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
《品德与社会》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程,针对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文本阅读理解转变为主题综合实践探究,是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优化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载体入手,依据课程的本质特征,建构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实践体验活动,使品德教学在课后进一步达到优效。
教学片断: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是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苏教版)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全文共可以分为“生活中的塑料制品”、“白色污染”、“怎样减少白色污染”、“生活中的工业品”四个版块。在进行“怎样减少白色污染”版块教学时,我进行了如下处理;
师:幸好人们现在都已意识到“白色污染”这个问题,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合理利用塑料废弃品。(板书:合理利用)
师通过多媒体简介一些国家的做法(特别提到我国的“限塑令”)
师:为了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少先队员可以做些什么?
生1:以后妈妈买菜时让她用布袋,不要用塑料袋。
生2:我们吃好零食后要将包装袋扔进可以回收的垃圾箱。
生3:我们应该少用一些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杯子等,就可以减少污染。
生4:我们可以把用过的塑料袋洗干净,多用几次。
……
师: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很强,决心也很大,让我们把它写在行动卡上吧。
小组活动(在行动卡上写下心愿、打算)
学生交流,并在“地球”上贴小树。(“地球”要留在班中,督促大家知行统一)
上到这儿,课也算完美收尾了,但留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品德与社会课最重要的是以知导行,知行统一,将自己的认识真正落实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学生会做吗?能做到怎样的程度?能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吗?……同时我又发现在学生的金点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塑料袋”这个词。我不禁心头一亮,何不趁热打铁,就以“塑料袋”为主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将品德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起来,不仅能继续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也能促使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实践中行动起来。于是就有了“让我们向塑料袋说Bye”的综合实践活动,范围就选在学生家庭中。经过选题,学生确立了“家庭中塑料袋的使用现状调查”、“ 塑料袋的处理方式”、“ 如何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样的研究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或采访、或调查、或上网、或分析……最后呈现出了“小报、倡议书、图片、录音、标语”等丰富多彩而又极具实效的成果,更引发了学生“目前我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将来能不能从事有关环保的职业”这样持续性的思考问题。
活动后续:
活动结束后,教室里的垃圾桶原来每天都要用掉两个塑料袋,学生们发现桶里的垃圾一般都是纸、铅笔屑之类的,就省去了一个塑料袋。校园里,也经常能看到学生在为环保做出的一份努力。不少家长与老师交流学生在家中都自觉地做起了“节约小卫士”,一个塑料袋、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都是他们关注的对象……
教学评析:
品德课程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都应该注重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以自己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并且实践活动的体验又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一、整合,以生活放大课程的相融性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减少生活中的白色污染”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的金点子都是源自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经验。由此产生的“让我们向塑料袋说Bye”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自己的家庭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生活、探究生活、思考生活,因此活动后,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成了真正的道德行为,他们能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省下一个塑料袋,关掉一个水龙头, (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18页)督促一位家长……活动真正与儿童的真实生活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品德课程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自然、顺畅地融为一体,丰富体验性。
二、整合,以探究丰富过程的体验性
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并在收集、归纳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并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在学生认知建构的体验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生活的人。老师根据教学载体的特点引导孩子建立活动研究的形态,放手让孩子通过自己喜欢、有效的方式去探究、体验,学生小组合作,或采访、或调查、或上网、或分析……他们用自己的眼观察,用自己的心感受,用自己的脑思考,用自己的手行动,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和行动空间,所以他们的探究成果是喜人的,“小报、倡议书、图片、录音、标语……”是他们形成认识、转化行为的最佳说明。探究活动时学生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从而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三、整合,以优效提升认知的建构性
优效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达成教与学的目标中用最科学的时间、最科学的精力取得最优化的效果。它不仅仅注重教学的形态和方式,也注重教学的效率,而是着眼于学生认知建构目标的提升,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生命的成长。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适当拓展教学资源,既关注知识,又关注育人。让学生交流减少身边白色污染的方法,写下自己的金点子,并在自己的家庭中针对“塑料袋”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展示交流,使一些学生形成“目前我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将来能不能从事有关环保的职业”这样持续性的思考问题,这是一种必要的整合,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德的人。
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不只在形态,而重在内涵。课程的整合能让品德课堂回到人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动态的生活中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探究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成为具有合作竞争能力和人文精神的智慧型人才。整合,让品德教学绽放生命的精彩!
《品德与社会》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程,针对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文本阅读理解转变为主题综合实践探究,是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优化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载体入手,依据课程的本质特征,建构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实践体验活动,使品德教学在课后进一步达到优效。
教学片断: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是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苏教版)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全文共可以分为“生活中的塑料制品”、“白色污染”、“怎样减少白色污染”、“生活中的工业品”四个版块。在进行“怎样减少白色污染”版块教学时,我进行了如下处理;
师:幸好人们现在都已意识到“白色污染”这个问题,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合理利用塑料废弃品。(板书:合理利用)
师通过多媒体简介一些国家的做法(特别提到我国的“限塑令”)
师:为了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少先队员可以做些什么?
生1:以后妈妈买菜时让她用布袋,不要用塑料袋。
生2:我们吃好零食后要将包装袋扔进可以回收的垃圾箱。
生3:我们应该少用一些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杯子等,就可以减少污染。
生4:我们可以把用过的塑料袋洗干净,多用几次。
……
师: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很强,决心也很大,让我们把它写在行动卡上吧。
小组活动(在行动卡上写下心愿、打算)
学生交流,并在“地球”上贴小树。(“地球”要留在班中,督促大家知行统一)
上到这儿,课也算完美收尾了,但留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品德与社会课最重要的是以知导行,知行统一,将自己的认识真正落实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学生会做吗?能做到怎样的程度?能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吗?……同时我又发现在学生的金点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塑料袋”这个词。我不禁心头一亮,何不趁热打铁,就以“塑料袋”为主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将品德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起来,不仅能继续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也能促使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实践中行动起来。于是就有了“让我们向塑料袋说Bye”的综合实践活动,范围就选在学生家庭中。经过选题,学生确立了“家庭中塑料袋的使用现状调查”、“ 塑料袋的处理方式”、“ 如何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样的研究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或采访、或调查、或上网、或分析……最后呈现出了“小报、倡议书、图片、录音、标语”等丰富多彩而又极具实效的成果,更引发了学生“目前我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将来能不能从事有关环保的职业”这样持续性的思考问题。
活动后续:
活动结束后,教室里的垃圾桶原来每天都要用掉两个塑料袋,学生们发现桶里的垃圾一般都是纸、铅笔屑之类的,就省去了一个塑料袋。校园里,也经常能看到学生在为环保做出的一份努力。不少家长与老师交流学生在家中都自觉地做起了“节约小卫士”,一个塑料袋、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都是他们关注的对象……
教学评析:
品德课程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都应该注重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以自己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并且实践活动的体验又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一、整合,以生活放大课程的相融性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减少生活中的白色污染”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的金点子都是源自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经验。由此产生的“让我们向塑料袋说Bye”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自己的家庭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生活、探究生活、思考生活,因此活动后,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成了真正的道德行为,他们能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省下一个塑料袋,关掉一个水龙头, (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18页)督促一位家长……活动真正与儿童的真实生活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品德课程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自然、顺畅地融为一体,丰富体验性。
二、整合,以探究丰富过程的体验性
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并在收集、归纳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并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在学生认知建构的体验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生活的人。老师根据教学载体的特点引导孩子建立活动研究的形态,放手让孩子通过自己喜欢、有效的方式去探究、体验,学生小组合作,或采访、或调查、或上网、或分析……他们用自己的眼观察,用自己的心感受,用自己的脑思考,用自己的手行动,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和行动空间,所以他们的探究成果是喜人的,“小报、倡议书、图片、录音、标语……”是他们形成认识、转化行为的最佳说明。探究活动时学生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从而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三、整合,以优效提升认知的建构性
优效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达成教与学的目标中用最科学的时间、最科学的精力取得最优化的效果。它不仅仅注重教学的形态和方式,也注重教学的效率,而是着眼于学生认知建构目标的提升,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生命的成长。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适当拓展教学资源,既关注知识,又关注育人。让学生交流减少身边白色污染的方法,写下自己的金点子,并在自己的家庭中针对“塑料袋”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展示交流,使一些学生形成“目前我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将来能不能从事有关环保的职业”这样持续性的思考问题,这是一种必要的整合,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德的人。
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不只在形态,而重在内涵。课程的整合能让品德课堂回到人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动态的生活中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探究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成为具有合作竞争能力和人文精神的智慧型人才。整合,让品德教学绽放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