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讨论能够增进理解,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决策。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讨论让人恼火,制造敌意,使得重大议题悬而未决。不幸的是,作为当代文化中最显著的两大讨论模式,广播和电视往往产生后一种效果。
许多节目主持人要求嘉宾用“是”或“否”来回答复杂的问题。
如果嘉宾按要求作答,主持人会批评他们过于简单化;如果嘉宾想给出折中的回答,主持人又会大声指责“您没有回答问题”,然后自己作答。嘉宾如果赞同主持人的观点,就会受到热情对待;如果不赞同,就会被认为是无知或虚伪。两个嘉宾在进行辩论时,往往会轮流打断对方,被打断的人会大喊“让我说完”;双方都没有向对方学习的意愿。通常,随着节目接近尾声,主持人会感谢嘉宾们的“激烈辩论”,并向观众承诺下期节目会有更多类似的内容。
下面是一些简单的指导原则,能确保你在课堂、工作或家中参与的讨论,比你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更文明、更有意义、更有成果。遵守这些原则,你将为身边的人树立好的榜样。
尽量提前准备
不是每场讨论都允许提前准备,但很多讨论确实可以做到。对于商务会议或委员会会议,组织者一般会提前几天下发议程。在大学课程里,作业安排表会明确给出课堂讨论的主题和时间安排。你可以利用这些提前获知的信息作准备。先回顾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和信息,然后确定怎样扩充你的知识并付诸行动。(只要在互联网上有针对性地搜索15~20分钟,你就能收集到几乎任何主题的大量信息。)最后,试着预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不同观点,思考每种观点的相对优势。在这时,你的结论应该是试探性的,这样你才能抱着开放的心态倾听其他人陈述的事实和观点。
设定合理预期
当别人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你的观点时,你是否曾感到过失望?当别人反对你,或者要求你拿出论据时,你是否曾感到过气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可能对别人期待过高。人们不会轻易改变想法,尤其是有些想法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在遇到不同的观点时,自然而然想要看到论据。所以,你要预期你的想法会遭到质疑,并且要愉快、优雅地作出回应。
避免自我中心和个人好恶
要想有成果,讨论需要一个互相尊重和文明的氛围。自我中心会导致不尊重他人的态度,尤其是觉得“我比别人更重要”“我的想法比其他任何人的都好”或“我可以不讲规则”。个人好恶,比如不喜欢另一位参与者,或者过分热衷于某个观点,也可能导致人身攻击和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
适度发言
如果你是个健谈的人,那你在讨论中可能会比其他人说的更多。
相反,如果你为人沉默寡言,那你可能就很少说话。是哪种人都没问题,但如果大家都各抒己见,那么讨论可能就会更有成果。要做到这一点,健谈者需要克制一点,寡言者则需要承担起分享观点的责任。
避免让人分心的说话习惯
这类习惯包括:一句话没说完突然开始说另一句;口齿不清:每个短语或从句之间都有听得见的停顿词(如“嗯”“啊”)或者毫无意义的表达(如“好比”“你知道”“我说”)。这些讨厌的习惯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要想克服这些习惯,请注意听你自己说话。更好的办法是,把你跟朋友或家人的对话录下来(事先征得他们的同意),然后放录音并留意你自己的讲话。无论什么时候参与讨论,你都要力求说话清晰、直接、言简意赅。
积极倾听
在讨论中,如果参与者不愿意互相倾听,那么讨论无异于轮流地自说自话,每个人按照顺序发言,但其他人充耳不闻。有的时候,这很可能是无意识的,因为一个人的语速再快,也快不过大脑的处理速度。你的大脑可能厌倦了等待,就像松开了狗绳的狗一样,你的思绪开始游荡。这时,你不会留意说话人在讲什么,相反你可能在琢磨说话人的衣着和发型,或者看看窗外有什么热闹。即便你很努力地去听,也很容易走神。如果说话人的言语触发了某段无关的记忆,你的思绪很可能就会悄悄地溜到那时那地。如果说话人的观点你不认同,你可能会开始考虑怎么回应。要想保持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警惕并抗拒任何让人走神的东西。尽量走进说话人的思路,理解他说的每句话并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每当你意识到自己在走神,你都要赶快把思绪拽回来。
作出负责任的判断
人的想法有的深刻,有的荒谬,有的有益,有的有害,有的高尚,有的卑劣。所以,对想法作出判断没什么不妥。但为公平起见,你的判断应该基于对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的仔细考量,而不是基于最初印象或者个人情感。人最容易拒絕公平地听取陌生或者异己的观点,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应该格外谨慎。
克制住叫嚷和打断别人的冲动
你肯定知道叫嚷和打断别人是粗鲁无礼的行为,但你有没有意识到,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行为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这是事实。如果你确信自己的观点成立,你就不需要提高嗓门或者让别人闭嘴。即便碰到这样做的人,你也不必以牙还牙,这才是展示自信和品行的最佳方式。就算不认同对方的观点,也要心平气和地说话,你要把这作为一条准则。
(摘自机械工业出版社《思考的艺术》)
许多节目主持人要求嘉宾用“是”或“否”来回答复杂的问题。
如果嘉宾按要求作答,主持人会批评他们过于简单化;如果嘉宾想给出折中的回答,主持人又会大声指责“您没有回答问题”,然后自己作答。嘉宾如果赞同主持人的观点,就会受到热情对待;如果不赞同,就会被认为是无知或虚伪。两个嘉宾在进行辩论时,往往会轮流打断对方,被打断的人会大喊“让我说完”;双方都没有向对方学习的意愿。通常,随着节目接近尾声,主持人会感谢嘉宾们的“激烈辩论”,并向观众承诺下期节目会有更多类似的内容。
下面是一些简单的指导原则,能确保你在课堂、工作或家中参与的讨论,比你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更文明、更有意义、更有成果。遵守这些原则,你将为身边的人树立好的榜样。
尽量提前准备
不是每场讨论都允许提前准备,但很多讨论确实可以做到。对于商务会议或委员会会议,组织者一般会提前几天下发议程。在大学课程里,作业安排表会明确给出课堂讨论的主题和时间安排。你可以利用这些提前获知的信息作准备。先回顾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和信息,然后确定怎样扩充你的知识并付诸行动。(只要在互联网上有针对性地搜索15~20分钟,你就能收集到几乎任何主题的大量信息。)最后,试着预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不同观点,思考每种观点的相对优势。在这时,你的结论应该是试探性的,这样你才能抱着开放的心态倾听其他人陈述的事实和观点。
设定合理预期
当别人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你的观点时,你是否曾感到过失望?当别人反对你,或者要求你拿出论据时,你是否曾感到过气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可能对别人期待过高。人们不会轻易改变想法,尤其是有些想法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在遇到不同的观点时,自然而然想要看到论据。所以,你要预期你的想法会遭到质疑,并且要愉快、优雅地作出回应。
避免自我中心和个人好恶
要想有成果,讨论需要一个互相尊重和文明的氛围。自我中心会导致不尊重他人的态度,尤其是觉得“我比别人更重要”“我的想法比其他任何人的都好”或“我可以不讲规则”。个人好恶,比如不喜欢另一位参与者,或者过分热衷于某个观点,也可能导致人身攻击和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
适度发言
如果你是个健谈的人,那你在讨论中可能会比其他人说的更多。
相反,如果你为人沉默寡言,那你可能就很少说话。是哪种人都没问题,但如果大家都各抒己见,那么讨论可能就会更有成果。要做到这一点,健谈者需要克制一点,寡言者则需要承担起分享观点的责任。
避免让人分心的说话习惯
这类习惯包括:一句话没说完突然开始说另一句;口齿不清:每个短语或从句之间都有听得见的停顿词(如“嗯”“啊”)或者毫无意义的表达(如“好比”“你知道”“我说”)。这些讨厌的习惯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要想克服这些习惯,请注意听你自己说话。更好的办法是,把你跟朋友或家人的对话录下来(事先征得他们的同意),然后放录音并留意你自己的讲话。无论什么时候参与讨论,你都要力求说话清晰、直接、言简意赅。
积极倾听
在讨论中,如果参与者不愿意互相倾听,那么讨论无异于轮流地自说自话,每个人按照顺序发言,但其他人充耳不闻。有的时候,这很可能是无意识的,因为一个人的语速再快,也快不过大脑的处理速度。你的大脑可能厌倦了等待,就像松开了狗绳的狗一样,你的思绪开始游荡。这时,你不会留意说话人在讲什么,相反你可能在琢磨说话人的衣着和发型,或者看看窗外有什么热闹。即便你很努力地去听,也很容易走神。如果说话人的言语触发了某段无关的记忆,你的思绪很可能就会悄悄地溜到那时那地。如果说话人的观点你不认同,你可能会开始考虑怎么回应。要想保持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警惕并抗拒任何让人走神的东西。尽量走进说话人的思路,理解他说的每句话并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每当你意识到自己在走神,你都要赶快把思绪拽回来。
作出负责任的判断
人的想法有的深刻,有的荒谬,有的有益,有的有害,有的高尚,有的卑劣。所以,对想法作出判断没什么不妥。但为公平起见,你的判断应该基于对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的仔细考量,而不是基于最初印象或者个人情感。人最容易拒絕公平地听取陌生或者异己的观点,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应该格外谨慎。
克制住叫嚷和打断别人的冲动
你肯定知道叫嚷和打断别人是粗鲁无礼的行为,但你有没有意识到,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行为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这是事实。如果你确信自己的观点成立,你就不需要提高嗓门或者让别人闭嘴。即便碰到这样做的人,你也不必以牙还牙,这才是展示自信和品行的最佳方式。就算不认同对方的观点,也要心平气和地说话,你要把这作为一条准则。
(摘自机械工业出版社《思考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