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前“互联网 ”模式的逐渐成熟,将“互联网 ”与微课相关联,可以使微课教学更加便利化,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多样化、传播快速化、互动性强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
[关键词]互联网 ;微课;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302
初中地理学科的许多知识,诸如地形部位的辨识、山脉河流的走向、地球自转公转等,都需要学生通过形象化的感知来产生理解,深化记忆。但是,在传统地理教学课堂,由于教学时间与教学设备的限制,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更多的是依靠书上的图画与自己的联想来尝试理解,有时并不能对事物形成正确的形象联想,从而影响学生之后的地理学习进程。微课的产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还能够为学生提供音频、视频与图片等形式各样的素材,实现了学生地理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延伸。加上当前“互联网 ”模式的逐渐成熟,将“互联网 ”与微课相关联,可以使微课教学更加便利化,充分发挥網络信息多样化、传播快速化、互动性强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
一、“互联网 微课”概述
1.“互联网 微课”的内涵
“互联网 微课”是指在“互联网 ”模式下,采用视频的方式,将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融合在一个小视频里进行讲述,视频长度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被称为微型课程。微课的制作者和发布者通常为一个教师团队,微课制作完成最终会被发布到网络平台供自己的学生以及网络用户学习和参考,这也就是最终的“互联网 微课”。
2.“互联网 微课”的特点
“互联网 微课”具备以下三个特点:课程短小,针对性强;微课视频兼容性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首先,“互联网 微课”注重的不是长篇大论的全面性知识讲解,而是针对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进行集中讲解。微课的产生是由于在网络媒体的日益普及背景下,人们更加趋向于接收碎片化信息,这种微型课程的方式能够适应人们信息接收的习惯,并且微课教学的针对性强,更加便于人们依据自身知识结构缺陷进行课程选择。其次,微课视频兼容性极强,不仅能够在电脑上观看,还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播放。由于视频时间较短,即使在没有有线网络或无线局域网的情况下,用户通过移动数据流量也可以进行观看学习,不会产生较大的流量消耗。再次,微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想学,就能够进行在线学习,或者还可以提前将视频下载到电子设备上,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
二、“互联网 ”模式下微课应用于初中地理学科的优点分析
1.顺应时代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发展,互联网对当前初中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入的。初中生接受着网络时代的熏陶,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成为初中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大多数学校都是禁止初中生在学校使用电子设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子设备对于学生学习的辅助作用。微课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产物,而且随着“互联网 ”模式的不断推进,“互联网 微课”已经成为课程教学的一大趋势。初中地理教学应该紧跟这一趋势,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可以接受微课教育的机会,帮助学生将电子设备转换为自己的学习工具,可以在学校随时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微课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初中地理学科特点要求
初中地理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上至宇宙下至地球的山川河流。而且,初中地理的学习难点不在于对地理知识的背诵与记忆,而在于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脑中联想,这对于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在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对某个地理知识进行空间联想,很容易造成联想错误,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微课的存在及时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观看微课形象化与直观化的知识讲解,促进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初中地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所学知识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时间不接触某一知识点后,学生难免产生遗忘,因此,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来不断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同时也对之后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课前预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点。
3.适用范围广
微课的使用可以贯穿于上课前、上课中以及课堂之后的任何阶段,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了便利。在上课前,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来进行课前预习,并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为之后的课堂学习提供侧重点指引。在上课中,教师也可以将微课作为一个教学工具,通过微课进行课前引入,迅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微课对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在课下,学生既可以通过微课进行知识点巩固学习,也可以选择一些课外拓展的微课来进行自身知识拓展。
三、“互联网 ”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策略
1.课前预习
在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微课学习,并将自己观看微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评论的形式发布到微课评论区域。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学生评论,掌握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为教师之后的课堂教学提供方向。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与欧洲》中河湖的内容为例,其中主要涵盖了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比如亚洲与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世界之最等无须进行特别讲解的知识点。教师的微课可以将本节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都涵盖其中,最好采用地图的形式,将亚洲与欧洲标记出来,并且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河流、山脉等都进行标示。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可以将本节课中河湖与地形地势及气候的关系作为重点,进行初步了解。接下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进行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以此来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面。
2.课中学习 在上课过程中使用微课,并不是允许学生自己随意进行微课的观看,而是需要在教师的整体掌控下,进行集体性微课学习。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经线纬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关于地球的真实形态,让学生了解经纬线不是真实存在的,并利用经纬线将真实的地球进行分割,让学生了解到这一形象化的分割画面。之后教师在讲解经纬线的过程中,不需要反复向学生强调经纬线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学生已经理解了经纬线作为辅助线的存在意义。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时间制作微课,可以通过课堂联网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其他教师的微课进行观看,将“互联网 ”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课下复习
课下复习是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下復习途径较为单一,并且受到一定的时间空间限制,在地理课本和参考书不在身边时,很难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学习。而在“互联网 ”时代,学生的课下复习途径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其中最有效的就是通过上网观看微课的方式来进行课下巩固。因为微课是自己的老师发布的,与自身的学习需求契合度较高,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复习需求。此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其他老师发布的微课视频,以此实现自身地理知识结构的全面化。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秦岭—淮河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将秦岭—淮河分界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进行标示,将气候差异、降水量差异等都集中在一张图片上,让学生通过观看此微课能够对自己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
四、“互联网 ”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应用的建议
1.“互联网 微课”需要团队合作
微课的制作不仅仅包含教师的讲课内容,还包括一些3D讲解视频的制作、视频的录制以及视频的剪辑等。教师由于自身教学任务重以及受专业性限制,虽然能够参与到微课的内容讲解过程中,但是可能没有较多时间参与到视频的后期制作过程中,而且地理教师们对于一些视频剪辑以及3D建模等技术层面的操作并不擅长。因此,想要制作出优质的微课,就需要成立一个合作团队,包括主讲地理教师、视频制作专业人员等不同专业的人员,每个人各司其职,共同为制作优秀的微课而努力。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为例,其中包括我国重要的油田、煤铁矿、有色金属等资源的地域分布,微课教学应该将所有内容都涵盖其中,将中国不同的自然资源分布区域在同一张地图上进行叠加标示,让学生发现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这需要技术人员通过软件绘制出地图,并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区域标示。只有团队共同合作,才能够完成微课的制作。
2.“互联网 微课”要注意因材施教
微课的制作也应该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现状,为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并与其学习能力相符的微课视频,注意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微课真正为学生所用,发挥其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指导作用。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微课的讲解可以体现出一定的深刻性,还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知识拓展,以此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针对学习成绩普通的学生,微课的内容设置要尽量围绕课本展开,加上简单的练习,保证这类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微课的内容要尽可能简单,一次不要讲述太多知识点,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做到既有针对性又不会太过深刻,以此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
“互联网 ”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具有众多形式,但不管采取哪些形式,都不能使微课失去其教学育人的重要属性。因为初中地理微课面向的是广大初中学生,因此,即使在“互联网 ”战略下,初中地理微课也尽量不要收费,以保证学生接收免费微课渠道的便利性。微课只有做到了为学生所用,才能够真正彰显其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石建光,吴林妹. 地理学科“微课”分类开发之初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14).
[2]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 上海教育科研,2014(8).
[3]罗天兰,王忠华. 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7).
[4]郑小波. “微课”在初中地理中的运用初探[J]. 新课程(中学), 2014(7) .
[5]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 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4(7) .
(责任编辑周侯辰)
[关键词]互联网 ;微课;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302
初中地理学科的许多知识,诸如地形部位的辨识、山脉河流的走向、地球自转公转等,都需要学生通过形象化的感知来产生理解,深化记忆。但是,在传统地理教学课堂,由于教学时间与教学设备的限制,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更多的是依靠书上的图画与自己的联想来尝试理解,有时并不能对事物形成正确的形象联想,从而影响学生之后的地理学习进程。微课的产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还能够为学生提供音频、视频与图片等形式各样的素材,实现了学生地理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延伸。加上当前“互联网 ”模式的逐渐成熟,将“互联网 ”与微课相关联,可以使微课教学更加便利化,充分发挥網络信息多样化、传播快速化、互动性强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
一、“互联网 微课”概述
1.“互联网 微课”的内涵
“互联网 微课”是指在“互联网 ”模式下,采用视频的方式,将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融合在一个小视频里进行讲述,视频长度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被称为微型课程。微课的制作者和发布者通常为一个教师团队,微课制作完成最终会被发布到网络平台供自己的学生以及网络用户学习和参考,这也就是最终的“互联网 微课”。
2.“互联网 微课”的特点
“互联网 微课”具备以下三个特点:课程短小,针对性强;微课视频兼容性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首先,“互联网 微课”注重的不是长篇大论的全面性知识讲解,而是针对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进行集中讲解。微课的产生是由于在网络媒体的日益普及背景下,人们更加趋向于接收碎片化信息,这种微型课程的方式能够适应人们信息接收的习惯,并且微课教学的针对性强,更加便于人们依据自身知识结构缺陷进行课程选择。其次,微课视频兼容性极强,不仅能够在电脑上观看,还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播放。由于视频时间较短,即使在没有有线网络或无线局域网的情况下,用户通过移动数据流量也可以进行观看学习,不会产生较大的流量消耗。再次,微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想学,就能够进行在线学习,或者还可以提前将视频下载到电子设备上,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
二、“互联网 ”模式下微课应用于初中地理学科的优点分析
1.顺应时代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发展,互联网对当前初中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入的。初中生接受着网络时代的熏陶,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成为初中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大多数学校都是禁止初中生在学校使用电子设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子设备对于学生学习的辅助作用。微课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产物,而且随着“互联网 ”模式的不断推进,“互联网 微课”已经成为课程教学的一大趋势。初中地理教学应该紧跟这一趋势,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可以接受微课教育的机会,帮助学生将电子设备转换为自己的学习工具,可以在学校随时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微课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初中地理学科特点要求
初中地理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上至宇宙下至地球的山川河流。而且,初中地理的学习难点不在于对地理知识的背诵与记忆,而在于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脑中联想,这对于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在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对某个地理知识进行空间联想,很容易造成联想错误,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微课的存在及时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观看微课形象化与直观化的知识讲解,促进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初中地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所学知识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时间不接触某一知识点后,学生难免产生遗忘,因此,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来不断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同时也对之后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课前预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点。
3.适用范围广
微课的使用可以贯穿于上课前、上课中以及课堂之后的任何阶段,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了便利。在上课前,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来进行课前预习,并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为之后的课堂学习提供侧重点指引。在上课中,教师也可以将微课作为一个教学工具,通过微课进行课前引入,迅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微课对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在课下,学生既可以通过微课进行知识点巩固学习,也可以选择一些课外拓展的微课来进行自身知识拓展。
三、“互联网 ”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策略
1.课前预习
在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微课学习,并将自己观看微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评论的形式发布到微课评论区域。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学生评论,掌握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为教师之后的课堂教学提供方向。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与欧洲》中河湖的内容为例,其中主要涵盖了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比如亚洲与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世界之最等无须进行特别讲解的知识点。教师的微课可以将本节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都涵盖其中,最好采用地图的形式,将亚洲与欧洲标记出来,并且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河流、山脉等都进行标示。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可以将本节课中河湖与地形地势及气候的关系作为重点,进行初步了解。接下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进行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以此来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面。
2.课中学习 在上课过程中使用微课,并不是允许学生自己随意进行微课的观看,而是需要在教师的整体掌控下,进行集体性微课学习。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经线纬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关于地球的真实形态,让学生了解经纬线不是真实存在的,并利用经纬线将真实的地球进行分割,让学生了解到这一形象化的分割画面。之后教师在讲解经纬线的过程中,不需要反复向学生强调经纬线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学生已经理解了经纬线作为辅助线的存在意义。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时间制作微课,可以通过课堂联网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其他教师的微课进行观看,将“互联网 ”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课下复习
课下复习是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下復习途径较为单一,并且受到一定的时间空间限制,在地理课本和参考书不在身边时,很难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学习。而在“互联网 ”时代,学生的课下复习途径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其中最有效的就是通过上网观看微课的方式来进行课下巩固。因为微课是自己的老师发布的,与自身的学习需求契合度较高,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复习需求。此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其他老师发布的微课视频,以此实现自身地理知识结构的全面化。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秦岭—淮河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将秦岭—淮河分界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进行标示,将气候差异、降水量差异等都集中在一张图片上,让学生通过观看此微课能够对自己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
四、“互联网 ”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应用的建议
1.“互联网 微课”需要团队合作
微课的制作不仅仅包含教师的讲课内容,还包括一些3D讲解视频的制作、视频的录制以及视频的剪辑等。教师由于自身教学任务重以及受专业性限制,虽然能够参与到微课的内容讲解过程中,但是可能没有较多时间参与到视频的后期制作过程中,而且地理教师们对于一些视频剪辑以及3D建模等技术层面的操作并不擅长。因此,想要制作出优质的微课,就需要成立一个合作团队,包括主讲地理教师、视频制作专业人员等不同专业的人员,每个人各司其职,共同为制作优秀的微课而努力。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为例,其中包括我国重要的油田、煤铁矿、有色金属等资源的地域分布,微课教学应该将所有内容都涵盖其中,将中国不同的自然资源分布区域在同一张地图上进行叠加标示,让学生发现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这需要技术人员通过软件绘制出地图,并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区域标示。只有团队共同合作,才能够完成微课的制作。
2.“互联网 微课”要注意因材施教
微课的制作也应该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现状,为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并与其学习能力相符的微课视频,注意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微课真正为学生所用,发挥其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指导作用。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微课的讲解可以体现出一定的深刻性,还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知识拓展,以此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针对学习成绩普通的学生,微课的内容设置要尽量围绕课本展开,加上简单的练习,保证这类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微课的内容要尽可能简单,一次不要讲述太多知识点,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做到既有针对性又不会太过深刻,以此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
“互联网 ”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具有众多形式,但不管采取哪些形式,都不能使微课失去其教学育人的重要属性。因为初中地理微课面向的是广大初中学生,因此,即使在“互联网 ”战略下,初中地理微课也尽量不要收费,以保证学生接收免费微课渠道的便利性。微课只有做到了为学生所用,才能够真正彰显其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石建光,吴林妹. 地理学科“微课”分类开发之初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14).
[2]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 上海教育科研,2014(8).
[3]罗天兰,王忠华. 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7).
[4]郑小波. “微课”在初中地理中的运用初探[J]. 新课程(中学), 2014(7) .
[5]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 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4(7) .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