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所以创设情境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情境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27-01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所以创设情境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情境要有生活性,让学生想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有趣的互换》时,我创设了两位班干部买水果看望生病的班主任的生活情境,学生在买水果,换水果的过程中探究互换的方法,接着又让学生运用熟悉的蔬菜、水果、小动物、三角形、正方形等物品卡片小组合作设计互换方案,由于这些物品贴近学生生活,来源于生活,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习兴趣异常浓厚。在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不但探究出了互换的方法,而且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师要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的生活素材,找准它与数学知识的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情境要有趣味性,让学生乐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故事、游戏等,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0”的除法,利用主题图创设童话故事情境《淘气的猴子》 ,画面上有4只小猴子在大树下摘桃子,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平均每只猴子摘到几个桃子?”,随之又来1只猴子,学生又提出问题“平均每只猴子摘到几个桃子?”关于“0”的除法也呼之欲出。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0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猴子或5只猴子,结果每只猴子都没分到桃子,所以商是“0”.此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情境要有衔接性,让学生易学
课堂上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情境要有衔接性,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易学。例如,张钰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创设了一只小黄狗和一只小黑狗赛跑的情境1(小黄狗沿圆形的路线跑一圈,小黑狗沿正方形的路线跑一圈),让学生判断要想知道游戏是否公平,需知道什么?情境2发给学生每人一个信封,让学生利用信封中的材料来寻求圆的周长是多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想了许多方法。有的学生用绳子把圆片缠绕一周,然后用尺子量出缠绕圆片一周所用绳子的长度,用“缠绕法”求出了圆的周长;有的学生用圆片在尺子上滚动一周,用“滚动法”求出了圆的周长;有的学生把圆片多次对折,用“折叠法”求出了圆的周长……在求圆的周长的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只有学生能理解要做什么,才有可能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四、情境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善问
情境中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针对性是指问题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探究。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百分数的认识”时,利用课件(播放姚明和教师本人投球的图片)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老师要和姚明比赛投球,你认为谁会赢?”学生看到165cm左右的老师,都认为姚明会赢,随后教师又出示了投球结果(姚明投中9个球,老师投中20个),不可能赢球的老师为什么比姚明投进的球多呢?在思维碰撞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
总之,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实践数学问题,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数学并不抽象和枯燥,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的上的科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情境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27-01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所以创设情境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情境要有生活性,让学生想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有趣的互换》时,我创设了两位班干部买水果看望生病的班主任的生活情境,学生在买水果,换水果的过程中探究互换的方法,接着又让学生运用熟悉的蔬菜、水果、小动物、三角形、正方形等物品卡片小组合作设计互换方案,由于这些物品贴近学生生活,来源于生活,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习兴趣异常浓厚。在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不但探究出了互换的方法,而且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师要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的生活素材,找准它与数学知识的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情境要有趣味性,让学生乐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故事、游戏等,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0”的除法,利用主题图创设童话故事情境《淘气的猴子》 ,画面上有4只小猴子在大树下摘桃子,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平均每只猴子摘到几个桃子?”,随之又来1只猴子,学生又提出问题“平均每只猴子摘到几个桃子?”关于“0”的除法也呼之欲出。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0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猴子或5只猴子,结果每只猴子都没分到桃子,所以商是“0”.此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情境要有衔接性,让学生易学
课堂上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情境要有衔接性,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易学。例如,张钰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创设了一只小黄狗和一只小黑狗赛跑的情境1(小黄狗沿圆形的路线跑一圈,小黑狗沿正方形的路线跑一圈),让学生判断要想知道游戏是否公平,需知道什么?情境2发给学生每人一个信封,让学生利用信封中的材料来寻求圆的周长是多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想了许多方法。有的学生用绳子把圆片缠绕一周,然后用尺子量出缠绕圆片一周所用绳子的长度,用“缠绕法”求出了圆的周长;有的学生用圆片在尺子上滚动一周,用“滚动法”求出了圆的周长;有的学生把圆片多次对折,用“折叠法”求出了圆的周长……在求圆的周长的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只有学生能理解要做什么,才有可能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四、情境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善问
情境中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针对性是指问题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探究。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百分数的认识”时,利用课件(播放姚明和教师本人投球的图片)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老师要和姚明比赛投球,你认为谁会赢?”学生看到165cm左右的老师,都认为姚明会赢,随后教师又出示了投球结果(姚明投中9个球,老师投中20个),不可能赢球的老师为什么比姚明投进的球多呢?在思维碰撞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
总之,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实践数学问题,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数学并不抽象和枯燥,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的上的科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