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途中的纪念活动探析

来源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hua230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行军环境异常艰难,从留存至今的长征日记中可以看出,红军在长征途中仍坚持举行特定的纪念活动。长征途中红军的纪念活动主要包括对国际无产阶级运动重要领袖和重大节日的纪念、对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外国列强侵略重大事件的纪念以及对中共诞生以来自身经历的有重大影响事件的纪念三种类型。纪念形式包括发表纪念文章、举行纪念大会和个人心理纪念。这些特定的纪念活动旨在实现坚定政治理想信念、增强红军内在认同、唤起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结等政治功能,对于当今举行革命历史纪念活动仍具有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微课的精心设计与制作是有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前提.将故事与微课融合,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高效地完成课外自学环节,实现知识的传递,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效果.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新时代学生特点和“服装跟单”课程特点,提出微电视剧式微课设计思路,参考众多服装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服装高级跟单员的建议,制作一部集趣味和知识于一体的系列微课,提高了教学效果.
看不见手,卫生间的排风扇在响,靠近男人睫毛颤动那边的窗口是明亮的。她留恋地盯着窗户,海龟缓慢拔动脚掌一样宁静。   此刻燃起浪漫的期待是愚蠢的事,韩四朵嘴唇干到疼痛,支起上半身叫男人递电视机柜旁的水。他抽了不少烟,浓烈的烟草味让人厌恶,昏暗房间里来回走动的男人让她想起夏磊。顺着晃动的空气,她挺起鼻尖,多吸了几口,和夏磊的烟草味差别细微,他的有更多苦涩。   她拧开瓶盖,睁着眼睛,看水流进瓶子。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实现“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初心。这一初心决定了新时代我国教育要承担起培养坚持中国道路,能满足党、国家、人民需要的人才,引导学生立德,塑造完美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承担起传承与交流人类文明,创造美好世界的责任。无疑,新时代我国教育责任来自于广大人民、中国梦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方面的现实逻辑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部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重要向度,并由此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境界跃升。
一   我站在这里,眼前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大到能把我整个人都装进去。   我站不站在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必须面对一面镜子。每一天,我都要面对它,有时站十分钟,有时站几个小时。为什么要站在这里,难道仅仅因为这是我家里最宽敞的地方吗?我不清楚。好像冥冥中存在一种召唤的声音,让我站在这里看,看镜子里的那个人。也许有一天我能看出他就是我,也许。   父亲常说我这是病,但他又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病,
期刊
浙西南大刀会是以自卫为目的,以菇民群体为核心,具有浓厚宗教特征的武装化民间结社,在地方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动员能力。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后,一度通过军事与政治攻势齐下的方式瓦解了大刀会的对抗,但由于游击根据地建立过程中政策的偏差,大刀会等地方势力参加国军的“清剿”,迫使挺进师撤离浙西南。此后中共革命者转变策略,利用大刀会根植于地方社会的特性及其与地方政府的矛盾,通过地方革命精英的社会关系成功联络大刀会,显示出双方合作的可能性。
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派别“天义派”和“新世纪派”已经关注并传达出有关女子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与婚姻自由的话语,但这些话语表述较为零碎,尚未形成体系。民国初年,随着系统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体系——师复主义逐步形成,刘师复对无政府主义的婚姻观进行了整合,并提出废婚姻主义、废家族主义两大主张,这既吸收了前人的思想资源,又将无政府主义婚姻观及相关理论进一步加以深化与系统化。然而,刘师复系统化的无政府主义婚姻观在自身实践上却惨遭“滑铁卢”,陷入了现实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其理论自身的缺陷和现实阻力。
习近平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以及时代基础。在理论之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均为该论述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借鉴。在实践之维,习近平在其知青岁月及从政期间的民生实践为该论述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在时代之维,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思考、后疫情时代保基本民生的必然要求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时代选择为该论述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
法律民俗研究在我国自清末民国时既已出现,它为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由罗致平提出的民俗学分支学科——法律民俗学奠定了文献基础,然而此后针对法律民俗学的进一步阐述却未跟上。纵然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以来的“殡葬改革”和“非遗保护”研究,也未能掩盖法律民俗学本身理论和方法探索的缺失。如今,“公序良俗”早已成为制定法的常用术语,但法律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却依然少见。
顾颉刚的历史演变研究是在“五四”时期中西学术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术实践形成的以考据方法为主,兼具社会历史分析的综合研究范式。他对孟姜女传说的历史演变研究,不仅对胡适的“历史演进法”有所丰富和发展,与传统考据的目标指向、考证方法有所不同,而且还开创性地对传说文本进行了互文性的阐释,从而成为民间传说研究的典范,传说学建立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