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或是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城市加入城市建设者的行列;或是奔波于城乡之间,成为乡镇经济建设的领头人。农村生活的变化,对于语言交流提出要求。推广普通话工作对于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推进城市化进程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广播电视媒体,尤其是县市级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语言的规范程度都将起着示范和影响作用。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是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它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团结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党和国家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这项工作,自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迄今已有50多年。新中国60年以来,我国的推普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广大农村的推普工作还严重滞后,一些农民对普通话还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也给大批农民工进城后的务工、交流、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广播电视媒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担负着为广大农民服务,传达党和国家政策,报道国内外大事,传播科学技术、致富经验,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等任务。要真正做到媒体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就必须面向“三农”,立足本土化、地域化,打造精品栏目,增强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服务性。目前,一些电视媒体推出了以方言为特色的节目,如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上海电视台的《谈天说地阿福根》、徐州电视台的《大卓说事》等;广播媒体也有相应的方言节目。这类节目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广受百姓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喜爱,又因为说的是百姓身边事,给人一种亲近感。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现在,很多农民群众对于学习普通话、讲普通话还存在着不少误区,普通话被称之为“官话”,一些人怕学、怕讲普通话,怕被乡人看做是忘了老祖宗,“好出风头”;另一些人则认为方言才正宗,易于交流,有亲切感。调查发现,在不少农村地区,农民群众讲普通话的很少,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即使能讲普通话,但是回到家里与父母乡亲交流还是用方言,这与城市普通话普及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不能遗忘农村。
以农民为本,做农民代言人
媒体在节目策划上要做到以农民为本,为农民服务。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农民群众迫切需要了解并掌握科学技术,以现代科技融入农业生产中;同时,农民群众也和城市居民一样有享受文娱生活的需求。媒体应抓住农民群众这一需求在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上出台相应的对农节目,并逐渐将其培养、打造成品牌节目。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缺少好的对农村广播电视节目。尽管中央电视台7套是军事农业频道,从分类上看可以说是专门的对农频道,除了每天固定的军事节目外,就是与农业相关的节目,节目以农民科技教育与培训为核心,目的是向广大农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朋友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在节目编排上,以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节目为主体,以技术内容为核心划分段落单元,达到导视、导学和观众互动的目的,特点是涵盖面较广,但针对性不是很强。此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每天有《中国农村广播学校》一档固定节目。但是与广播电视媒体每天播出的其他时段节目相比,播出的时间不长,安排在早晨4:30~5:00,信息量、针对性和地域性都较弱。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有自己地区的对农广播和对农服务节目,针对地方农村建设、农民需要,打造精品节目。具体地说,农民不仅需要科技改良技术,还需要生产供销等信息。这要求媒介供给不能与农民需求脱节,在传播信息时应针对农民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为农民群众服务。为此,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必须提升自身的传播效力,做到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专家做客农村节目,与农民现场交流的方式,解决农民实际困难,确保传播效果,正确引导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发挥媒体优势,提高农民语言文化素质
广播电视媒体要充分发挥传播优势,使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学习普通话,提升文化修养,加强交往能力的工具。广播电视媒体通过有声语言进行传播,其声音极具魅力,既适于模仿学习,又适于提高认知,是学习普通话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节目主持人的语音面貌、声音形象都会对农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节目主持人尤其要说好普通话,因为这是农民群众了解外界,提升自身语言水平的窗口。
以新闻类和文艺类节目为例,在播报和主持节目时应该做到:第一,主持和播报新闻节目时,首先,要抓住新闻的新鲜感,吐字发音要清晰,字正腔圆,语气连贯,层次分明;其次,播报新闻稿件要充满感情,感而不入,语尾不坠;最后,节奏平稳,语速适中。第二,在读评论稿件的时候,一是观点鲜明,态度真诚;二是论理充分,逻辑严密,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三是语气坚定,以理服人,播报之前一定要调动自己处于“心悦诚服”之后那“坚定不移”的状态;四是停顿较多,节奏舒缓。评论以分析说理见长,目的是要引起人们的思考并接受,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一些重点句、关键词要有所停顿,给听者留出思考的余地,便于让听者接受并理解。第三,在主持文娱节目时,主持人一定要做到仪态大方、亲切自然,尤其是吐字发音要清晰,以一个热情的介绍者出现,而不能喧宾夺主。现在,一些节目主持人一味学港台腔,还自以为新潮,结果,本来可以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硬是说得不标准了。作为基层的广播电视工作者一定要牢记自己的使命,要以一颗真诚、挚爱之心面对自己的受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就文艺节目本身来说,内容广泛,涉及文化生活、家庭生活、风俗民情、音乐歌舞,根据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节目选择不同的主持风格,把握好主持基调,主持人要用自己灵活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给农民群众送去美的享受。总之,新闻工作者要重视营造活泼的农民文化生活,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发掘民间文化遗产,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
牢记自身责任,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工作者要以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为己任。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同志在2009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语言观念日趋开放、多元,语言学习和使用的个性化需求更为鲜明;人员流动更加频繁,社会交际急剧增加,信息传播方式更为多样,各种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不同语言文字间交流、碰撞和相互影响加剧,语言文字应用领域更为广阔,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社会语言生活丰富多彩,纷繁复杂,人民群众对语言生活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我们做好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①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人口众多,方言复杂,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工作者大有可为。要树立为农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关注农民群体,特别是农民工语言的使用现象,要配合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宣传国家语言政策,做好规范语言使用示范,积极应对不同语言现象的挑战,准确把握各种语言关系,通过有声语言的传播,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他们的语言文化素质。
地方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针对农民群众学习普通话的误区,进行适时疏导,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农村变革生活第一线,冲破主观经验的束缚,激情塑造具有巨大历史主动性的农村改革带头人的崭新形象,挖掘农村中的新人新事。还可以利用民间喜庆节日,将农民喜闻乐见的方言形式节目改编成普通话形式的节目,增加节目的新看点。同时,地方媒体还可以与当地劳动部门联合,在对农民职业培训中增加对普通话的培训,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方便,甚至还可以挖掘、培养农村文化宣传员,宣传推广普通话,为和谐农村建构起一座语言平台,抵制封建落后的旧农村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腐蚀。
总之,新闻媒体、广播影视在语言生活中,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着不可忽视的示范作用,作为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人,更应当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而不懈努力。[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普工作以城市为中心向农村辐射影响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6SJB740019]
注 释:
①赵沁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提高国民语言文化素质》,《语言文字》,2009(1)。
(王青为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张红梅为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陈正玉为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2008级学生,校语委办助理)
编校:张红玲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是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它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团结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党和国家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这项工作,自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迄今已有50多年。新中国60年以来,我国的推普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广大农村的推普工作还严重滞后,一些农民对普通话还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也给大批农民工进城后的务工、交流、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广播电视媒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担负着为广大农民服务,传达党和国家政策,报道国内外大事,传播科学技术、致富经验,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等任务。要真正做到媒体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就必须面向“三农”,立足本土化、地域化,打造精品栏目,增强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服务性。目前,一些电视媒体推出了以方言为特色的节目,如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上海电视台的《谈天说地阿福根》、徐州电视台的《大卓说事》等;广播媒体也有相应的方言节目。这类节目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广受百姓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喜爱,又因为说的是百姓身边事,给人一种亲近感。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现在,很多农民群众对于学习普通话、讲普通话还存在着不少误区,普通话被称之为“官话”,一些人怕学、怕讲普通话,怕被乡人看做是忘了老祖宗,“好出风头”;另一些人则认为方言才正宗,易于交流,有亲切感。调查发现,在不少农村地区,农民群众讲普通话的很少,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即使能讲普通话,但是回到家里与父母乡亲交流还是用方言,这与城市普通话普及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不能遗忘农村。
以农民为本,做农民代言人
媒体在节目策划上要做到以农民为本,为农民服务。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农民群众迫切需要了解并掌握科学技术,以现代科技融入农业生产中;同时,农民群众也和城市居民一样有享受文娱生活的需求。媒体应抓住农民群众这一需求在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上出台相应的对农节目,并逐渐将其培养、打造成品牌节目。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缺少好的对农村广播电视节目。尽管中央电视台7套是军事农业频道,从分类上看可以说是专门的对农频道,除了每天固定的军事节目外,就是与农业相关的节目,节目以农民科技教育与培训为核心,目的是向广大农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朋友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在节目编排上,以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节目为主体,以技术内容为核心划分段落单元,达到导视、导学和观众互动的目的,特点是涵盖面较广,但针对性不是很强。此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每天有《中国农村广播学校》一档固定节目。但是与广播电视媒体每天播出的其他时段节目相比,播出的时间不长,安排在早晨4:30~5:00,信息量、针对性和地域性都较弱。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有自己地区的对农广播和对农服务节目,针对地方农村建设、农民需要,打造精品节目。具体地说,农民不仅需要科技改良技术,还需要生产供销等信息。这要求媒介供给不能与农民需求脱节,在传播信息时应针对农民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为农民群众服务。为此,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必须提升自身的传播效力,做到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专家做客农村节目,与农民现场交流的方式,解决农民实际困难,确保传播效果,正确引导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发挥媒体优势,提高农民语言文化素质
广播电视媒体要充分发挥传播优势,使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学习普通话,提升文化修养,加强交往能力的工具。广播电视媒体通过有声语言进行传播,其声音极具魅力,既适于模仿学习,又适于提高认知,是学习普通话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节目主持人的语音面貌、声音形象都会对农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节目主持人尤其要说好普通话,因为这是农民群众了解外界,提升自身语言水平的窗口。
以新闻类和文艺类节目为例,在播报和主持节目时应该做到:第一,主持和播报新闻节目时,首先,要抓住新闻的新鲜感,吐字发音要清晰,字正腔圆,语气连贯,层次分明;其次,播报新闻稿件要充满感情,感而不入,语尾不坠;最后,节奏平稳,语速适中。第二,在读评论稿件的时候,一是观点鲜明,态度真诚;二是论理充分,逻辑严密,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三是语气坚定,以理服人,播报之前一定要调动自己处于“心悦诚服”之后那“坚定不移”的状态;四是停顿较多,节奏舒缓。评论以分析说理见长,目的是要引起人们的思考并接受,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一些重点句、关键词要有所停顿,给听者留出思考的余地,便于让听者接受并理解。第三,在主持文娱节目时,主持人一定要做到仪态大方、亲切自然,尤其是吐字发音要清晰,以一个热情的介绍者出现,而不能喧宾夺主。现在,一些节目主持人一味学港台腔,还自以为新潮,结果,本来可以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硬是说得不标准了。作为基层的广播电视工作者一定要牢记自己的使命,要以一颗真诚、挚爱之心面对自己的受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就文艺节目本身来说,内容广泛,涉及文化生活、家庭生活、风俗民情、音乐歌舞,根据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节目选择不同的主持风格,把握好主持基调,主持人要用自己灵活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给农民群众送去美的享受。总之,新闻工作者要重视营造活泼的农民文化生活,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发掘民间文化遗产,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
牢记自身责任,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工作者要以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为己任。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同志在2009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语言观念日趋开放、多元,语言学习和使用的个性化需求更为鲜明;人员流动更加频繁,社会交际急剧增加,信息传播方式更为多样,各种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不同语言文字间交流、碰撞和相互影响加剧,语言文字应用领域更为广阔,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社会语言生活丰富多彩,纷繁复杂,人民群众对语言生活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我们做好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①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人口众多,方言复杂,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工作者大有可为。要树立为农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关注农民群体,特别是农民工语言的使用现象,要配合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宣传国家语言政策,做好规范语言使用示范,积极应对不同语言现象的挑战,准确把握各种语言关系,通过有声语言的传播,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他们的语言文化素质。
地方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针对农民群众学习普通话的误区,进行适时疏导,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农村变革生活第一线,冲破主观经验的束缚,激情塑造具有巨大历史主动性的农村改革带头人的崭新形象,挖掘农村中的新人新事。还可以利用民间喜庆节日,将农民喜闻乐见的方言形式节目改编成普通话形式的节目,增加节目的新看点。同时,地方媒体还可以与当地劳动部门联合,在对农民职业培训中增加对普通话的培训,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方便,甚至还可以挖掘、培养农村文化宣传员,宣传推广普通话,为和谐农村建构起一座语言平台,抵制封建落后的旧农村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腐蚀。
总之,新闻媒体、广播影视在语言生活中,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着不可忽视的示范作用,作为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人,更应当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而不懈努力。[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普工作以城市为中心向农村辐射影响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6SJB740019]
注 释:
①赵沁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提高国民语言文化素质》,《语言文字》,2009(1)。
(王青为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张红梅为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陈正玉为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2008级学生,校语委办助理)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