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班级的实际学情,指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这种学情所应采取的教学措施:首先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其次应转变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上教学经验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数学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九年级;教学;方法九年级的教师面对着沉重的升学压力、社会压力,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不敢轻易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仍然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我们需要探索的是一种既能保证学生成绩、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1摸清学生基本情况,实施因材施教
我负责九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课,共90名学生,少数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学习态度也端正,知识接受、消化能力比较强;一部分学生对待数学也非常认真,上课用心学习,但对知识的掌握速度较慢、灵活度不够,以至于做题时有出错;还有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兴趣,成绩不理想。总而言之,学生的基础良莠不齐,且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基础好的对课堂知识吸收快,再通过巩固练习,成绩较好;相反基础不好的由于本来底子弱,学习新知识时困难重重,上课时容易被较难的知识点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这样恶性循环,导致成绩越来越差。基础差的学生想要获得进步也非常困难,很多学生明白数学课程在考试中的重要性,花很多时间在数学课程上,做大量习题,但往往由于方法不恰当或对知识的掌握不能融会贯通,往往成效甚微。所以只有实施因材施教,才能解决相应学习问题。
2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2.1明确数学的学习目的。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其目的是提高思维能力,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面对问题能快速反应,灵活应对。
2.2介绍数学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每一个科学成果都离不开数学,如卫星上天,导弹的精确测导,航母建造等,都离不开数学的精确计算。上课时,适当地穿插介绍一些数学史,既能让学生明白数学发展的历史,也能培养学习的兴趣。例如讲圆时,可给学生讲述圆周率的近似值由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算出小数点后七位到计算机时代,日本数学家用电脑将其精确到小数点后10万亿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刷新记录的过程,也可鼓励学生在数学领域不断探索。
2.3数学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讲黄金分割时,可将黄金分割所涉及到的领域如艺术创作、建筑设计、人体美学、医学等方面的运用给学生做简单介绍。如学习学概率知识时,让同学用模拟的方法探究体育彩票中奖的概率,理解在统计学中,抽取样本是关键。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3.1教法“活”——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1.1情境教学法。初三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思维也较低年级的学生成熟些,传统的题海战术和讲练教学法会给本已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学生带来更多的疲劳感和厌倦感。而情境教学法则既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又能使学生掌握新的数学知识,是素质教育下应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围绕知识点设置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此情境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激发他们自己在问题情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不能忽视新知识的教学,二者要兼顾才算成功。
例如,在教有关圆的性质时,可采用情境导入法,学生可能都听过破镜重圆这个词语,老师在导入时可以追问同学:“如何让破镜重圆?”,这个问题既与日常生活实际有关,又渗透了有关圆的知识,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习兴趣盎然,主动性高,课堂气氛自然活跃了,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后对知识的领悟比老师一味讲解所获得的要更加深刻。
又如,学习垂径定理时,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我国隋代建造的《赵州桥》,它的主桥拱是圆弧形,根据已知它的跨度长37.4m,拱高7.2m,怎样计算主桥拱的半径?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求知的心情进入新课学习。
3.1.2分层教学法。根据上面的学情分析,我们知道学生的基础大相径庭,且两极分化明显,而我们的教学应该是针对全体同学,而不是针对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新课程理念提出,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适合其解决的问题,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弧长及扇形的面积知识点教学时,可分如下三个层次设置问题。(1)弧长公式的应用:已知半径为3cm的圆弧对的圆心角的度数是900,求这条弧长;(2)逆用弧长公式:已知弧长为4∏cm,圆弧的半径为10cm,求圆弧所对圆心角的度数;(3)几个知识点的混用:已知一个扇形的弧长为10∏cm,面积为120∏cm,求扇形的圆心角。三个问题层次分明,基础不同的学生解决相应层次的问题,避免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挫败感;此外,学生分层解决问题,逐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这样循序渐进,学生能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
3.2学法“活”——敢于放手,让学生会学
九年级的学生对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学习方法都已掌握,但素质教育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变学会为会学。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首先让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可为学生准备难度适宜的预习问题,适当的预习,既可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又避免上新课时由于不熟悉新课而迟迟不能进入状态;另外,学生通过预习解决了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同时也找出疑难问题,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会更有目的性,学习效率会更高。其次,鼓励学生在预习后自主提出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学生通过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积极思考,及时解决预习中的问题,这就真正将知识内化到了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了。最后,引导学生掌握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结好了教授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既完善了知识框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3形式“活”——组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明确提出了新的方法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与之对应的是新的教学观,指出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合作”与“交流”的活动。数学课堂中,要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由过去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和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向注重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自主探究转变,合作和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两大鲜明特色。
如探索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时,学生先分别作出y=2x2,y=2(x-1)2,y=2(x+1)2的图像,然后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这三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有学生总结出平移的规律。在获得正确的规律之前,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难题或不同意见,通过学生自己讨论,排除错误答案,最终探究出正确结果。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享受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并在探究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但是,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来,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问题都适合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有些较简单的问题,如“经过任意的一点可以作几个圆?”“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作几个圆?”这几个问题,学生能自己独立完成,就不需要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找到规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可能会导致偏离学习目标,完不成预计的学习目标。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综合理解教法和学法,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使以后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作用,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的一些经验,许多观点还不够成熟,还需要更多的教学实践来证实。但老师要想让数学成为学生喜爱的科目,首先必须得是个有心人,观察学生的学习规律并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为他们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不再让学生觉得“数学难,难于上青天”,这才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做的。【参考文献】
[1]程传蕊,孙国明.中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20年的回顾与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2]张芃.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J].数学教育学报,1996(3)
[3]费玉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九年级;教学;方法九年级的教师面对着沉重的升学压力、社会压力,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不敢轻易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仍然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我们需要探索的是一种既能保证学生成绩、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1摸清学生基本情况,实施因材施教
我负责九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课,共90名学生,少数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学习态度也端正,知识接受、消化能力比较强;一部分学生对待数学也非常认真,上课用心学习,但对知识的掌握速度较慢、灵活度不够,以至于做题时有出错;还有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兴趣,成绩不理想。总而言之,学生的基础良莠不齐,且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基础好的对课堂知识吸收快,再通过巩固练习,成绩较好;相反基础不好的由于本来底子弱,学习新知识时困难重重,上课时容易被较难的知识点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这样恶性循环,导致成绩越来越差。基础差的学生想要获得进步也非常困难,很多学生明白数学课程在考试中的重要性,花很多时间在数学课程上,做大量习题,但往往由于方法不恰当或对知识的掌握不能融会贯通,往往成效甚微。所以只有实施因材施教,才能解决相应学习问题。
2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2.1明确数学的学习目的。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其目的是提高思维能力,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面对问题能快速反应,灵活应对。
2.2介绍数学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每一个科学成果都离不开数学,如卫星上天,导弹的精确测导,航母建造等,都离不开数学的精确计算。上课时,适当地穿插介绍一些数学史,既能让学生明白数学发展的历史,也能培养学习的兴趣。例如讲圆时,可给学生讲述圆周率的近似值由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算出小数点后七位到计算机时代,日本数学家用电脑将其精确到小数点后10万亿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刷新记录的过程,也可鼓励学生在数学领域不断探索。
2.3数学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讲黄金分割时,可将黄金分割所涉及到的领域如艺术创作、建筑设计、人体美学、医学等方面的运用给学生做简单介绍。如学习学概率知识时,让同学用模拟的方法探究体育彩票中奖的概率,理解在统计学中,抽取样本是关键。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3.1教法“活”——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1.1情境教学法。初三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思维也较低年级的学生成熟些,传统的题海战术和讲练教学法会给本已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学生带来更多的疲劳感和厌倦感。而情境教学法则既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又能使学生掌握新的数学知识,是素质教育下应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围绕知识点设置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此情境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激发他们自己在问题情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不能忽视新知识的教学,二者要兼顾才算成功。
例如,在教有关圆的性质时,可采用情境导入法,学生可能都听过破镜重圆这个词语,老师在导入时可以追问同学:“如何让破镜重圆?”,这个问题既与日常生活实际有关,又渗透了有关圆的知识,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习兴趣盎然,主动性高,课堂气氛自然活跃了,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后对知识的领悟比老师一味讲解所获得的要更加深刻。
又如,学习垂径定理时,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我国隋代建造的《赵州桥》,它的主桥拱是圆弧形,根据已知它的跨度长37.4m,拱高7.2m,怎样计算主桥拱的半径?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求知的心情进入新课学习。
3.1.2分层教学法。根据上面的学情分析,我们知道学生的基础大相径庭,且两极分化明显,而我们的教学应该是针对全体同学,而不是针对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新课程理念提出,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适合其解决的问题,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弧长及扇形的面积知识点教学时,可分如下三个层次设置问题。(1)弧长公式的应用:已知半径为3cm的圆弧对的圆心角的度数是900,求这条弧长;(2)逆用弧长公式:已知弧长为4∏cm,圆弧的半径为10cm,求圆弧所对圆心角的度数;(3)几个知识点的混用:已知一个扇形的弧长为10∏cm,面积为120∏cm,求扇形的圆心角。三个问题层次分明,基础不同的学生解决相应层次的问题,避免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挫败感;此外,学生分层解决问题,逐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这样循序渐进,学生能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
3.2学法“活”——敢于放手,让学生会学
九年级的学生对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学习方法都已掌握,但素质教育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变学会为会学。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首先让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可为学生准备难度适宜的预习问题,适当的预习,既可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又避免上新课时由于不熟悉新课而迟迟不能进入状态;另外,学生通过预习解决了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同时也找出疑难问题,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会更有目的性,学习效率会更高。其次,鼓励学生在预习后自主提出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学生通过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积极思考,及时解决预习中的问题,这就真正将知识内化到了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了。最后,引导学生掌握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结好了教授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既完善了知识框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3形式“活”——组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明确提出了新的方法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与之对应的是新的教学观,指出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合作”与“交流”的活动。数学课堂中,要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由过去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和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向注重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自主探究转变,合作和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两大鲜明特色。
如探索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时,学生先分别作出y=2x2,y=2(x-1)2,y=2(x+1)2的图像,然后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这三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有学生总结出平移的规律。在获得正确的规律之前,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难题或不同意见,通过学生自己讨论,排除错误答案,最终探究出正确结果。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享受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并在探究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但是,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来,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问题都适合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有些较简单的问题,如“经过任意的一点可以作几个圆?”“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作几个圆?”这几个问题,学生能自己独立完成,就不需要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找到规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可能会导致偏离学习目标,完不成预计的学习目标。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综合理解教法和学法,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使以后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作用,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的一些经验,许多观点还不够成熟,还需要更多的教学实践来证实。但老师要想让数学成为学生喜爱的科目,首先必须得是个有心人,观察学生的学习规律并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为他们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不再让学生觉得“数学难,难于上青天”,这才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做的。【参考文献】
[1]程传蕊,孙国明.中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20年的回顾与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2]张芃.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J].数学教育学报,1996(3)
[3]费玉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