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我院泌尿外科门诊一例给药错误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梳理事件发生的经过找出现有流程存在的缺陷,根据流程漏洞,借助信息系统平台及PDA条形码扫描技术,优化门诊给药流程,降低护士药物医嘱转录和执行错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不良事件;门诊给药;流程改进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4-213-02
给药错误指的是患者实际接受的药物与医嘱之间存在差异,研究显示:执行用药的错误约有1/3是发生在可预防的药物医嘱的转录和患者给药阶段[1],给医患双方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医院蒙受经济和声誉的损失,医护人员的前程和心灵受挫,患者轻则经受痛苦,重则导致严重的后遗症。比如:重度伤残、死亡。为了避免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我院门诊就泌尿外科一起化疗给药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梳理现有给药流程中的薄弱环节,针对给药流程中的漏洞进行流程改进。以医院信息系统HIS为支撑平台,以无线局域网为网络平台,以手持电子设备PDA为硬件平台,充分利用HIS的数据源,将移动技术(PDA)运用于门诊给药的每一个环节,有效防范了人为查对时的惯性思维以及查对不专心、不严格导致的护理差错,降低了护理操作的风险[2]。
1 事件回顾
泌尿外科门诊女性患者,膀胱肿瘤术后至门诊行膀胱灌注,2018-8-17上午,医嘱予泽菲1.0g+生理盐水30ml膀胱灌注。膀胱灌注室三名护士,分别负责核对收药;加药;更换尿管行药物灌注治疗。患者缴费领药后将药品交给收药护士,护士核对后在注射器上用记号笔注明姓名、药品名称,将药品和注射器交予加药护士;加药护士配药后放于治疗盘内;患者平卧于治疗床,治疗护士与患者口头核对信息无误后将配置好的药液和导尿包一起放置于病人床头柜上,护士为患者成功导尿后准备给患者膀胱灌注药物操作时,在床头柜上未发见患者的药物(药物被导尿包包布覆盖),而顺手拿起治疗床旁边桌上另一病人的药物(吡柔比星40mg+生理盐水30ml)未经再次核对,直接给病人进行灌注。治疗结束,终末处理时,才发现该患者的膀胱灌注药物在导尿包包布下,同时患者也发现了,护士即安抚患者,汇报主治医生和门诊部,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加强患者门诊观察及家庭随访,经过一段时间的追踪,患者未有并发症。
2 传统给药流程及存在的隐患
2.1 传统门诊给药流程
传统的门诊给药流程为:医生开出电子用药医嘱→患者缴费取药至膀胱灌注室→护士接收药物后与电子医嘱进行人工核对(病人姓名、门诊号、药品名称、剂量)→撤封50ml注射器,用记号笔在注射器上注明患者姓名和药名→另一护士根据注射器上药名配置药液→集中放置治疗盘→治疗护士核对患者→患者卧于治疗床→护士将加好药的注射器和导尿包放于床旁桌上→为患者导尿→膀胱灌注前护士与患者再次核对(核对患者姓名、药物)→治疗结束、终末处理。给药过程中嘱咐患者膀胱灌注注意事项及加强病情观察。通过不良事件的回顾,结合给药流程,发现造成此次不良事件的核心环节是:核对制度落实不到位。
2.2 传统门诊给药流程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护士在执行门诊给药过程中,在收取、核对药物后,未根据电子医嘱转抄给药标签,直接用记号笔在注射器上注明患者姓名和药名,不符合规范,书写内容不全无法进行三查八对,也未进行第二人核对。其次对患者的身份识别依旧采用单一的姓名进行核对,当碰到病人同名同姓以及谐音,甚至性别、年龄均相同的情况时,容易产生差错。治疗护士在灌注前将抽好药物和导尿包直接放置床旁桌子上,违反无菌操作原则和操作规范。
3 运用移动技术改造门诊给药流程
3.1 组织学习 由信息技术部门对门诊治疗护士进行PDA给药医嘱条形码和患者信息条形码扫描技术操作培训。条形码信息包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药物名称、治疗量、治疗方法等基本信息。
3.2 改造的给药流程 在医院HIS系统,门诊医生开出治疗医嘱后,信息直接传送至护士PDA系统中。治疗护士电脑接收处理医嘱信息,核对打印带有条形码的双联给药治疗单,两名护士分别打开PDA,输入护士个人口令及密码,确定后进入医嘱核对项,核对无误后,一份治疗单贴于病人手上,另一份贴于注射器上,扫条形码进行摆药环节确认;加药护士配置药物,再次核对无误后扫码进行加药环节确认;治疗护士携带装有配置好的药液及PDA的治疗盘至患者床边,PDA扫描患者信息条形码及注射器给药条形码,二者确认无误后治疗护士执行给药医嘱,PDA会显示医嘱执行成功,同时向患者解释给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如给药条形码与患者信息条形码不匹配,PDA则自动报警,提醒操作护士该环节存在错误,从而避免了差错事故的发生。给药结束后,责任护士再次扫描条形码,进行治疗结束环节的确认。因此,使用PDA技术后,摆药环节、配药环节、灌注给药环节均需要扫描二维码确认无误后才能执行下一个环节,且在摆药及加药环节需两名护士进行双重核对,保证了护士执行医嘱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3运用移动信息技术改造后的门诊给药流程的优势
移动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人工“三查八对”及人工转录医嘱模式,运用PDA移动扫描系统自动将医生开出的用药医嘱进行拆分转录并打印出两联执行单条码,两联执行单的条码形成唯一关联的对应关系,不仅实现了药物与患者的条码匹配要求,确保了给药流程中患者和药物信息核对的准确性,避免了给药过程中因护士看错、写错、拿错、查对不严格等各种原因而导致的用药差错事件的发生[3],确保了护士操作的准确性,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降低护理风险,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新流程实施半年(2018年9月一2019年1月)泌尿外科门诊共完成膀胱灌注人数2449例次,无1例护理差错事故发生,随机调查300例患者,患者对改造后的给药流程均比较满意。
4 总结
护理安全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给药更是责任护士的重要护理工作,准确无误是每个责任护士执行临床用药的职责和目标,我院门诊依托医院信息系统平台,借助PDA移动信息技术设备,提升了门诊给药流程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了门诊给药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为广大门诊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安全、便捷、精准、放心的门诊医疗服务[4]。
参考文献
[1]刘然.PDA移动扫描系统在急诊重症患者安全用药中的应用[].中国病案,2016,17(01):30-31.
[2]胡晓琳,高春红.PDA条形码扫描核对技术在移动护理非血标本正确采集中应用[A].2015,19(22):48-49.
[3]繆艳霞,高君瑜.个人数字助理在改善门急诊输液室安全管理流程中的效果[A].2018,22(10):90-93.
[4]许丽洁,王泠.患者对护士使用PDA满意度的对比研究[A].中国数字医学,2014,9(11):91-93.
关键词:不良事件;门诊给药;流程改进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4-213-02
给药错误指的是患者实际接受的药物与医嘱之间存在差异,研究显示:执行用药的错误约有1/3是发生在可预防的药物医嘱的转录和患者给药阶段[1],给医患双方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医院蒙受经济和声誉的损失,医护人员的前程和心灵受挫,患者轻则经受痛苦,重则导致严重的后遗症。比如:重度伤残、死亡。为了避免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我院门诊就泌尿外科一起化疗给药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梳理现有给药流程中的薄弱环节,针对给药流程中的漏洞进行流程改进。以医院信息系统HIS为支撑平台,以无线局域网为网络平台,以手持电子设备PDA为硬件平台,充分利用HIS的数据源,将移动技术(PDA)运用于门诊给药的每一个环节,有效防范了人为查对时的惯性思维以及查对不专心、不严格导致的护理差错,降低了护理操作的风险[2]。
1 事件回顾
泌尿外科门诊女性患者,膀胱肿瘤术后至门诊行膀胱灌注,2018-8-17上午,医嘱予泽菲1.0g+生理盐水30ml膀胱灌注。膀胱灌注室三名护士,分别负责核对收药;加药;更换尿管行药物灌注治疗。患者缴费领药后将药品交给收药护士,护士核对后在注射器上用记号笔注明姓名、药品名称,将药品和注射器交予加药护士;加药护士配药后放于治疗盘内;患者平卧于治疗床,治疗护士与患者口头核对信息无误后将配置好的药液和导尿包一起放置于病人床头柜上,护士为患者成功导尿后准备给患者膀胱灌注药物操作时,在床头柜上未发见患者的药物(药物被导尿包包布覆盖),而顺手拿起治疗床旁边桌上另一病人的药物(吡柔比星40mg+生理盐水30ml)未经再次核对,直接给病人进行灌注。治疗结束,终末处理时,才发现该患者的膀胱灌注药物在导尿包包布下,同时患者也发现了,护士即安抚患者,汇报主治医生和门诊部,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加强患者门诊观察及家庭随访,经过一段时间的追踪,患者未有并发症。
2 传统给药流程及存在的隐患
2.1 传统门诊给药流程
传统的门诊给药流程为:医生开出电子用药医嘱→患者缴费取药至膀胱灌注室→护士接收药物后与电子医嘱进行人工核对(病人姓名、门诊号、药品名称、剂量)→撤封50ml注射器,用记号笔在注射器上注明患者姓名和药名→另一护士根据注射器上药名配置药液→集中放置治疗盘→治疗护士核对患者→患者卧于治疗床→护士将加好药的注射器和导尿包放于床旁桌上→为患者导尿→膀胱灌注前护士与患者再次核对(核对患者姓名、药物)→治疗结束、终末处理。给药过程中嘱咐患者膀胱灌注注意事项及加强病情观察。通过不良事件的回顾,结合给药流程,发现造成此次不良事件的核心环节是:核对制度落实不到位。
2.2 传统门诊给药流程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护士在执行门诊给药过程中,在收取、核对药物后,未根据电子医嘱转抄给药标签,直接用记号笔在注射器上注明患者姓名和药名,不符合规范,书写内容不全无法进行三查八对,也未进行第二人核对。其次对患者的身份识别依旧采用单一的姓名进行核对,当碰到病人同名同姓以及谐音,甚至性别、年龄均相同的情况时,容易产生差错。治疗护士在灌注前将抽好药物和导尿包直接放置床旁桌子上,违反无菌操作原则和操作规范。
3 运用移动技术改造门诊给药流程
3.1 组织学习 由信息技术部门对门诊治疗护士进行PDA给药医嘱条形码和患者信息条形码扫描技术操作培训。条形码信息包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药物名称、治疗量、治疗方法等基本信息。
3.2 改造的给药流程 在医院HIS系统,门诊医生开出治疗医嘱后,信息直接传送至护士PDA系统中。治疗护士电脑接收处理医嘱信息,核对打印带有条形码的双联给药治疗单,两名护士分别打开PDA,输入护士个人口令及密码,确定后进入医嘱核对项,核对无误后,一份治疗单贴于病人手上,另一份贴于注射器上,扫条形码进行摆药环节确认;加药护士配置药物,再次核对无误后扫码进行加药环节确认;治疗护士携带装有配置好的药液及PDA的治疗盘至患者床边,PDA扫描患者信息条形码及注射器给药条形码,二者确认无误后治疗护士执行给药医嘱,PDA会显示医嘱执行成功,同时向患者解释给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如给药条形码与患者信息条形码不匹配,PDA则自动报警,提醒操作护士该环节存在错误,从而避免了差错事故的发生。给药结束后,责任护士再次扫描条形码,进行治疗结束环节的确认。因此,使用PDA技术后,摆药环节、配药环节、灌注给药环节均需要扫描二维码确认无误后才能执行下一个环节,且在摆药及加药环节需两名护士进行双重核对,保证了护士执行医嘱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3运用移动信息技术改造后的门诊给药流程的优势
移动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人工“三查八对”及人工转录医嘱模式,运用PDA移动扫描系统自动将医生开出的用药医嘱进行拆分转录并打印出两联执行单条码,两联执行单的条码形成唯一关联的对应关系,不仅实现了药物与患者的条码匹配要求,确保了给药流程中患者和药物信息核对的准确性,避免了给药过程中因护士看错、写错、拿错、查对不严格等各种原因而导致的用药差错事件的发生[3],确保了护士操作的准确性,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降低护理风险,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新流程实施半年(2018年9月一2019年1月)泌尿外科门诊共完成膀胱灌注人数2449例次,无1例护理差错事故发生,随机调查300例患者,患者对改造后的给药流程均比较满意。
4 总结
护理安全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给药更是责任护士的重要护理工作,准确无误是每个责任护士执行临床用药的职责和目标,我院门诊依托医院信息系统平台,借助PDA移动信息技术设备,提升了门诊给药流程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了门诊给药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为广大门诊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安全、便捷、精准、放心的门诊医疗服务[4]。
参考文献
[1]刘然.PDA移动扫描系统在急诊重症患者安全用药中的应用[].中国病案,2016,17(01):30-31.
[2]胡晓琳,高春红.PDA条形码扫描核对技术在移动护理非血标本正确采集中应用[A].2015,19(22):48-49.
[3]繆艳霞,高君瑜.个人数字助理在改善门急诊输液室安全管理流程中的效果[A].2018,22(10):90-93.
[4]许丽洁,王泠.患者对护士使用PDA满意度的对比研究[A].中国数字医学,2014,9(1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