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电影数字化制作模式的演进
(一)传统电影制作方式
从“诡盘”、“活动照片”、“摄影枪”到卢米埃尔的“活动电影机”,电影的诞生就是各种技术发明发展的结果,一直到形成了成熟的传统电影制作方式。这一百多年以来几乎所有电影的创作和生产都一直沿用着传统的制作模式,虽然中间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比如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等的转变,但电影始终没有离开胶片这个拍摄和放映媒介,所以整个电影的制作过程也就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传统电影制作模式一般分为“前期准备(剧本写作、各项计划工作)、影片拍摄(拍摄画面并录音)、后期制作(剪辑、混录、制作字幕和光学效果、底片剪接、合成印片)几个阶段。百年以来的电影创作都是在这种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下进行的,在这种制作模式下生产出的伟大影片数不胜数。在这种制作方式下电影的本体是建立在再现现实、摄影机机械拍摄、感光化学胶片、传统光学洗印基础上的银幕影像,所以电影的本质是通过摄影机和胶片捕捉、在银幕上复制出物质世界中运动物体的视觉图像。也就决定了电影的本体属性是照相写实主义,是在物质现实的复原上形成的影像。
(二)数字化电影制作模式的演进与形成
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技术参与电影制作始于 1977 年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与其他以往的科幻电影不同,这部影片充分利用了新的特效手段使其充满了浪漫幻想和传奇色彩。从此开始,电影数字技术一发不可收拾,数字技术参与制作的一系列杰出的电影见证了这个过程——包括《异形》、《终结者》、《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等。这一时期的数字化特技水平虽然处于初期阶段,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制作更多地集中在计算机技术对影像拍摄能力方面以及数字化图像与电影影像的初步结合方面,但其新颖的内容以及与以往不同的视觉效果还是给电影本身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新旧技术在数字化制作模式中的互补与融合
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是按照线性的创作顺序进行的,所有的效果基本上都只能在最后时刻才能看到。出于各种原因,电影的最终效果与导演的要求常常会产生一些差距,调整起来也是费时费钱费力,于是导致电影成为一门遗憾的艺术。而“数字化电影制作方式打破了传统制作方法的顺序性,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都可以是同步进行的,各个部门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进行着平行的创作。”数字技术不但可以介入影像记录的全部过程,而且可以不尊重现实影像的意义而创造影像,可以任意改变和调整影像的关系。和传统电影制作方式比起来,数字技术使我们的电影制作过程越来越简单化,实时化,我们可以马上看到画面的结果和效果,也可以马上进行彻底地改变,使电影的最终效果大大提升,也就使这门遗憾的艺术没那么遗憾了。
二、中国电影数字化制作模式的启动与演进
中国电影的数字化制作走过了跟好莱坞比起来不长的过程,香港和内地的数字化制作电影齐头并进,创作出了一些既有想象力又有中国特色的影片,在技术上做了很多尝试,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这个过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国的电影人结合我国的历史和现实,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之路。
(一)数字技术融入中国电影制作的初期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内的一些触觉敏锐的导演就开始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电影中某些“难度”镜头的尝试。《秦颂》中“血染长河”的画面就是在电脑中染成红色的,“登基大典”中阿房宫的背景也是电脑合成的,曾经可能以三维动画与真人实拍结合创造国产影片制作历史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最后却因为无力支撑巨额的开支而下马了,还有《兰陵王》也积极运用了高科技手段。从1999年开始,中国电影的数字化历程才有了真正起步的趋势。在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部影片都是在这一年投拍的,一部是当年北影厂投资最大,反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过程的影片《横空出世》;另一部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斥资 2000 万人民币投拍的《紧急迫降》。《横空出世》一共制作了12分钟的数字特技镜头来加强感染力,上影厂更是因为《紧急迫降》的制作筹资250万美元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数字影像处理系统,后来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上影数码。这个阶段中还有一些影片如《大战宁沪杭》、《肝胆相照》、《可可的魔伞》、《春天的狂想》等都尝试应用了数字技术。2000年,北影厂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联合出品的一部关于从宇宙到生命的大型科教电影《宇宙与人》摄制完成,长达45分钟的电脑动画镜头也使它成为当时中国电影中数字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部影片。与此同时,擅长拍武侠片的香港电影业也在步入数字时代。代表作有号称一共运用了 400 多个特技镜头,并且票房获得成功的周星驰的《少林足球》,还有徐克导演的三维动画片《小倩》和当时港片中运用数字特效之最的电影《蜀山传》。
(二)数字化制作方式的逐渐形成与发展
从 2001 年至今,几部大制作高票房的国产大片包括香港电影无疑给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也使中国电影的数字化制作走入了发展期。首先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上大放异彩,为中国电影开启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武侠与数字化结合的道路。中国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紧随其后以创造了过亿票房的《英雄》和《十面埋伏》为中国导演首先做出了表率,其中《英雄》的海外票房超过了 11 亿,这使国内电影人认识到了电影市场化的重要性。而后来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和陈凯歌的《无极》更是以票房的新记录再次证明了数字技术巨大的市场号召力。中影集团的华龙公司、上影数码、清华同方等内地的数字制作公司也迅速地初具规模,并培养出了一些这方面的人才。香港方面更是为大陆做出了表率,《千机变》、《童梦奇缘》、《情癫大圣》等影片都是专门瞄准数字技术而诞生的数字商业大片,而 2004 年周星驰的《功夫》,将小人物与中国传统功夫融合,开创出周星驰无厘头喜剧风格的新纪元。而这些制作大都出自同一香港制作公司——先涛数码。以上这些影片无论在投资、特技比重还是在制作质量上都比前一个时期的迈进了一大步。而国内数字制作力量的水平也随着国产影片的数字化发展而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影的传统制作模式开始向数字化制作模式发展,目前国内许多电影人都在对数字技术跃跃欲试。 (三)新旧技术在数字化制作模式中的互补与融合
传统胶片在拍摄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上的优势是数字设备目前无法达到的,三维制作与实拍影像在真实度上的差异更是用肉眼就可以明显分辨出来。所以新技术的使用并不代表在数字化的电影制作模式中就完全看不到传统制作方法的影子,所谓的数字化制作方法融合了新旧技术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以胶片拍摄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实拍影像和计算机制作的虚拟影像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全新的制作方式。
三、中国电影的数字化发展之路
(一)完善数字化电影制作模式
国内的数字化电影制作环节有一些都是空缺,比如国内数字特技是从广告开始起步的,这与国外并不相同。事实上国外在用传统特技的时候已经开始用一些计算机的技术,例如Motion Control技术等,所以他们是很顺畅的过渡过来的。而目前国内在传统的特技手段这一块就出现一个比较大的断档,例如模型技术、特种化妆、机械道具等技术环节都没有。相比我们目前使用的计算机技术,这种差距更大,某些领域几乎就是空白,所以给我们做底层铺垫的技术没有国外那种沉淀。
(二)制作人员专业化设置
目前国内的摄制组中,由于投资较小所以分工没有那么细,比如特技美术师的职责往往由传统美术师兼任,特技摄影师也往往由摄影来担任,但是由于专职不同这就会影响影片效果实现的质量。所以专业化的分工也会使制作流程更加的专业,从而提高影片的整体制作质量。虽然好莱坞的分工非常细,但是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数字化制作队伍中除了以往的传统职务外基本专业化设置应包括:特效总监或称特技指导、特效指导、特技导演等,是一部影片特技创作的总负责人;特技制片,负责特技制作中总的成本预算、制作周期以及制作流程监督执行的总协调人;镜头画面设计师,为导演提供各种镜头画面的特效创意设计方案;技术指导,是某一类技术的专家或专长于某类技术的技术人员;特技摄影师,是特技影像素材拍摄的负责人;特技美术师,是特技模型、道具、烟火、遮片绘画等设计与制作的总负责人;计算机图形总监,是特技制作中所有计算机成像技术范围内的艺术与技术的总管;数字特技合成师,按创作要求利用合成设备与软件把各种画面素材天衣无缝地混合成单一画面;“三维模型建模师,是承担三维模型人物的特技制作人员;三维模型动画师,任务包括角色动画、场景动画以及人工智能动画等;特效动画师,负责制作计算机图形中产生特殊效果方面的特技制作人员;画面调色师,使影片所有镜头的光影关系与色彩关系合理连接”;软件设计师,解决各软件之间的兼容问题有针对性的研发一些软件;设备系统工程师,维护与保障设备运作正常。
(三)数字技术与电影语言的结合
今天,人类已进入到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数字化方式正在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打破了我们传统的空间、地域的界限,使影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不再依靠传统媒介,而是在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传播。总之,随着信息时代的中国电影数字化浪潮的兴起,必将为民族电影工业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期待中国数字电影的明天会更好、更辉煌。
(一)传统电影制作方式
从“诡盘”、“活动照片”、“摄影枪”到卢米埃尔的“活动电影机”,电影的诞生就是各种技术发明发展的结果,一直到形成了成熟的传统电影制作方式。这一百多年以来几乎所有电影的创作和生产都一直沿用着传统的制作模式,虽然中间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比如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等的转变,但电影始终没有离开胶片这个拍摄和放映媒介,所以整个电影的制作过程也就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传统电影制作模式一般分为“前期准备(剧本写作、各项计划工作)、影片拍摄(拍摄画面并录音)、后期制作(剪辑、混录、制作字幕和光学效果、底片剪接、合成印片)几个阶段。百年以来的电影创作都是在这种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下进行的,在这种制作模式下生产出的伟大影片数不胜数。在这种制作方式下电影的本体是建立在再现现实、摄影机机械拍摄、感光化学胶片、传统光学洗印基础上的银幕影像,所以电影的本质是通过摄影机和胶片捕捉、在银幕上复制出物质世界中运动物体的视觉图像。也就决定了电影的本体属性是照相写实主义,是在物质现实的复原上形成的影像。
(二)数字化电影制作模式的演进与形成
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技术参与电影制作始于 1977 年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与其他以往的科幻电影不同,这部影片充分利用了新的特效手段使其充满了浪漫幻想和传奇色彩。从此开始,电影数字技术一发不可收拾,数字技术参与制作的一系列杰出的电影见证了这个过程——包括《异形》、《终结者》、《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等。这一时期的数字化特技水平虽然处于初期阶段,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制作更多地集中在计算机技术对影像拍摄能力方面以及数字化图像与电影影像的初步结合方面,但其新颖的内容以及与以往不同的视觉效果还是给电影本身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新旧技术在数字化制作模式中的互补与融合
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是按照线性的创作顺序进行的,所有的效果基本上都只能在最后时刻才能看到。出于各种原因,电影的最终效果与导演的要求常常会产生一些差距,调整起来也是费时费钱费力,于是导致电影成为一门遗憾的艺术。而“数字化电影制作方式打破了传统制作方法的顺序性,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都可以是同步进行的,各个部门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进行着平行的创作。”数字技术不但可以介入影像记录的全部过程,而且可以不尊重现实影像的意义而创造影像,可以任意改变和调整影像的关系。和传统电影制作方式比起来,数字技术使我们的电影制作过程越来越简单化,实时化,我们可以马上看到画面的结果和效果,也可以马上进行彻底地改变,使电影的最终效果大大提升,也就使这门遗憾的艺术没那么遗憾了。
二、中国电影数字化制作模式的启动与演进
中国电影的数字化制作走过了跟好莱坞比起来不长的过程,香港和内地的数字化制作电影齐头并进,创作出了一些既有想象力又有中国特色的影片,在技术上做了很多尝试,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这个过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国的电影人结合我国的历史和现实,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之路。
(一)数字技术融入中国电影制作的初期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内的一些触觉敏锐的导演就开始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电影中某些“难度”镜头的尝试。《秦颂》中“血染长河”的画面就是在电脑中染成红色的,“登基大典”中阿房宫的背景也是电脑合成的,曾经可能以三维动画与真人实拍结合创造国产影片制作历史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最后却因为无力支撑巨额的开支而下马了,还有《兰陵王》也积极运用了高科技手段。从1999年开始,中国电影的数字化历程才有了真正起步的趋势。在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部影片都是在这一年投拍的,一部是当年北影厂投资最大,反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过程的影片《横空出世》;另一部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斥资 2000 万人民币投拍的《紧急迫降》。《横空出世》一共制作了12分钟的数字特技镜头来加强感染力,上影厂更是因为《紧急迫降》的制作筹资250万美元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数字影像处理系统,后来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上影数码。这个阶段中还有一些影片如《大战宁沪杭》、《肝胆相照》、《可可的魔伞》、《春天的狂想》等都尝试应用了数字技术。2000年,北影厂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联合出品的一部关于从宇宙到生命的大型科教电影《宇宙与人》摄制完成,长达45分钟的电脑动画镜头也使它成为当时中国电影中数字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部影片。与此同时,擅长拍武侠片的香港电影业也在步入数字时代。代表作有号称一共运用了 400 多个特技镜头,并且票房获得成功的周星驰的《少林足球》,还有徐克导演的三维动画片《小倩》和当时港片中运用数字特效之最的电影《蜀山传》。
(二)数字化制作方式的逐渐形成与发展
从 2001 年至今,几部大制作高票房的国产大片包括香港电影无疑给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也使中国电影的数字化制作走入了发展期。首先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上大放异彩,为中国电影开启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武侠与数字化结合的道路。中国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紧随其后以创造了过亿票房的《英雄》和《十面埋伏》为中国导演首先做出了表率,其中《英雄》的海外票房超过了 11 亿,这使国内电影人认识到了电影市场化的重要性。而后来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和陈凯歌的《无极》更是以票房的新记录再次证明了数字技术巨大的市场号召力。中影集团的华龙公司、上影数码、清华同方等内地的数字制作公司也迅速地初具规模,并培养出了一些这方面的人才。香港方面更是为大陆做出了表率,《千机变》、《童梦奇缘》、《情癫大圣》等影片都是专门瞄准数字技术而诞生的数字商业大片,而 2004 年周星驰的《功夫》,将小人物与中国传统功夫融合,开创出周星驰无厘头喜剧风格的新纪元。而这些制作大都出自同一香港制作公司——先涛数码。以上这些影片无论在投资、特技比重还是在制作质量上都比前一个时期的迈进了一大步。而国内数字制作力量的水平也随着国产影片的数字化发展而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影的传统制作模式开始向数字化制作模式发展,目前国内许多电影人都在对数字技术跃跃欲试。 (三)新旧技术在数字化制作模式中的互补与融合
传统胶片在拍摄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上的优势是数字设备目前无法达到的,三维制作与实拍影像在真实度上的差异更是用肉眼就可以明显分辨出来。所以新技术的使用并不代表在数字化的电影制作模式中就完全看不到传统制作方法的影子,所谓的数字化制作方法融合了新旧技术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以胶片拍摄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实拍影像和计算机制作的虚拟影像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全新的制作方式。
三、中国电影的数字化发展之路
(一)完善数字化电影制作模式
国内的数字化电影制作环节有一些都是空缺,比如国内数字特技是从广告开始起步的,这与国外并不相同。事实上国外在用传统特技的时候已经开始用一些计算机的技术,例如Motion Control技术等,所以他们是很顺畅的过渡过来的。而目前国内在传统的特技手段这一块就出现一个比较大的断档,例如模型技术、特种化妆、机械道具等技术环节都没有。相比我们目前使用的计算机技术,这种差距更大,某些领域几乎就是空白,所以给我们做底层铺垫的技术没有国外那种沉淀。
(二)制作人员专业化设置
目前国内的摄制组中,由于投资较小所以分工没有那么细,比如特技美术师的职责往往由传统美术师兼任,特技摄影师也往往由摄影来担任,但是由于专职不同这就会影响影片效果实现的质量。所以专业化的分工也会使制作流程更加的专业,从而提高影片的整体制作质量。虽然好莱坞的分工非常细,但是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数字化制作队伍中除了以往的传统职务外基本专业化设置应包括:特效总监或称特技指导、特效指导、特技导演等,是一部影片特技创作的总负责人;特技制片,负责特技制作中总的成本预算、制作周期以及制作流程监督执行的总协调人;镜头画面设计师,为导演提供各种镜头画面的特效创意设计方案;技术指导,是某一类技术的专家或专长于某类技术的技术人员;特技摄影师,是特技影像素材拍摄的负责人;特技美术师,是特技模型、道具、烟火、遮片绘画等设计与制作的总负责人;计算机图形总监,是特技制作中所有计算机成像技术范围内的艺术与技术的总管;数字特技合成师,按创作要求利用合成设备与软件把各种画面素材天衣无缝地混合成单一画面;“三维模型建模师,是承担三维模型人物的特技制作人员;三维模型动画师,任务包括角色动画、场景动画以及人工智能动画等;特效动画师,负责制作计算机图形中产生特殊效果方面的特技制作人员;画面调色师,使影片所有镜头的光影关系与色彩关系合理连接”;软件设计师,解决各软件之间的兼容问题有针对性的研发一些软件;设备系统工程师,维护与保障设备运作正常。
(三)数字技术与电影语言的结合
今天,人类已进入到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数字化方式正在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打破了我们传统的空间、地域的界限,使影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不再依靠传统媒介,而是在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传播。总之,随着信息时代的中国电影数字化浪潮的兴起,必将为民族电影工业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期待中国数字电影的明天会更好、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