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鹿豚那1米左右的体长、80~100公斤的体重,加上看起来极具“威慑力”的长獠牙,让许多小型食肉动物望而生畏,所以鹿豚几乎没有天敌。
雄性鹿豚在配偶争夺战中,若能损坏对方的上獠牙,将会赢得压倒性的胜利。年轻的雄鹿豚凭借漂亮、完好的獠牙,也更容易赢得异性的青睐。
“足球果”是鹿豚最喜欢的食物之一,但是这种果实含有大量氢氰酸,对许多动物来说是致命的毒药,鹿豚却可以吃进肚子而丝毫不受毒素影响。
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布鲁岛和汤加岛等岛屿上的热带雨林中,生活着一种“四不像”的动物——鹿豚:它的面部像猪,躯干像河马,四肢像鹿,雄性鹿豚面部长有4根獠牙,如同小号象牙。长长的獠牙让它们看起来很凶猛,实际上,它们温顺胆小,几乎没有攻击性。在传说中,鹿豚用獠牙把自己挂在树上,以高难度的杂技动作来吸引“意中人”的眼球;而要想获得异性的青睐,还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竞争上岗”——如果能把竞争对手的獠牙弄断,那将是压倒性的胜利;鹿豚喜欢吃“足球果”,视其种子的剧毒如无物……
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这种“猪界奇葩”演绎着令人惊奇的生命传奇,但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人们却对它一无所知,直到近代,随着一些科学家深入雨林,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才逐步揭开了它们的真面目。
长獠牙的哺乳动物
外表凶恶却生性胆小
鹿豚是一种偶蹄哺乳动物,而哺乳动物的普遍特征并不包括獠牙,所以它们显得非常另类:下獠牙如野猪的獠牙,突出唇外向上生长,挡在眼睛前方;上獠牙则穿过脸部皮肤,向上拱起,再向后弯曲,好像要钻回头骨。
对于鹿豚来说,上獠牙的成长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幼年的雄性鹿豚,从出生18个月左右开始,就要忍受坚硬的獠牙一点一点穿透皮肤的折磨。而它们的獠牙要完全长成,把自己变得跟父辈一样,则需要4~6年的时间。
在生物界,拥有锋利獠牙的动物往往是凶猛、残暴的。照这么说来,鹿豚应该是一种危险的丛林霸主,但事实却令人大跌眼镜:鹿豚非常胆小、温顺,几乎没有攻击性,甚至算不上肉食动物——它们以植物的根、叶以及果实为主食,偶尔吃一些昆虫或小动物,就算是“打牙祭”了。
鹿豚胆小的性格,可能跟生活环境有关。它们的栖息地,一般在热带雨林和阔叶林中,而且还是靠近海岸或陆地边缘的低洼地区,这些地方很少出现大型食肉动物,所以它们的警觉性很低。而且,鹿豚那1米左右的体长、80~100公斤的体重,加上看起来极具“威慑力”的长獠牙,让许多小型食肉动物望而生畏,所以,生活在这些地方的鹿豚,几乎没有天敌。
虽然没有天敌,但并不代表鹿豚的种群就可以无限发展,相对漫长的生育周期限制了族群的发展速度。鹿豚母兽妊娠期约150~157天,每胎仅产1~3只幼崽,出生后6~8个月才能断奶。幼崽的性器官要发育成熟,具备繁殖下一代的能力,至少需要2年多。野生鹿豚的寿命一般为10~15年,只有在人工圈养的状态下,最高的年龄才能达到20年以上,相对于从幼生期到成年期所需的时间来说,它们的寿命其实非常短暂。一只雌性鹿豚,终其一生也只能生育15~25头幼崽,而且,并非所有幼崽都能顺利成年。
另一个限制鹿豚族群数量的原因,则是人类的捕杀。鹿豚生活的区域,自古以来就有土著人生存,因此它们难逃成为人类餐桌美食的宿命。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由于急需大量木材,伐木工人朝着热带雨林深处推进,为追猎者深入雨林创造了条件,从而给鹿豚带来了灭顶之灾。虽然鹿豚被迫迁入海拔较高、地形较陡的雨林腹地,但其族群成员数量锐减,如今在3座岛屿上,总共只剩下4000头左右。
漂亮的獠牙吸引异性
交配也要“竞争上岗”
早在17世纪,一些欧洲人来到印度尼西亚,从当地土著人口中听说了鹿豚这种奇特的生物,众说纷纭的传说和轶事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兴趣。但那时,生性胆小的鹿豚很少出现在人类的视野,所以在早期欧洲人的绘画中,鹿豚被描绘得就像长着獠牙的狗。
鹿豚经常出没于海滩近水之地,平时喜欢在潮湿的烂泥地里打滚,特别是周围有青草的水塘,是它们最喜欢的乐园。污泥覆盖了它们全身的皮毛,甚至还覆盖了面部,但它们毫不在乎,反而玩得更欢。累了,它们就趴在泥地里,伸出舌头把青草卷过来大快朵颐,身边的青草吃完了,就换个地方继续“草来张口”的悠闲生活……作为生存在热带雨林的草食动物,它们很少为食物短缺而发愁。
在靠近海岸的地方,如果发现柔软的沙滩,鹿豚(主要是雄性)就会跪下来,把头使劲往里面拱,边拱边咆哮,吐唾沫,特别当有其他雄性在周围的时候,就会拱得最欢。生物学家认为,鹿豚的这种行为,是在用气味标记自己的地盘。
但是,即使经过长期观察和探索,生物学家依然没有弄清楚,鹿豚那独特的上獠牙的作用和意义。20世纪末,美国科学家克雷顿博士投入14年心血,针对鹿豚展开了一项全面而深入的野外研究。经过无数次跟踪调查,他掌握了大量的鹿豚行为资料,在此基础上,他发现鹿豚的下獠牙有一定的攻击作用,在争夺配偶的时候,是获得胜利的关键之一。
鹿豚是一种群居动物,以一种类似于“母系氏族”的形态存在,每个群体一般由8~15名成员组成,由一头强壮的成年雌性担任首领,其余成员皆为雌性和幼崽。至于成年的雄性鹿豚,平常则独立生活,只在需要繁殖的时候,才暂时加入一个群体。交配季节到来的时候,许多雄性围绕在雌性鹿豚周围,期待被选中而获得“交配权”。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往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这个时候,匕首一般的下獠牙就能派上用场了。
雄性鹿豚之间的激烈战斗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它们奋力扭打,竖起身子,用前蹄使劲攻击对方,这样的对打往往很难分出胜负,所以双方都会尽量寻找机会,把尖利的下獠牙插入对方的下颌下面——这就好比拿刀抵住了对手的咽喉,对手就只能无可奈何地投降。
但是,它们的上獠牙有什么用呢?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头雄性鹿豚的獠牙,大小形状都各不相同:有的看起来格外匀整、对称,有的一大一小,或是弯向额头,或是在眼前交叉。形状上的巨大差异,表明这些特殊“头饰”的装饰作用远大于实际作用。那一对上獠牙虽然看起来易碎,但真正受损的情况却并不多见,因此也可以推测出它们实际上很少使用这对獠牙。
一些当地居民说,鹿豚可以用弯曲的上獠牙把自己挂在树上,当有雌性从树下经过的时候,它们四蹄在空中乱舞,发出“哼哧、哼哧”的声音,以这种高难度“杂技”表演来引起异性的注意。
经过无数次的观察和总结,克雷顿博士给出了答案:雌性鹿豚在挑选伴侣时,很看重对方獠牙的状态——这是最关键的因素。他在考察日记中写道:“鹿豚的上獠牙并不锋利,由此我认为,它们应该起到某种装饰作用,也就是说,帮助雄性鹿豚吸引异性。下獠牙和上獠牙都有可能受到损伤,但从我的观察来看,这种情况大都出现在年龄较大的雄性身上。所以我想,拥有一副完好无损的獠牙,是身体状态良好的一个标志,说明这只雄性鹿豚是异性青睐的对象。”
如此看来,雄性鹿豚在配偶争夺战中争得上风的策略,不只是用匕首刺向竞争者喉咙,若能损坏对方的上獠牙,将会赢得压倒性的胜利——雄性鹿豚的獠牙一旦被损坏甚至折断,它将再也得不到异性的青睐。也正是如此,比起那些身经百战、獠牙破损的“前辈”来说,年轻的雄鹿豚凭借漂亮、完好的獠牙,更容易赢得异性的好感,获得交配权。
喜欢在烂泥地打滚
爱食剧毒的“足球果”
通过基因研究,再加上鹿豚的生存区域不同,这种动物被大致分为三种:汤加鹿豚、苏拉威西鹿豚和金毛鹿豚。它们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岛屿上,苏拉威西鹿豚仅分布于苏拉威西岛,汤加鹿豚仅分布于汤加岛,金毛鹿豚仅分布于布鲁和苏拉岛。
大约3万年前,人类就已经踏上苏拉威西岛,没过多久就开始捕食鹿豚,因此有科学家认为,正是因为人类有意识的捕捉和放养,才把鹿豚引入到汤加岛和布鲁岛等岛屿。但实际上,鹿豚是天生的游泳健将,完全有可能是它们从苏拉威西岛飘洋过海,来到其他岛屿上的。
在印度尼西亚的本地语言中,鹿豚被称为“猪鹿”,因为鹿豚的獠牙、四肢、蹄子和双房结构的胃,都符合了鹿的特征,而体型和体表特征像猪,所以当地人认为鹿豚是猪和鹿杂交产下的后代。
但现代科学家研究发现,与鹿豚关系最近的是一种欧洲猪,但这种猪早在大约3500万年前便已灭绝。通过基因研究显示,鹿豚与河马也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到目前为止,鹿豚的祖先究竟是谁,依然存在不少疑问,不过较为普遍的观点是,鹿豚的祖先就是一种野猪。鹿豚善于奔跑和游泳,听觉敏锐,嗅觉发达,但视力却很差,这些特点较为符合猪科动物的普遍特征。但在进化初期,它们就已经从猪科家族中凸显出来——这主要得益于它们拥有结构复杂的双房胃,它们的消化系统甚至比那些拥有反刍系统的动物更为强大。
鹿豚可以用下獠牙配合拱嘴,挖掘地下的树根和昆虫幼体,也可以用后蹄支撑,站起来吃小灌木的树叶。平时的大部分时间,它们都会在烂泥地打滚。实际上,它们在烂泥地打滚,有诸多好处:淤泥覆盖体表,就像形成了一层天然的“盔甲”,可以避免蚊虫的叮咬,还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强烈的阳光对皮肤的伤害,甚至能抵挡一部分紫外线。克雷顿博士经过多年的研究还发现,这些淤泥有时候可以说是鹿豚食物的一部分,对它们的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中,生长着一种叫做“大风子”的植物,它的果实形状与足球相似,因此也被称作“足球果”,成熟之后,便会落到地上,成为鹿豚最喜欢的食物之一。但是,这种果实的果核中含有大量氢氰酸,对许多动物来说是致命的毒药,唯独鹿豚可以将其连皮带核一起吃进肚子,而丝毫不受毒素影响。
鹿豚为什么不会受到果实毒素的伤害呢?这一现象引起了克雷顿博士的强烈兴趣。他跟踪探究了很长时间后,才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些可能的分析:豚的肠胃系统非常复杂,或许其中会分泌某种物质,能中和足球果的毒素;它们打滚的烂泥坑中的泥浆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或许也能够对抗大风子的毒素;鹿豚还经常找到一些温泉,长时间泡在其中,所以温泉里的硫磺等矿物质,也起到了一定的杀毒作用。
雄性鹿豚在配偶争夺战中,若能损坏对方的上獠牙,将会赢得压倒性的胜利。年轻的雄鹿豚凭借漂亮、完好的獠牙,也更容易赢得异性的青睐。
“足球果”是鹿豚最喜欢的食物之一,但是这种果实含有大量氢氰酸,对许多动物来说是致命的毒药,鹿豚却可以吃进肚子而丝毫不受毒素影响。
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布鲁岛和汤加岛等岛屿上的热带雨林中,生活着一种“四不像”的动物——鹿豚:它的面部像猪,躯干像河马,四肢像鹿,雄性鹿豚面部长有4根獠牙,如同小号象牙。长长的獠牙让它们看起来很凶猛,实际上,它们温顺胆小,几乎没有攻击性。在传说中,鹿豚用獠牙把自己挂在树上,以高难度的杂技动作来吸引“意中人”的眼球;而要想获得异性的青睐,还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竞争上岗”——如果能把竞争对手的獠牙弄断,那将是压倒性的胜利;鹿豚喜欢吃“足球果”,视其种子的剧毒如无物……
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这种“猪界奇葩”演绎着令人惊奇的生命传奇,但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人们却对它一无所知,直到近代,随着一些科学家深入雨林,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才逐步揭开了它们的真面目。
长獠牙的哺乳动物
外表凶恶却生性胆小
鹿豚是一种偶蹄哺乳动物,而哺乳动物的普遍特征并不包括獠牙,所以它们显得非常另类:下獠牙如野猪的獠牙,突出唇外向上生长,挡在眼睛前方;上獠牙则穿过脸部皮肤,向上拱起,再向后弯曲,好像要钻回头骨。
对于鹿豚来说,上獠牙的成长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幼年的雄性鹿豚,从出生18个月左右开始,就要忍受坚硬的獠牙一点一点穿透皮肤的折磨。而它们的獠牙要完全长成,把自己变得跟父辈一样,则需要4~6年的时间。
在生物界,拥有锋利獠牙的动物往往是凶猛、残暴的。照这么说来,鹿豚应该是一种危险的丛林霸主,但事实却令人大跌眼镜:鹿豚非常胆小、温顺,几乎没有攻击性,甚至算不上肉食动物——它们以植物的根、叶以及果实为主食,偶尔吃一些昆虫或小动物,就算是“打牙祭”了。
鹿豚胆小的性格,可能跟生活环境有关。它们的栖息地,一般在热带雨林和阔叶林中,而且还是靠近海岸或陆地边缘的低洼地区,这些地方很少出现大型食肉动物,所以它们的警觉性很低。而且,鹿豚那1米左右的体长、80~100公斤的体重,加上看起来极具“威慑力”的长獠牙,让许多小型食肉动物望而生畏,所以,生活在这些地方的鹿豚,几乎没有天敌。
虽然没有天敌,但并不代表鹿豚的种群就可以无限发展,相对漫长的生育周期限制了族群的发展速度。鹿豚母兽妊娠期约150~157天,每胎仅产1~3只幼崽,出生后6~8个月才能断奶。幼崽的性器官要发育成熟,具备繁殖下一代的能力,至少需要2年多。野生鹿豚的寿命一般为10~15年,只有在人工圈养的状态下,最高的年龄才能达到20年以上,相对于从幼生期到成年期所需的时间来说,它们的寿命其实非常短暂。一只雌性鹿豚,终其一生也只能生育15~25头幼崽,而且,并非所有幼崽都能顺利成年。
另一个限制鹿豚族群数量的原因,则是人类的捕杀。鹿豚生活的区域,自古以来就有土著人生存,因此它们难逃成为人类餐桌美食的宿命。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由于急需大量木材,伐木工人朝着热带雨林深处推进,为追猎者深入雨林创造了条件,从而给鹿豚带来了灭顶之灾。虽然鹿豚被迫迁入海拔较高、地形较陡的雨林腹地,但其族群成员数量锐减,如今在3座岛屿上,总共只剩下4000头左右。
漂亮的獠牙吸引异性
交配也要“竞争上岗”
早在17世纪,一些欧洲人来到印度尼西亚,从当地土著人口中听说了鹿豚这种奇特的生物,众说纷纭的传说和轶事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兴趣。但那时,生性胆小的鹿豚很少出现在人类的视野,所以在早期欧洲人的绘画中,鹿豚被描绘得就像长着獠牙的狗。
鹿豚经常出没于海滩近水之地,平时喜欢在潮湿的烂泥地里打滚,特别是周围有青草的水塘,是它们最喜欢的乐园。污泥覆盖了它们全身的皮毛,甚至还覆盖了面部,但它们毫不在乎,反而玩得更欢。累了,它们就趴在泥地里,伸出舌头把青草卷过来大快朵颐,身边的青草吃完了,就换个地方继续“草来张口”的悠闲生活……作为生存在热带雨林的草食动物,它们很少为食物短缺而发愁。
在靠近海岸的地方,如果发现柔软的沙滩,鹿豚(主要是雄性)就会跪下来,把头使劲往里面拱,边拱边咆哮,吐唾沫,特别当有其他雄性在周围的时候,就会拱得最欢。生物学家认为,鹿豚的这种行为,是在用气味标记自己的地盘。
但是,即使经过长期观察和探索,生物学家依然没有弄清楚,鹿豚那独特的上獠牙的作用和意义。20世纪末,美国科学家克雷顿博士投入14年心血,针对鹿豚展开了一项全面而深入的野外研究。经过无数次跟踪调查,他掌握了大量的鹿豚行为资料,在此基础上,他发现鹿豚的下獠牙有一定的攻击作用,在争夺配偶的时候,是获得胜利的关键之一。
鹿豚是一种群居动物,以一种类似于“母系氏族”的形态存在,每个群体一般由8~15名成员组成,由一头强壮的成年雌性担任首领,其余成员皆为雌性和幼崽。至于成年的雄性鹿豚,平常则独立生活,只在需要繁殖的时候,才暂时加入一个群体。交配季节到来的时候,许多雄性围绕在雌性鹿豚周围,期待被选中而获得“交配权”。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往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这个时候,匕首一般的下獠牙就能派上用场了。
雄性鹿豚之间的激烈战斗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它们奋力扭打,竖起身子,用前蹄使劲攻击对方,这样的对打往往很难分出胜负,所以双方都会尽量寻找机会,把尖利的下獠牙插入对方的下颌下面——这就好比拿刀抵住了对手的咽喉,对手就只能无可奈何地投降。
但是,它们的上獠牙有什么用呢?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头雄性鹿豚的獠牙,大小形状都各不相同:有的看起来格外匀整、对称,有的一大一小,或是弯向额头,或是在眼前交叉。形状上的巨大差异,表明这些特殊“头饰”的装饰作用远大于实际作用。那一对上獠牙虽然看起来易碎,但真正受损的情况却并不多见,因此也可以推测出它们实际上很少使用这对獠牙。
一些当地居民说,鹿豚可以用弯曲的上獠牙把自己挂在树上,当有雌性从树下经过的时候,它们四蹄在空中乱舞,发出“哼哧、哼哧”的声音,以这种高难度“杂技”表演来引起异性的注意。
经过无数次的观察和总结,克雷顿博士给出了答案:雌性鹿豚在挑选伴侣时,很看重对方獠牙的状态——这是最关键的因素。他在考察日记中写道:“鹿豚的上獠牙并不锋利,由此我认为,它们应该起到某种装饰作用,也就是说,帮助雄性鹿豚吸引异性。下獠牙和上獠牙都有可能受到损伤,但从我的观察来看,这种情况大都出现在年龄较大的雄性身上。所以我想,拥有一副完好无损的獠牙,是身体状态良好的一个标志,说明这只雄性鹿豚是异性青睐的对象。”
如此看来,雄性鹿豚在配偶争夺战中争得上风的策略,不只是用匕首刺向竞争者喉咙,若能损坏对方的上獠牙,将会赢得压倒性的胜利——雄性鹿豚的獠牙一旦被损坏甚至折断,它将再也得不到异性的青睐。也正是如此,比起那些身经百战、獠牙破损的“前辈”来说,年轻的雄鹿豚凭借漂亮、完好的獠牙,更容易赢得异性的好感,获得交配权。
喜欢在烂泥地打滚
爱食剧毒的“足球果”
通过基因研究,再加上鹿豚的生存区域不同,这种动物被大致分为三种:汤加鹿豚、苏拉威西鹿豚和金毛鹿豚。它们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岛屿上,苏拉威西鹿豚仅分布于苏拉威西岛,汤加鹿豚仅分布于汤加岛,金毛鹿豚仅分布于布鲁和苏拉岛。
大约3万年前,人类就已经踏上苏拉威西岛,没过多久就开始捕食鹿豚,因此有科学家认为,正是因为人类有意识的捕捉和放养,才把鹿豚引入到汤加岛和布鲁岛等岛屿。但实际上,鹿豚是天生的游泳健将,完全有可能是它们从苏拉威西岛飘洋过海,来到其他岛屿上的。
在印度尼西亚的本地语言中,鹿豚被称为“猪鹿”,因为鹿豚的獠牙、四肢、蹄子和双房结构的胃,都符合了鹿的特征,而体型和体表特征像猪,所以当地人认为鹿豚是猪和鹿杂交产下的后代。
但现代科学家研究发现,与鹿豚关系最近的是一种欧洲猪,但这种猪早在大约3500万年前便已灭绝。通过基因研究显示,鹿豚与河马也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到目前为止,鹿豚的祖先究竟是谁,依然存在不少疑问,不过较为普遍的观点是,鹿豚的祖先就是一种野猪。鹿豚善于奔跑和游泳,听觉敏锐,嗅觉发达,但视力却很差,这些特点较为符合猪科动物的普遍特征。但在进化初期,它们就已经从猪科家族中凸显出来——这主要得益于它们拥有结构复杂的双房胃,它们的消化系统甚至比那些拥有反刍系统的动物更为强大。
鹿豚可以用下獠牙配合拱嘴,挖掘地下的树根和昆虫幼体,也可以用后蹄支撑,站起来吃小灌木的树叶。平时的大部分时间,它们都会在烂泥地打滚。实际上,它们在烂泥地打滚,有诸多好处:淤泥覆盖体表,就像形成了一层天然的“盔甲”,可以避免蚊虫的叮咬,还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强烈的阳光对皮肤的伤害,甚至能抵挡一部分紫外线。克雷顿博士经过多年的研究还发现,这些淤泥有时候可以说是鹿豚食物的一部分,对它们的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中,生长着一种叫做“大风子”的植物,它的果实形状与足球相似,因此也被称作“足球果”,成熟之后,便会落到地上,成为鹿豚最喜欢的食物之一。但是,这种果实的果核中含有大量氢氰酸,对许多动物来说是致命的毒药,唯独鹿豚可以将其连皮带核一起吃进肚子,而丝毫不受毒素影响。
鹿豚为什么不会受到果实毒素的伤害呢?这一现象引起了克雷顿博士的强烈兴趣。他跟踪探究了很长时间后,才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些可能的分析:豚的肠胃系统非常复杂,或许其中会分泌某种物质,能中和足球果的毒素;它们打滚的烂泥坑中的泥浆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或许也能够对抗大风子的毒素;鹿豚还经常找到一些温泉,长时间泡在其中,所以温泉里的硫磺等矿物质,也起到了一定的杀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