明度、旋转的变化;针对“形状补间”动画的位图转换为矢量图的操作等,借助在具体情境中的综合应用促进学生对两种补间动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掌握。
  复习课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业已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一节成功的复习课(尤其是单元复习课)需要同时具备以上两点,实现理论认识及技术操作的双重提升,才能真正体现复习课的内涵。如果只是停留于学生既有的知识储备与技能基础,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做些简单的变式练习,充其量只能看作是练习课,也就是新授课中技术学习之后的练习的延续,这种“炒冷饭”的做法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 作为技能课
  根据教学中涉及的内容属性的不同,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分成四种课型,即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作品制作课。从这一分类出发进行观察,《补间动画我来做》中有些许作品制作课的影子,譬如有作品及对作品的评价,这些似乎都指向作品制作课,但深入分析教学内容,该案例属于技能课。
  1.作品制作课与技能课的区别
  (1)从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角度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该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局部的和微观的,包括接触信息技术、操作与使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某个阶段或者某个具体环节等,主要体现在技能课中,或者说技能课中关注的信息技术过程多是这种局部、微观的。
  另一类信息技术过程是相对比较完整的,指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去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或者完成其规划、设计、制作等不同的阶段,或者说作品制作课中关注的信息技术过程是相对完整的。
  (2)从技能学习与训练角度看
  技能课的主要任务是技能训练,作品制作课中也会涉及技能学习与训练。与技能课相比,作品制作课侧重较为完整的信息技术过程(规划、设计、制作、评价过程)的经历,在此过程中的技能学习与训练是为作品服务的,是指向作品的。相对而言,作品的规划与制作是整体,技能训练是局部与基础、前提。
  (3)从作品角度看
  技能课教学中强调与技术应用相结合,所以技能课中就经常会看到作品。但技能课中的作品是作为技能学习、应用的伴随产物、附带品,作品的制作多是为了训练某项技能而设置的,所以作品涉及的技能、技术应用相对单一。
  作品制作课中的作品是在经历了规划、设计、制作、评价等环节之后形成,里面包含了或者涉及多项技能,因此经常会说作品制作课具有综合性、整合性、集成性的特征。
  根据上述三条分析《补间动画我来做》,教学中作品涉及的技能应用就是单纯的补间动画,用动作补间、形状补间去实现某些特殊的效果,没有作品制作课中最为重要的规划、设计等环节的专门安排。教学每个任务都是为了学习、掌握补间动画的制作,指向很明确,就是技能学习与训练。因此可以说这是一节技能课。
  作为技能课,其新授课的一般思路是技能的学习→技能的应用→应用的拓展。《补间动画我来做》属于技能课的复习课,但其教学过程的展开过程,仍然能够体现技术学习、技术应用的过程,具有清晰的技术路线。
  2.技能课的主要特点
  (1)有效情境的创设
  信息技术课程属于技术领域,因而经常有教师只关注具体的技能操作而忽略其应用,就是我们所说的单纯的技能训练,或者技能化倾向。出现这些问题,缘于对技术本身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解与定位。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包含三层内涵:①动手做的技术,即基本技能;②如何做的技术,即设计和规划的技术;③为何做的技术,即技术的思想和价值。基于此,在教学中,就需要在具体的应用中学习技能操作。为此,需要创设一个较为真实、有效的情境,设计目标指向明确的任务,在具体的情境应用中将技术学习的几个方面即动手做、如何做、为什么要做等几个方面较好地融合到一起,以体现对技术学习的理解与把握。
  本案例中涉及了两种补间动画相关技能点的学习,但教学中没有单纯地为了操作而去学操作,而是在具体情境(我来创作动物乐园)中学习动画制作,将技能学习与技术应用相结合,促进了学生技能的掌握,并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譬如,在“合作探究,拓展提升”环节,“教师设疑:如何让小动物们在舞台上表演得更加完美?包括动物们出现次序的先后、位置变化、颜色变化、大小变化、透明度变化、逐渐消失等效果”。在这些真实的问题中涉及以下知识与技能点:①插入关键帧;②设置对象的透明度、大小变化;③插入过渡帧;④留一段空白帧。这样,作品美化的过程与技能的学习便自然地融合到一起了。
  情境的创设还能起到激发学生需求的作用。多数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能自发自觉地产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设置恰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相应需求。《补间动画我来做》教学中利用生动、可爱、有趣的动物乐园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导入有效。因而情境的创设既要与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有密切的联系,还要能够贴近学生经验,以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信息技术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适当的探索空间,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二,承认学生差异存在,学生的差异在技能课、作品制作课等课型中表现尤为明显,因而这些课型中需要对学生差异加以必要的关注,以保证学生“吃饱、吃好”。
  《补间动画我来做》在以上两方面都有体现,譬如“合作探究”环节为学生提供的探索机会,又譬如任务的必做与可选之分,可选任务中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从而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
  (3)评价对教、学的促进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常见的做法是评价之后,教师进行简单总结便结束教学,没有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改进的机会。这种做法发挥了评价的检验功能,相对忽视了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
  《补间动画我来做》中的做法值得借鉴。在评价之后,为学生留出修改、完善作品的时间,这样,评价的过程便也成为了学生学习、借鉴的过程。评价中的“归纳小结与学习日志填写”环节的设计更是一举两得,于学生,是一种及时反思、总结的机会,有利于认识上的提升;于教师,则是较为全面地了解学习状况、把握教学结果的有效措施。
  当然,《补间动画我来做》中还有许多细节体现了教师的精心,譬如要求学生对不同图层进行命名,这对学生将来的技术应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其他文献
教师的操作演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是不可缺少的。但由于学生之间的操作水平差异很大,往往在教师演示结束后,相当一部分学生仍未掌握,许多教师不得不进行多次演示,费时又费力。但如果是把教师的演示录制下来,提供给需要的学生,让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选择浏览,不仅可以面向所有学生,而且也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将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减轻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劳动量。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
目前,在移动互联网中,一个炙手可热的词就是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了。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确定移动设备或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其次是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定位技术与位置服务,催生了数不清的应用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也蕴含着无限商机。  陈守家:逐鹿地图——我的方向你永远不懂  对今天来说,定位技术早已不是用来单纯的导航,而是有着极为丰富的应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崇尚在教育中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要注重学生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该理论与新课程理念存在一定的共通,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为使多元智能理论更好地融入到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元智能理论的作用,本文重点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实践展开了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堂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
郑州市金水区第四中学(原名金水区姚桥中学),是郑州市一所比较偏远的农村中学,自2004年10月,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百间计算机教室在我校建成并投入使用之后,四中人牵手信息技术,努力探索,发愤图强,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前进中,金水四中人不仅从信息技术的学习、推广与应用中收获多多,更依托信息技术促进了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进步。今日的金水四中,宛如盛开
真正从学科价值、思维方式的角度去规划设计课程,即使不是程序设计课程也同样能让学生经历学科的思维方式,培养计算思维。否则,即使开设了程序设计课程也达不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目的。  —李冬梅  记者:中国以前也推广过程序设计文化、算法思维等,你们认为计算思维与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会不会重新走回原来的枯燥乏味的老路呢?  王荣良: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从程序设计文化、计算机工具论一路走来,进入21世纪,全
张渝江,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重庆市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MCSE),《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特约通讯员暨《域外采风》栏目主持,探究性学习模式MiniQuest首译者,知名教育2.0社区“教育掘客”(edudig.net)站长。    教育掘客是一个怎样的网站呢?首先我们看看这样一些评价。  焦建利教授:教育掘客“具有鲜明的Web 2.0特征”,“把话语权交给了读者,交给了每
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学习要以游戏的形式,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开展。这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了。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巧妙设计,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为幼儿搭建学习的桥梁,达成教学目标。  ● 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中班科学活动《捉迷藏的昆虫》,就是一个典型的以间接经验学习为主的活动。活动中,笔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电子白板,创设了与
● 认知学徒制与情境学习理论  所谓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指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即专家实践所需的思维、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的一种教学实践模式。该模式中,学徒们(学生)通过对师傅(教师)专业工作的观察、模仿、训练等方式,从边缘参与进入到工作的实践共同体,在从新手到专家的身份形成过程中获得专家实践所需
编者按:  近年来,一些走在信息化前列的学校开拓思路,尝试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如以信息化应用构建学校特色、家校互动、心理辅导、兴趣教育、网络德育等。尽管这些成功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其推广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对这些成功的案例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创新应用,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研
2014年8月3~10日,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决赛在山东大学顺利举行。来自全国32支代表队约3300名代表参加了现场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共决出NOC活动的最高奖项——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148个,重庆市代表队夺冠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淄博市代表队获得第二名,澳门代表队、江苏代表队并列第三名。  6日,学生决赛颁奖典礼在山东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发明协会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