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职员家庭的精神本质解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an3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着力于挖掘造成小人物生活悲剧的人性和社会根源,《骑马》便是这类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一篇。小说主要刻画了一群竭力追求虚荣的小职员家庭人物形象,讽刺了这个没落贵族家庭因贪慕虚荣而导致生活落魄的可悲结局。莫泊桑通过形象而幽默的语言,准确地塑造了主人公埃克托尔蹩脚的骑马姿势,并进一步虚构出他被讹诈的故事结局,使读者在嘲笑主人公丑陋骑马姿势的同时,不时地感悟着这个小职员家庭的精神本质。
  关键词:莫泊桑 骑马 虚荣 精神本质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19世纪后半期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以自己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为后世留下了数以百计的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简洁的语言中不失深刻的哲理。莫泊桑出身于一个破落贵族家庭,年轻时曾长期供职于海军部和教育部。也正因此,使他对这些政府部门的职员家庭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并能在创作此类主题的小说时得心应手。正如本文所介绍的《骑马》一文,主人公埃克托尔也是一个长期供职于海军部的小职员,虽然经济窘迫、社会地位卑微,但是没落贵族的身份还是使他保有着一种上流社会的虚荣。但也正是对虚荣感的无限追求,才使这个小职员家庭生活遭受了重大的变故。莫泊桑用巧妙的情节构思和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细致逼真地展现了这个小职员家庭成员贪慕虚荣的精神面貌。
   一 贪慕虚荣的生活悲剧
   《骑马》的主题仍是对虚荣心的批判。《骑马》中小职员埃克托尔的虚荣主要表现在他对于自己驭马技术的自信上。骑马前,他向几人夸张地吹嘘自己“多么会骑马”,还常常模仿着自己骑马时高高在上、受路人敬仰的姿态。但是人总归是要为大话而负责的,到了埃克托尔真正骑马的这一天,转变他家庭命运的事故发生了。
   当埃克托尔领到一笔可观的工作报酬后,他迫不及待地开始去实践自己预想的生活追求。首先就是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虽然他从上马到开始骑马的一系列动作过程都令人惶惶不安,但内心的虚荣还是迫使这位有着贵族血统的小职员始终保持着一种绅士般的风度,以至于紧张地使他“脸上的筋都绷得很紧,没有一点血色”,毕竟骑马没有他说的那么轻巧。就是在这段不顺利的向路人炫耀的过程中,他终于“按照原定的计划绕道香榭丽舍大街”。但是作为旁观者,我们都清楚这条大道的人流量是很大的,根本不适合埃克托尔这样的“骑士”穿行。最终,这个虚荣的人在颤颤巍巍地行进间还是撞倒了一位妇人,他自己也被强烈的碰撞甩下了马头。在洋相百出的同时,一段被讹诈的经历开始占据了这个小职员家庭的全部。被撞伤的老妇为了能够长期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卑劣般地假装伤情在一天天地加重,这个老妇人的赡养费成为埃克托尔一家最沉重的经济负担。就像《项链》中的马蒂尔德一样,追求虚荣使这两个家庭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都被一种夸大的债务所束缚,生活从此变得拮据不堪。
   我们从上述的故事描述中可以看到,贪慕虚荣给这个家庭带来的生活悲剧有多么严重。而莫泊桑正是通过主人公这段尴尬的生活经历再次批判了小资产阶级追求浮华虚荣的狭隘价值观。当然,作者在嘲讽的同时也隐藏着对这个遭受生活变故的小职员家庭的同情。在故事的开头,莫泊桑给故事量身定做的主人公的经济地位就是:
   “一对可怜夫妇只仗着男的微薄薪金过着艰难的日子。自从结了婚连生两个孩子之后,本来还只是拮据的生活便成了一种自卑的、藏藏掖掖的、自觉羞愧的穷困生活,一种没落的贵族家庭硬要支撑门面的艰苦生活。”
   可见,莫泊桑是将批判的对象放在了这些社会小人物身上。在如此拮据的生活环境下,这个家庭的成员不是想着通过奋斗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而是始终活在一种没落贵族的虚荣幻想当中。他们空虚的内心世界和狭隘的价值观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而毫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之后正常生活变故使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更加紧张起来。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骑马的虚荣,就遭受了生活如此不公的待遇。看到这里,大多数读者都会为埃克托尔一家的艰难感到可悲,但是也一样会感到无奈,毕竟家庭不幸遭遇的根源确实跟他们的虚荣心密切相关。而作者莫泊桑对这个家庭的态度也是一样的,讽刺和同情兼具,在否定和批判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同时,又对这个生活艰难的社会阶层抱有一种人道主义的同情。这种讽刺和同情的心理交织不仅使作品的思想性更加深刻,也使作品饱含的人性更加丰富、更加浓厚。两种心理的碰撞相反相成,体现了贪慕虚荣严重的社会危害,凸显出作品的深刻性和丰富性。
   二 生活变故下的人物内心波动
   《骑马》的主题是围绕对虚荣心的批判展开的,莫泊桑在故事主题的揭示上,不仅着力于展示自我对故事主人公的讽刺与同情,同时还通过一系列准确传神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了一系列生活变故下的人物性格变迁。虽然是一位短篇小说巨匠,但是莫泊桑在创作中从不忽视对故事细节的描写,他作品的人物性格塑造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来实现的,也正是由于他准确传神的细节描写而使得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骑马》也不例外,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将几个故事人物的不同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描写埃克托尔骑马的姿态时,莫泊桑写到:“他故意在马背上大起大落,按照英国人骑马的姿势小跑着。”通过这个细微的动作描写,便将主人公炫耀的心理赤裸裸地展现于读者面前。
   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作者同时对埃克托尔和那个老妇人的动作和心理变化进行了细节描写。当然,始终站在主人公埃克托尔立场上的莫泊桑并没有对那个被撞的老妇人进行心理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行为和语言的变化来刻画这个贪婪的老妇人形象。老妇人被撞后,埃克托尔本在紧张之后发现妇人“没什么要紧”,最多住院“再有三天,就会完全好了”。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这个老妇人贪婪的内心本质。在埃克托尔的经济赡养下,老妇人的身体一天天地健壮起来。从“很满意地在喝油腻的肉汤”,到“面色也照常了,眼睛也有神了”,再到从早到晚“不停嘴地吃,慢慢地胖起来”,“很快活地跟别的病人聊天说地”,最后到“每天都看见她那么安安静静,心安理得”。可见,这完完全全像一个没有受过事故伤害的人。但是老妇人口中的一系列语言却是与她的身体状况截然相反的,无论医生怎么诊断,老妇人口中总是那句话:“我不能动了,一直到死,我就是这样下去了”。这纯粹是一种故意讹诈的表现,此外,莫泊桑对老妇人“狡猾”和“刁钻”的眼神描写,也将其贪婪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着,我们再观察主人公埃克托尔的性格变化。对于埃克托尔的思想波动,莫泊桑是采用一种直白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的。事故发生之初,清高的埃克托尔还在为“没什么要紧”而暗自称喜,但当狡黠的老妇人口中念念不忘那句“一直到死都不能动了”的话时,我们看到“埃克托尔背上起了一阵寒噤”。可见,此时的埃克托尔已经为事情的严重性而感到一丝不安了。同时,这个细节描写也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埃克托尔在担心被老妇人赖上的同时,开始了四处寻医,并约请了四位当时的名医来为老妇人诊断,但是狡猾的妇人根本不给这些医生深入诊断的机会,毕竟医生“不能钻到她的肚子里去看”。最后,万般无奈下,埃克托尔只能接受这不幸被讹诈的命运。至此,莫泊桑通过这一系列的心理描写,将埃克托尔事故前后的不同心理变化细致地展现于读者面前,同时也使读者更加体会到了这个小职员在遭受命运不公待遇时的无奈。由此可见,《骑马》不仅有着鲜明的批判现实主题,更有着准确逼真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更加饱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 生活的无奈——意味深长的结尾象征
   莫泊桑的大多数作品虽然都只是一些精悍的短篇小说,但是他的这些作品都可以称之为是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中,批判与幽默兼备,如同悲喜剧一般发人深思。《骑马》正是这样一部有着些许戏剧特征的短篇小说。故事主人公的遭遇充满了诸多悲喜交集的心理变化,开始的贪慕虚荣、逞能骑马,高高在上地行进于香榭丽舍大街,但是当撞人事故发生后,主人公表现出的一种局促不安与之前的性格面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巨大的前后性格落差使人哭笑不得。但是故事远没有结束,看似没有结尾的结尾实际是饱含着深刻意味的。这个意味中既夹杂着对主人公一家未来命运的担忧,也饱含着莫泊桑对个人现实思想的跨越。
   故事的结尾是一段埃克托尔和妻子的对话,当埃克托尔正不满于妻子有带老妇人回家赡养的想法时,妻子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有什么法子呢,我的朋友,这不是我的过错啊……”。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妻子内心的无奈,因为她清楚丈夫那点微薄的薪水是不能够满足老妇人长久住在医院的企图的。为了减轻生活负担,这是他们唯一的办法。此外,关于“这不是我的过错啊……”这句话的深刻意味,我们应该结合故事本身和莫泊桑本人的创作意图来分析。我们都知道,撞人事故的发生是因虚荣的骑马炫耀导致的,但又是什么驱使埃克托尔想法设法地去追求这虚荣的呢?真的只是因为埃克托尔自身的原因吗?家人的放纵和吹捧实际是放大埃克托尔虚荣心的罪魁祸首。一个成功的家庭,应该是一个互相提醒、互相劝诫的群体,即使是在生活幸福的时候,也不应该丧失理性,失去对事物的判断。埃克托尔自身的虚荣固然是错,但是家人并没有对这样的虚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是不对的。试想如果被撞的老妇人是一个老实人,在医院呆几天后立即出院的话,我想埃克托尔一家仍然不会在这次事故中得到教训。这样看来,造成这个家庭悲剧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归罪于埃克托尔,而是应该从所有故事人物和故事背景来分析。
   例如,小说中的另一主人公老妇人,是造成埃克托尔家庭悲剧的最直接原因。本是撞人事故受害者的她却因被撞后的种种敲诈行为而让读者感到厌恶。在老妇人身上,我们看到的只有“狡猾”、“刁钻”、缺少善良和宽容之心,正是因为她的贪婪造成了埃克托尔家庭的不幸。可是,我们再进一步分析造成老妇人如此贪婪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在作品中,莫泊桑曾描述老妇人的生活经历:“经过了五十年的上下楼梯,拍打被褥,上楼送煤炭,这儿扫扫那儿刷刷的生活”,从社会福利角度来说,已经65岁的老人应该更多地受到社会的眷顾,为社会奉献一生的他们在晚年确实应该过一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但是这个孤独的老妇人却没有这样的机会。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为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状况所担忧,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归根结底是社会的问题,故事中老妇人选择讹诈的生存方式实际是同埃克托尔一家一样无奈的。所以,故事结尾的“这不是我的过错啊!”实际是莫泊桑本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是他内心对贫富悬殊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呼喊。可见,作品意味深长的结尾不仅揭示了主人公家庭生活的艰难,更展现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本质。
   综上所述,《骑马》作为莫泊桑描写小人物生活的典型作品,为读者直观地展示了当时小职员家庭生活的艰难与无奈,同时也批判了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迫切性。
  
   参考文献:
   [1] 张柯:《莫泊桑小说中的公务员情结》,《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 张介明:《试论莫泊桑小说的戏剧性》,《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 莫泊桑,张波译:《莫泊桑短篇小说选》,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4] 李林萍:《浅谈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5期。
   [5] 邓楠:《莫泊桑小说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6] 晏小萍、谢伟民:《一个人与他的影子——莫泊桑传》,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7] 李丹:《经典的主题 精妙的技巧——解读莫泊桑短篇〈骑马〉》,《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摘要 卞之琳的诗歌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美学品格,受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影响极深。然而,卞之琳对西方象征主义并非全盘接受,而是采取了一种批判性、选择性的接受模式。他接受了象征派诗歌音乐性、暗示性的特点,拒斥了超验性。  关键词:卡之琳 西方象征主义诗歌 音乐性 暗示性 超验性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卞之琳在回忆自己的诗歌生涯时提到,自接触法国象征主义诗
期刊
摘要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进积淀而成的,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心理。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对所处时代下的民族文化心理作了全面的审视,反省和批判了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特点以及所面临的困境,旨在重塑民族文化心理性格。本文对鲁迅就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认识和批判进行了分析,进而探究鲁迅小说中对民族文化心理刻画的文学价值所在。  关键词:鲁迅 民族文化心理
期刊
摘要 《警察和赞美诗》中的主人公苏比一直被学界认为是个混迹在社会底层的可怜小人物。本文以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为基础,从词汇角度对关于苏比的描写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苏比在本质上是一个善良、顽强和有尊严的公民。  关键词:苏比 正直 评价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警察和赞美诗》是美国作家欧·亨利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它已被从不
期刊
摘要 “姐妹情谊”在女性主义运动中,尤其是黑人女性认识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小说《紫色》和《日用家当》的比较研究,本文探讨了姐妹情谊这一特殊女性力量,虽其具有乌托邦性质,但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仍可为女性认识自我和创造和谐的两性关系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姐妹情谊 艾丽丝·沃克 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
摘要 凯特·肖邦的《觉醒》是美国女权运动的代表作。主人公埃德娜情感、性欲、哲理的“觉醒”自始至终贯穿全文,而这种觉醒是通过大海这一意象表现出来。本文从心灵悸动、海中游泳、幸福之旅和命丧大海四方面分析了小说中的意象“大海”,从而深层次解读小说意象的内涵。  关键词:大海 《觉醒》 父权 死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因探讨
期刊
摘要 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笔下的新潮女郎常常被解读为感情冷漠自私、金钱至上、具有毁灭性的蛇蝎女性,而作家本人也被认定对新潮女性持批判的态度。本文在女性主义立场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作品分析,揭示了菲茨杰拉德矛盾到发展完善的女性观。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 新潮女郎 父权文化 女性独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
期刊
摘要 艾米莉·勃朗特在其代表作《呼啸山庄》中,用看似粗犷豪放实则细腻柔软的笔触为读者呈现出一首暴风骤雨般疯狂复仇题材的爱情悲歌。众多评论者从阅读者感受出发,通过阅读过程中读者所产生的心灵体验来解析作品创作主体的创作源泉。本文则围绕现实生活、作品、创作主体三者关系来剖析创作主体自身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看似荒诞的这部作品在反映现实生活与反映创作主体方面体现出的现实性性征。进而发现,此部作
期刊
摘要 本文梳理了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关于意义确定性的理论,着重介绍了解构主义阅读策略,并借此发掘《简·爱》中疯女人形象背后的二元对立,认为常人/疯子、简·爱/ 伯莎·梅森、罗切斯特/伯莎这三组结构中的中心并不存在,两极之间没有等级差异,而存在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从而解构了文本。  关键词:后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解构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判决》作为卡夫卡早期的艺术作品,有其独特深刻的内涵。其中所塑造的父亲形象是卡夫卡生活中的父亲原型和犹太信仰中的上帝原型的两者形象的艺术重合,这种重合既是卡夫卡心灵结构中无法摆脱的“父亲情结”的再现,也是他关于现代人在生存压力的迫使下自我异化、自我消解这一哲学命题的文学表述。  关键词:卡夫卡 《判决》 父亲 形象 上帝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英国女作家曼斯菲尔德擅长描写优雅富裕的资产阶级生活场景,她用美丽而忧郁的眼神注视着这个阶层,努力地将生活里普通的事件富含厚重的哲思,而在这些看似平淡的情节中,曼斯菲尔德又经常使用幻灭笔法制造出别出心裁的小说结局,使其与人物的期待产生巨大的落差,使主人公内心的幸福感在突变中幻灭,她的《阳阳和亮亮》《幸福》《莳萝泡菜》《园会》等短篇小说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