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的三次转身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6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郑晓龙导演给我那个电话到《甄嬛传》第一轮上星播出大结局,过去了整整五年。五年漫长到有“于妈”之称的大热编剧于正不无欣喜对媒体感慨由于《甄嬛传》细工慢活客观“让路”,他的“宫斗”剧打了漂亮的时间差。《甄嬛传》火到高破播放卫视平台和视频网站的记录,网站收视点击量突破10亿次,上星期间雄霸收视榜首,让同期播出的其他大制作电视剧几无活路,纷纷沦为“打酱油的”。以至于大结局播出时,有人感叹《甄嬛传》终于大结局,其他卫视可以破涕为笑了。而由于该剧的大热,网民一时以在微博上书写“甄嬛体”为时髦。更有甚者,网民将《步步惊心》、《还珠格格》等热过的宫廷戏悉数纳入《甄嬛传》门庭,连缀成一道五连拍的“甄嬛大传”:《宫锁心玉》为第一季,名为《甄嬛前传》;《步步惊心》为第二季,名为《甄嬛前传2》;《宫锁珠帘》为第三季,名为《甄嬛秘史》;第四季《甄嬛传》;《还珠格格》为第五季,名为《甄嬛后传》。如果说网友的调侃还无伤大雅,某台在复播《宫锁心玉》时竟然直接改名《甄嬛前传》招摇过市,法律和道德层面上的瑕疵尚且不论,却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郑晓龙五年前的慧眼。我们在那个电话中高度一致,没有讨价还价,“一口价”推开了这部剧的门扉。
  从作者流潋紫在新浪博客上连载到出版实体图书,可以视为《后宫——甄嬛传》的第一次转身。这一转身造就了流潋紫践行消费时代“一本书主义”的神话,跻身一线畅销书作家,并最终促成了流潋紫通过一部剧跻身一线编剧。对于“宫斗”的技术层面和策略层面的刻意淡化,电视播出版拿掉了“后宫”二字,完成了一次“改名”。从小说《后宫——甄嬛传》到洋洋76集电视连续剧《甄嬛传》,引爆导演、演员、发行、营销、收视的集束效应,成为《后宫——甄嬛传》的第二次转身。
  两次转身都面临着传播介质的改变:从网络上的电子字符到实体图书的纸张和印刷体,从纸张印刷体到给文字赋予动态的具象和生命——声光电等动态信息对生命活动的表征。从介质转化和信息接收层面,如果说前一次转身还不是质的飞跃,因为从网络到实体图书,信息接受的方式主要还是基于“视觉——大脑感知——字到静动态图像和声音的转换”这一知觉转换机制,那么从图书到电视剧的第二次转身,无论在介质转化和信息接收层面,都是质的飞跃了。第二次转身的三段式知觉转换机制简化成了“视觉、听觉—大脑感知”两段式知觉转换机制。你没看错,我用了“简化”一词,技术的介入使得以介质固化的方式完成了前两个层面应由大脑完成的“字到静动态图像和声音的转换”工作。非但如此,三段式知觉转换机制中的这一转换阶段最重要的魅力就是想象力的介入,想象力的特性是无限可能性、个体差异性和瞬时性:每个人对于风物人情、物件用度、角色外形、做派行止、强调语气……的想象大相径庭,各位在这一秒的所有想象到了下一秒可能面目全非,甚至推翻重来。到了第三层面,想象力打住,因为你我他可能想象的一切都在荧屏上因为具象呈现得以固化,大脑得以合理“偷懒”。所谓想象力在这一层面只限于指戳电视剧的具体呈现与自己想象的想要的有多大差异。不妨把这一作用机制称为对想象力的合理“阉割”。
  这种对想象力的“阉割”并不会到此为止,随着传播的深广,辅以时间这只心灵捕手,电视剧代为固化的介质形式的想象力终将涂抹、更改直至最终取代电子字符和铅字层面精神活动形式的想象力。信息的鲜活、直观信息容量的倍增,最终消磨掉个体差异性和瞬时性,溶解掉想象存在的可能性。静动态图像和声音(电视剧)成为想象力唯一可能存在的样式,个体之间的差异、个体自身想象力的瞬时变化得以消弭。介质的“升级”这把双刃剑一刃是信息的增殖,一刃是信息的阉割,在信息级数增殖的同时,也同时启动了信息级数衰变的按钮,介质域上从1到N,想象域上从N到1。
  但是这一衰变并非无意义的阉割,它毕竟提供了想象的一种可能形式,你可以认同,也可以辨正。出于拍出“正剧范儿”的执念,电视剧的背景由架空落地在雍正年间,并改装、增加了真实的历史人物。挑剔的观众和网民也认可该剧细节经得起推敲、礼仪都有出处。对于该剧,各人有各人解法,有人解作古代职场戏,有人解作一个女人的史诗,有人解作正剧,有人解作后宫戏,各种解法都基于固化的静动态图像和声音。这种想象力的具象和固化,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想象力本身存在的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规约了边界,因此人们得以在这一边界之内放牧想象力的野马,将电子字符和铅字层面生发的想象力在边界之内进行弥合和印证。另一方面,人们尽可突出边界,基于并大举脱开电视剧规约的想象域,回到第二次转身发生之前的精神活动形式,生发深一步展开想象力的可能。这一放飞到固化,再有固化到进一步放飞的想象力生长模式,使得一部作品的生命力得以在多种知觉样式、多种知觉层次以多种信息样式相互激发存在。这也许是一部作品能够碰到的最理想的境遇——如果再加上其第三次转身:该剧的大热,直线炒高该书的网络传播、手机阅读、音频等邻接版权,成交价基本相当于常规图书的四到五倍。作为当时策划该书的出版公司的总编辑,又经纪促成了该书包括电视剧改编权在内的数种版权,笔者与有荣焉。
其他文献
历史碎片与诗的行程  作者:黄子平  出版社:香港三联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  本书收录了黄子平教授的十一篇精美的学术短文,内容涉及中国文学诗歌的发展、文学史的编写方式、文学体裁的地位转变等在文学研究中宏观而具份量的议题,亦从文本细读出发,细说鲁迅及张爱玲作品的精微有趣之处。除了点出鲁迅的有趣研究和张爱玲作品中的“霓裳羽衣”外,亦谈及文学中的故乡食物,让读者可以较全面的角度了解研究者感兴趣
期刊
继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厦门成功举办之后,第二届交易会于2006年9月20日至24日在台北世贸中心展览二馆举办。新闻出版总署派出了303人的两岸交流史上最大规模的展团参展。  本届交易会展厅面积6800余平方米,设精品展示、图书销售和版权贸易3个区,展位330个,参展单位共460家(大陆196家,台湾264家),展示图书共13万种50余万册,五天展会期间,现场销售图书470多万人民币码洋。其中,
期刊
2008年恰逢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周年,第四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也成为了2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赋予了此等意义之后,组委会和相关部门领导也越发重视该届交易会的准备及展务工作。  本届交易会于9月19日至28日举行,但早从4月份开始,组委会就先后7次在两岸多个城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暨招商招展会;印发5000册《招展邀请函》、开通“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网站、在《中国新闻出版报》设立“倒计时”栏目
期刊
第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2010年9月16日至24日在台湾举办。本届交易会展场总面积达11500平方米,主会场设立展位366个(大陆展位318个,台湾展位48个)。参加展会的大陆出版机构及相关单位390家569人,台湾参展单位100余家。两岸参展图书近20万种(其中大陆参展图书10.46万种,31.76万册,1620万元码洋);现场图书零售和征订合计1840万元人民币码洋(其中台版图书订单593万
期刊
北京科力文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底,主要致力于软件开发、电信运营商的软硬件设备集成,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对各种无线数据业务的运营支撑。  公司于2005年后主要致力于移动服务及相关产品研发,手机增值业务系统开发,动漫平台、客户端开发,国内外动漫版权交易,日本动漫产品的引进。创业团队核心由海外的归国留学人员及国内IT行业的资深高科技管理及开发人员组成,在漫画内容方面有众多动漫作者、游戏动漫爱
期刊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发行人陈炳椮先生自1985年投入出版事业,1988年与人合作成立出版社,至1994年自行创办田园城市。  谈及当年为何会择出版为事业,陈炳椮说,一来自己的所学是企业管理,虽然在那个环境并未学得很专深,但却适用于很多产业,二来他的另一身份是运动员,“运动员并非只是纯运动的发泄,在团队中的角色扮演,是需要思考的,需要一个沉静的氛围”,再加上他个人的兴趣,所以在退役后的一年时间里,陈炳椮
期刊
2011年,在台湾新北市年度国民中学推动阅读优良图书中,由台湾龙图腾文化有限公司出版的《大侠周锐写中国:琴》、《大侠周锐写中国:棋》等图书入选获奖。但或许鲜有人知道,这些书均由大陆的一家印刷厂——厦门市金玺彩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玺)印制。而且,这家先前名不见经传的印刷企业,也藉由这些出版物,获得了2011年亚洲“第五届金光印艺大奖”,福建省仅此一家。  “如果没有走出去,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实力。”
期刊
3月底,全世界麻瓜期待已久的《哈利波特》电子书,终于在J.K.罗琳成立的PotterMore.com网站开卖了。  这套电子书只在PotterMore网站独家销售,但内容并未用DRM锁码,使用亚马逊Kindle、索尼Reader、邦诺Nook等阅读器,多家平板计算机、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都可以付费、下载、阅读。  即使是贵为书业龙头的亚马逊,碰到天后也不得不低头。不但主动在自家网站上放了Pott
期刊
魂兮归来:  不该忘记的十四年东北抗战  作者:胡卓然  出版社:山東画报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它们  作者:韩寒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获利世代:  自己动手,画出你的商业模式  作者:Alexander Osterwalder  Yves Pigneur  出版社:早安财经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  天空的颜色  作者:Peter H.Rey
期刊
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时,诗人、文学家、画家木心先生在故乡乌镇逝世,享年84岁。  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自幼迷恋绘画与写作。1948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五十至七十年代,任职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参与人民大会堂及历届广交会设计工作。  画余写作诗、小说、剧作、散文、随笔、杂记、文论,自订二十二册,“文革”初全部抄没。“文革”中被非法监禁期间,秘密写作,成狱中手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