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谷的世俗情怀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u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谷是近代海派畫坛早期非常重要的一位艺术家,他先为清军参将,后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忽“意有感触,遂披缁为僧”。虽然但是出家后的虚谷既不入寺、也不礼佛,而是游寓海上艺林以鬻画为生。
  虚谷的艺术中透出的世俗情怀以及在艺术形象、笔墨色彩方面做出的革新,呈现出对于传统文人画风的极大偏离,而与近现代的审美趣味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是我们仍能够和虚谷的艺术进行精神往还的原因,也是虚谷艺术的魅力所在。
  | 人间有味是清欢 |
  虚谷的艺术意境透出强烈的世俗情味,突出表现在他于传统花鸟题材之外开拓的一大批果蔬题材上。他既描绘园林果木如葡萄、苹果的香甜,也图写湖区水产像河豚、莲藕的风味,还绘制农家菜蔬如萝卜、南瓜的时鲜,这些都是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生活方式,以及农、渔产业类型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这些题材不再是文人士大夫寄寓情怀的植物花卉,而是具有功利价值的果实,是民生日用的经济物质,并且这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梅兰竹菊,成为虚谷花鸟画作的主要题材,显示出画家对于世俗生活的态度,是虚谷艺术世俗情怀的重要体现。
  这种世俗情味的表达,背后是农耕文明积淀出的平和自足心态和质朴美好情愫,也正是这些才使今天的我们仍然感到亲切,他作品的动人之处也在于此。虚谷本是一位画僧,他侧身海上艺林鬻画为生,所以虚谷的出世身其实怀揣着一颗入世心。他作品中透出的生活气息与情调是发自肺腑的,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虚谷是一位极具生活情趣的艺术家。果蔬题材古代文人士大夫画家大多不为,虚谷之后才有齐白石、郭味蕖等画家专注于此,特别是枇杷、苹果、佛手这些果蔬种类很少有人画,虚谷在这方面还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这对于当时的腐朽的文人画来说是一股生气,对于浮躁的海上艺林又不啻为一股清风。
  | 先得一副生冷眼 |
  虚谷花果形象塑造的创新是通过转换取材角度来达到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到了虚谷笔下就变成了莲藕,并且还被切成藕片,清脆香甜让人垂涎欲滴,题曰:湖中风味。对于桃子的描绘虚谷也摆脱了传统的寓意和夸张手法,用极其写实的色彩描绘桃子的清润饱满和肥厚多汁,借用了水彩画法中的色彩过渡法,凸现的是色泽、香味和滋润,给人的不是联想和寓意,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感性。这些描绘中都没有强调果蔬花鸟形而上的寓意色彩,而是把传统的清高不俗、民间的长寿富贵等寓意都转换成了现实的审美感性,这些都是现实中非常具体可感的生活体验。
  虚谷的动物形象创造也有许多新奇之处,他笔下的松鼠形象尤其新颖,脱开了传统的线描轮廓塑造方法,纯以干笔散锋擦出身躯,再用线条圈眼点上瞳子,写出鼠须爪子,松鼠的灵动蓬松的生命特质就给刻画出来了,更加接近生活真实。还有他笔下的金鱼,形象饱满敦实,身大尾小近乎夸张,鼓腹而游、从容自在。鲹条小鱼则又变成直挺细瘦,没有个体姿态的转折扭曲,全为直线型态,眼睛和唇吻塑造笔墨简洁,线条劲利,象嚆矢一般,在整体上弱化了单个形象的表现,通过相同单体的形象组合来结构画面,更加凸现了游动的速度。
  虚谷的这些艺术形象创造显示出他把目光转向了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同时,而且还重新审视现实世界并进行大胆表达,师法造化又自创我法。传统中国画固定的表现程式是千万人锤炼的结果,是时代审美眼光的投射,也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晶,很多艺术大家也只是在传统造型程式框架之内,在笔墨与色彩上实现创新,这已属不易。虚谷却创造出了这么多全新的造型程式,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造了,完全是以另外一副全新的眼光来观照这个世界的结果。虚谷在渲染这种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体验之中显示了近代中国人审美趣味的转变,所以他夸张变型的塑造手段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以致突破了整个的传统模式,从而颠覆了一个时代的审美眼光。
  | 一拳打破去来今 |
  虚谷的艺术形象塑造就尽量弱化了线条的使用,但弱化了线条就必须强化色彩。他在花果形象塑造中大胆凸现了色彩的造型作用,这使他笔下的艺术形象更加接近视觉经验,从而就大大强化了他的绘画的通俗性。
  例如他的荷花、梅花的塑造就放弃线条的勾勒,直接以彩笔点染,南瓜和茄子形象塑造也都没有了外轮廓墨线的束缚,花果温润柔软、鲜艳饱满的质感就更加形象地凸现出来。他的桃子形象也不是夸张的、红艳硕大的千年寿桃,就是普通的真实水果,用淡黄绿色画出来,再用胭脂色以点染,色彩晕染形成过渡,自然平实、真实平常。在染的过程中虚谷笔下的果蔬有色相的过渡和变化,例如苹果从红色到绿色,桃子从红色到黄色,佛手从黄色向绿色,过渡自然妥贴,这就使他的蔬果形象不单薄,晶莹剔透、富于质感,同时也更显得润泽新鲜。整体上虚谷的花鸟画设色淡雅,以青绿色为主调,枇杷佛手等略施淡朱磦色或藤黄色,避免使用太艳的红色,形成了素淡雅静的整体格调,使这些世俗题材并不显得俗气鄙陋,从而避开了艳俗。
  很明显,虚谷的这些表现方法是受到了西画造型方法的影响,但是这并没有使他迷失掉传统的底线。他的花鸟画章法布白注意穿插,前后的遮挡关系清晰明确,这大大增强了花鸟画的空间表现,使之走出了传统花鸟画的平面化和图案化倾向,增强了虚谷艺术的写实性,这些元素使他的绘画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气息。
  但是虚谷的花鸟画又是远接传统精神的,简洁轻松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使其形象又不乏刚劲挺健,这与清末流于弱不禁风文人画风格拉开了距离,也与渐趋柔媚艳俗海派风格形成了反差,所以虚谷的艺术又一洗十里洋场的脂粉气。虚谷的艺术是传统和当代、本土和西方多种元素有机融合的结果,从而富于时代特色却又不失传统精神,营造出独特的气息,呈现出别样的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他文献
画外音:  如果你和一个或一群朋友即将分别,会去做什么?恐怕很多人采取的方式是吃一顿散伙饭,席间推心置腹地回忆过往,然后是一次撕心裂肺地歌……  在分别之时,你们或许会互道﹃再見,常联系﹄,但这句司空见惯的话还有多重的分量,只有时间才知道答案。  不知您注意到没有,如今,无论是人声鼎沸的车站,还是壮观无比的航站楼;无论是家门前游子的出行,还是爱人的就要远走,都变得平常和稀松,短暂而默然。  在离别
期刊
画外音:  天涯相隔的人,借助高科技互道思念之情倒也可以理解,毕竟我们没有必要完全像古人那样为了思念而﹃断肠﹄。  但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手机突然收到一条消息,是和你在同一个办公室、离你仅几米远的同事发来的,内容如﹃午饭怎么解决﹄、﹃下班去哪里逛街﹄之类。你的回复果断而迅速,也许你们之间由此滔滔不绝起来,但办公室里的气氛依然宁静得让人小心翼翼。面對这种不争的现实,困惑之余我们不禁要问,手机在拉近
期刊
书信在古代类似现在的手机,是传递离人之间情感的重要工具。但是今天的我们,除了对着屏幕表达感情外,还能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对方的思念呢?在这一点上,似乎古人比我们更高明,能以各种物品寄托各种情感送给思念之人。说他们高明,其实不如说他们更加用心,一个香囊、一个发簪、一把梳子,送给对方的每一件物品都被赋予了深深寓意,礼物不一定贵重,但背后的含义一定是让人感动的。  大约唐朝开始,民间通信组织逐渐形成。当时主
期刊
《中国收藏》:现代人受科技发展的影响,传统文化中一些有美好寓意的东西似乎已经不能触动人的心灵,文创产品的出现是否有助于我们找回那些逐渐消失的情感?  黄启贤:当然是有推动和传承的作用,这在文创产品的设计和推广环节中就可以体现。我们时常在微信朋友圈能见到古代的经典故事,写得感人至深,但最后发现可能是在推广一款文创产品。这样的方式确实能让现代人回顾一下过去,通过阅读,通过消费一件文创产品,能找回一种消
期刊
张爱玲(1920年至1995年)和胡兰成(1906年至1981年),俩人都活了七十五岁。  有人如此比喻:“在胡兰成大理论的巨额大钞上,直可以瞧见张爱玲花枝春满的水印显相。”  有人如此评论:“都说张爱玲才气高,其实胡兰成的才气更高。”  有人愤愤不平:“他未必是她心口的一颗朱砂痣,但一定是别人眼里的一抹蚊子血。”  张爱玲胡兰成,皆为文章高手,一时无两,从相识相知到情断意绝,用不着鸿往雁来这一套
期刊
做完一期特别策划总有些想说的话,今天来说说“用心”。  互联网+进入我们的生活,这本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可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改变打乱了生活——被互联网绑架了。  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感情和观念意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在这种节奏中,我们对周围的人、事、物开始心不在焉起来。有了手机,问候便在顷刻之间到达,人们不用再鸿雁传书;有了手机,汗牛充栋只是词典中的故事,人们不用再案
期刊
说来惭愧,虽是做这样一篇文章,自己动手写家书的次数却是少得可怜,这或许与“80后”生活的年代有关。所谓见字如面,我对此最早的记忆要数年幼时爷爷的来信,老爷子有个习惯,每次都要把对儿子的嘱咐——“好好工作、注意安全!”当成结尾。那一笔一画的刚劲,规矩中又似乎带有一种要穿透纸张的力量,莫名地让人觉得这八个字就是他在耳提面命。  而当时比家书更“厉害”的,还有一种叫作电报的东西。只要单位通知:谁谁,你家
期刊
远行、离别对于古人来说是很苦涩、艰难、沉重的。但也正是因为这苦涩、艰难与沉重,使得远行、离别成了古人生活中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既如此,就必须有一种比较庄严、神圣的仪式来彰显其非同寻常与重大,这仪式就是饯行。  由于出门后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这一别很可能就是永诀,所以古人分外重视离别的仪式,这种重视又使得这仪式具有了深層的意味。古人最隆重的送别仪式就是为游子设宴饯行,这宴席可能设在家中,也可能
期刊
近段时间以来,北京雍和宫、杭州西湖雷峰塔古塔遗迹等地的乱扔“许愿钱”现象引发舆论关注。尽管管理方设有相关提示,卻仍有不少人熟视无睹。据悉,向文物投币是国内多个景区的“老大难”问题,不光影响秩序,对文物的伤害也很大。相关人士表示,既要保护好文物,又要考虑到游客游览的直观感受,因此提高文明游览的自觉性很重要。
期刊
古人在出发前,送行者会把远行人一直送到路口,并要折枝相送。虽然是随手之物,但礼轻情意重,寓意深刻。  在春季送别,最流行的是“折柳”。“折柳”是古代社会生活中最有格调的风俗之一,這种风俗是怎么产生的?有人从“柳”谐音“留”上分析,认为“折柳”是挽留的意思。其实“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与时节和柳本身有关系。柳树生命力极强,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树的主力树种之一,路边河畔都可见到。古人送别亲友,从路边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