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博客、论坛、电子邮件、QQ、手机短信等新媒介的涌现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文章从新媒介缔造的新媒介文化形成与特性出发,深入审视和剖析了新媒介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提出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和新媒介文化浪潮中引导大学生科学价值观形成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介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引导
[作者简介]韩柏光(1975- ),男,海南文昌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广东广州510665)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0-0163-02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和数字通信网络的日新月异,国际互联网、固定电话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逐渐融合为一个全球性的“大网”,人类社会正阔步迈入一个以数字化信息通信科技为支撑的崭新时代——新媒介文化时代。这种信息技术创造的新媒介文化正影响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也塑造着我们的未来。目前,新媒介文化的发展已汇流成一股强大的浪潮,对人类社会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们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新媒介与新文化
(一)新媒介的内涵与张力
本文所谈的“新媒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是指由计算机信息技术催生的新的传播样式,是信息时代科技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当前主要包括手机短信、网络视频、电子邮件、论坛、QQ、MSN、博客(blog)等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介质。这些新媒介的出现,给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带来强有力的挑战。
每一种媒介的诞生和普及都曾对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今天,新媒介正在全面颠覆着我们关于传媒的一些基本观念,改变着公众特别是大学生们传统的行为模式,同时也同步形成崭新的文化生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已离不开信息技术缔造的手机短信、网络QQ、电子邮件、博客、论坛等这些互动性、个性化的新媒介。这些新媒介的出现掀起了传播史上的大“革命”,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在新媒介背景下,传播者的个性开始张扬,创造性受到鼓舞和激发,传统话语的主导权正悄然发生变化,普通百姓也可通过新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可以写网络日志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言论,又可做自己的个性化博客。甚至连收看电视、阅读也可以随心所欲,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被“绑定”。新媒介缔造的世界,使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突破了时空的阻隔,把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变成了同一个“社区”的“守望者”。许多新闻热点和社会舆论皆从网络、手机短信等开始,最终形成社会舆论热点,进而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度思考。
(二)新媒介酝酿新文化
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体现的人类思想和智慧的总和”。①文化与媒介历来唇齿相依,媒介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现代传播媒介高速发展,宽带技术、多媒体传播、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兴起,对人们传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仅导致传统文化形态的换代和更新,而且创造了崭新的文化观念、文化价值和文化形式。
新媒介文化作为当今最具活力的一种崭新文化形态,加快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其所产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评判标准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这种进步性是其内含先进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特质,也是其作为新型文化获得蓬勃发展的强大生命力的坚实基础。
当然,任何事物都可能是利弊相随的。新媒介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人类科学智慧的产物,是科技高度变革的标志,继承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们也不断制造新的文化垃圾,影响着人的思想乃至行为模式。对于大学生而言,新媒介所缔造的新媒介文化成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精神食粮,这种文化形态逐渐消解着传统的权威,对历史和现实的意识形态起到了直接的解构,传统文化只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朦胧的童年式的印痕。
二、新媒介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
新媒介文化作为主文化外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文化系统,它在受到主文化的引导和辐射时,一般不与主文化形成抵触和对抗,但它有可能影响主文化,并成为主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具有一定的思想和精神控制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借助文化传播给个体的,个体在与社会文化交互作用中,逐步掌握社会文化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个人的价值观②。”新媒介助长了各种文化的传播和扩散速度。将新媒介的多重属性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给社会大众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重构了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教育体系,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也不断趋于多元化,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自由度也大大增加。
从人的发展角度而言,新媒介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解放和发展的确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视频、QQ等新媒介打破了人们交往中的等级限制,使人与人之间获得了自由而平等地进行直接对话的机会,使得每个人都可将自己的所想、所看、所经历的事,以自己特定的表达方式,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传播开来。这种平民化的文化风格,具有温情的精神抚慰和势不可挡的娱乐功能,在满足大学生群体的文化需求、缓解紧张的学习与生活造成的心理压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张扬个体价值。新媒介技术打破了物理空间对人类生存的种种限制,不仅可以通过自我设计充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个性化的虚拟社区享受自我释放的快乐。就教育的目的而言,教育家们所崇尚和追求的是个性化的教育。我们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在理念上也是个性化教育,在每个学生“自然性”的基础上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统一发展。在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受到客观的限制,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其个性化的见解得不到充分的展现。第三,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主要是对前人成果的再认识、再创造,它涉及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新媒介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按照自己的方式认识和探索世界。在这个宽松和自主的环境中,大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就培养了他们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使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充分的培养和训练。
由于大学生是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思想活跃,对生活充满憧憬,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价值评判标准和思想方法,对社会和人生缺乏真切、成熟的理解。由于新媒介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可塑性,会使许多大学生在多元结构的新媒介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但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尤其是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首先,在新媒介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匿名的,无须个人真实身份的认证,这种以非真实身份进行的交往容易使人逃避道德和法律的监管,导致各种各样的网络欺诈,使诚信缺失。其次,新媒介缔造的世界是没有边界的开放社会,它的平等进入和自由参与,让人人都可以通过论坛、QQ、博客等各种介质发布信息和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容易导致信息良莠杂芜、是非真伪难辨。各种不良文化也披着形形色色的外衣在污染着大学生的心灵,同时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造成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加上色情网站和各种蛊惑人心的歪理邪说大量传播造成的危害,更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遇严峻的挑战。其三,长期沉迷于“虚拟时空”容易导致大学生们逃避现实、自我封闭、自我陶醉和自我发泄,形成狭隘的、追求自我完美的孤僻性格,造成人际间的情感冷漠、关系疏远。久而久之,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易导致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际情感逐渐萎缩淡化。所有这些,既是新媒介所带来的突出问题,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相结合对人类生存境遇所提出的“两难选择”。
三、新媒介文化浪潮背景下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引导
新媒介文化的潮流是无法阻挡的,而且是市场化的文化建设的必然抉择。新媒介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冲击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大学生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又是新文化、新思想的载体。他们不仅影响着现实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而且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新媒介多元化的嬗变中,我们应该以宏阔的理论视野,全面剖析科技、传媒、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主流文化引导新媒介文化,提升新媒介文化的审美情趣,争取给大学生以智的启迪和美的提升,从而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价值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毫无疑问,新媒介文化的各种负效应都是在其自发、无序的状态之下产生和蔓延的。如果我们不想放任这种负效应的发生和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危害,那么,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新媒介文化健康而有序地发展,就成为重视和加强新媒介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只有通过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新媒介文化健康而有序地发展,防止和克服其负效应,才能使其积极作用充分彰显。所以,应“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③
(二)加强网络道德的调控机制建设,努力在网上营造维护公平正义、褒扬真善美、声讨假恶丑的舆论氛围,凝聚网络世界的道德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自觉地讲道德和守道德,就是因为每个人的言行都在身边社会的监督之下,不道德的行为会使自己的人格遭到严重贬损;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之所以会出现种种违反道德、有悖伦理、无视廉耻的行为,是因为在网上还缺乏及时有效的道德监督,加上不以真实身份出现的自我不会遭遇道德谴责的难堪。因此,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在网上强化道德调控机制建设,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舆论氛围,使人们的网络行为同样受到道德力量的约束。
(三)努力实现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以继承为主线的,但如果仅仅继承,没有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就只能在原有的水平上踏步不前,就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条件,无法在新的起点上得到继承。今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各种思想文化必然相互激荡和相互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施对接,进而走向世界,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实行创新,要对优秀的东西予以弘扬和对消极的因素进行清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从而形成服务于现实社会实践的崭新文化。
(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在新媒介文化浪潮的冲击下,我们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教育模式、法律制度、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块都受到冲击。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形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巨大的挑战,既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走在教育对象的前面,具备更高的文化理论修养和分析能力,才能把握青年大学生活跃的思想动态,并结合时代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加强学习,用各种新知识充实头脑,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信息素质,进行自我教育和锤炼提高;要适应新时代,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实践教师道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人格力量教育、影响、带动和感染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今天,新媒介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已不可抗拒,新媒介文化影响下的生活方式也不可逆转。不论我们会不会用QQ、视频、手机短信、网上购物或写博客,也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上网“冲浪”,但新媒介的发展把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卷入其中。然而,新媒介文化所包含的价值选择是多元的,它深刻改变着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们的社会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各种新媒介发展的速度越快,它所带来的问题也就越复杂、越严峻。如何面对新媒介文化对大学生教育带来的压力与挑战,趋利避害,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共同智慧,将其逐步演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和动力。
[注释]
①王诚.通信文化浪潮[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6.
②杨桃莲.论大众文化对青年经济价值取向的影响[J].新闻界,2005(5):65.
③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24/content_5648188.htm,2007-01-24.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满海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网络科技素质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关键词]新媒介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引导
[作者简介]韩柏光(1975- ),男,海南文昌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广东广州510665)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0-0163-02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和数字通信网络的日新月异,国际互联网、固定电话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逐渐融合为一个全球性的“大网”,人类社会正阔步迈入一个以数字化信息通信科技为支撑的崭新时代——新媒介文化时代。这种信息技术创造的新媒介文化正影响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也塑造着我们的未来。目前,新媒介文化的发展已汇流成一股强大的浪潮,对人类社会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们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新媒介与新文化
(一)新媒介的内涵与张力
本文所谈的“新媒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是指由计算机信息技术催生的新的传播样式,是信息时代科技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当前主要包括手机短信、网络视频、电子邮件、论坛、QQ、MSN、博客(blog)等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介质。这些新媒介的出现,给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带来强有力的挑战。
每一种媒介的诞生和普及都曾对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今天,新媒介正在全面颠覆着我们关于传媒的一些基本观念,改变着公众特别是大学生们传统的行为模式,同时也同步形成崭新的文化生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已离不开信息技术缔造的手机短信、网络QQ、电子邮件、博客、论坛等这些互动性、个性化的新媒介。这些新媒介的出现掀起了传播史上的大“革命”,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在新媒介背景下,传播者的个性开始张扬,创造性受到鼓舞和激发,传统话语的主导权正悄然发生变化,普通百姓也可通过新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可以写网络日志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言论,又可做自己的个性化博客。甚至连收看电视、阅读也可以随心所欲,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被“绑定”。新媒介缔造的世界,使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突破了时空的阻隔,把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变成了同一个“社区”的“守望者”。许多新闻热点和社会舆论皆从网络、手机短信等开始,最终形成社会舆论热点,进而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度思考。
(二)新媒介酝酿新文化
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体现的人类思想和智慧的总和”。①文化与媒介历来唇齿相依,媒介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现代传播媒介高速发展,宽带技术、多媒体传播、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兴起,对人们传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仅导致传统文化形态的换代和更新,而且创造了崭新的文化观念、文化价值和文化形式。
新媒介文化作为当今最具活力的一种崭新文化形态,加快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其所产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评判标准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这种进步性是其内含先进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特质,也是其作为新型文化获得蓬勃发展的强大生命力的坚实基础。
当然,任何事物都可能是利弊相随的。新媒介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人类科学智慧的产物,是科技高度变革的标志,继承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们也不断制造新的文化垃圾,影响着人的思想乃至行为模式。对于大学生而言,新媒介所缔造的新媒介文化成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精神食粮,这种文化形态逐渐消解着传统的权威,对历史和现实的意识形态起到了直接的解构,传统文化只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朦胧的童年式的印痕。
二、新媒介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
新媒介文化作为主文化外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文化系统,它在受到主文化的引导和辐射时,一般不与主文化形成抵触和对抗,但它有可能影响主文化,并成为主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具有一定的思想和精神控制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借助文化传播给个体的,个体在与社会文化交互作用中,逐步掌握社会文化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个人的价值观②。”新媒介助长了各种文化的传播和扩散速度。将新媒介的多重属性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给社会大众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重构了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教育体系,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也不断趋于多元化,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自由度也大大增加。
从人的发展角度而言,新媒介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解放和发展的确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视频、QQ等新媒介打破了人们交往中的等级限制,使人与人之间获得了自由而平等地进行直接对话的机会,使得每个人都可将自己的所想、所看、所经历的事,以自己特定的表达方式,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传播开来。这种平民化的文化风格,具有温情的精神抚慰和势不可挡的娱乐功能,在满足大学生群体的文化需求、缓解紧张的学习与生活造成的心理压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张扬个体价值。新媒介技术打破了物理空间对人类生存的种种限制,不仅可以通过自我设计充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个性化的虚拟社区享受自我释放的快乐。就教育的目的而言,教育家们所崇尚和追求的是个性化的教育。我们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在理念上也是个性化教育,在每个学生“自然性”的基础上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统一发展。在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受到客观的限制,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其个性化的见解得不到充分的展现。第三,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主要是对前人成果的再认识、再创造,它涉及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新媒介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按照自己的方式认识和探索世界。在这个宽松和自主的环境中,大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就培养了他们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使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充分的培养和训练。
由于大学生是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思想活跃,对生活充满憧憬,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价值评判标准和思想方法,对社会和人生缺乏真切、成熟的理解。由于新媒介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可塑性,会使许多大学生在多元结构的新媒介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但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尤其是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首先,在新媒介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匿名的,无须个人真实身份的认证,这种以非真实身份进行的交往容易使人逃避道德和法律的监管,导致各种各样的网络欺诈,使诚信缺失。其次,新媒介缔造的世界是没有边界的开放社会,它的平等进入和自由参与,让人人都可以通过论坛、QQ、博客等各种介质发布信息和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容易导致信息良莠杂芜、是非真伪难辨。各种不良文化也披着形形色色的外衣在污染着大学生的心灵,同时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造成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加上色情网站和各种蛊惑人心的歪理邪说大量传播造成的危害,更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遇严峻的挑战。其三,长期沉迷于“虚拟时空”容易导致大学生们逃避现实、自我封闭、自我陶醉和自我发泄,形成狭隘的、追求自我完美的孤僻性格,造成人际间的情感冷漠、关系疏远。久而久之,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易导致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际情感逐渐萎缩淡化。所有这些,既是新媒介所带来的突出问题,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相结合对人类生存境遇所提出的“两难选择”。
三、新媒介文化浪潮背景下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引导
新媒介文化的潮流是无法阻挡的,而且是市场化的文化建设的必然抉择。新媒介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冲击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大学生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又是新文化、新思想的载体。他们不仅影响着现实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而且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新媒介多元化的嬗变中,我们应该以宏阔的理论视野,全面剖析科技、传媒、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主流文化引导新媒介文化,提升新媒介文化的审美情趣,争取给大学生以智的启迪和美的提升,从而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价值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毫无疑问,新媒介文化的各种负效应都是在其自发、无序的状态之下产生和蔓延的。如果我们不想放任这种负效应的发生和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危害,那么,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新媒介文化健康而有序地发展,就成为重视和加强新媒介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只有通过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新媒介文化健康而有序地发展,防止和克服其负效应,才能使其积极作用充分彰显。所以,应“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③
(二)加强网络道德的调控机制建设,努力在网上营造维护公平正义、褒扬真善美、声讨假恶丑的舆论氛围,凝聚网络世界的道德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自觉地讲道德和守道德,就是因为每个人的言行都在身边社会的监督之下,不道德的行为会使自己的人格遭到严重贬损;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之所以会出现种种违反道德、有悖伦理、无视廉耻的行为,是因为在网上还缺乏及时有效的道德监督,加上不以真实身份出现的自我不会遭遇道德谴责的难堪。因此,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在网上强化道德调控机制建设,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舆论氛围,使人们的网络行为同样受到道德力量的约束。
(三)努力实现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以继承为主线的,但如果仅仅继承,没有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就只能在原有的水平上踏步不前,就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条件,无法在新的起点上得到继承。今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各种思想文化必然相互激荡和相互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施对接,进而走向世界,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实行创新,要对优秀的东西予以弘扬和对消极的因素进行清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从而形成服务于现实社会实践的崭新文化。
(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在新媒介文化浪潮的冲击下,我们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教育模式、法律制度、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块都受到冲击。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形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巨大的挑战,既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走在教育对象的前面,具备更高的文化理论修养和分析能力,才能把握青年大学生活跃的思想动态,并结合时代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加强学习,用各种新知识充实头脑,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信息素质,进行自我教育和锤炼提高;要适应新时代,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实践教师道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人格力量教育、影响、带动和感染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今天,新媒介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已不可抗拒,新媒介文化影响下的生活方式也不可逆转。不论我们会不会用QQ、视频、手机短信、网上购物或写博客,也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上网“冲浪”,但新媒介的发展把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卷入其中。然而,新媒介文化所包含的价值选择是多元的,它深刻改变着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们的社会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各种新媒介发展的速度越快,它所带来的问题也就越复杂、越严峻。如何面对新媒介文化对大学生教育带来的压力与挑战,趋利避害,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共同智慧,将其逐步演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和动力。
[注释]
①王诚.通信文化浪潮[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6.
②杨桃莲.论大众文化对青年经济价值取向的影响[J].新闻界,2005(5):65.
③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24/content_5648188.htm,2007-01-24.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满海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网络科技素质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