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 言: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几十年,取得了让人瞩目的进步和成果。从最开始的单一浅显的节目制作发展到今天已形成有体系、有层次、有思想,遵循市场规律的良性广播电视发展之路。但随着数字革命的到来,国内外电视新闻正经受严峻的挑战:新技术令自媒体飞速发展,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微博、微信实时发布新闻,让数十亿人随时掌握新闻事件进程。面临颠覆性的媒体革命,如果不能有效应对,我们将逐渐被时代所淘汰。本文试图对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现状及发展趋向进行分析探讨。
一、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现状及特点
国内的传媒产业发展至今已经越来越完善,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应用方法。
(一)报道方式的直播常态化
央视新闻频道早在2006年就提出“直播常态化”的概念,并把直播作为新闻频道最主要的报道手段和报道方式之一。而在2008年,“常态化的直播”才真正得到了落实。直播不仅被用于奥运、两会等预知性重大事件的报道和抗冰雪灾害报道以及抗震救灾等突发性重大危机事件的报道上,还被用到了:经济领域,如CCTV-2推出大型直播特别报道《直击华尔街风暴》;科技领域,如新疆电视台的《直击日全食——21世纪首次日全食观测直播》等等。
(二)报道形式的媒介融合化
媒介融合包括组织融合、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等方面。具体来说,组织上的融合使电视新闻传播的举国体制呼之欲出。无论是在抗冰雪灾害报道期间,在奥运火炬境内传递过程时,还是抗震救灾报道中,正是基于全国电视一盘棋的思路,中央电视台与几十家地方电视台通力合作,使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形成了强大声势,增强了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技术上的融合促使了网络播报员与手机观察员的诞生,特别是在奥运期间,这一特殊的报道群体,以其互动、参与的姿态,原生态的报道内容,改变了传统电视媒体的报道方式。而业务融合则触发了台网互动模式,使电视新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传播。总之,媒介融合化从不同层面丰富了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式与内涵。
(三)时政报道的民生化
过去时政报道的基本着力点在于领导活动和各类会议,而现在的报道要整体考量受众的需求,追求最大的新闻价值,在突出重要性的时候要加强贴近性。在习近平到庆丰包子铺就餐的报道中,将中央反“四风”的决心,通过一种平民化的视角,得到有效传达。这样的舆论氛围,有效拉近了受众与国家领导人的距离,同时也强化了大众对改革前景的预期。
(四)经济报道的通俗化
在我国经济发展与建设中,经济题材的播报对促进经济改革和规范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因为其专业性和复杂程度,决定了普通百姓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经济报道的通俗化就显得格外重要。
(五)人物报道的平实化
典型人物通常具有突出的新闻性,他们的故事往往代表着时代发展方向,能感动观众。毫无疑问,对于这类典型人物报道应该“以事显人”。但在充分展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同时,更应想方设法凸现出人物的个性,反映人物内心多样的情感,彰显人物的精神境界,使之可感、可亲、可信。
二、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存在问题
(一)传媒行业管理人才匮乏的现状亟待改变
现今,中国传媒业日益面临来自内外的强大压力,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传媒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舆论工具,正逐步过渡到真正的产业。对于传媒的领导人来说,要把传媒当成企业来办,把内容当作商品来做,以实现他们的良性运转。以湖南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为例,在几年的时间里逐步将湖南卫视打造成中国收视第一的具有娱乐性质的电视台,其定位精准、眼光独到给予了湖南台第二次生命。但是像湖南电视台这样发展壮大的在国内尚属少数派,绝大多数的领导层次或对专业有能力驾驭,或对管理游刃有余,很少兼而有之。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因素。
(二)媒体公信力的缺失成为最大的隐忧
新媒体的介入使得人们对消息的掌控变得越来越主动,不再像从前那样属于被动接受消息,消息的多样化也让如今的受众学会了选择。但即便如此,受众从这种开放中所获得的真正有用的信息却少之又少,媒体的正面角色愈演愈差,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公信力丧失的原因又是什么?
首先,广告的滥觞造成了民众对媒体的不信任感。在大多数国家,媒体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尤其在目前国内传媒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广告几乎是媒介收入的主要来源。正是基于这种利害关系,广告商抓住了媒体的软肋,在传播活动中对媒介进行着或明或暗的干扰。
其次媒体刊登了大量不实的新闻,为博取收视率,有些记者不惜凭空捏造信息,误导受众。更为常见的就是所谓的“正面假新闻”,媒体为了营造高、大、全的正面宣传效果,常常将一些典型人物神化。
再者,新闻本身的内容和受众严重分离,越来越多的明星八卦、单位宣传、政绩工程、数字工程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看似庞杂的新闻信息中,实则找不出几条真正服务于民的新闻消息。使得新闻从此再不与受众联系,变得枯燥乏味,受众应有的知情权得不到满足,自然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开始减小。
三、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建议
国内电视传媒产业已经渐现下行的趋势,如果不做出相关的改进和调整,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失去其原有的优势,很难再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条。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层级的学习
首先要强化领导班子的软实力,解放思想,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制作手法。只有将电视传媒产业带入新领域,才会随着时间变迁和产业升级而不被淘汰。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现已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娱乐界的领军代表,与其领导层级对市场的把握和精准定位是分不开的。其实行“品牌化、国际化、独播化”编排,将频道资源全面整合,在奥运系列、大型活动、品牌栏目、独播剧场、高端节目等五个方面,全面提升了节目品牌。同时,电视剧场也全部实行独播策略。 (二)加强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
对于新闻机构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鸵鸟心态”,不能为了追求平稳,就控制负面消息,报喜不报忧或者报喜少报忧。在某些公共事件发生时,知而不言,言而不实,真相曝光后,又进行“马后炮”式的弥补报道,让受众对媒体传播方式感到厌烦。同时,媒体还应减少“某”或者“相关”概率事件。类似于“某专家表示”、“某官员指出”、“某机构研究”等字眼应该尽量减少,媒体必须承担该承担的新闻责任,给受众营造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传播环境。
(三)加强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
网络和手机的普及给电视等传统传媒业带来的新挑战理应迫使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新媒体必定会吸纳一些受众的眼光,这个时候如果强化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的联系,无疑同注入了新鲜血液一样,将带动产业的更新,从而跟上社会新形势的步伐。而现如今我们结合新传媒这样的形式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并没有积极调动起所有人的积极性,所以导致了新媒介中非官方的行为越来越多,“人肉”这样的行为忽然成为我们在没有紧密结合新媒体形式下的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因素,有可能成为我们在体制转型期的一把利刃,有时也会沦为反政府势力的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效的利用新媒介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四)处理好新闻与政治间的关系
媒体不再是政治的宣传工具,而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媒介的传播活动也不再是单向不可逆的,人民的诉求同样可以通过媒体传达给政府,新闻媒介恰可以利用这种双向沟通的正面作用而发挥其展现真实、体现公平正义的作用。
不可否认,我国媒介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思想的独立和多元化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等方面的原因,民众对媒介的信任和依赖逐渐减低。如果媒介得不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所以媒介应该通过自身和社会的力量来净化传播环境,给受众呈现真实、有用、可靠的信息和知识。
四、结 语
新媒介、新传播模式的介入,的确给中国的电视传媒产业和市场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新的机会。凭此契机,我们不仅可以将潜在的商机发掘出来,更可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比如像全新改版后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节目可以说是电视节目的一次巨大的飞跃。在这之前,在长久以来的体制和节目运作规则的影响下,电视节目的发展是缓慢的。虽然有很多节目的制作者也在艰难地做着很多创新、很多改革,但终究不过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策略。而境外媒体出现在国人的视野中可以说为电视节目打开了一条观念上的新道路。说到底,这是不同的国情决定了现阶段传媒产业上的差异。不过我们始终要承认的就是中国的确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展着,并且体制上也在逐步地完善,相信有一天,我们可以将电视传媒产业也打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向世界展示一个强大且充满生机的中国。
参考文献:
[1]中国电视新闻的突破 载于人民网—传媒频道
[2]张骏德 《中国新闻报道的改革历程与发展趋势》[J].载于中国传媒学术网
[3] 周小普、徐福健:《<新闻联播>样本分析及研究》[R].载《现代传播》,2003年第3期
[4] 易福烈:《浅谈时政新闻出新意》[J].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
[5] 《新闻和报纸摘要》[G].栏目简介参见张莉、张君昌主编:《中国广播名栏目》,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6] 李道荣 《经济新闻定义辨析》[G].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第119页
[7] 樊凡、时统宇 《经济新闻范文评析》[M]. 新华出版社 2001年
一、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现状及特点
国内的传媒产业发展至今已经越来越完善,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应用方法。
(一)报道方式的直播常态化
央视新闻频道早在2006年就提出“直播常态化”的概念,并把直播作为新闻频道最主要的报道手段和报道方式之一。而在2008年,“常态化的直播”才真正得到了落实。直播不仅被用于奥运、两会等预知性重大事件的报道和抗冰雪灾害报道以及抗震救灾等突发性重大危机事件的报道上,还被用到了:经济领域,如CCTV-2推出大型直播特别报道《直击华尔街风暴》;科技领域,如新疆电视台的《直击日全食——21世纪首次日全食观测直播》等等。
(二)报道形式的媒介融合化
媒介融合包括组织融合、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等方面。具体来说,组织上的融合使电视新闻传播的举国体制呼之欲出。无论是在抗冰雪灾害报道期间,在奥运火炬境内传递过程时,还是抗震救灾报道中,正是基于全国电视一盘棋的思路,中央电视台与几十家地方电视台通力合作,使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形成了强大声势,增强了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技术上的融合促使了网络播报员与手机观察员的诞生,特别是在奥运期间,这一特殊的报道群体,以其互动、参与的姿态,原生态的报道内容,改变了传统电视媒体的报道方式。而业务融合则触发了台网互动模式,使电视新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传播。总之,媒介融合化从不同层面丰富了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式与内涵。
(三)时政报道的民生化
过去时政报道的基本着力点在于领导活动和各类会议,而现在的报道要整体考量受众的需求,追求最大的新闻价值,在突出重要性的时候要加强贴近性。在习近平到庆丰包子铺就餐的报道中,将中央反“四风”的决心,通过一种平民化的视角,得到有效传达。这样的舆论氛围,有效拉近了受众与国家领导人的距离,同时也强化了大众对改革前景的预期。
(四)经济报道的通俗化
在我国经济发展与建设中,经济题材的播报对促进经济改革和规范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因为其专业性和复杂程度,决定了普通百姓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经济报道的通俗化就显得格外重要。
(五)人物报道的平实化
典型人物通常具有突出的新闻性,他们的故事往往代表着时代发展方向,能感动观众。毫无疑问,对于这类典型人物报道应该“以事显人”。但在充分展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同时,更应想方设法凸现出人物的个性,反映人物内心多样的情感,彰显人物的精神境界,使之可感、可亲、可信。
二、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存在问题
(一)传媒行业管理人才匮乏的现状亟待改变
现今,中国传媒业日益面临来自内外的强大压力,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传媒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舆论工具,正逐步过渡到真正的产业。对于传媒的领导人来说,要把传媒当成企业来办,把内容当作商品来做,以实现他们的良性运转。以湖南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为例,在几年的时间里逐步将湖南卫视打造成中国收视第一的具有娱乐性质的电视台,其定位精准、眼光独到给予了湖南台第二次生命。但是像湖南电视台这样发展壮大的在国内尚属少数派,绝大多数的领导层次或对专业有能力驾驭,或对管理游刃有余,很少兼而有之。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因素。
(二)媒体公信力的缺失成为最大的隐忧
新媒体的介入使得人们对消息的掌控变得越来越主动,不再像从前那样属于被动接受消息,消息的多样化也让如今的受众学会了选择。但即便如此,受众从这种开放中所获得的真正有用的信息却少之又少,媒体的正面角色愈演愈差,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公信力丧失的原因又是什么?
首先,广告的滥觞造成了民众对媒体的不信任感。在大多数国家,媒体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尤其在目前国内传媒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广告几乎是媒介收入的主要来源。正是基于这种利害关系,广告商抓住了媒体的软肋,在传播活动中对媒介进行着或明或暗的干扰。
其次媒体刊登了大量不实的新闻,为博取收视率,有些记者不惜凭空捏造信息,误导受众。更为常见的就是所谓的“正面假新闻”,媒体为了营造高、大、全的正面宣传效果,常常将一些典型人物神化。
再者,新闻本身的内容和受众严重分离,越来越多的明星八卦、单位宣传、政绩工程、数字工程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看似庞杂的新闻信息中,实则找不出几条真正服务于民的新闻消息。使得新闻从此再不与受众联系,变得枯燥乏味,受众应有的知情权得不到满足,自然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开始减小。
三、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建议
国内电视传媒产业已经渐现下行的趋势,如果不做出相关的改进和调整,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失去其原有的优势,很难再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条。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层级的学习
首先要强化领导班子的软实力,解放思想,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制作手法。只有将电视传媒产业带入新领域,才会随着时间变迁和产业升级而不被淘汰。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现已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娱乐界的领军代表,与其领导层级对市场的把握和精准定位是分不开的。其实行“品牌化、国际化、独播化”编排,将频道资源全面整合,在奥运系列、大型活动、品牌栏目、独播剧场、高端节目等五个方面,全面提升了节目品牌。同时,电视剧场也全部实行独播策略。 (二)加强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
对于新闻机构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鸵鸟心态”,不能为了追求平稳,就控制负面消息,报喜不报忧或者报喜少报忧。在某些公共事件发生时,知而不言,言而不实,真相曝光后,又进行“马后炮”式的弥补报道,让受众对媒体传播方式感到厌烦。同时,媒体还应减少“某”或者“相关”概率事件。类似于“某专家表示”、“某官员指出”、“某机构研究”等字眼应该尽量减少,媒体必须承担该承担的新闻责任,给受众营造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传播环境。
(三)加强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
网络和手机的普及给电视等传统传媒业带来的新挑战理应迫使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新媒体必定会吸纳一些受众的眼光,这个时候如果强化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的联系,无疑同注入了新鲜血液一样,将带动产业的更新,从而跟上社会新形势的步伐。而现如今我们结合新传媒这样的形式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并没有积极调动起所有人的积极性,所以导致了新媒介中非官方的行为越来越多,“人肉”这样的行为忽然成为我们在没有紧密结合新媒体形式下的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因素,有可能成为我们在体制转型期的一把利刃,有时也会沦为反政府势力的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效的利用新媒介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四)处理好新闻与政治间的关系
媒体不再是政治的宣传工具,而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媒介的传播活动也不再是单向不可逆的,人民的诉求同样可以通过媒体传达给政府,新闻媒介恰可以利用这种双向沟通的正面作用而发挥其展现真实、体现公平正义的作用。
不可否认,我国媒介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思想的独立和多元化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等方面的原因,民众对媒介的信任和依赖逐渐减低。如果媒介得不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所以媒介应该通过自身和社会的力量来净化传播环境,给受众呈现真实、有用、可靠的信息和知识。
四、结 语
新媒介、新传播模式的介入,的确给中国的电视传媒产业和市场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新的机会。凭此契机,我们不仅可以将潜在的商机发掘出来,更可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比如像全新改版后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节目可以说是电视节目的一次巨大的飞跃。在这之前,在长久以来的体制和节目运作规则的影响下,电视节目的发展是缓慢的。虽然有很多节目的制作者也在艰难地做着很多创新、很多改革,但终究不过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策略。而境外媒体出现在国人的视野中可以说为电视节目打开了一条观念上的新道路。说到底,这是不同的国情决定了现阶段传媒产业上的差异。不过我们始终要承认的就是中国的确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展着,并且体制上也在逐步地完善,相信有一天,我们可以将电视传媒产业也打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向世界展示一个强大且充满生机的中国。
参考文献:
[1]中国电视新闻的突破 载于人民网—传媒频道
[2]张骏德 《中国新闻报道的改革历程与发展趋势》[J].载于中国传媒学术网
[3] 周小普、徐福健:《<新闻联播>样本分析及研究》[R].载《现代传播》,2003年第3期
[4] 易福烈:《浅谈时政新闻出新意》[J].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
[5] 《新闻和报纸摘要》[G].栏目简介参见张莉、张君昌主编:《中国广播名栏目》,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6] 李道荣 《经济新闻定义辨析》[G].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第119页
[7] 樊凡、时统宇 《经济新闻范文评析》[M]. 新华出版社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