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审美能力作为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美育的地位也随之上升。但是处在心智发展特殊期的初中生对美术课缺乏兴趣,一小部分学生甚至有厌烦情绪,致使教育的预期目的难以实现。
面对初中阶段美育的两难境地,如何做到既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新要求又符合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规律,发挥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一线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学生心智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教学内容、方法、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是一个人对事物感觉喜爱的一种情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内容,寻找新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相合”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选用方面要灵活多变,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满足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乐于接受。
2.给学生以希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初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且易外露,当他们看到自己绘制的作品被老师和同学们赞美时,情绪就会振奋,并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发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与信心。在教学安排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
3.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手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紧扣新课标,美术教师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教学组织形式重新审视,立足美术色彩冲击力、渲染力和愉悦身心的独特魅力,探索适应新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不能采取“填鸭式”的灌输,眼光也不能只盯住课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新学期伊始的第一节美术课对那些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充满着新鲜感,而课本中的第一课全是理论,很是枯燥。如何把这些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呢?
笔者决定在画展厅上第一节课。色彩缤纷、风格各异的绘画及工艺作品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学生。教师在对这些作品一一讲解的同时,把书中的知识点巧妙地穿插进去。对这一教学形式,学生的兴致特别高,收到的效果也特别好,既增长了学生见识,又学到了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此外,在美术教学中要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
艺术一旦脱离现实生活,也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与意义。这一点对中学美术教学尤为重要,这也要求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生活中的美,积极投身于审美体验。如在讲图案设计时,可把它与民族服饰上的图案、家中的沙发靠垫图案、床单上的图案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解,还可以穿插讲一些关于颜色的搭配、服装色彩与个人气质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三、密切联系各学科,拓展美术教育视野
美术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学的各科教材中,有许多需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内容、剖析理论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仅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而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美丽的图像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着美的教育。
因此,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各科教学的联系,拓展美术教育视野,是有效发挥学生想象力、提高学习兴致的教学途径。如有机结合初中语文课的景物描写文章绘制插图,教师通过文与画密切配合,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在平面构图设计中穿插平面几何知识,有效地加强两个学科间的知识沟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相互之间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对相互之间的作品的看法;可以讨论如何改进等等具体想法。
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河北省涿州市松林店中学)
面对初中阶段美育的两难境地,如何做到既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新要求又符合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规律,发挥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一线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学生心智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教学内容、方法、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是一个人对事物感觉喜爱的一种情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内容,寻找新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相合”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选用方面要灵活多变,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满足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乐于接受。
2.给学生以希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初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且易外露,当他们看到自己绘制的作品被老师和同学们赞美时,情绪就会振奋,并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发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与信心。在教学安排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
3.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手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紧扣新课标,美术教师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教学组织形式重新审视,立足美术色彩冲击力、渲染力和愉悦身心的独特魅力,探索适应新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不能采取“填鸭式”的灌输,眼光也不能只盯住课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新学期伊始的第一节美术课对那些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充满着新鲜感,而课本中的第一课全是理论,很是枯燥。如何把这些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呢?
笔者决定在画展厅上第一节课。色彩缤纷、风格各异的绘画及工艺作品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学生。教师在对这些作品一一讲解的同时,把书中的知识点巧妙地穿插进去。对这一教学形式,学生的兴致特别高,收到的效果也特别好,既增长了学生见识,又学到了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此外,在美术教学中要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
艺术一旦脱离现实生活,也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与意义。这一点对中学美术教学尤为重要,这也要求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生活中的美,积极投身于审美体验。如在讲图案设计时,可把它与民族服饰上的图案、家中的沙发靠垫图案、床单上的图案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解,还可以穿插讲一些关于颜色的搭配、服装色彩与个人气质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三、密切联系各学科,拓展美术教育视野
美术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学的各科教材中,有许多需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内容、剖析理论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仅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而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美丽的图像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着美的教育。
因此,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各科教学的联系,拓展美术教育视野,是有效发挥学生想象力、提高学习兴致的教学途径。如有机结合初中语文课的景物描写文章绘制插图,教师通过文与画密切配合,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在平面构图设计中穿插平面几何知识,有效地加强两个学科间的知识沟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相互之间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对相互之间的作品的看法;可以讨论如何改进等等具体想法。
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河北省涿州市松林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