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阶段逐步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也在逐渐发展,发展性质量观在高等教育学科研究层面具有重要地位。大学生发展能力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因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重视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 大学生发展能力 培养策略
一、发展性质量观与大学生发展能力
发展性质量观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第二层次,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不应是僵化的,应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第三层次,高等教育质量观应以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使高等教育产品——大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
大学生发展能力即大学生能够不断获取、运用新知识和新技能,或者对已有知識和技能进行创新的综合能力。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各高校在校学生数量大幅增长,而教师数量没有同比例增加,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也没有太多改变,无法保证教育质量;随着全球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的变化越来越频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中竞争更加激烈,在毕业后走进社会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大学生发展能力通过大学生自身的不断积累和创新,不仅使其适应当前形势,还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和变化。高等教育质量的落脚点是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从发展性质量观的角度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高等教育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就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培养的重心。
二、大学生发展能力体系
大学生发展能力体系由个性发展、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个性发展是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基础;学习能力是大学生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核心;创新能力是大学生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实践能力则是大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的唯一途径。
(一)个性发展——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基础。
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即个人对自身、他人、客观事物的基本态度和习惯化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个性发展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进而影响人对外界客观事物和客观事实的态度和行为;同时个性发展中的自我意识、自我调节系统对个人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可以使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有清楚地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方面。比如自我意识使人具有自尊心、自信心等。
个性作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贯穿着人的一生, 影响着人的一生。 个性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还影响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处在即将真正踏入社会的门槛,个性发展是否完善,是否能够及时认识自己、反思自己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
(二)学习能力——大学生发展能力的核心。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基础上,学会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包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好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反思和改进学习过程等各项能力。随着社会发展,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大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和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教育体制中,大学之前的小、初中、高中的教学活动强调接受和掌握,学生学习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甚至学习方法都是由教师统一规划,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少,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随着大学在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中生师比逐年增大,有限的教师对学生指导的平均时间减少,因此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虽然高等教育强调自主学习,但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于培养和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存在一些障碍。
(三)创新能力——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关键。
创新能力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创建新思维、新事物的综合能力,即个人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一般高校大学生对创新的兴趣不高,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这与传统的人才培养体制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有直接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机械灌输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很少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记忆和掌握的知识也只是用于应付考试,记忆方式是死记硬背,很少经过深入思考。在长此以往的这种教育中学生的思维方式过于单一,思维被严重束缚。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能力,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现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关注的重点和核心。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改革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式等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教育过程,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大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四)实践能力——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实现途径。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表现为大学生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运用各种资源和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内部构成要素包括实践兴趣、理解力、策划力、执行力和表达力。实践兴趣是推动开始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是激活和维持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源泉;理解力、策划力是大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思维力;执行力、表达力更多体现为行动力。
教育产品的质量是通过是否满足教育主体和社会的需要来衡量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解决生活和事业中的实际问题所必须具有的能力之一,因而,高等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目前,多数高校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教育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对实习实践活动经费投入不足、对大学生实践活动引导激励不足,导致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普遍偏低,很难适应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是促进和实现大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教书以育人为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育人是教育的基础功能。在校大学生的个性处于尚未发展到相对稳定的阶段,个性发展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为人师者对其影响很大。因此高校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注意言传身教,给学生提供好的示范,用自己的人格能力去影响、感染学生;同时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使大学生以正确和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和外界人、事、物。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以德育人,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越来越完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校风、学风、教风、道德传统、管理理念、价值观念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综合形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其育人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互敬互爱、遵章守纪的良好环境氛围,可以使身处其中的每个学生都在无形中受到指引和同化,慢慢渗透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探索发展型课程设置。
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改变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机械训练的倾向,转而重视和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发现、操作和实践。课程设置时增加一定数量的互动式、实践类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的直接动力。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来源于结构合理的知识基础之上的,课程体系设置的综合化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首先要加强基础核心专业课程对于奠定大学生知识基础的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学科专业互相渗透,使大学生的知识体系综合化;另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讲授基本理论知识,还应联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将最新理论和技术、科研成果等引入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有效传授知识和培养大学生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更加灵活的、更具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采用设问式、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目标式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情境、项目、实际操作等方式,给予学生自己思考、探索、交流、实践的机会,培养大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学习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大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样也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四)增强大学生实践训练。
由于社会需要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首先对教师的专业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有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能够讲授理论知识,还要有较高的实践技能,能够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其次要求学校投入更多的资源,为大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建设专业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企业协作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大学生的实践经验;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竞赛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郑禹.大学生能力体系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9):68.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 大学生发展能力 培养策略
一、发展性质量观与大学生发展能力
发展性质量观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第二层次,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不应是僵化的,应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第三层次,高等教育质量观应以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使高等教育产品——大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
大学生发展能力即大学生能够不断获取、运用新知识和新技能,或者对已有知識和技能进行创新的综合能力。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各高校在校学生数量大幅增长,而教师数量没有同比例增加,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也没有太多改变,无法保证教育质量;随着全球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的变化越来越频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中竞争更加激烈,在毕业后走进社会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大学生发展能力通过大学生自身的不断积累和创新,不仅使其适应当前形势,还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和变化。高等教育质量的落脚点是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从发展性质量观的角度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高等教育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就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培养的重心。
二、大学生发展能力体系
大学生发展能力体系由个性发展、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个性发展是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基础;学习能力是大学生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核心;创新能力是大学生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实践能力则是大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的唯一途径。
(一)个性发展——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基础。
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即个人对自身、他人、客观事物的基本态度和习惯化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个性发展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进而影响人对外界客观事物和客观事实的态度和行为;同时个性发展中的自我意识、自我调节系统对个人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可以使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有清楚地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方面。比如自我意识使人具有自尊心、自信心等。
个性作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贯穿着人的一生, 影响着人的一生。 个性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还影响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处在即将真正踏入社会的门槛,个性发展是否完善,是否能够及时认识自己、反思自己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
(二)学习能力——大学生发展能力的核心。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基础上,学会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包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好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反思和改进学习过程等各项能力。随着社会发展,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大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和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教育体制中,大学之前的小、初中、高中的教学活动强调接受和掌握,学生学习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甚至学习方法都是由教师统一规划,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少,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随着大学在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中生师比逐年增大,有限的教师对学生指导的平均时间减少,因此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虽然高等教育强调自主学习,但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于培养和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存在一些障碍。
(三)创新能力——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关键。
创新能力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创建新思维、新事物的综合能力,即个人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一般高校大学生对创新的兴趣不高,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这与传统的人才培养体制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有直接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机械灌输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很少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记忆和掌握的知识也只是用于应付考试,记忆方式是死记硬背,很少经过深入思考。在长此以往的这种教育中学生的思维方式过于单一,思维被严重束缚。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能力,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现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关注的重点和核心。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改革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式等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教育过程,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大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四)实践能力——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实现途径。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表现为大学生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运用各种资源和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内部构成要素包括实践兴趣、理解力、策划力、执行力和表达力。实践兴趣是推动开始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是激活和维持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源泉;理解力、策划力是大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思维力;执行力、表达力更多体现为行动力。
教育产品的质量是通过是否满足教育主体和社会的需要来衡量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解决生活和事业中的实际问题所必须具有的能力之一,因而,高等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目前,多数高校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教育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对实习实践活动经费投入不足、对大学生实践活动引导激励不足,导致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普遍偏低,很难适应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是促进和实现大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教书以育人为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育人是教育的基础功能。在校大学生的个性处于尚未发展到相对稳定的阶段,个性发展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为人师者对其影响很大。因此高校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注意言传身教,给学生提供好的示范,用自己的人格能力去影响、感染学生;同时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使大学生以正确和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和外界人、事、物。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以德育人,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越来越完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校风、学风、教风、道德传统、管理理念、价值观念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综合形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其育人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互敬互爱、遵章守纪的良好环境氛围,可以使身处其中的每个学生都在无形中受到指引和同化,慢慢渗透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探索发展型课程设置。
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改变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机械训练的倾向,转而重视和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发现、操作和实践。课程设置时增加一定数量的互动式、实践类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的直接动力。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来源于结构合理的知识基础之上的,课程体系设置的综合化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首先要加强基础核心专业课程对于奠定大学生知识基础的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学科专业互相渗透,使大学生的知识体系综合化;另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讲授基本理论知识,还应联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将最新理论和技术、科研成果等引入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有效传授知识和培养大学生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更加灵活的、更具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采用设问式、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目标式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情境、项目、实际操作等方式,给予学生自己思考、探索、交流、实践的机会,培养大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学习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大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样也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四)增强大学生实践训练。
由于社会需要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首先对教师的专业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有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能够讲授理论知识,还要有较高的实践技能,能够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其次要求学校投入更多的资源,为大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建设专业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企业协作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大学生的实践经验;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竞赛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郑禹.大学生能力体系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