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我14岁离开母亲到异地的中学念书,母亲的包裹便一直追随我,开始了迢迢的旅程。及今天,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母亲的包裹也整整走了25年,仿佛永远不会停下脚步。
我在18里地外的镇中学读书时,母亲最初的包裹是咸菜。一炒一大锅,紧紧地装进一个土陶罐子里,一星期的下饭菜就是它了。
我是用功的学生,并不按学校一星期可以回家一次取米取菜的规定,有时一个月我也不回家,母亲就时常想法设法打听有谁去镇上赶集,打听到了,就不管别人嫌不嫌烦,一定是央求着人家把一罐子咸菜带给我。
母亲是个天才的美食家。每一次她捎给我的包裹都让我惊喜。比如母亲把面先炒得泛出黄色,用猪油和了,加上糖、盐、芝麻,擀成极薄的面片,然后均匀地切成好看的三角形,再在锅里小火烘得焦黄酥脆,口感又好,味道又香,又有营养,好消化,最主要的,是放多长时间也不会坏。
靠着母亲的小零食,我增加着学校食堂所缺乏的营养。一个学期下来,直到回到家里,才照见大镜子里那个婷婷的女孩已经变成了一个胖姑娘了。
高一下学期的一天,母亲的包裹让我名扬全校。记得是一个下雨的夜晚,突然寂静的校园里响起了平日开会才能有的广播喇叭声。我是个对身外事心不在焉的人,广播响了半天,我根本什么也没听见,直到我的同学匆匆跑来对我说:“是不是叫你的名字?”
我顿时手足无措,心慌不已:找我,天,出了什么事?周围同学的喧闹一下子褪色一般淡远了,耳朵里分明就听见广播里一个名字炸雷般响起:“定远的名叫秋云的同学,你母亲托人给你带来了包裹,请速到教务处领取。”
我只觉得头嗡地一声就大了:那个“秋云”是我的小名,这下全校都知道了,我觉得好难为情,心里直埋怨母亲的不晓事,甚至想装傻不去认这个包裹。
杂七杂八地胡想也就是那么一瞬间,我还是快步跑进教务处。
我见到了平日叫他小姥爷的一个亲戚,他一见到我,表情由焦急变为惊喜:“总算找到你了!你妈妈就说个高中校名,我也不知道你的大名,还是主任想了这个广播的办法。”主任在一旁笑着说:“他不知道你的名字,也不知道上几年级,就说是定远的,上千个学生,几十个班,我们一个个查,也没找到叫秋云的名字,只好广播了。”
我又是紧张又是感动又是害羞,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那一个包裹到底都带了些什么,现在我也无从想起,能记起来的,就是那寂静的校园里突然的广播声,小姥爷那执着认真的热心肠,教导主任对一个农村母亲心意的尊重,还有母亲那不懂得一切世事规则就只知疼爱女儿的淳厚心。
高中毕业,我考上的师范大学,每月的助学金我吃饱饭是没问题的,但这时我开始恋爱,多了女孩子少不了的花费。父亲为一大家子的生计,并无余力顾念到我女儿家的心思。这一切全没逃过母亲的眼,
冬天的时候,男友要到我们学校看我,母亲让他捎来了包裹,里面抖出了一个更小的包裹。那是一个洗得花白的小手绢,交叉着打着结实的结。我们费劲地解开手绢,一叠零碎的毛票摊在我们面前,一毛两毛,最大的面值是一块的,数了数,共十二元零几毛。我的心热热地跳起来,除了我的母亲还能有谁呢?母亲有一手打被套的好活儿。每到冬天,她就和弹棉花的邻居合作,别人弹好的棉花,她给牵上筋,来来回回,一床被套才算是打好了。两个小时,挣一块五毛钱,还得分一半给邻居。母亲浑身沾满了棉絮,细小的棉花飞进母亲的鼻孔和嗓子,经常呛得她咳嗽不停。这一卷毛票,必是母亲一点点抠出来,瞒着严格的父亲的眼,悄悄塞到男友的书包贴补她小女儿的。此时母亲已经浑身是病,脸经常浮肿,她得拖着疲惫的身子弯多少次腰,吃进多少飞舞的棉花,咳嗽多少次才能攒下这一堆毛票呢?
后来我工作,结婚,远游到高母亲二千里外的北京,日子依然过得拮据。有一年过罢年后,母亲尽我带回去的提包,装了巨大的一个包裹。刚好一个同学北上开会,他主动去帮我拿包,一提,那包竟文丝没动。我打开让他看:猪腿,羊腿,柴鸡,糍粑……一包包分门别类。他说:“全是实打实的东西,怪不得重得像个小山似的。一看这包裹,你就还是母亲的小女儿。”他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说得我心里直泛酸。
后来爱人终于读完了书,日子一点点地好起来。而我的母亲已经老了,父亲去世,母亲独自一个人借住在外出打工的小哥嫂的家里,她的日子需要我来照顾了。于是,我开始给母亲寄包裹。好吃的点心,合脚又好看的布鞋,更多的,是治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药和钱。
母亲是个守旧的农村老人,她的观念就是“养儿防老”,而如今她用女儿女婿的钱,却并不像当年我花她血汗钱那样理直气壮,相反,她是那样惶恐,那样感激不尽。母亲的难过,仿佛是生长了无数季的果树,她奉献了所有的精华,结出了无数丰硕的果实,终于只剩下枯槁的躯干,她为她的枯槁、为她的再也不能吐出汁水供养她的枝叶和果实而难过;而我的难过,是母亲不经意的讨好的神情,是她一辈子的好强自尊被衰老所击溃的无边的自卑和软弱,更是我偶尔不自觉地掠过心头的一丝嫌弃、一点不耐烦。
但母亲的包裹还是如期而至。她是那样在乎着这个包裹,能给予我们,在她是那样快乐的一件事,我们能在乎她的包裹,就表明她对儿女是有用的,她的生活才有了意义,她也多少觉得她没光拿儿女的,她也还回了一些,这于她的尊严好歹是一种弥补;所以,如果我们说都浪费了,我们吃不了,别寄了,那对她是怎样的难堪和打击啊?但是如果我们一直说好吃,送给朋友也都夸赞,母亲下次会带得更多,她更省吃俭用,会在更毒辣的太阳下走更远的路,这也是我们于心不安的呀。
我们终于想出了两招。家里有人来,提前不告诉她,让她来不及准备,最多听她一通埋怨;对母亲也直接说:“你的东西一样只带一点来就行,因为我们人少,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多吃,还得吃别的才能保证全面营养。”她一听有道理,我们总算松了一口气。
去年我装修新房子,接母亲来照看孩子。70多岁的老人,一刻也不闲着,替下我一应家务。
一日她到厨房,老半天不见出来,我担心她的高血压犯了,赶紧进去找她。母亲站在桌前,对着摊放在灶台上的几包东西,呆呆地出神。
我一看那塑料袋,心立即扭成一团。那是母亲捎给我的东西,一包香椿早成了干棒子,一包糯米面,黑黑的虫子到处爬。
我喉头发紧,想安慰母亲:“妈,不是不爱吃,实在是忙,有时就忘了。”
母亲再不信了,好半天,她哀伤落寞地说了一句:“小儿哇,晓得你们不爱吃,我今后再也不弄了,弄来瞎占了你的地儿。”
母亲的衷伤落寞像一个耳光重重打在我的心上,我心痛地想拥抱母亲一下,但是手臂却没有勇气张开来,此时我的任何安慰,比照于母爱的巨大的失落感,显得多么空洞无力啊!母亲给予儿女的和儿女给予母亲的,永远也不能构成完满的圆。
今年的腊月初十,是母亲73岁的生日,农村有个迷信的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母亲病病歪歪地活过了这个“结巴岁数”,我就巴望她活过七老八十,让我多老了都还是有妈疼爱的小女儿。
我打电话回去:“妈妈,家里新装了木地板,买的鞋怕踩坏了,我的脚冬天爱干裂,你能不能给我做双布鞋?”
母亲声音迟疑着:“几十年没摸针了,我做的你看得中?”
“妈不知道吧,现在城里好看的布鞋要几百元一双哩,我只在家穿,舒服就好。”
母亲的声音的节奏终于明快起来:“你三姐的猪圈打好了,也不让我替她喂了,我每天就是吃、玩,啥事没有,小儿看得中,我这就给你做,我可知道你那双外歪的大脚。”说到这母亲就笑起来了。
放下电话,我就去买上等的缎面做鞋面,妈妈,咱们说好了:“女儿盼望着您的包裹,您可得长命百岁地活着哩。”
责编/梅子
我在18里地外的镇中学读书时,母亲最初的包裹是咸菜。一炒一大锅,紧紧地装进一个土陶罐子里,一星期的下饭菜就是它了。
我是用功的学生,并不按学校一星期可以回家一次取米取菜的规定,有时一个月我也不回家,母亲就时常想法设法打听有谁去镇上赶集,打听到了,就不管别人嫌不嫌烦,一定是央求着人家把一罐子咸菜带给我。
母亲是个天才的美食家。每一次她捎给我的包裹都让我惊喜。比如母亲把面先炒得泛出黄色,用猪油和了,加上糖、盐、芝麻,擀成极薄的面片,然后均匀地切成好看的三角形,再在锅里小火烘得焦黄酥脆,口感又好,味道又香,又有营养,好消化,最主要的,是放多长时间也不会坏。
靠着母亲的小零食,我增加着学校食堂所缺乏的营养。一个学期下来,直到回到家里,才照见大镜子里那个婷婷的女孩已经变成了一个胖姑娘了。
高一下学期的一天,母亲的包裹让我名扬全校。记得是一个下雨的夜晚,突然寂静的校园里响起了平日开会才能有的广播喇叭声。我是个对身外事心不在焉的人,广播响了半天,我根本什么也没听见,直到我的同学匆匆跑来对我说:“是不是叫你的名字?”
我顿时手足无措,心慌不已:找我,天,出了什么事?周围同学的喧闹一下子褪色一般淡远了,耳朵里分明就听见广播里一个名字炸雷般响起:“定远的名叫秋云的同学,你母亲托人给你带来了包裹,请速到教务处领取。”
我只觉得头嗡地一声就大了:那个“秋云”是我的小名,这下全校都知道了,我觉得好难为情,心里直埋怨母亲的不晓事,甚至想装傻不去认这个包裹。
杂七杂八地胡想也就是那么一瞬间,我还是快步跑进教务处。
我见到了平日叫他小姥爷的一个亲戚,他一见到我,表情由焦急变为惊喜:“总算找到你了!你妈妈就说个高中校名,我也不知道你的大名,还是主任想了这个广播的办法。”主任在一旁笑着说:“他不知道你的名字,也不知道上几年级,就说是定远的,上千个学生,几十个班,我们一个个查,也没找到叫秋云的名字,只好广播了。”
我又是紧张又是感动又是害羞,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那一个包裹到底都带了些什么,现在我也无从想起,能记起来的,就是那寂静的校园里突然的广播声,小姥爷那执着认真的热心肠,教导主任对一个农村母亲心意的尊重,还有母亲那不懂得一切世事规则就只知疼爱女儿的淳厚心。
高中毕业,我考上的师范大学,每月的助学金我吃饱饭是没问题的,但这时我开始恋爱,多了女孩子少不了的花费。父亲为一大家子的生计,并无余力顾念到我女儿家的心思。这一切全没逃过母亲的眼,
冬天的时候,男友要到我们学校看我,母亲让他捎来了包裹,里面抖出了一个更小的包裹。那是一个洗得花白的小手绢,交叉着打着结实的结。我们费劲地解开手绢,一叠零碎的毛票摊在我们面前,一毛两毛,最大的面值是一块的,数了数,共十二元零几毛。我的心热热地跳起来,除了我的母亲还能有谁呢?母亲有一手打被套的好活儿。每到冬天,她就和弹棉花的邻居合作,别人弹好的棉花,她给牵上筋,来来回回,一床被套才算是打好了。两个小时,挣一块五毛钱,还得分一半给邻居。母亲浑身沾满了棉絮,细小的棉花飞进母亲的鼻孔和嗓子,经常呛得她咳嗽不停。这一卷毛票,必是母亲一点点抠出来,瞒着严格的父亲的眼,悄悄塞到男友的书包贴补她小女儿的。此时母亲已经浑身是病,脸经常浮肿,她得拖着疲惫的身子弯多少次腰,吃进多少飞舞的棉花,咳嗽多少次才能攒下这一堆毛票呢?
后来我工作,结婚,远游到高母亲二千里外的北京,日子依然过得拮据。有一年过罢年后,母亲尽我带回去的提包,装了巨大的一个包裹。刚好一个同学北上开会,他主动去帮我拿包,一提,那包竟文丝没动。我打开让他看:猪腿,羊腿,柴鸡,糍粑……一包包分门别类。他说:“全是实打实的东西,怪不得重得像个小山似的。一看这包裹,你就还是母亲的小女儿。”他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说得我心里直泛酸。
后来爱人终于读完了书,日子一点点地好起来。而我的母亲已经老了,父亲去世,母亲独自一个人借住在外出打工的小哥嫂的家里,她的日子需要我来照顾了。于是,我开始给母亲寄包裹。好吃的点心,合脚又好看的布鞋,更多的,是治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药和钱。
母亲是个守旧的农村老人,她的观念就是“养儿防老”,而如今她用女儿女婿的钱,却并不像当年我花她血汗钱那样理直气壮,相反,她是那样惶恐,那样感激不尽。母亲的难过,仿佛是生长了无数季的果树,她奉献了所有的精华,结出了无数丰硕的果实,终于只剩下枯槁的躯干,她为她的枯槁、为她的再也不能吐出汁水供养她的枝叶和果实而难过;而我的难过,是母亲不经意的讨好的神情,是她一辈子的好强自尊被衰老所击溃的无边的自卑和软弱,更是我偶尔不自觉地掠过心头的一丝嫌弃、一点不耐烦。
但母亲的包裹还是如期而至。她是那样在乎着这个包裹,能给予我们,在她是那样快乐的一件事,我们能在乎她的包裹,就表明她对儿女是有用的,她的生活才有了意义,她也多少觉得她没光拿儿女的,她也还回了一些,这于她的尊严好歹是一种弥补;所以,如果我们说都浪费了,我们吃不了,别寄了,那对她是怎样的难堪和打击啊?但是如果我们一直说好吃,送给朋友也都夸赞,母亲下次会带得更多,她更省吃俭用,会在更毒辣的太阳下走更远的路,这也是我们于心不安的呀。
我们终于想出了两招。家里有人来,提前不告诉她,让她来不及准备,最多听她一通埋怨;对母亲也直接说:“你的东西一样只带一点来就行,因为我们人少,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多吃,还得吃别的才能保证全面营养。”她一听有道理,我们总算松了一口气。
去年我装修新房子,接母亲来照看孩子。70多岁的老人,一刻也不闲着,替下我一应家务。
一日她到厨房,老半天不见出来,我担心她的高血压犯了,赶紧进去找她。母亲站在桌前,对着摊放在灶台上的几包东西,呆呆地出神。
我一看那塑料袋,心立即扭成一团。那是母亲捎给我的东西,一包香椿早成了干棒子,一包糯米面,黑黑的虫子到处爬。
我喉头发紧,想安慰母亲:“妈,不是不爱吃,实在是忙,有时就忘了。”
母亲再不信了,好半天,她哀伤落寞地说了一句:“小儿哇,晓得你们不爱吃,我今后再也不弄了,弄来瞎占了你的地儿。”
母亲的衷伤落寞像一个耳光重重打在我的心上,我心痛地想拥抱母亲一下,但是手臂却没有勇气张开来,此时我的任何安慰,比照于母爱的巨大的失落感,显得多么空洞无力啊!母亲给予儿女的和儿女给予母亲的,永远也不能构成完满的圆。
今年的腊月初十,是母亲73岁的生日,农村有个迷信的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母亲病病歪歪地活过了这个“结巴岁数”,我就巴望她活过七老八十,让我多老了都还是有妈疼爱的小女儿。
我打电话回去:“妈妈,家里新装了木地板,买的鞋怕踩坏了,我的脚冬天爱干裂,你能不能给我做双布鞋?”
母亲声音迟疑着:“几十年没摸针了,我做的你看得中?”
“妈不知道吧,现在城里好看的布鞋要几百元一双哩,我只在家穿,舒服就好。”
母亲的声音的节奏终于明快起来:“你三姐的猪圈打好了,也不让我替她喂了,我每天就是吃、玩,啥事没有,小儿看得中,我这就给你做,我可知道你那双外歪的大脚。”说到这母亲就笑起来了。
放下电话,我就去买上等的缎面做鞋面,妈妈,咱们说好了:“女儿盼望着您的包裹,您可得长命百岁地活着哩。”
责编/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