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以来,沉寂的课堂因为“对话”赋予学生“言说”权而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课堂上是你说我说大家说,师生问答、生问生答、讨论交流,一片“对话”,热热闹闹。但静心一想,这种“对话”、“热闹”缺少深度、缺少质量,“对话”成了过去“串讲串问”、“师问生答”的翻版,致使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空洞、肤浅、无效。那么,怎样才能让“对话”有效呢?
一、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曾看过一个案例,讲的是美国教师教学《灰姑娘》。该教师先组织学生说说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人、不喜欢哪个人,接着问学生:“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学生有的说:“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有的说:“要是一个漂亮的姑娘突然在我面前变成一个脏兮兮的女孩子,我肯定要吓坏了,还以为她是一个妖怪或者女巫呢!”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每个人在平时都要注意打扮,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的面前,不然会吓着朋友的。”接下去是关于“后妈”的讨论。通过对话,学生明白了:“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其实她们只是对前妈留下的孩子不够好,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她们并不是坏人,只是她们一时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我们要谅解她们。”最后讨论的话题是:“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明白了:“要靠自己,要爱自己!”“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所以:“孩子们,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就像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一样,除了她自己。”这位美国教师在文本解读上具有独到的视野、多元而深刻的解读,完全得益于课前教师对文本的认识程度、深入解读。可以这样说,教师具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
二、要构建大的“对话”话题
构建大的“对话”话题是指教学时以话题为中心,以课文为凭借,师生、生生、生我之间进行的有序的互动交流过程,其方式是学生能以课文为基点,阅读一定量的相关资料,并在与这一话题的相关活动中深入理解“对话”话题的内涵,拓展认知领域,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感受、体验与理解,达到视界融合,最终实现学习主体自我建构的教学。如孙双金老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他让学生读书生疑,然后引导学生从“问题群”中梳理、提炼出三个主要问题:(1)天游峰石阶这么多,扫起来这么苦,老人为什么说得那么轻松?(2)这个老人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工作、不回家享清福呢?(3)为什么作者说过30年再来看老人?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三、学生要充分阅读文本
一教师教学《穷人》,课至中途,有学生质疑“温暖”与“舒适”用得不准。当教师问其原因时,该生却答不出来。其时,老师不急不愠,耐心引导:“说不出原因没关系,请大家走进课文,用心地读一读,找一找原因。”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起了手,但都是附和质疑的:“渔家的小屋里只有一个没有熄的炉子,外面寒风呼啸,屋子是漏风的,屋里怎么可能是温暖的呢?”“渔家的屋子是个小屋,炉子、食具、床挤在一起,这样小的屋子怎么能说是舒适的呢?”“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擦得闪闪发亮,小屋最多只能说是整洁的。五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这哪里谈得上舒适?”似乎“温暖”与“舒适”用得真是不准。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是啊!厨房、餐厅、客厅、卧室都合在一起了,而且又漏风,怎么能算是温暖、舒适的呢?看来,托尔斯泰这位大文豪也不过如此,用词不当的毛病还需要我们来帮助修改。对你们大胆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由衷地表示敬佩!不过,如果从不同角度反复阅读、静思默想、品析体验,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于是,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反复阅读,静思默想,圈划批注。
四、教师要科学引领“对话”方向
对话是民主的,更是开放的。其间学生喷涌而出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肯定是五花八门的,关键看教师能否从多种信息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深究下去,科学引导,提升对话的意义。同时,也要敏锐地发现不良信息,及时纠错。案例一(略),教者把“尊重”等同于“迁就”。所以,对学生认为“不是一个称职的军需处长,他解决了别人的棉装,却没有解决自己的棉装;军需处长不合格,连自己都保护不好怎么能去保护别人”这样明显错误的理解也不加以引导、纠正,致使课文内容的价值导向丧失殆尽,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难以形成。案例二(略),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总结时送给学生的一句话。面对学生的错误理解,他没有一味地迁就,也没有生硬地说教,更没有强行纠正,而是让学生自行反思、自行纠正,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得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俗话说:“方法之失,失之皮毛;理念之失,失之根本。”如果“对话”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问与答,那么它必定流于空泛和肤浅,其质量也无从谈起。真正有效的、深度的对话必须是对话者之间心灵的开启、智慧的唤醒,必须使对话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对话中获得重组与建构,而这正是我们对高质、有效“对话”的追求。
一、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曾看过一个案例,讲的是美国教师教学《灰姑娘》。该教师先组织学生说说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人、不喜欢哪个人,接着问学生:“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学生有的说:“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有的说:“要是一个漂亮的姑娘突然在我面前变成一个脏兮兮的女孩子,我肯定要吓坏了,还以为她是一个妖怪或者女巫呢!”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每个人在平时都要注意打扮,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的面前,不然会吓着朋友的。”接下去是关于“后妈”的讨论。通过对话,学生明白了:“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其实她们只是对前妈留下的孩子不够好,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她们并不是坏人,只是她们一时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我们要谅解她们。”最后讨论的话题是:“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明白了:“要靠自己,要爱自己!”“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所以:“孩子们,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就像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一样,除了她自己。”这位美国教师在文本解读上具有独到的视野、多元而深刻的解读,完全得益于课前教师对文本的认识程度、深入解读。可以这样说,教师具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
二、要构建大的“对话”话题
构建大的“对话”话题是指教学时以话题为中心,以课文为凭借,师生、生生、生我之间进行的有序的互动交流过程,其方式是学生能以课文为基点,阅读一定量的相关资料,并在与这一话题的相关活动中深入理解“对话”话题的内涵,拓展认知领域,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感受、体验与理解,达到视界融合,最终实现学习主体自我建构的教学。如孙双金老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他让学生读书生疑,然后引导学生从“问题群”中梳理、提炼出三个主要问题:(1)天游峰石阶这么多,扫起来这么苦,老人为什么说得那么轻松?(2)这个老人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工作、不回家享清福呢?(3)为什么作者说过30年再来看老人?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三、学生要充分阅读文本
一教师教学《穷人》,课至中途,有学生质疑“温暖”与“舒适”用得不准。当教师问其原因时,该生却答不出来。其时,老师不急不愠,耐心引导:“说不出原因没关系,请大家走进课文,用心地读一读,找一找原因。”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起了手,但都是附和质疑的:“渔家的小屋里只有一个没有熄的炉子,外面寒风呼啸,屋子是漏风的,屋里怎么可能是温暖的呢?”“渔家的屋子是个小屋,炉子、食具、床挤在一起,这样小的屋子怎么能说是舒适的呢?”“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擦得闪闪发亮,小屋最多只能说是整洁的。五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这哪里谈得上舒适?”似乎“温暖”与“舒适”用得真是不准。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是啊!厨房、餐厅、客厅、卧室都合在一起了,而且又漏风,怎么能算是温暖、舒适的呢?看来,托尔斯泰这位大文豪也不过如此,用词不当的毛病还需要我们来帮助修改。对你们大胆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由衷地表示敬佩!不过,如果从不同角度反复阅读、静思默想、品析体验,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于是,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反复阅读,静思默想,圈划批注。
四、教师要科学引领“对话”方向
对话是民主的,更是开放的。其间学生喷涌而出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肯定是五花八门的,关键看教师能否从多种信息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深究下去,科学引导,提升对话的意义。同时,也要敏锐地发现不良信息,及时纠错。案例一(略),教者把“尊重”等同于“迁就”。所以,对学生认为“不是一个称职的军需处长,他解决了别人的棉装,却没有解决自己的棉装;军需处长不合格,连自己都保护不好怎么能去保护别人”这样明显错误的理解也不加以引导、纠正,致使课文内容的价值导向丧失殆尽,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难以形成。案例二(略),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总结时送给学生的一句话。面对学生的错误理解,他没有一味地迁就,也没有生硬地说教,更没有强行纠正,而是让学生自行反思、自行纠正,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得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俗话说:“方法之失,失之皮毛;理念之失,失之根本。”如果“对话”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问与答,那么它必定流于空泛和肤浅,其质量也无从谈起。真正有效的、深度的对话必须是对话者之间心灵的开启、智慧的唤醒,必须使对话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对话中获得重组与建构,而这正是我们对高质、有效“对话”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