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愈的“三不”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任继愈坚守三个规矩:“不过生日不赴宴、不出全集、不当挂名主编”。不赴宴请、不出全集、不当“挂名主编”,任公的这“三不”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这“三不”原则,任继愈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不赴宴请
  
  任继愈的生日在4月15日,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都知道这个日子,却谁也不敢提出给他过生日。2006年的4月,当任公就要迎来90岁高龄,图书馆几位班子成员一商量,想小规模地张罗一场寿宴,结果被任公坚决拒绝。“不过生日,是因为既耽误我的时间,也耽误别人的时间。同时我也不喜欢听那些祝寿的奉承话。”
  “不赴宴请,是有些倚老卖老啦,有时国家图书馆一些必要的应酬,我就请其他馆长代劳,我怕耽误时间,再说,那些场面上的客套话我也说不全。”
  
  ◆不出全集
  
  近年来,市面上充斥着“大家”、“名家”的全集,甚至几年前某位80后作家的“全集”也横空出世。而学术著作等身的任公却坚持“不出全集”,他几度婉拒了出版社的邀请。任继愈有他的理由:“人的学术是不断发展的,昨日之我与今日是有差距的,怎可以‘全’定论?”这番认真的道理,在熙熙攘攘的学术名利圈中,显得有些“傻”得可爱。
  任继愈说:“不出全集,是因为我自己从来不看别人的全集。即便是大家之作,除了少数专门的研究者,其他人哪能都看遍?所以,我想,我的全集也不会有人看。不出全集,免得浪费财力、物力,耽误人家的时间。”
  然而,任公自己“不出全集”,却承担了《中华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续编》、《中华大典》、《东方文献》、《新标点二十四史》等重大国家级图书项目的主编工作,牺牲了个人的学术,而把全部的时间、精力和才能用在了主持国家级国学研究项目上。
  
  ◆不当“挂名主编”
  
  “任继愈先生的特点是,他不仅在学术上卓有成就,而且是他这一代人当中为国家级古籍丛书项目做出贡献最大的!”原北大教授白化文说。时下流行的“挂名主编”,任公恐怕从来没想过、也不屑于做。
  在任继愈主持的研究项目中,各部负责人都要亲自谈话,编纂中的原则、方向等重大问题都要共同参与商讨,重要稿件都要过目。“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对民族的文化振兴担起职责,任继愈从早到晚审看校稿,春去秋来,荜路蓝缕。
  80岁的佛教史专家杜继文记得,为了劝说自己参与编纂《中华大藏经(续编)》,91岁高龄的任继愈还在大冬天里,一级一级台阶爬了5层楼,亲自找到自己家里来劝说。而且,在五六个人组成的编委会中,任继愈拿的工资仅仅是自己的一半左右。“他组织大家编辑这些大工程,从来不想钱的问题,有时候晚辈们觉得他有点儿‘愚’。”
  任公是“愚”,还是“迂”?恐怕都是,又恐怕都不是。他在身后为学术后辈留下的一片纯净与清白,值得人们正视。
其他文献
饮食失度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平衡饮食应当成为现代饮食科学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了解一下——  我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适量,在节制饮食方面有许多精辟论述和具体方法。被后世称为“医书始祖”的《内经·素问》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具体论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则腆满闭塞(腹部胀满堵塞),下为飧泄(腹泻),久为肠澼(痢疾)”。此后,历代医学家和养
期刊
《庄子》里有一个故事:养猴人要给猴子吃果子,先说“早上吃三个,晚上吃四个”,猴子听了,怒形于色;他于是改口说“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猴子听了,转怒为喜。  这也是成语“朝三暮四”的来源。猴子一天吃的果子总数都是七个,只是在顺序上有所不同,结果就让它们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也许你会觉得这些猴子未免太容易被“耍”了,但庄子藉这个寓言要说的其实是“人性”,而非“猴性”,多数人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跟这些
期刊
夏天的一个夜晚,月光皎洁,一个僧人在高山之巅冥思苦想——自己为何不能明道,自己为何这样痛苦呢?僧人越想越迷惘,越思越痛苦。  这时僧人听到一阵悦耳的蝉鸣声。蝉虫声声地歌唱着“知了、知了”,它仿佛快乐无比。  僧人十分感慨,一只小小的蝉虫都能够知了、知了,我为何不能知了、知了呢?它能够快乐地生活,我为何不能明智、快乐地生活呢?我难道还不如一只蝉虫吗?我来到世上难道是为了痛苦吗?我远离尘世难道是为了迷
期刊
武德,说的是军人从武、用武、尚武之德性。通俗地讲,就是军人从事军事活动的职业道德。它是一个观念体系和行为品质的统一体,包括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品质、人格等要素。它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内在依据和文化基因,构成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精气神”的魂魄,因而被克劳塞维茨誉为“战争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一旦武德的幼芽长成粗壮的大树,就可以抵御不幸和失败的大风暴,甚至可以抵御和平时期的松懈
期刊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严格,民国成立后废除。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掉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避讳的对象  一是帝王,对当
期刊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人亦应如此,有山谷那样的胸怀,有大海那样的气度,就会“有容乃大”,成为一个思想境界高尚、文化知识广博、朋友众多的人。在这方面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顾炎武出身于官宦人家,他的祖上三代都曾中过进士,在明王朝中做过三品的高官。顾炎武自小好学,优越的家庭环境又为他的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他十岁即开始读《左传》、《史记》、《国语》、《资治
期刊
1915年1月10日,杨宪益出生于天津花园街8号的大公馆内。作为天津中国银行行长杨毓璋惟一的公子,杨宪益从小就穿着袁世凯赠送的、象征王公身份的清廷黄马褂。父亲去世以后,只有七八岁的他就须穿戴整齐,以父亲的名义出席董事会。  1934年,中学毕业的杨宪益前往英国牛津求学。彼时的牛津每年只接受一位亚裔学生,在得知杨宪益只用了5个月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就通过入学考试时,学校的官员认为他一定是侥幸过关,并坚
期刊
青花瓷,始创于唐代,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业界人士简称之为“元青花”。但真正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应当是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青花瓷以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覆盖上一层较薄的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烧成后釉面清爽透亮,纹饰灵动而不失规矩,其表面的青花发色含蓄沉静,历久弥坚,简直可以用“难以磨灭”来形容。如今,业界把元青花和清代康雍乾时期官
期刊
在中国最西北的边塞上,隐匿着一条连很多新疆当地人都不知道的神奇山脉:巴尔鲁克山。因为地处边境,且山势陡峭,以前很少有外来者可以游历到此。  这是一座充满传奇和人文色彩的山脉:这里的山坡常年开满鲜花,几度出现野人的影踪;10万亩极其珍贵的野生巴旦杏林,在零下28度的严寒中生长;成吉思汗曾经率军厮杀在野花铺地的战场……它还是著名军旅歌曲《小白杨》产生的地方——今天,歌中的小白杨依然站在山岗上。   近
期刊
2009年7月11日,农历闰五月十九,是中国学术界的哀悼日。这一天,任继愈先生和季羡林先生,一前一后离开了我们。任公逝于4时30分,季老逝于8时50分。  两位老人去了,带走自己的满腹经纶和社会的一片唏嘘。掩埋在老人心中的沧桑历史,彰显在老人身上的才德情智,却留给了这个时代,让眼下萧条与惨淡的学术界有所警示和反省。  文化有价,文化更无价。对两位文化老人,我们惟有怀念;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士子风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