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白,是我国国画的一大艺术特色,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一种存在,适当的留白更能体现出时间与空间的感觉,也是一种境界的体现。在国画中,留白甚至是组成画面所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体现画面精气神的所在,气韵流动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画;国画留白
(一)中国话独有的艺术语言--留白
留白,是中国画里独有的一大特点,这种技法多见于我国的山水画,还有写意画。所谓空白之处不着一墨,惜墨如金,但画面却因此气韵神通,畅快淋漓。为什么说这是国画独有的一大特色,这还要从与西画的不同方面来说。
西方的绘画讲究透视,对形体的要求较高。而国画则讲究神似,没有西画里面的透视一说,后来在徐悲鸿的影响下,才开始逐渐将国画与西方的透视写实画法结合起来。但在传统的国画绘画里,空间感的表达并不是通过简单的透视来体现,有墨色的浓淡疏密,物體的远近高低,塑造的简单繁杂等等,其中还有一项,就是留白。记得在一开始接触绘画的时候,就有近实远虚,近大远小一说。但是在接触国画之后,才发现这样的表达方式还是显得太浅显。就如齐白石画虾,画面几只活灵活现的虾,却不见加入一丝水纹,但是却是确确实实的在水中活蹦乱跳的虾,这就是国画留白的意境,是一种境界上的美感。假设齐白石在画虾时加上水纹或者填上水色,那么这虾也许就被“困”在画中,只是简单的一只虾,不会显得生动。这也是国画里面“气”的流动,就如人要活在有氧气的空间里,没有“气”的流动,画便没有了神韵,它便不是活的,是死了,就算活着,也是压抑着苟延残喘的画。
再有南宋“马一角”、“夏半边”,分别是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世人合称“马夏”。马远的画常常以偏概全,以小见大,他的画常常只取一隅景色来表现空间的广大深远,故世人称之为“马一角”。夏圭取景也是喜欢画其一半,构图空旷,用笔简练,人称“夏半边”。两者共同之处,便在于大胆地运用留白,画面简练,但是这也使得画面主体突出,一目了然,又不失空间感。巧妙的用留白处,来诉说空间的深度、画面的意境,而不是以景写景,这已经是无为有处有还无,天空既是气,气既是“无”,“无”处又是“有”。这就是留白的巧妙,也恰好体现了大胆取舍,不拘小节却又恰到其处。
从我们人体本身的功能来说,一张国画,首先带给我们的,就是视觉上的感受,再上升到对其背景的探究和技巧运用,再就是意境和思想的表达。留白,在国画里,或是平坦的道路,或是潺潺的流水,或是萦绕的云雾,或是广阔的天空,还有很多,不能一言而尽。看画一眼看到的,我们都叫做画面中心或者主体,而留白,则恰好大胆舍去一些繁杂之物,空白处不舍一墨,主体一眼了然,这就是国画的一大特色,留白的妙处。
(二)留白在中国画作品中的运用简述
“知黑为白,为天下式”,这是老子说过的一句话。在我们国画当中,黑者实,白者虚,虚实相生,各得其所。在钱杜的《松壶画忆》中也有提及:“丘壑太实,须间以瀑布,不足,再间以云烟,宁空无实”。而宗白华也在《艺境》中说到:“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从这些语论中不难看出,留白对于国画的重要性。要是画的太过于“实”,则画面的“气”就不流通,所以画面宁可空白,也不愿再着一物。如梁楷《雪景山水图》,画面是两个旅人在骑驴赶路,背景的雪山不着多余的皴擦,天空则以淡墨渲染。正是因为山体的留白,使得画面显现出一种白雪皑皑,荒无人烟的萧瑟感。人物在画面中显得渺小而孤独,山上几支老树丫的密则正好突出山上积雪的白,空白处不舍着墨,而密处还要以墨色再染一遍,画面对比强烈有力,冲击感正是在这些细节里体现出来。画面的氛围,意境也正是因这大胆的留白而突显,冷清显色的效果油然而生。人物的渺小也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敬畏,人在自然中是渺小的,山在皑皑的白雪里淹没,既然为“白”,便不舍多墨。正是这样的“舍”,才成就这样的一幅作品。所以在国画中,很多时候满并不能很好地表现画面,反而是“舍得”,适当的留白让画面气韵流动,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画。
提到留白,不得不提起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可以说着画面是“简单”到了一种“犀利”的程度,寒江独钓,画面简洁到只有一渔翁一扁舟一钓竿,除此之外再无别物。是这个渔翁画得如何巧妙?神情如何到位?显然全部不是,这张画的巧妙之处,正是在于它的大面积的留白,而渔翁的垂钓之势,又在告诉我们留白处即是流水,巧妙地借扁舟给我们展现了辽阔的江河。而这个江河,却又全然是我们脑子里想象出来的,画面上似有但却又是无,这就是一种境界上的画,这又怎么能一个妙字了得。在这空白的无声无形处,让人能透过画面清楚感受到水微微在波动,空气和水一样在流动,空间感十足,意境深旷,意味深长。
(三)心得及小结
国画更像是在画自己内心的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现实事物的写生和还原。意在笔先,寓情于画。留白的运用,更是超越了简单的光影体积的表现,直接上升到意境。当然,留白要留得巧妙,而不是随随便便。巧妙地运用留白,可以使国画上升到更高的高度,“一切尽在不言中”。
如今西方的文化涌入中国,艺术上也是中西合璧,但是国画还是要有自身的传统的东西。有的特色,看似落后了,其实正是现在的社会中所最缺少的东西。留白也似我们为人处世,话讲三思而后行,但是往往祸从口出,有事无声正是最好的对白。留白也如戒骄戒躁的一处,勿心浮气躁,不妨如国画留白一般,在心里留一处白,就会开朗许多。再回到国画的这个留白,大多数国画大家,都是在游历了名山大川,风景小榭后,回到自己的画室,画出自己内心的那幅画。这些画虽然不是最真实的写照,但却是画家内心最直白的体现,意境不在于和照相机一般的复制,而在于表达自己心灵与自然的统一,在于精神上的表达。正所谓大象无形,留白,这是这一境界的最好表达。
关键词:中国画;国画留白
(一)中国话独有的艺术语言--留白
留白,是中国画里独有的一大特点,这种技法多见于我国的山水画,还有写意画。所谓空白之处不着一墨,惜墨如金,但画面却因此气韵神通,畅快淋漓。为什么说这是国画独有的一大特色,这还要从与西画的不同方面来说。
西方的绘画讲究透视,对形体的要求较高。而国画则讲究神似,没有西画里面的透视一说,后来在徐悲鸿的影响下,才开始逐渐将国画与西方的透视写实画法结合起来。但在传统的国画绘画里,空间感的表达并不是通过简单的透视来体现,有墨色的浓淡疏密,物體的远近高低,塑造的简单繁杂等等,其中还有一项,就是留白。记得在一开始接触绘画的时候,就有近实远虚,近大远小一说。但是在接触国画之后,才发现这样的表达方式还是显得太浅显。就如齐白石画虾,画面几只活灵活现的虾,却不见加入一丝水纹,但是却是确确实实的在水中活蹦乱跳的虾,这就是国画留白的意境,是一种境界上的美感。假设齐白石在画虾时加上水纹或者填上水色,那么这虾也许就被“困”在画中,只是简单的一只虾,不会显得生动。这也是国画里面“气”的流动,就如人要活在有氧气的空间里,没有“气”的流动,画便没有了神韵,它便不是活的,是死了,就算活着,也是压抑着苟延残喘的画。
再有南宋“马一角”、“夏半边”,分别是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世人合称“马夏”。马远的画常常以偏概全,以小见大,他的画常常只取一隅景色来表现空间的广大深远,故世人称之为“马一角”。夏圭取景也是喜欢画其一半,构图空旷,用笔简练,人称“夏半边”。两者共同之处,便在于大胆地运用留白,画面简练,但是这也使得画面主体突出,一目了然,又不失空间感。巧妙的用留白处,来诉说空间的深度、画面的意境,而不是以景写景,这已经是无为有处有还无,天空既是气,气既是“无”,“无”处又是“有”。这就是留白的巧妙,也恰好体现了大胆取舍,不拘小节却又恰到其处。
从我们人体本身的功能来说,一张国画,首先带给我们的,就是视觉上的感受,再上升到对其背景的探究和技巧运用,再就是意境和思想的表达。留白,在国画里,或是平坦的道路,或是潺潺的流水,或是萦绕的云雾,或是广阔的天空,还有很多,不能一言而尽。看画一眼看到的,我们都叫做画面中心或者主体,而留白,则恰好大胆舍去一些繁杂之物,空白处不舍一墨,主体一眼了然,这就是国画的一大特色,留白的妙处。
(二)留白在中国画作品中的运用简述
“知黑为白,为天下式”,这是老子说过的一句话。在我们国画当中,黑者实,白者虚,虚实相生,各得其所。在钱杜的《松壶画忆》中也有提及:“丘壑太实,须间以瀑布,不足,再间以云烟,宁空无实”。而宗白华也在《艺境》中说到:“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从这些语论中不难看出,留白对于国画的重要性。要是画的太过于“实”,则画面的“气”就不流通,所以画面宁可空白,也不愿再着一物。如梁楷《雪景山水图》,画面是两个旅人在骑驴赶路,背景的雪山不着多余的皴擦,天空则以淡墨渲染。正是因为山体的留白,使得画面显现出一种白雪皑皑,荒无人烟的萧瑟感。人物在画面中显得渺小而孤独,山上几支老树丫的密则正好突出山上积雪的白,空白处不舍着墨,而密处还要以墨色再染一遍,画面对比强烈有力,冲击感正是在这些细节里体现出来。画面的氛围,意境也正是因这大胆的留白而突显,冷清显色的效果油然而生。人物的渺小也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敬畏,人在自然中是渺小的,山在皑皑的白雪里淹没,既然为“白”,便不舍多墨。正是这样的“舍”,才成就这样的一幅作品。所以在国画中,很多时候满并不能很好地表现画面,反而是“舍得”,适当的留白让画面气韵流动,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画。
提到留白,不得不提起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可以说着画面是“简单”到了一种“犀利”的程度,寒江独钓,画面简洁到只有一渔翁一扁舟一钓竿,除此之外再无别物。是这个渔翁画得如何巧妙?神情如何到位?显然全部不是,这张画的巧妙之处,正是在于它的大面积的留白,而渔翁的垂钓之势,又在告诉我们留白处即是流水,巧妙地借扁舟给我们展现了辽阔的江河。而这个江河,却又全然是我们脑子里想象出来的,画面上似有但却又是无,这就是一种境界上的画,这又怎么能一个妙字了得。在这空白的无声无形处,让人能透过画面清楚感受到水微微在波动,空气和水一样在流动,空间感十足,意境深旷,意味深长。
(三)心得及小结
国画更像是在画自己内心的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现实事物的写生和还原。意在笔先,寓情于画。留白的运用,更是超越了简单的光影体积的表现,直接上升到意境。当然,留白要留得巧妙,而不是随随便便。巧妙地运用留白,可以使国画上升到更高的高度,“一切尽在不言中”。
如今西方的文化涌入中国,艺术上也是中西合璧,但是国画还是要有自身的传统的东西。有的特色,看似落后了,其实正是现在的社会中所最缺少的东西。留白也似我们为人处世,话讲三思而后行,但是往往祸从口出,有事无声正是最好的对白。留白也如戒骄戒躁的一处,勿心浮气躁,不妨如国画留白一般,在心里留一处白,就会开朗许多。再回到国画的这个留白,大多数国画大家,都是在游历了名山大川,风景小榭后,回到自己的画室,画出自己内心的那幅画。这些画虽然不是最真实的写照,但却是画家内心最直白的体现,意境不在于和照相机一般的复制,而在于表达自己心灵与自然的统一,在于精神上的表达。正所谓大象无形,留白,这是这一境界的最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