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罹患癌症捐出毕生积蓄880多万元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p1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罹患了癌症的中科院院士卢永根,将他毕生的积蓄880多万元无偿地捐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他说:“党培养了我,现在我将我个人的全部财产还给国家,是做最后的贡献。”
  牛皮纸裹着的一叠存折
  卢永根,现年87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因罹患癌症,他自觉来日无多,遂与夫人徐雪宾商量,决定将自己毕生的积蓄全部捐给华南农业大学。
  今年3月的一天,卢永根在夫人徐雪宾的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里的存款,共计8809446元,全都转入了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因为每笔转账都需要输密码、签名,卢老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华南农业大学将用卢永根夫妇捐的这些钱,成立一个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卢永根家里的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都用铁丝绑了又绑。
  去过他家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印象:家徒四壁。
  平日里,这位老校长经常拿着一个半旧的饭盒,与学生们一起排队,一荤一素二两饭,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慢慢地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
  卢永根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总会善意地提醒那些浪费粮食的学生:“你知道多少棵水稻,才能做出一碗米饭吗?”
  当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看到卢永根用颤巍巍的手,从一个牛皮纸袋里掏出一叠存折时,感动得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别看老两口平时对自己十分节省,但对扶贫和教育,却一向慷慨,每年都要捐钱。”2014年,卢永根和他哥哥还悄悄将老家的两间祖屋捐给了当地小学。
  笔记本扉页的四个“一点”
  卢永根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他说,孩子已经自立了,他的个人财产最后应为社会作贡献。
  在卢永根办公桌上的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他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卢永根祖籍广东花都,1930年生于香港,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广州。他说:“我为什么要放弃在香港的安逸生活回内地?主要是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的复兴效力。”
  从此,卢永根在教育领域开始了一辈子的坚守。
  1983年,他担任了华南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院长。
  “先党员,后校长”是卢永根的口头禅,他认为当好校长的前提是先当好一名党员。
  上世纪80年代,学校经费紧缺,身为校长的卢永根坚持不坐进口小汽车,在住房、电话等待遇上不搞特殊。
  卢永根对家人要求也很严。一位做工程的亲戚来“走后门”,被他骂了回去:“只要我一天在,你就一天不要进华农大的门!”即使身患重病住院,他仍要求秘书不搞特殊,办事尽可能乘坐公交、地铁。
  但对科研与人才,卢永根却很大方。
  上世纪80年代末,学校发展落后,卢永根四处筹措资金,用于发展多学科和重奖人才。
  为表彰辛朝安教授团队对兽药开发的贡献,他破天荒地拨了10万元高额奖励;为让优秀学者刘耀光安心回国,他多方筹措经费,为其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博士生如向东到香港大学做研究,他主动给了他1500元,还把自己出国用的两个行李箱与一套新西服送给了刘向东。
  “他为科研奉献了一切。”卢永根的弟子张桂全说。
  病房里的临时党支部
  淡泊明志的科研工作者,总是崇尚吃苦精神。
  华南农业大学保护着7000份人工稻的样本和900多份野生稻的样本。其中有很多都是珍贵稻种,这些都是卢永根带着学生翻山越岭一株一株地找回来的。
  2001年,已经70多岁高龄的卢永根听说广东佛冈山上有一种野生稻,立即出发寻找。山上无路,布满荆棘。上到半山腰,他已体力不支,但他仍坚持着要去现场,学生们只好架着他慢慢往上爬。
  在一张老照片上,卢永根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树,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開心。
  在水稻遗传研究领域,卢永根是有过突出贡献的。他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学术观点,对水稻育种实践产生了重要作用。近5年,他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面积这1000万亩以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许多卢永根当年的学生和被他破格提拔的青年学者,如今都已走上学术带头人、领导岗位。
  “正直、率真、有情怀,卢永根影响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民盟中央副主席温思美说。
  躺在病床上,卢永根仍希望能过组织生活。经校党委批准,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了,一个月开一次会。
  “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他要继续坚持下去。”卢夫人徐雪宾说。
  “卢永根触动我们去反思,人一生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华南农业大学教师王慧说。
  1984年的一个夜晚,卢永根在学校作了一场演讲。亲历者回忆,那晚没有灯光,草坪上密密麻麻坐满了学生。卢永根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我希望自己能像一束小小的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
其他文献
第一次见到李路导演是2009年。《老大的幸福》拍摄现场。有机会去客串了一个小小的角色。跟范伟老师有几句对话。以为还是在排练的时候。导演已经喊了OK。悄无声息间就已经准确抓住了镜头前最自然的状态。李路给人的是完全没有压力的亲切感。自成气场中心的安全感,执行力超强。做决定果断。却被贴上“慢产”标签。2017年李路担任出品人、制片人、导演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炸响惊雷,收視破七。全民热议。几经约请。兴奋
期刊
我与作家易海云老先生相识四十余年,时光荏苒,除了他的作品在与日俱增外,那种简朴不能再简朴的生活理念和无怨无悔的付出、不沾名利两袖清风的做人准则是一点儿都没变,埋头耕耘与时间赛跑的韧劲儿更是没有变。他退休23年,但给自己的日程安排的比上班时还要加码。  易老先生少年时期随舅父田汉(著名剧作家)移居北京,1951年参加工作,1994年退休。他从海淀区政府的区文化局、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岗
期刊
2017年2月,秦胡飞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还登上央视《朗读者》。曾经,“大学生村官”这个词,和这名学霸的人生方向一点都不搭边:高中毕业后,他以托福满分的成绩入读耶鲁大学,拿着每年4.6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一个偶然的机会,秦壬月飞听说大学生可以当“村宫”。他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是高薪豪车,而是想要做一些事,改变一些人的生活。自从卷起裤脚走进田野,他的故事就不仅是他自己的故事了。那是一
期刊
2017年4月7日晚8时,央视7频道《军事纪实》栏目播出的“清明祭”特别节目《永生的神鹰——杜凤瑞》,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关注。杜凤瑞,河南方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员。1958年10月10日,杜凤瑞驾机在福建福清县龙田镇上空,击落敌机2架、重创敌机1架后血洒长空。今年89岁的杜凤瑞胞兄杜凤嘉,也曾是一名空军战士,为了让弟弟安心飞行,他最终选择了回家尽孝。  一人承担两人飞行梦想  1933年8月
期刊
伦勃朗终于来了,黄金时代的70余件精品画作,包括11幅伦勃朗作品,日前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这位神话般的巨匠在他63年的人生中一直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年,十分多产。  在青年时代,伦勃朗已经是红极一时的肖像画家、天才的历史与戏剧画家,被称作“画家中的莎士比亚”,之后他是规模庞大的工作室导师、主管和经销商,史上最伟大的蚀刻画家,狂热的艺术品收藏家,《自画像》最多的画家。到了最后,他却成了穷困潦倒的破产
期刊
克劳德·奥钦莱克爵士,是蒙哥马利之前北非英军第八集团军的最高指挥官。他1884年出生,后如父亲所愿成为著名的桑赫斯特军事学院的一员。毕业后,他以见习军官的身份去到印度,由于这位年轻军官相对温和的做派,颇受当地居民好评。  一个忙碌的将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钦莱克奉命前往中东战场。此后数年间,随着英军在中东逐渐采取主动,他所在的部队杀入了底格里斯河流域,并在美索不达米亚战役中,屡立战功。  
期刊
近日,湖北省花鼓戏艺術研究院带着新编花鼓戏剧目《情缘》,前往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咸丰、鹤峰等县市巡回演出,慰问精准扶贫一线的干部群众。湖北花鼓戏原名“天沔花鼓”,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源于江汉平原一带的高跷、渔鼓、三棒鼓、薅草歌等民间歌舞说唱,是湖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湖北潜江、天门、仙桃等地相继成立了专业花鼓剧团,使该剧种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据新华社整理(宋文摄)
期刊
1934年5月16日,南昌城里的一闻会议室内,蒋介石在接见完四维学会的全体理事后,随即叫住了坐在桌尾,一位身着长袍、文质彬彬的阎先生,说是另有别事,请其稍留片刻。待其他理事全部走出会议室后,蒋介石很有兴致地对这位阎先生说:“我请你担任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的书记。”听到这一消息,这位阎先生感到事出意外,他当即表示:“新生活运动如此重要,本人对此无深刻理解,恐难胜任,您还是……”可还没等阎先生说完,蒋介
期刊
5月14日晚,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盛大的“一带一路”演出,吕嘉担任了现场指挥。三个多月前,52岁的他已正式接棒著名指挥家陈佐湟,成为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音乐艺术总监。  音乐世家走出的音乐人  认识吕嘉的人常说他是“南人北相”——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这种长相的人,似乎都天赋异禀。而事实似乎也印证了这种观念,吕嘉的“绝对音高”和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在音乐家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他生于上海,长于北京,祖籍四川,
期刊
京味儿主题,有同事说即使连做两期也不过瘾。哈哈,这很说明问题呢,说不过瘾的一准儿是北京爷,忒能侃了。而作为在北京生活了30年的外地人,我琢磨了半晌:要说北京,那得提卧虎藏龙了吧。  还记得李安的《卧虎藏龙》吗?章子怡的玉娇龙,有北京姐儿外相的刚气,敢爱敢恨;杨紫琼的俞秀莲有北京女人内里的硬气,千言万语,情深似海,化作淡淡一句:“慕白兄,好久不见”;而周润发的李慕白则有北京爷的大气了,把手松开,拥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