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指出了中学生德育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第一,注重课时,不注重实效;第二,注重言教,不注重身教;第三,注重讲没讲,不注重改没改。并分析了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不同,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德育;实效;思路;潜移默化
作者简介:任海勤(1957—),女,山东莱芜人,大连信息管理职业中专语文教师,高级讲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关于中学生的德育,多年来一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教育机构之一的学校,我们为此付出了不少的精力,但是当今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依然令人担忧。很多学生物质条件十分优越,但精神世界十分贫瘠。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集体观念淡薄;生活上贪图安逸追求享乐,虚荣心极强;糟蹋粮食,花钱大手大脚;缺乏劳动意识,独立生活能力差。学习上缺乏动力,没有远大目标等等。
仔细研究一下,为什么我们的德育耗时不少,出力不小,但是成效不大呢?我认为我们的德育存在着以下诸多问题:①注重课时,不注重实效;②注重言教,不注重身教;③注重讲没讲,不注重改没改。
德育与其他学科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德育是一门科学,只有经过专业培养的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担负这项工作,而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干得了的。从事德育工作的人,既要有较高的品德素养,又得有较好的悟性和才华。教师品德素养好,在学生中有威信,他的宣讲才有听众,学生才信服。教师有悟性和才华,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才能使他的教育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心。不同点在于:①主要不是靠讲,而是靠做;②主要不是靠理论,而是靠实践;③检验的方式主要不是看考试,而是看平时表现。
我们看到很多德育的课堂是照本宣科式地、干巴巴地讲条条,空对空地讲理论。不结合学生实际或者结合得很不够,不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讲课,学生听着没意思,事后想想没用处。结果是学生睡了一大片,考试时使劲背书考及格就完事。
根据上述问题,我们经过认真思考,提出几点思路,仅供大家参考。
一、了解学生
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德育才能贴近学生,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我的一位学生,平时聪明好学,也算比较善解人意,但因父母打算离婚而无法专心上课。我跟她交流,感觉这个学生凡事总习惯于为自己着想,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认为父母不在一起生活了,自己就不幸福了。显然她的想法不正确。我就跟她谈什么是爱情,夫妻之间没有了感情是可以分手的。做子女的应该关心父母,多为他们的幸福着想。后来这个学生不再强求父母不离婚,而是理解了父母的分手。
道德教育应该改变教师或者领导居高临下、一味训导别人的方式,采取平等探讨的方式跟学生交流,增强时代性和针对性,吸收新理念新元素,使道德育教育的课堂健康活泼、生机勃勃。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南洋模范中学的做法,对德育课进行创新,引进国外“道德两难”观念,开展“同学作弊该不该告诉老师”“善意的欺骗算不算说谎”等话题讨论,让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思考中完成道德判断,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寓德于乐
德育不能是板着面孔强行灌输式的教育,而应该努力让学生在愉悦中享受德育的快乐。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开展教学。例如观看抗震救灾大型晚会。电视台借助文艺的形式表达爱的心声,具有很好的感染力。学生们会在老前辈以及影视明星的带动下,积极为灾区的学生捐款捐物。还有,每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揭晓晚会,也是十分吸引人的。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那些睿智精炼的颁奖辞,每每让学生们眼含泪光激动不已。这么好的德育的机会,常常比我们课堂上的宣讲有分量,效果好。所以,良机不可错过。
此外还有许多广泛流传的精彩报告,有新东方校长俞敏洪,有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有点子大师徐小平,有艺术大师范曾,有创业英雄马云……这些时代精英既能干,又能讲,语言精彩,对青年学生很有吸引力。学生们听他们讲述,其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三、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是我们党经常提倡的模范带头作用。领导干部以及党员如果首先能做道德的标兵、仁爱的模范,发挥榜样的作用,老百姓就会努力向他们学习。 同样,学校领导和教师带头做文明人,学生就会效仿。如,老师看到地上有纸屑,弯下腰捡了起来,学生看见了也会捡起来;教师上课不打手机,学生就知道上课不能打手机。
已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就是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季老的事迹很多且很感人,他牺牲自己的时间为学生看行李,备小礼送给接送他的司机等感人的例子让学生懂得了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什么叫尊重他人的劳动。
每当我们给学生讲一些英模的事迹时,学生都很受感动,还表示他们愿意听这样的感人事例,不愿意听一些空洞的脱离实际的大道理。
四、从我做起
道德课不能仅是听听而已,说说而已,还要布置作业,把说的变成做的,落实到行动上。在这点上,我们应当向发达国家学习。
例如日本教师在向学生进行“爱护并帮助残疾人”这样的教育内容时,往往要求大家都去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如当一天盲人,或者当一天聋哑人,去体会残疾人生活中的种种不便。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才能从内心同情残疾人,真正去帮助对方的时候能帮到点子上。
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假期回家帮助父母干活,参与洗衣做饭这类家务劳动,提倡为父母捶背按摩,给爷爷奶奶读报,陪老人外出散步等等。我们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不断询问学生的情况,关注学生是否能坚持下去,在坚持的过程中有什么感悟。由于常讲常抓,学生们渐渐地习惯于和父母一起从事家务劳动,在这个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了解父母变为父母的知心人,进而在学校里的表现也有所改变。例如寝室卫生的打扫不用再三地督促了;帮助同学不仅有热心,还能落实到行动上,如为同学买感冒药,给生病的同学打病号饭等,有的学生还为腰肌劳损的老师捶背按摩。
每到期末,在给学生写思想品德鉴定的时候,我们都要求学生们根据平时表现互相写评语,这就是对平时品德好的学生的一个激励,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个督促。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
五、潜移默化
德育不一定都是在课上进行的。很多时候,我们无意于教育谁,但是学生们却学到了很多东西。
例如,有一次我校参加迎奥运火炬手活动,我们学校的学生一大早按照上级指示赶到星海广场的指定位置。但是由于天气突变,冷风夹着雨点袭来,同学们冻得直哆嗦。当时离奥运火炬手到达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领队当机立断,决定暂时撤出避雨。领队赶忙跑到附近某展览馆跟人家商量暂时让学生们进去避雨,当时对方把唯一空出的小房间借给了我们。于是领队和老师都忙着招呼学生避雨,在学生全部进入后才进去。因为比较拥挤,领队和老师都站在门口为学生遮风挡雨。学生们说,平时感到老师都挺严厉,没想到在这个时刻,老师是那么爱护学生。
总之,我们选择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通过故事启迪、情境激发、行为辨析、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把德育课上得生动有趣,以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注弱势群体,树立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不提过高的要求,不空喊口号,把德育做得扎扎实实。
关键词:德育;实效;思路;潜移默化
作者简介:任海勤(1957—),女,山东莱芜人,大连信息管理职业中专语文教师,高级讲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关于中学生的德育,多年来一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教育机构之一的学校,我们为此付出了不少的精力,但是当今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依然令人担忧。很多学生物质条件十分优越,但精神世界十分贫瘠。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集体观念淡薄;生活上贪图安逸追求享乐,虚荣心极强;糟蹋粮食,花钱大手大脚;缺乏劳动意识,独立生活能力差。学习上缺乏动力,没有远大目标等等。
仔细研究一下,为什么我们的德育耗时不少,出力不小,但是成效不大呢?我认为我们的德育存在着以下诸多问题:①注重课时,不注重实效;②注重言教,不注重身教;③注重讲没讲,不注重改没改。
德育与其他学科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德育是一门科学,只有经过专业培养的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担负这项工作,而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干得了的。从事德育工作的人,既要有较高的品德素养,又得有较好的悟性和才华。教师品德素养好,在学生中有威信,他的宣讲才有听众,学生才信服。教师有悟性和才华,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才能使他的教育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心。不同点在于:①主要不是靠讲,而是靠做;②主要不是靠理论,而是靠实践;③检验的方式主要不是看考试,而是看平时表现。
我们看到很多德育的课堂是照本宣科式地、干巴巴地讲条条,空对空地讲理论。不结合学生实际或者结合得很不够,不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讲课,学生听着没意思,事后想想没用处。结果是学生睡了一大片,考试时使劲背书考及格就完事。
根据上述问题,我们经过认真思考,提出几点思路,仅供大家参考。
一、了解学生
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德育才能贴近学生,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我的一位学生,平时聪明好学,也算比较善解人意,但因父母打算离婚而无法专心上课。我跟她交流,感觉这个学生凡事总习惯于为自己着想,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认为父母不在一起生活了,自己就不幸福了。显然她的想法不正确。我就跟她谈什么是爱情,夫妻之间没有了感情是可以分手的。做子女的应该关心父母,多为他们的幸福着想。后来这个学生不再强求父母不离婚,而是理解了父母的分手。
道德教育应该改变教师或者领导居高临下、一味训导别人的方式,采取平等探讨的方式跟学生交流,增强时代性和针对性,吸收新理念新元素,使道德育教育的课堂健康活泼、生机勃勃。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南洋模范中学的做法,对德育课进行创新,引进国外“道德两难”观念,开展“同学作弊该不该告诉老师”“善意的欺骗算不算说谎”等话题讨论,让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思考中完成道德判断,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寓德于乐
德育不能是板着面孔强行灌输式的教育,而应该努力让学生在愉悦中享受德育的快乐。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开展教学。例如观看抗震救灾大型晚会。电视台借助文艺的形式表达爱的心声,具有很好的感染力。学生们会在老前辈以及影视明星的带动下,积极为灾区的学生捐款捐物。还有,每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揭晓晚会,也是十分吸引人的。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那些睿智精炼的颁奖辞,每每让学生们眼含泪光激动不已。这么好的德育的机会,常常比我们课堂上的宣讲有分量,效果好。所以,良机不可错过。
此外还有许多广泛流传的精彩报告,有新东方校长俞敏洪,有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有点子大师徐小平,有艺术大师范曾,有创业英雄马云……这些时代精英既能干,又能讲,语言精彩,对青年学生很有吸引力。学生们听他们讲述,其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三、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是我们党经常提倡的模范带头作用。领导干部以及党员如果首先能做道德的标兵、仁爱的模范,发挥榜样的作用,老百姓就会努力向他们学习。 同样,学校领导和教师带头做文明人,学生就会效仿。如,老师看到地上有纸屑,弯下腰捡了起来,学生看见了也会捡起来;教师上课不打手机,学生就知道上课不能打手机。
已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就是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季老的事迹很多且很感人,他牺牲自己的时间为学生看行李,备小礼送给接送他的司机等感人的例子让学生懂得了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什么叫尊重他人的劳动。
每当我们给学生讲一些英模的事迹时,学生都很受感动,还表示他们愿意听这样的感人事例,不愿意听一些空洞的脱离实际的大道理。
四、从我做起
道德课不能仅是听听而已,说说而已,还要布置作业,把说的变成做的,落实到行动上。在这点上,我们应当向发达国家学习。
例如日本教师在向学生进行“爱护并帮助残疾人”这样的教育内容时,往往要求大家都去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如当一天盲人,或者当一天聋哑人,去体会残疾人生活中的种种不便。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才能从内心同情残疾人,真正去帮助对方的时候能帮到点子上。
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假期回家帮助父母干活,参与洗衣做饭这类家务劳动,提倡为父母捶背按摩,给爷爷奶奶读报,陪老人外出散步等等。我们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不断询问学生的情况,关注学生是否能坚持下去,在坚持的过程中有什么感悟。由于常讲常抓,学生们渐渐地习惯于和父母一起从事家务劳动,在这个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了解父母变为父母的知心人,进而在学校里的表现也有所改变。例如寝室卫生的打扫不用再三地督促了;帮助同学不仅有热心,还能落实到行动上,如为同学买感冒药,给生病的同学打病号饭等,有的学生还为腰肌劳损的老师捶背按摩。
每到期末,在给学生写思想品德鉴定的时候,我们都要求学生们根据平时表现互相写评语,这就是对平时品德好的学生的一个激励,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个督促。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
五、潜移默化
德育不一定都是在课上进行的。很多时候,我们无意于教育谁,但是学生们却学到了很多东西。
例如,有一次我校参加迎奥运火炬手活动,我们学校的学生一大早按照上级指示赶到星海广场的指定位置。但是由于天气突变,冷风夹着雨点袭来,同学们冻得直哆嗦。当时离奥运火炬手到达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领队当机立断,决定暂时撤出避雨。领队赶忙跑到附近某展览馆跟人家商量暂时让学生们进去避雨,当时对方把唯一空出的小房间借给了我们。于是领队和老师都忙着招呼学生避雨,在学生全部进入后才进去。因为比较拥挤,领队和老师都站在门口为学生遮风挡雨。学生们说,平时感到老师都挺严厉,没想到在这个时刻,老师是那么爱护学生。
总之,我们选择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通过故事启迪、情境激发、行为辨析、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把德育课上得生动有趣,以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注弱势群体,树立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不提过高的要求,不空喊口号,把德育做得扎扎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