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门,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战略能否有力推动。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院校,结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时代特征和学校“双高”建设的实际,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实践,有效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双高”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双高”背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实践
一、双高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总体要求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唯一的一所建设类的高职院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过多年来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方面的探索,基本实现了学生创新创业通过理论教学、实训实践同时结合大学生校内孵化基地、支持保障为一体的且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直面毕业创业必将成为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客观实际,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的实质不单纯是教学生开公司、办企业,也更不是单纯地鼓励发起一场大学生创业的运动,而是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提高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占有率,进而逐渐涌现大量优秀的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进而促使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实施原则
立足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厚德、励学、敦行”的校训,创“双高”建设规划,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的内在规律,结合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学情,构建具有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在教育中的定位,发挥人才“高技能”的特点,充分结合学校在建筑行业深耕多年的底蕴,及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等优势,做学校应该做、擅长做、也能做的工作,注重与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的合作,避免借创新创业教育又回到“随大流”的老路。将创新创业学生能力培养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为学生创造平台和机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充分发挥校友的力量,利用学校在建筑行业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广泛聚焦各方面资源,利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的杠杆撬动学校与外部资源,突出开放与合作原则,广泛对接。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简单的“教”与“学”形成,而是“做”出来的,只有学生在浓厚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下,通过一系列的实践锻炼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优化顶层设计,改善管理机制
学校充分认识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探索。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了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建立就业创业工作联动机制,上有领导,下要落实。充分发挥各系部各行政部门的优势,根据学校创新创业学生能力培养总体要求制定各单位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发挥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进一步扩大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机构优势,合理资源配置,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形成可持续的创新创业教育良好循环,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形成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1.资源有效整合,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建院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生态系统。明确创新创业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实践出来的,整合校企合作单位、学校教师与校外资源,构建教育平台实现有效协作。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条件,要打破原有的人员类型边界,让不同组织、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在适宜的环境中不断进行开放性和系统性的创新创业实践锻炼。
2.在学生社团方面,打造一批“五星级”社团。建立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通过以项目为载体的社团活动开展“双创”教育的第二课堂。大力支持现有的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发展建设,目前已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协会”、“大学生就业协会”、“力学结构模型协会”、“数学建模协会”、“BIM协会”等一批创新型社团。同时有针对性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和创新创业特点,组建一批新的学生社团组织,举办创意交流分享、创新成果展示、创业政策宣讲、成功案例分析、创业榜样座谈等一系列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3.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管理与建设,丰富学校创新创业“丰富土壤”。利用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的优势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学生交流平台。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划分为孵化区与创业活动区,遴选优秀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进行孵化,在孵化期内给予“免租金、免水电”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为所有的项目选配创新创业导师和校外企业家顾问,定期进行创业辅导和个性服务,提高孵化项目的成功几率,从而成功孵化,只有“活下来”才能“走出去”,真正让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成为校内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意市集”、“创客秀”、“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等活动,定期开展创业路演活动,为校内创业孵化项目提供与校外资源对接的平台,通过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活动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打造成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打造创新创业文化生态环境。[2]
4.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工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专题网站、学校创新创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络对创业政策宣传、孵化项目介绍、导师咨询、创业洽谈等多模块服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站式信息服务,展示创新创业教育办学成果,扩大学校创新创业方面的影响力。 (三)加强“双创”导师队伍建设,拓展渠道,打造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队由招生就业处、各系部、就业指导教师、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成员、企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等构成,通过各种资源渠道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导师能力提升。
1.以招生就业处牵头,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配合实施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既要“全面开花”也要“力抓精尖”。[3]加强双创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定期组织主题研讨,遴选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骨干教师到创新创业领域做得较好的大学进修。开展“双创新”教学公开课大赛,总结推广教学中好的模式和做法,评选“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激励“双创”导师的积极性和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打造1至2名全区、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树立榜样,完善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办法,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侧重向积极开展、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倾斜,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学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性。
2.聚焦校外资源,拓展“双创”教师渠道。“双创”教师可以在优秀校友、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中进行拓展,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邀请他们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利用校外导师资源,举办各种讲座和交流活动,邀请他们介绍创新创业经验和心得,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市场紧密对接,提升“双创”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开发实践导向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打造一个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3.加强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在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亲密的一个团体,辅导员一般都是年轻的教师,对新的技术、新的事物接触比较快,且思想比较活跃,带领学生开展工作比较有经验。通过对辅导员进行创新创业系统的学习培训和带着辅导员进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辅导员队伍将是一批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中间力量。
(四)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材和课程体系
1.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教材和案例库。教材和案例库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能力培养中重要的环节,针对国内教材单一、教材内容普遍以创新创业理论为主、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学校组织编写了以实践为主的教材《大学生创业指南与实务》,对创新创业案例库加大力度建设,鼓励校内教师走访企业,收集一手资料撰写创新创业案例,鼓励校外导师结合自身创业经验提炼典型案例,通过评估和筛选,选择合适的案例构建案例库。案例库极大提高创新创业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同时学校每年下拨专款,用于建设教材和案例库,可以用于每年“创新创业教材立项”、“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库建设立项”的形式开展。
2.对创新创业课程调整设计。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优化,将能力培养为主,就业为目标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合理调整课内外学时分配,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实战有机结合,让学生探索求新、实践锻炼。
(1)提高创新创业课程覆盖率。目前学校开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理财规划基础》、《大学生创业指南与实务·财务管理》等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力度面向全體学生设计并开设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如《创业思维》、《创新技术》、《社会调查实践》等,将这些基础课程纳入学校通识教育体系,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全校公选课等多渠道全员全覆盖。
(2)提高现有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组织开发微课或引入校外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类MOOC。将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纳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同步建设。邀请知名企业家、成功校友共同建设课程,引入更多的真场景与真案例。
(3)丰富课程结构类型,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鼓励专业教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指导实践,通过“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的形式,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开设专业的创新创业训练类课程,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夸系部、跨专业、跨界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探索和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体系中,除了核心专业课程外,要努力打破系部、学科、专业、年级的界限,突出学员的多样性,不局限于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年级一起上课。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将来自不同系部、专业、年级的学生组建成团队,这样的团队专业互补、能力互补才能更适于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深入实施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的方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协作,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5)打破原有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创新教学+个性考核的新模式。教师要创新创业教学及考核方法,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变化考试办法,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重点,促进学生实践式、体验式的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学习。
(五)构建竞赛体系,助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
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技能竞赛为抓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构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以赛促创的竞赛体系服务创新创业教育。[4]学校每年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专业技能大赛等全国、全区性的各类赛事,年均参赛人数超过5000人,在校园营造了浓厚的就业创业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学校在全国及省部级各类技术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特等奖4个、一等奖31个、二等奖34个、三等奖77个,通过比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初见成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
(六)强化保障
1.强化制度保障。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体系,学校开设了创新学分并其纳入学业考核要求,配套制定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优化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此外,学校还对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师生在评先评优等工作中优先考虑,支持学生休学创业,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进一步修订完善如学生工作、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各类相关制度,从制度上给予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的保障。
2.强化资金保障。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了年度经费预算,每年划拨相应的创业专项基金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还需拓宽并完善多元化筹资渠道,加大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经费的投入、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拨款,加大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可支配经费,另一方面设立冠名创新创业基金,争取社会企业、个人和优秀校友的赞助,对学校重点创业孵化企业、优秀创业项目进行扶持,对创新创业中突出的个人进行奖励。
3.激励制度保障。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制定专利管理办法及职务发明奖酬制度,合理分配教师职务发明特别是发明专利实施收益,鼓励教师优先向学生创设的小微企业转移科技成果,学校给予相关政策优惠,对于成功转化科技成果的教师,学校给予补贴、奖励,在职称评聘上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1]陈晓宁.广西高职院校学分制人才培养实施对策研究——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科学中国人.2015-11-25.
[2]秦一嘉.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药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福建2019.10.25.
[3]于敏章,冯鸿,岳云华,赵秋.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94-96.
[4]刘义玲.“分级融入递进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12.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GXGZJG2015B176)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许愿。
作者简介:
1.姜攀 (1983.11-),男,湖北鄂州人,讲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学生党支部青年委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许愿(1980.10-),男,广西大新人,讲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
关键词:“双高”背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实践
一、双高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总体要求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唯一的一所建设类的高职院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过多年来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方面的探索,基本实现了学生创新创业通过理论教学、实训实践同时结合大学生校内孵化基地、支持保障为一体的且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直面毕业创业必将成为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客观实际,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的实质不单纯是教学生开公司、办企业,也更不是单纯地鼓励发起一场大学生创业的运动,而是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提高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占有率,进而逐渐涌现大量优秀的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进而促使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实施原则
立足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厚德、励学、敦行”的校训,创“双高”建设规划,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的内在规律,结合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学情,构建具有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在教育中的定位,发挥人才“高技能”的特点,充分结合学校在建筑行业深耕多年的底蕴,及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等优势,做学校应该做、擅长做、也能做的工作,注重与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的合作,避免借创新创业教育又回到“随大流”的老路。将创新创业学生能力培养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为学生创造平台和机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充分发挥校友的力量,利用学校在建筑行业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广泛聚焦各方面资源,利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的杠杆撬动学校与外部资源,突出开放与合作原则,广泛对接。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简单的“教”与“学”形成,而是“做”出来的,只有学生在浓厚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下,通过一系列的实践锻炼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优化顶层设计,改善管理机制
学校充分认识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探索。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了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建立就业创业工作联动机制,上有领导,下要落实。充分发挥各系部各行政部门的优势,根据学校创新创业学生能力培养总体要求制定各单位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发挥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进一步扩大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机构优势,合理资源配置,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形成可持续的创新创业教育良好循环,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形成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1.资源有效整合,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建院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生态系统。明确创新创业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实践出来的,整合校企合作单位、学校教师与校外资源,构建教育平台实现有效协作。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条件,要打破原有的人员类型边界,让不同组织、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在适宜的环境中不断进行开放性和系统性的创新创业实践锻炼。
2.在学生社团方面,打造一批“五星级”社团。建立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通过以项目为载体的社团活动开展“双创”教育的第二课堂。大力支持现有的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发展建设,目前已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协会”、“大学生就业协会”、“力学结构模型协会”、“数学建模协会”、“BIM协会”等一批创新型社团。同时有针对性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和创新创业特点,组建一批新的学生社团组织,举办创意交流分享、创新成果展示、创业政策宣讲、成功案例分析、创业榜样座谈等一系列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3.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管理与建设,丰富学校创新创业“丰富土壤”。利用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的优势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学生交流平台。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划分为孵化区与创业活动区,遴选优秀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进行孵化,在孵化期内给予“免租金、免水电”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为所有的项目选配创新创业导师和校外企业家顾问,定期进行创业辅导和个性服务,提高孵化项目的成功几率,从而成功孵化,只有“活下来”才能“走出去”,真正让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成为校内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意市集”、“创客秀”、“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等活动,定期开展创业路演活动,为校内创业孵化项目提供与校外资源对接的平台,通过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活动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打造成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打造创新创业文化生态环境。[2]
4.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工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专题网站、学校创新创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络对创业政策宣传、孵化项目介绍、导师咨询、创业洽谈等多模块服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站式信息服务,展示创新创业教育办学成果,扩大学校创新创业方面的影响力。 (三)加强“双创”导师队伍建设,拓展渠道,打造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队由招生就业处、各系部、就业指导教师、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成员、企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等构成,通过各种资源渠道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导师能力提升。
1.以招生就业处牵头,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配合实施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既要“全面开花”也要“力抓精尖”。[3]加强双创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定期组织主题研讨,遴选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骨干教师到创新创业领域做得较好的大学进修。开展“双创新”教学公开课大赛,总结推广教学中好的模式和做法,评选“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激励“双创”导师的积极性和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打造1至2名全区、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树立榜样,完善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办法,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侧重向积极开展、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倾斜,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学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性。
2.聚焦校外资源,拓展“双创”教师渠道。“双创”教师可以在优秀校友、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中进行拓展,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邀请他们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利用校外导师资源,举办各种讲座和交流活动,邀请他们介绍创新创业经验和心得,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市场紧密对接,提升“双创”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开发实践导向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打造一个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3.加强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在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亲密的一个团体,辅导员一般都是年轻的教师,对新的技术、新的事物接触比较快,且思想比较活跃,带领学生开展工作比较有经验。通过对辅导员进行创新创业系统的学习培训和带着辅导员进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辅导员队伍将是一批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中间力量。
(四)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材和课程体系
1.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教材和案例库。教材和案例库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能力培养中重要的环节,针对国内教材单一、教材内容普遍以创新创业理论为主、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学校组织编写了以实践为主的教材《大学生创业指南与实务》,对创新创业案例库加大力度建设,鼓励校内教师走访企业,收集一手资料撰写创新创业案例,鼓励校外导师结合自身创业经验提炼典型案例,通过评估和筛选,选择合适的案例构建案例库。案例库极大提高创新创业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同时学校每年下拨专款,用于建设教材和案例库,可以用于每年“创新创业教材立项”、“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库建设立项”的形式开展。
2.对创新创业课程调整设计。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优化,将能力培养为主,就业为目标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合理调整课内外学时分配,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实战有机结合,让学生探索求新、实践锻炼。
(1)提高创新创业课程覆盖率。目前学校开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理财规划基础》、《大学生创业指南与实务·财务管理》等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力度面向全體学生设计并开设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如《创业思维》、《创新技术》、《社会调查实践》等,将这些基础课程纳入学校通识教育体系,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全校公选课等多渠道全员全覆盖。
(2)提高现有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组织开发微课或引入校外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类MOOC。将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纳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同步建设。邀请知名企业家、成功校友共同建设课程,引入更多的真场景与真案例。
(3)丰富课程结构类型,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鼓励专业教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指导实践,通过“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的形式,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开设专业的创新创业训练类课程,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夸系部、跨专业、跨界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探索和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体系中,除了核心专业课程外,要努力打破系部、学科、专业、年级的界限,突出学员的多样性,不局限于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年级一起上课。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将来自不同系部、专业、年级的学生组建成团队,这样的团队专业互补、能力互补才能更适于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深入实施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的方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协作,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5)打破原有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创新教学+个性考核的新模式。教师要创新创业教学及考核方法,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变化考试办法,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重点,促进学生实践式、体验式的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学习。
(五)构建竞赛体系,助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
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技能竞赛为抓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构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以赛促创的竞赛体系服务创新创业教育。[4]学校每年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专业技能大赛等全国、全区性的各类赛事,年均参赛人数超过5000人,在校园营造了浓厚的就业创业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学校在全国及省部级各类技术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特等奖4个、一等奖31个、二等奖34个、三等奖77个,通过比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初见成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
(六)强化保障
1.强化制度保障。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体系,学校开设了创新学分并其纳入学业考核要求,配套制定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优化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此外,学校还对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师生在评先评优等工作中优先考虑,支持学生休学创业,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进一步修订完善如学生工作、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各类相关制度,从制度上给予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的保障。
2.强化资金保障。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了年度经费预算,每年划拨相应的创业专项基金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还需拓宽并完善多元化筹资渠道,加大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经费的投入、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拨款,加大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可支配经费,另一方面设立冠名创新创业基金,争取社会企业、个人和优秀校友的赞助,对学校重点创业孵化企业、优秀创业项目进行扶持,对创新创业中突出的个人进行奖励。
3.激励制度保障。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制定专利管理办法及职务发明奖酬制度,合理分配教师职务发明特别是发明专利实施收益,鼓励教师优先向学生创设的小微企业转移科技成果,学校给予相关政策优惠,对于成功转化科技成果的教师,学校给予补贴、奖励,在职称评聘上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1]陈晓宁.广西高职院校学分制人才培养实施对策研究——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科学中国人.2015-11-25.
[2]秦一嘉.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药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福建2019.10.25.
[3]于敏章,冯鸿,岳云华,赵秋.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94-96.
[4]刘义玲.“分级融入递进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12.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GXGZJG2015B176)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许愿。
作者简介:
1.姜攀 (1983.11-),男,湖北鄂州人,讲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学生党支部青年委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许愿(1980.10-),男,广西大新人,讲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