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阶思维能力指的是应用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具有层次丰富、模式多样等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展示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构筑师生、多媒体技术、文本相互融合的完整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高阶思维能力包括运用掌握的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积极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师要利用电子白板及时展示各种问题,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在学习《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总结自己阅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发送到班级微信交流群中,教师利用设置关键词等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教师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文章的主旨不够了解,不知道父亲为何要用落花生为例子教育孩子。因此,教师用电子白板将总结后的问题展示出来——“父亲只是为了赞美落花生吗?”“为何不直接教育孩子,用落花生做比喻的好处是什么?”“你喜欢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吗?”教师以这些问题为抓手,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在信息技术和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中,教师要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将学习活动转化为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参与度的过程,能更好地构筑师生交流的空间,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也是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推送各种和文本有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信息进行思考。此外,学生也可根据文本的内容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这样就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尝试写下阅读感受。为了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展示各自的创意,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等渠道给学生推送若干信息,归纳为若干主题,包括:课文中的成语、人物形象、《史记》的精华片段、课文中的传统美德等,学生点击其中的任何一个主题,都会打开相应的链接,了解其中的信息。学生若感兴趣,还可以围绕其中的某一个主题自主搜索信息。最后,学生整合自己收集的信息,独立思考,进行创作。有的学生阅读了“《史记》的精华片段”的相关内容,对李广等人物的故事很感兴趣,模仿课文的形式进行创作,将其事迹改编成故事。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锻炼创作能力。
要做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要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利用信息技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字词,了解同义词的差别,进入到相关语境中,开展咬文嚼字活动,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鉴赏,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例如,《观潮》一文的词句十分优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鉴赏其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习效果。以“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句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能否用其他的词语替换“浩浩荡荡”一词。接下来,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浩浩荡荡”的同义词,发现“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等都是“浩浩荡荡”的同义词,然后再对这些词语进行辨析,找出其中的细微差别。学生弄清楚词语的意思后,经过对比,发现“浩浩荡荡”更多地表示气势壮阔,而“汹涌澎湃”呈现的是汹涌、猛烈的状态,两个词语的用法也不同。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入手分析问题,鉴赏字词,和同伴交流学习成果,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深入地思考问题,有效地实现阅读目标,发展高阶思维能力,这才是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任务的驱动
高阶思维能力包括运用掌握的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积极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师要利用电子白板及时展示各种问题,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在学习《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总结自己阅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发送到班级微信交流群中,教师利用设置关键词等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教师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文章的主旨不够了解,不知道父亲为何要用落花生为例子教育孩子。因此,教师用电子白板将总结后的问题展示出来——“父亲只是为了赞美落花生吗?”“为何不直接教育孩子,用落花生做比喻的好处是什么?”“你喜欢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吗?”教师以这些问题为抓手,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在信息技术和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中,教师要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将学习活动转化为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参与度的过程,能更好地构筑师生交流的空间,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二、拓展的空间
创新能力也是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推送各种和文本有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信息进行思考。此外,学生也可根据文本的内容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这样就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尝试写下阅读感受。为了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展示各自的创意,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等渠道给学生推送若干信息,归纳为若干主题,包括:课文中的成语、人物形象、《史记》的精华片段、课文中的传统美德等,学生点击其中的任何一个主题,都会打开相应的链接,了解其中的信息。学生若感兴趣,还可以围绕其中的某一个主题自主搜索信息。最后,学生整合自己收集的信息,独立思考,进行创作。有的学生阅读了“《史记》的精华片段”的相关内容,对李广等人物的故事很感兴趣,模仿课文的形式进行创作,将其事迹改编成故事。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锻炼创作能力。
要做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要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利用信息技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
三、咬文嚼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字词,了解同义词的差别,进入到相关语境中,开展咬文嚼字活动,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鉴赏,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例如,《观潮》一文的词句十分优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鉴赏其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习效果。以“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句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能否用其他的词语替换“浩浩荡荡”一词。接下来,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浩浩荡荡”的同义词,发现“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等都是“浩浩荡荡”的同义词,然后再对这些词语进行辨析,找出其中的细微差别。学生弄清楚词语的意思后,经过对比,发现“浩浩荡荡”更多地表示气势壮阔,而“汹涌澎湃”呈现的是汹涌、猛烈的状态,两个词语的用法也不同。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入手分析问题,鉴赏字词,和同伴交流学习成果,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深入地思考问题,有效地实现阅读目标,发展高阶思维能力,这才是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