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好元素、化合物知识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它在教材中约占65%的比重,构成了九义阶段化学教材的主要内容。
  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叙述性材料为主,是一种以阅读和听课为主要形式来获取的知识。学习时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但不易于注意力的保持;易于理解,而不易于记忆与运用。所以对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笔者是一名多年在化学教学第一线耕耘的教师。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体会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1.以理论为指导:实践告诉我们,以叙述性材料为主的学习内容常显得知识分散,记忆量大。如能及时将知识横向比较、纵向联系,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连线结网,对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对于防“散”治“乱”,都是很有效的。然而,结构化的知识需要以理论作为基础,因此,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时,要有意识地用学生能接受的化学理论作为指导,将具体的化学事实整合起来。
  2.以性质为中心: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要抓住性质这个重点,因为物质的存在、制法和用途都是与性质直接相关的,或者说是由性质决定的。以性质为核心,再结合用途、存在、制法,则知识就完整了,学生也不会感到枯燥。教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把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先串成线,然后再由线织成网,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学生才记得牢固、记得全面。
  例如,一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不活泼,这与它的结构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结构使得它有什么样的性质?它可以以元素的何种形式存在?它发生化学反应时,需什么样的条件?又如,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它要形成稳定结构,必须得或失电子4个,这就比较困难。所以它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是比较稳定的。它在常温下可以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它要发生化学反应,就要在加热或是在高温的条件下。比如,碳的燃烧需要点燃;碳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要在高温的条件下进行。这些性质都是由碳原子的结构决定的。根据碳具有还原性的性质,还得出它有冶炼金属的用途。
  二、以实验为基础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如果离开实验、模型和其他直观手段,仅凭教师的口述和板书,学生是无法获得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的。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化学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认真思考、正确描述,就能使学生清楚、准确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上好元素、化合物的课呢?这就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功能。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实验的设计与组合要能深刻地揭示反应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事实。例如,浓盐酸挥发性的探究实验,在讲述浓盐酸具有强挥发性时,怎样通过实验证明瓶口冒出来的“白雾”就是盐酸的小液滴呢?笔者根据物理学知识和盐酸的化学性质,设计了多种检验方法,如下图所示。
  通过课堂专题探究,并进行实验验证,从不同的角度来推测物质所具有的性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实现了实验创新与动手能力二者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的有机结合。
  实验设计与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标志着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设计水平。如果没有别具匠心的实验设计,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很难达到优秀的水平。
  三、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教学要为生活服务,这是课改的方向。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若不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必将成为空中楼阁。研究近年的中考题发现,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出题类型,都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这些考题无论是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好,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罢,都体现了“化学与社会”这一命题。
  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点是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例如,如何扑灭一幢楼房的大火?碳酸氢铵为什么不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等等。这些问题让学生联系实际,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将元素、化合物课堂延伸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去。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教给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轻松愉快,越学越起劲。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还提高了学习效率。
  (责任编辑罗艳)
其他文献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情感价值观的启迪者。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或言传身教直白有形,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教育教学中,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最基本的工具和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在教师授课或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一次“是否尊重父母”的问卷调查中,笔者惊人地发现,所调查的70名学生中,竟有40%的学生对“尊重父母”持否定态度,有20%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如此让人震撼的数字,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问其原因,大多数学生谈到“父母不理解”的话题。仔细思考,的确有类似的问题,现在许多家长为了追求孩子的“高分”,为了得到所谓的尊严,一味地让孩子拼命学习,而忽视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年龄特征,导致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受到了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