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自学考试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开发建立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将对未来的自考教学改革起着一定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工学结合、自学考试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我国自学考试教育的培养标准是以技能型人才为衡量核心的,因此“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就成为自学考试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同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区域的主要工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相关专业如何构建课程体系以及如何建立完善的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两个重要环节。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开发是提升自学考试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之一,是保证自学考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本性转变的承载。
一、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问题
工学结合具有导向式模式特点,是一种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非常适应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符合自学考试教育的特点,是提升自学考试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校企合作,这种形式。学校以顺应市场用人要求来注重理论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以目标工厂企业的用人需求为标准来创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教学地点不限于教室内的板书及媒体形式,可向工厂车间等实地实践场所进行导向转化。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教育可以实现学生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更有机、更实际的契合。所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按照企业单位相关的情况去构建课程体系,设置相应课程。近些年,自学考试教育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最突出的是表现在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和市场人才需求存在较大距离,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学校一味地去盲目培养,而没能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压力。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问题就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设置课程。
二、导向性的工学结合课程
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理论内容和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主要通过相关的“工作过程”来实现。工学结合课程在内容方面的安排必须参照“工作过程”来指导知识体系的秩序化和逻辑化,即以“工作过程”作导向,把主观陈述性的知识理论与客观过程性的知识理论相整合,把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进行整合。也就是说在课程内容构建上不仅要体现实际的工作过程知识,还要呈现理论性及经验性常识。而且要保证:第一,理论性、经验性知识是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编排并串联组织起来的;第二,工作过程知识必须和当时的工作情景直接相关。
工学结合课程可以凭借“工作过程’概念较强的课程作平台,来构建灵活并开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课程要体现学生这一核心主体,按照每位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分组,来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实践共同体的关系这一目的。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工作经验结合起来,实现不仅学习了工作知识并适应了工作环境,而且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了工作经验这一本质目的,从而达到学生通过学习相应的工学结合课程,进而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种职业的无缝衔接的本质目标。
三、工学结合课程构建
1.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改变传统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课程体系,构建由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考课三类课程组成新型课程体系。规划三类课程合理的学分比例,其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必修课程,选考课学生可以根据专门方向自主选择。
公共基础课指思想政治课、人文社会科学、就业指导、心理教育、品德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其中思想政治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专业核心课是指按专业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选考课指按专门化方向,强化特定岗位技能设立的课程。
2.建立完善的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实践教学任课老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实践考核的性质与目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所需的设备等制定实践课程考核方案。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试点。
3.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对接实践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如图1通过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对接,在人才培养上更突出专业和技能特色,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将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纳入实践教学环节,以技能证书作为职业水平评价手段,培养既具有本专业知识能力又具有“职业素质+技能证书”的工程师人才。
图1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
4.课程实施
课程内容主要由学校教授型“双师型”教师和企业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共同设置,最好是编写教材。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融为一体,学校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生产安全;课程的理论部分由“双师型”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践部分由企业技术人员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工作情况的评价相结合;职业资格等级取证情况也将计入成绩。
5.评价课程效果
(1)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励。学生明确课程目标,通过体验生产过程,体验劳动成果,达到了提升技能熟练程度的目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专业能力得以增强。教师在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到相关工厂企业的实地考察与参观,丰富了实践方面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条件。(3)学生对专业方向及职业情况得以理解。实施工学结合课程后,使学生的学习与今后工作相结合,学生毕业就能在生产岗位顶岗,学生很快的就适应了社会环境。
自学考试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标准要以相应行业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要求为基准,工学结合课程效果评价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工学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备注:
1、本文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名称:《自学考试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批准单位: 江西省教育厅,项目编号: JXJG-10-19-14
2、作者简介:何晖晖(1980.10-),男,江西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工学结合、自学考试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我国自学考试教育的培养标准是以技能型人才为衡量核心的,因此“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就成为自学考试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同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区域的主要工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相关专业如何构建课程体系以及如何建立完善的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两个重要环节。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开发是提升自学考试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之一,是保证自学考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本性转变的承载。
一、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问题
工学结合具有导向式模式特点,是一种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非常适应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符合自学考试教育的特点,是提升自学考试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校企合作,这种形式。学校以顺应市场用人要求来注重理论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以目标工厂企业的用人需求为标准来创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教学地点不限于教室内的板书及媒体形式,可向工厂车间等实地实践场所进行导向转化。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教育可以实现学生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更有机、更实际的契合。所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按照企业单位相关的情况去构建课程体系,设置相应课程。近些年,自学考试教育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最突出的是表现在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和市场人才需求存在较大距离,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学校一味地去盲目培养,而没能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压力。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问题就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设置课程。
二、导向性的工学结合课程
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理论内容和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主要通过相关的“工作过程”来实现。工学结合课程在内容方面的安排必须参照“工作过程”来指导知识体系的秩序化和逻辑化,即以“工作过程”作导向,把主观陈述性的知识理论与客观过程性的知识理论相整合,把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进行整合。也就是说在课程内容构建上不仅要体现实际的工作过程知识,还要呈现理论性及经验性常识。而且要保证:第一,理论性、经验性知识是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编排并串联组织起来的;第二,工作过程知识必须和当时的工作情景直接相关。
工学结合课程可以凭借“工作过程’概念较强的课程作平台,来构建灵活并开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课程要体现学生这一核心主体,按照每位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分组,来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实践共同体的关系这一目的。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工作经验结合起来,实现不仅学习了工作知识并适应了工作环境,而且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了工作经验这一本质目的,从而达到学生通过学习相应的工学结合课程,进而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种职业的无缝衔接的本质目标。
三、工学结合课程构建
1.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改变传统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课程体系,构建由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考课三类课程组成新型课程体系。规划三类课程合理的学分比例,其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必修课程,选考课学生可以根据专门方向自主选择。
公共基础课指思想政治课、人文社会科学、就业指导、心理教育、品德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其中思想政治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专业核心课是指按专业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选考课指按专门化方向,强化特定岗位技能设立的课程。
2.建立完善的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实践教学任课老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实践考核的性质与目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所需的设备等制定实践课程考核方案。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试点。
3.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对接实践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如图1通过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对接,在人才培养上更突出专业和技能特色,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将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纳入实践教学环节,以技能证书作为职业水平评价手段,培养既具有本专业知识能力又具有“职业素质+技能证书”的工程师人才。
图1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
4.课程实施
课程内容主要由学校教授型“双师型”教师和企业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共同设置,最好是编写教材。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融为一体,学校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生产安全;课程的理论部分由“双师型”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践部分由企业技术人员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工作情况的评价相结合;职业资格等级取证情况也将计入成绩。
5.评价课程效果
(1)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励。学生明确课程目标,通过体验生产过程,体验劳动成果,达到了提升技能熟练程度的目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专业能力得以增强。教师在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到相关工厂企业的实地考察与参观,丰富了实践方面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条件。(3)学生对专业方向及职业情况得以理解。实施工学结合课程后,使学生的学习与今后工作相结合,学生毕业就能在生产岗位顶岗,学生很快的就适应了社会环境。
自学考试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标准要以相应行业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要求为基准,工学结合课程效果评价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工学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备注:
1、本文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名称:《自学考试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批准单位: 江西省教育厅,项目编号: JXJG-10-19-14
2、作者简介:何晖晖(1980.10-),男,江西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