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把水利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管理工作上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提高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才能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水利管理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水利建设;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对策
引言
水利建设任重道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水利工程管理运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得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受到干扰,导致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威胁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水利工程管理运作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也逐渐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必须要有水利的现代化作为支撑,而水利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义依托于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所谓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就是要求有现代化的水利工程设施、现代化的监控调度手段、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以及具有现代化素质的管理队伍。这不仅是物质基础的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更是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的现代化,要使我们的职工学会用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来解决面临的问题。但是,按照国家水利现代化的要求,目前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 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已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适应计划经济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化。在管理体系上,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两个体系。在法规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法规,并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如《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防洪标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水闸安全鉴定规定》、《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以及《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等几十种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上述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下,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及现代化的轨道。
2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水利工程管理體制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的水利工程基本都始建设与上世纪的50年代至七十年代,主要是由国家政府部门进行投资、和人民群众投劳共同建设完成。自从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在以往的大环境背景下企业单位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已然不适应于当今的市场环境,基本上水利工程的管理主体缺位,而且水利项目的产权责任并不明确,还有一部分的运营管理经费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而且,有的综合性单位所走的经营路线是多种经营,由于水利工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和单位内部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实现真正的事企分裂,更加不能够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确定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实现经济核算、独立经营以及自负盈亏。而且要企业所制定的运营管理目标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之间难以调解的矛盾,使得水利工程管理企业难以实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2.2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按照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管理规范。这对强化水资源调度,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配置是有效的,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党的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后,历时十余年,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合理配置资源、优胜劣汰、价值规律、市场竞争机制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水利系统中,特别是处于基层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却在很大程度上停滞在原有的思维观念中,商品生产和工程建设习惯于依赖上级的行政命令,沿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单位职工吃大锅饭、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职工收入差、水上资源的综合经济收益率非常低、注重社会效益而忽视自身经济效益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2.3 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机制
我国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或灌区,大多数是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建成的,主要是通过大搞群众运动的方式建设,加之受当时技术、资金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设计要求低、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不高、渠道防渗不配套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垮塌水毁严重、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水资源损失浪费惊人,并且存在重大的水利工程安全隐患。近年来,我国大江大河的堤坝和各类水库的防洪抢险任务十分艰巨,水库垮坝、渠道垮塌等事故时有发生。这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机制不顺所造成的后果。由于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中的问题涉及面广、内容多、情况复杂,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3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对策
3.1 逐步建立科学的工程水价体系和管理机制
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和民主协商的工程水价管理体制和灵活的调价机制。水利工程供水水费为经营性收费,水价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区别不同地区!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枯水季节和丰水季节等情况分类定价。积极推行终端水价制,规范末级渠系水价。逐步提高水费标准,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价相结合。适当下放水价管理权限,由市、县物价部门会同水利部门根据不同情况确定政府指导价。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贫困地区,根据水资源状况、农民承受能力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调整水价,分步到位,不搞一刀切。已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小型水利工程和民营水利工程,在政府指导价基础上,由经营者与用水户协议定价。要逐步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推广简单实用的计量装置和设施,加强计量管理。
3.2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强化计收管理
水利工程供水水费为经营性收费,供水价格要按照补偿成木、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核定,对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要区别对待,分类定价。农业用水水价按补偿供水成本的原则核定,不计利润;非农业用水不含水力发用水)价格在补偿供水成本、费用、计提合理利润的基础上确定。水价要根据水资源状沉、供水成本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调整,分步到位。要逐步推广按立方米计量的方法。积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改进收费办法,减少收费环节,提高缴费率。
3.3 积极推行管养分离,降低运行成本
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在对水管单位科学定岗和核定管理人员编制基础上,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养护人员从水管单位剥离出来,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的养护企业,以后逐步通过招标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为确保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的顺利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经核定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足额到位;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的资质标准;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培育维修养护市场主体,规范维修养护市场环境。
4结束语
管理是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兴利除害功能的关键,是整个水利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上面本文所述的几种管理中,工程管理是基础,用水管理是中心,组织管理是开展这些工作的组织保证,经营管理则是促进巩固与发展以上三方面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采用经济手段发挥工程最大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魏飞,浅谈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及完善,船海工程,2009,38(4).
[2] 莫雪松,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4).
[3] 韩艳红;杨树红;浅谈水管体制改革与水利管理现代化[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年10期.
关键词:水利建设;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对策
引言
水利建设任重道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水利工程管理运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得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受到干扰,导致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威胁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水利工程管理运作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也逐渐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必须要有水利的现代化作为支撑,而水利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义依托于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所谓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就是要求有现代化的水利工程设施、现代化的监控调度手段、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以及具有现代化素质的管理队伍。这不仅是物质基础的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更是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的现代化,要使我们的职工学会用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来解决面临的问题。但是,按照国家水利现代化的要求,目前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 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已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适应计划经济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化。在管理体系上,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两个体系。在法规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法规,并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如《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防洪标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水闸安全鉴定规定》、《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以及《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等几十种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上述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下,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及现代化的轨道。
2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水利工程管理體制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的水利工程基本都始建设与上世纪的50年代至七十年代,主要是由国家政府部门进行投资、和人民群众投劳共同建设完成。自从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在以往的大环境背景下企业单位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已然不适应于当今的市场环境,基本上水利工程的管理主体缺位,而且水利项目的产权责任并不明确,还有一部分的运营管理经费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而且,有的综合性单位所走的经营路线是多种经营,由于水利工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和单位内部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实现真正的事企分裂,更加不能够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确定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实现经济核算、独立经营以及自负盈亏。而且要企业所制定的运营管理目标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之间难以调解的矛盾,使得水利工程管理企业难以实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2.2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按照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管理规范。这对强化水资源调度,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配置是有效的,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党的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后,历时十余年,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合理配置资源、优胜劣汰、价值规律、市场竞争机制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水利系统中,特别是处于基层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却在很大程度上停滞在原有的思维观念中,商品生产和工程建设习惯于依赖上级的行政命令,沿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单位职工吃大锅饭、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职工收入差、水上资源的综合经济收益率非常低、注重社会效益而忽视自身经济效益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2.3 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机制
我国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或灌区,大多数是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建成的,主要是通过大搞群众运动的方式建设,加之受当时技术、资金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设计要求低、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不高、渠道防渗不配套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垮塌水毁严重、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水资源损失浪费惊人,并且存在重大的水利工程安全隐患。近年来,我国大江大河的堤坝和各类水库的防洪抢险任务十分艰巨,水库垮坝、渠道垮塌等事故时有发生。这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机制不顺所造成的后果。由于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中的问题涉及面广、内容多、情况复杂,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3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对策
3.1 逐步建立科学的工程水价体系和管理机制
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和民主协商的工程水价管理体制和灵活的调价机制。水利工程供水水费为经营性收费,水价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区别不同地区!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枯水季节和丰水季节等情况分类定价。积极推行终端水价制,规范末级渠系水价。逐步提高水费标准,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价相结合。适当下放水价管理权限,由市、县物价部门会同水利部门根据不同情况确定政府指导价。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贫困地区,根据水资源状况、农民承受能力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调整水价,分步到位,不搞一刀切。已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小型水利工程和民营水利工程,在政府指导价基础上,由经营者与用水户协议定价。要逐步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推广简单实用的计量装置和设施,加强计量管理。
3.2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强化计收管理
水利工程供水水费为经营性收费,供水价格要按照补偿成木、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核定,对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要区别对待,分类定价。农业用水水价按补偿供水成本的原则核定,不计利润;非农业用水不含水力发用水)价格在补偿供水成本、费用、计提合理利润的基础上确定。水价要根据水资源状沉、供水成本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调整,分步到位。要逐步推广按立方米计量的方法。积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改进收费办法,减少收费环节,提高缴费率。
3.3 积极推行管养分离,降低运行成本
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在对水管单位科学定岗和核定管理人员编制基础上,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养护人员从水管单位剥离出来,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的养护企业,以后逐步通过招标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为确保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的顺利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经核定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足额到位;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的资质标准;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培育维修养护市场主体,规范维修养护市场环境。
4结束语
管理是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兴利除害功能的关键,是整个水利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上面本文所述的几种管理中,工程管理是基础,用水管理是中心,组织管理是开展这些工作的组织保证,经营管理则是促进巩固与发展以上三方面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采用经济手段发挥工程最大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魏飞,浅谈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及完善,船海工程,2009,38(4).
[2] 莫雪松,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4).
[3] 韩艳红;杨树红;浅谈水管体制改革与水利管理现代化[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