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惯用语作为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也是较难掌握的部分,这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其困难程度尤为突出。本文针对留学生在汉语惯用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联系语境、修辞、中国传统文化,最终说明惯用语在汉语学习中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对外汉语 惯用语 留学生
汉语惯用语是熟语中的一种。尽管学界对惯用语的定义不尽一致,但是它作为汉语中富有魅力的表达形式,一直备受人们的青睐。惯用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惯用语是每一个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所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
一、惯用语教学中留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语用方面的偏误
这类偏误指惯用语在一定语境中使用时,发生了不规范现象。如:
(1)我昨天买了一块表,可是今天就坏了,我吃了后悔药。
(2)我这么快就做了一桌子菜,我真有两下子。
例(1)中“后悔药”,多用来劝说别人,很少用在自己身上;例(2)中“有两下子”也常用来夸奖别人技术好、能力强。
(二)语义方面的偏误
1.语义偏离
语义偏离指惯用语的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不相符或是不完全合拍。如:
(3)我今天又迟到了,如果再这样的话,老师一定会炒我的鱿鱼。
(4)我们几个男同学是我们班的半边天,有活动都是我们来组织。
例(3)中的“炒鱿鱼”本来是指工作中辞退、解雇别人,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批评”或是“开除”;例(4)中的“半边天”强调的是妇女作用大,这里却用在了男人身上,转移了语义重心。
2.语义不明
语义不明指惯用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不知要表达何种意义,令人费解。如:
(5)今天晚上吃了晚饭就去电影院看电影,可是碰了钉子。
(6)快起床吧,否则我要给你敲警钟。
以上两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不明确,看电影碰钉子,是没买到电影票呢,还是约好的人失约了呢?不得而知。“敲警钟”比喻提醒人警惕,用在这里不合适。
3.语义抵牾
语义抵牾指表义明确,但句子中前后矛盾。如:
(7)幸亏你提醒,我才没犯这样的错误,你真是放了马后炮。
(8)老王这个人大咧咧的,总是爱钻牛角尖。
例(7)中“放马后炮”指事情发生了才说,与前半句“你提醒了我”不一致;例(8)中“大咧咧”与“爱钻牛角尖”矛盾。
4.褒贬义混淆
(9)一年不见,你进步多了,说的比唱的好听。
(10)这么一会儿你就修好了,你真有半瓶醋。
以上两句都想表达赞美、夸奖之义,可是“说的比唱的好听”“半瓶醋”都含有讽刺、挖苦之义,用在此处不合适。
(三)结构方面的偏误
惯用语的结构比较固定,虽然一些惯用语可以拆开,插入别的成分,比如:“敲警钟”可以说成“敲响警钟”,“拿手戏”可以说成“拿手好戏”,但是并不是每条惯用语都可以任意增减成分的。
1.加字
(11)昨天我开了一夜夜车。
(12)你平时的成绩那么好,这次考试肯定没问题,我敢打一张保票。
2.减字
(13)别给我戴帽。
(14)他是个热肠,谁有困难都会帮一把。
以上两句中“戴高帽”“热心肠”均被减了一个字。通过观察可以知道,惯用语在结构上必须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构成,不能任意增减字符。
3.语序颠倒
(15)你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可是别尾巴翘。
(16)她威胁我说,你要是再冒犯我,就让你红刀子出来,白刀子进去。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学习方法的设计
(—)重视语境对汉语惯用语的影响
“在无语境和中语境条件下,留学生主要从字面意义方面理解汉语惯用语;在强语境条件下,留学生主要从比喻意义方面理解汉语惯用语。”[1]
如“栽跟头”,留学生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多会认为真的是某人摔倒了。但放在“某公司因经营不善,而最终使公司在获取利润方面‘栽了跟头’”的语境中,留学生就不至于单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了。
又如“烧高香”,留学生们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很容易以为真的是有人在烧香,但是放在“儿子这次考试能及格我就‘烧高香’了”这句话中,他们就很容易理解是十分感谢或感激不尽的意思。
(二)构筑惯用语的词汇意义
“讲解词语的目的,是为了让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其含义并能用于交际,对构成惯用语的字(词)的理解和使用很重要,所以扩大词汇量是必要的。但只扩大词汇量而不养成使用汉语惯用语的习惯,也是不利于惯用语学习的。因此建议不要把惯用语的整体列为词汇,而是将构成惯用语的不同部分作为多个词汇处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根据已有词汇意义构筑惯用语意义。”[2]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惯用语后,应适当引入惯用语练习,如:开夜(车)、马后(炮)等。
(三)重视惯用语的修辞作用
“惯用语所提供的修辞信息是惯用语具有的各种修辞色彩,包括感情色彩、态度色彩、形象色彩、联想色彩等,同时提供特殊的修辞用法和修辞效果,说明惯用语可表示褒扬、贬斥、诙谐、戏谑、亲昵、轻蔑、嘲讽、幽默、夸张、婉转、生动、形象等修辞作用,或兼有几项作用。”[3]
“‘八’字还没一撇”,就是用比喻法形容事情还没有眉目,带有联想色彩,诙谐戏谑、生动形象。
“耍嘴皮子”,用借代法代指说动听的话,形象色彩很浓,幽默婉转。
“没理占三分”,本指没有道理也要说成有几分理,进而引申为人不讲道理、胡闹,充满厌恶的感情色彩。
留学生掌握了不同惯用语的修辞作用,就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惯用语。
(四)适当增加对惯用语结构知识的教学
惯用语的结构形式主要有八种,分别是动宾式、偏正式、主谓式、连谓式、联合式、补充式、复句形式、“的”字结构等。
“教学中,我们对惯用语的内部结构形式做简单分析,对已经具有一定语法知识的中高级留学生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了解惯用语的结构形式后,学习的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4]
比如在讲解“帮倒忙”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出其结构形式是动宾式,用法跟“帮忙”一词差不多,多作句子的谓语。这些说清楚以后,学生基本上不会出现偏误。
(五)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惯用语
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口语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入一些惯用语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实教学内容。
比如:讲课时遇到“近来我经济状况不太好”这句话时,就可以引入“手头紧”“揭不开锅”“喝西北风”等惯用语。
再如:讲到“为难”“刁难”等词时,可以适当地引入“出难题”。这样,不但会使学生觉得有趣、新鲜,而且还能扩大他们的词汇量。
三、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趣味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单纯用通俗直白的语言,虽然有助于留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但长此以往地听不懂稍微含蓄地汉语表达,将使他们失去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因此,留学生如果能够学好汉语惯用语,他们就能够丰富自己的汉语表达,在汉语口语交际中,他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留学生掌握了能够表达自我的语言技巧,理解了别人不同方式的表达,也就提高了学习汉语的兴趣。
(二)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惯用语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些特别的语言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1.来源于历史故事
黄粱梦借东风鸿门宴空城计白骨精
2.来源于民间文艺
敲边鼓跑龙套拿手戏唱双簧鬼把戏
3.来源于百姓生活
挖墙脚走后门回老家枕边风倒胃口
4.来源于动物名称
狗腿子替罪羊赶鸭子上架捅马蜂窝挂羊头卖狗肉
此外,还有来源于商业贸易的,如“讲价钱”“空头支票”“翻老帐”等;来源于医疗药品的,如“定心丸”“气管炎”“换汤不换药”等。
留学生学习惯用语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融入大众生活的过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留学生如果对汉语惯用语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今后的汉语学习中也就可以减少很多困难,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汉语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1]吴晓明,张金桥.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理解特点的实验研究[J].暨
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4).
[2]车晓庚.惯用语在对外汉语中的难点及应对策略[J].语言文字应
用,2006,(2).
[3]王德春.新惯用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4]马晓娜.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及对策[J].淮北师范学院
学报,2008,(4).
参考文献:
[1]李国慧.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7).
[2]崔长青.论汉语惯用语[J].国际关系学报,2007,(1).
[3]王德春.新惯用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4]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陈光磊.汉语惯用语词典[Z].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施宝义.汉语惯用语词典[Z].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7]江昌云.浑身都是惯用语[J].语文知识,2003,(2).
[8]马晓娜.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及对策[J].淮北师范学院
学报,2008,(4).
[9]寸金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问题[J].大连学院学报,2007,
(7).
(梁小龙 湖北襄樊学院文学院441053)
关键词:对外汉语 惯用语 留学生
汉语惯用语是熟语中的一种。尽管学界对惯用语的定义不尽一致,但是它作为汉语中富有魅力的表达形式,一直备受人们的青睐。惯用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惯用语是每一个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所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
一、惯用语教学中留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语用方面的偏误
这类偏误指惯用语在一定语境中使用时,发生了不规范现象。如:
(1)我昨天买了一块表,可是今天就坏了,我吃了后悔药。
(2)我这么快就做了一桌子菜,我真有两下子。
例(1)中“后悔药”,多用来劝说别人,很少用在自己身上;例(2)中“有两下子”也常用来夸奖别人技术好、能力强。
(二)语义方面的偏误
1.语义偏离
语义偏离指惯用语的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不相符或是不完全合拍。如:
(3)我今天又迟到了,如果再这样的话,老师一定会炒我的鱿鱼。
(4)我们几个男同学是我们班的半边天,有活动都是我们来组织。
例(3)中的“炒鱿鱼”本来是指工作中辞退、解雇别人,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批评”或是“开除”;例(4)中的“半边天”强调的是妇女作用大,这里却用在了男人身上,转移了语义重心。
2.语义不明
语义不明指惯用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不知要表达何种意义,令人费解。如:
(5)今天晚上吃了晚饭就去电影院看电影,可是碰了钉子。
(6)快起床吧,否则我要给你敲警钟。
以上两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不明确,看电影碰钉子,是没买到电影票呢,还是约好的人失约了呢?不得而知。“敲警钟”比喻提醒人警惕,用在这里不合适。
3.语义抵牾
语义抵牾指表义明确,但句子中前后矛盾。如:
(7)幸亏你提醒,我才没犯这样的错误,你真是放了马后炮。
(8)老王这个人大咧咧的,总是爱钻牛角尖。
例(7)中“放马后炮”指事情发生了才说,与前半句“你提醒了我”不一致;例(8)中“大咧咧”与“爱钻牛角尖”矛盾。
4.褒贬义混淆
(9)一年不见,你进步多了,说的比唱的好听。
(10)这么一会儿你就修好了,你真有半瓶醋。
以上两句都想表达赞美、夸奖之义,可是“说的比唱的好听”“半瓶醋”都含有讽刺、挖苦之义,用在此处不合适。
(三)结构方面的偏误
惯用语的结构比较固定,虽然一些惯用语可以拆开,插入别的成分,比如:“敲警钟”可以说成“敲响警钟”,“拿手戏”可以说成“拿手好戏”,但是并不是每条惯用语都可以任意增减成分的。
1.加字
(11)昨天我开了一夜夜车。
(12)你平时的成绩那么好,这次考试肯定没问题,我敢打一张保票。
2.减字
(13)别给我戴帽。
(14)他是个热肠,谁有困难都会帮一把。
以上两句中“戴高帽”“热心肠”均被减了一个字。通过观察可以知道,惯用语在结构上必须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构成,不能任意增减字符。
3.语序颠倒
(15)你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可是别尾巴翘。
(16)她威胁我说,你要是再冒犯我,就让你红刀子出来,白刀子进去。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学习方法的设计
(—)重视语境对汉语惯用语的影响
“在无语境和中语境条件下,留学生主要从字面意义方面理解汉语惯用语;在强语境条件下,留学生主要从比喻意义方面理解汉语惯用语。”[1]
如“栽跟头”,留学生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多会认为真的是某人摔倒了。但放在“某公司因经营不善,而最终使公司在获取利润方面‘栽了跟头’”的语境中,留学生就不至于单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了。
又如“烧高香”,留学生们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很容易以为真的是有人在烧香,但是放在“儿子这次考试能及格我就‘烧高香’了”这句话中,他们就很容易理解是十分感谢或感激不尽的意思。
(二)构筑惯用语的词汇意义
“讲解词语的目的,是为了让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其含义并能用于交际,对构成惯用语的字(词)的理解和使用很重要,所以扩大词汇量是必要的。但只扩大词汇量而不养成使用汉语惯用语的习惯,也是不利于惯用语学习的。因此建议不要把惯用语的整体列为词汇,而是将构成惯用语的不同部分作为多个词汇处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根据已有词汇意义构筑惯用语意义。”[2]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惯用语后,应适当引入惯用语练习,如:开夜(车)、马后(炮)等。
(三)重视惯用语的修辞作用
“惯用语所提供的修辞信息是惯用语具有的各种修辞色彩,包括感情色彩、态度色彩、形象色彩、联想色彩等,同时提供特殊的修辞用法和修辞效果,说明惯用语可表示褒扬、贬斥、诙谐、戏谑、亲昵、轻蔑、嘲讽、幽默、夸张、婉转、生动、形象等修辞作用,或兼有几项作用。”[3]
“‘八’字还没一撇”,就是用比喻法形容事情还没有眉目,带有联想色彩,诙谐戏谑、生动形象。
“耍嘴皮子”,用借代法代指说动听的话,形象色彩很浓,幽默婉转。
“没理占三分”,本指没有道理也要说成有几分理,进而引申为人不讲道理、胡闹,充满厌恶的感情色彩。
留学生掌握了不同惯用语的修辞作用,就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惯用语。
(四)适当增加对惯用语结构知识的教学
惯用语的结构形式主要有八种,分别是动宾式、偏正式、主谓式、连谓式、联合式、补充式、复句形式、“的”字结构等。
“教学中,我们对惯用语的内部结构形式做简单分析,对已经具有一定语法知识的中高级留学生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了解惯用语的结构形式后,学习的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4]
比如在讲解“帮倒忙”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出其结构形式是动宾式,用法跟“帮忙”一词差不多,多作句子的谓语。这些说清楚以后,学生基本上不会出现偏误。
(五)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惯用语
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口语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入一些惯用语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实教学内容。
比如:讲课时遇到“近来我经济状况不太好”这句话时,就可以引入“手头紧”“揭不开锅”“喝西北风”等惯用语。
再如:讲到“为难”“刁难”等词时,可以适当地引入“出难题”。这样,不但会使学生觉得有趣、新鲜,而且还能扩大他们的词汇量。
三、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趣味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单纯用通俗直白的语言,虽然有助于留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但长此以往地听不懂稍微含蓄地汉语表达,将使他们失去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因此,留学生如果能够学好汉语惯用语,他们就能够丰富自己的汉语表达,在汉语口语交际中,他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留学生掌握了能够表达自我的语言技巧,理解了别人不同方式的表达,也就提高了学习汉语的兴趣。
(二)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惯用语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些特别的语言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1.来源于历史故事
黄粱梦借东风鸿门宴空城计白骨精
2.来源于民间文艺
敲边鼓跑龙套拿手戏唱双簧鬼把戏
3.来源于百姓生活
挖墙脚走后门回老家枕边风倒胃口
4.来源于动物名称
狗腿子替罪羊赶鸭子上架捅马蜂窝挂羊头卖狗肉
此外,还有来源于商业贸易的,如“讲价钱”“空头支票”“翻老帐”等;来源于医疗药品的,如“定心丸”“气管炎”“换汤不换药”等。
留学生学习惯用语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融入大众生活的过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留学生如果对汉语惯用语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今后的汉语学习中也就可以减少很多困难,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汉语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1]吴晓明,张金桥.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理解特点的实验研究[J].暨
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4).
[2]车晓庚.惯用语在对外汉语中的难点及应对策略[J].语言文字应
用,2006,(2).
[3]王德春.新惯用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4]马晓娜.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及对策[J].淮北师范学院
学报,2008,(4).
参考文献:
[1]李国慧.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7).
[2]崔长青.论汉语惯用语[J].国际关系学报,2007,(1).
[3]王德春.新惯用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4]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陈光磊.汉语惯用语词典[Z].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施宝义.汉语惯用语词典[Z].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7]江昌云.浑身都是惯用语[J].语文知识,2003,(2).
[8]马晓娜.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及对策[J].淮北师范学院
学报,2008,(4).
[9]寸金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问题[J].大连学院学报,2007,
(7).
(梁小龙 湖北襄樊学院文学院44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