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园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mi8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读题导入
  1. 读题——(生齐读)我和祖父的园子。
  2.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现代女作家萧红,选自她的小说《呼兰河传》,是她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结合课前资料,简单说说你对萧红的了解。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对萧红的介绍只做初步了解,后面的学习中还会不断补充相关资料,增加对文本感情的认识。
  二、 落实字音词义,发现语言规律
  1. 走进园子之前,先交流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2. 读准句子。
  当祖父下种(zhǒnɡ),种(zhònɡ)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zhǒnɡ)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liù)平。哪里会溜(liù)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zhǒnɡ)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3. 读懂三组词语,发现规律。
  蜂子 蝴蝶 蜻蜓 蚂蚱
  倭瓜 黄瓜 玉米 韭菜
  栽花 拔草 铲地 浇菜
  这三组词语有什么规律?(分别写园子里的动物、农作物、“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
  3. 文中有很多句子也很有规律,请看——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读后半句,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很多,同学们读书的时候要留意。
  【设计意图】读准多音字是本文初读的难点,检查预习时教师提供了小贴士,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作出选择;三组词语的朗读别具匠心,意在引导学生初读时,关注园子里的一草一物以及在园子里所做的事情;几个整齐短句的朗读,则引导学生发现萧红作品的语言特色,也为学习“自由的园子”奠定感情基础。
  三、 品读语言文字,感悟人物情感
  1. 扫清了阅读障碍,我们就可以到“园子”里去看一看了。文章有两处写到了“园子”,迅速找出来。思考:同一个园子,为什么要写两次呢?
  2. 走进多彩的园子。我们先来读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样样都有、生机勃勃、五彩缤纷……)
  【设计意图】第2自然段是萧红幼年时看到的真实的园子,是自然的景色,从语言文字上看,学生朗读与理解都没有难度,此处可以让学生自己读读说说,无需教师多讲。
  3. 走进自由的园子。同样是这个园子,作者在后面又花了大量笔墨来描写。默读第13自然段,这个园子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在旁边做批注。(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4. 园子还是那个园子,为什么给“我”的感受却不一样了?默读3-12自然段,看看“我”和祖父在这个园子里做过哪些事情?(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5. 从这些事情中,你觉得园子给“我”的感受是怎样的?(自由、快乐)
  6. 这个园子给了“我”太多的记忆。再来读读第13自然段,你能读出萧红的言外之意吗?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
  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连续的六个“愿意”,整齐的句式,读起来像一首诗。这样的句式,文中比比皆是,所以有人说,《呼兰河传》是一本诗化小说。(感悟:儿时的萧红,就像这里的倭瓜、黄瓜、玉米一样,愿意……就……)
  7. 倭瓜还是那个倭瓜,黄瓜还是那个黄瓜,玉米还是那个玉米,因为注入了作者的感情,它们也全都有了感情。这样的写法,在蝴蝶身上同样得到了体现。用直线画出前后两处写蝴蝶的句子,比较阅读,你发现哪一处融入了感情?
  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8. 小结: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融汇在特定景物中的写法叫做“寓情于景”。我们在阅读名家经典时,尤其在阅读一些景物描写时,要能读出文字背后的含义。
  9. 让我们和萧红一起体验这份自由快乐吧——齐读第13自然段。
  【设计意图】第13自然段是萧红长大后回忆当年的园子,是带着感情色彩在写,那是心中的景色,只有联系第3-12自然段对“我”在园中自由生活的描写,才能理解文字的情感。前后两段写景,在比较阅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寓情于景”的精妙,水到渠成。
  四、 拓展文本阅读,设疑留下悬念
  从书后的“作家卡片”里我们得知:作家茅盾称《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是我们从文中读到的却只有快乐和自由。怎样理解这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光靠书后的“作家卡片”,信息量是远远不够的。请同学们回去阅读萧红,阅读《呼兰河传》。读过了你就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把《呼兰河传》带入课堂,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由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这对进一步认识作者、理解文本很有帮助。
其他文献
在环境污染治理刻不容缓的背景下,垃圾发电和燃煤发电都受到了较强的环境约束.文章在对两种项目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发电项目受到的环境外部性约束,然后运用生命周期
选用来自黑龙江的7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以幼胚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选用不同浓度的激素和有机物,设计了4种诱导培养基和10种分化培养基,研究不同基因型在不同培养
创新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一步,十三五规划纲要着重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创新目标实现离不开企业创新
口语交际需要学生掌握交际的原则、要领,从而保障交际的质量,提高交际的能力。可口语交际的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将交际的原则、要领直接“喂”给学生。我在听《小小“劝说家”》一课时,就发现了教师“喂”的痕迹——  【片段一】  师:劝说可是一门学问哪!咱们先来看一个有关劝说的小故事。(映示故事《一碗馄饨》,老师读)  师:故事听完了,老婆婆说了什么话,将灵儿劝回了家?  生:老婆婆说:“你想想,我只不过煮了
一、 篮球运动,引发启迪  一次,笔者偶尔和同事谈起篮球运动,觉得篮球运动十分注重运球和传球。大家认为,运球不仅是个人攻击的有力手段,而且是组织全队进攻战术配合的桥梁。传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更是投篮的前奏。由此,启迪我对于师生理答的思索。在课堂上,师生之间问答的过程常常闪现着智慧的光芒,折射着教者的教学机智,不断把课堂推向高潮。这其中,师生的理答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
许多年来,但凡公开课,一定是选择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才会学习到课文的主体部分,会有比较丰厚的内容与精彩的设计,才能承受公开课之“隆重”。后来,有一些赛课活动明确规定,必须上第一课时,举办者的良苦用心似乎在于尽可能杜绝赛课前的过于铺垫,起始课或许会使比赛结果相对真实、公平些。于是,第一课时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一度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想起了自己的第一课时公开教学,那是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蒲公英’
从海南省高位池养殖水中分离出一株高效消解化学需氧量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菌株DZG-F1,经16SrDNA序列鉴定,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命名为Bacillus sp.DZ
本文以安彩集团为例,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部分,讨论了企业集团的定义、特征和基本类型。
1.小朋友们看,今天的课堂上来了一群美丽的小精灵,它们就是(出示“蝴蝶”),学生齐说--“蝴蝶”,蝴蝶大家都见过。它们喜欢赶到花多的地方吸食花蜜、繁殖后代。我们来美美的读读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出现了严格化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需要进一步探索新型培养策略,尽可能提高整体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