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5分钟限时训练】
勉 学
◎[南朝齐]颜之推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改)
阅读左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下列对文言文相关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从此方面来看与《论语》相似。
B.“素业”在古文中有多重意思:先世所遗之业、清白的操守、本业。古代重农抑商,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
C.“秘书”现在既指政党之内的要职,也指写字楼及商业机构内的文员职位。而文中则是官名的总称。
D.芝草,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因治愈万症,灵通神效,故名灵芝,又名“不死药”,文中是对杰出人士的称赞。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知识,B项“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说法错误,古代一般指农业,有时也指根本事物、本身的行业等。
答案:B
2.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B.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C.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D.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解析:根据画线句意思来划分层次,应为“等到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不再是从前的亲属,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
答案:A
3.下列对文章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以来,贤王圣帝都需要勤奋学习,普通人更有必要学习了!这类事情遍见于经籍史书,所以作者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世人。
B.各个朝代的世族子弟腐败无能,“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是他们无能的生动体现。
C.作者认为学习是值得崇尚的,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学习能修身养性,如能经常读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D.作者以自身读书为例,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搁置一个月,就生疏了。这些启示人们:因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能力。B项“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特指梁朝贵族子弟。
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子即不能然,不師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积累必要文言文字词,结合语感,联系上下文进行翻译。
答案:(1)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2)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就像盖着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劝学诗①
◎[宋]朱 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②,阶前梧叶已秋声③。
[注]①这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相传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备考。②池塘春草夢:这是一个典故,源于《南史·谢方明传》,谢方明之子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话。”尝于永嘉西堂四诗,竞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常云:“此语神功,非吾语也。”“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句,后被赞誉为写春意的千古名句。朱熹在《劝学诗》中活用其典,意谓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很快消逝,如同一场春梦。③秋声: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
阅读上面的宋诗,完成1~2题。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析:答主旨类题,考生要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学习,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2.诗歌最后两句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析:答分析技巧类题,考生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然后点出此手法怎样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这首诗歌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进行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
【链接】
朱熹求学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考中进士后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的“南剑三先生”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了“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的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朱熹的读书法
朱熹的读书法有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勉 学
◎[南朝齐]颜之推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改)
阅读左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下列对文言文相关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从此方面来看与《论语》相似。
B.“素业”在古文中有多重意思:先世所遗之业、清白的操守、本业。古代重农抑商,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
C.“秘书”现在既指政党之内的要职,也指写字楼及商业机构内的文员职位。而文中则是官名的总称。
D.芝草,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因治愈万症,灵通神效,故名灵芝,又名“不死药”,文中是对杰出人士的称赞。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知识,B项“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说法错误,古代一般指农业,有时也指根本事物、本身的行业等。
答案:B
2.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B.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C.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D.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解析:根据画线句意思来划分层次,应为“等到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不再是从前的亲属,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
答案:A
3.下列对文章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以来,贤王圣帝都需要勤奋学习,普通人更有必要学习了!这类事情遍见于经籍史书,所以作者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世人。
B.各个朝代的世族子弟腐败无能,“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是他们无能的生动体现。
C.作者认为学习是值得崇尚的,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学习能修身养性,如能经常读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D.作者以自身读书为例,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搁置一个月,就生疏了。这些启示人们:因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能力。B项“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特指梁朝贵族子弟。
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子即不能然,不師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积累必要文言文字词,结合语感,联系上下文进行翻译。
答案:(1)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2)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就像盖着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劝学诗①
◎[宋]朱 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②,阶前梧叶已秋声③。
[注]①这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相传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备考。②池塘春草夢:这是一个典故,源于《南史·谢方明传》,谢方明之子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话。”尝于永嘉西堂四诗,竞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常云:“此语神功,非吾语也。”“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句,后被赞誉为写春意的千古名句。朱熹在《劝学诗》中活用其典,意谓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很快消逝,如同一场春梦。③秋声: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
阅读上面的宋诗,完成1~2题。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析:答主旨类题,考生要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学习,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2.诗歌最后两句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析:答分析技巧类题,考生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然后点出此手法怎样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这首诗歌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进行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
【链接】
朱熹求学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考中进士后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的“南剑三先生”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了“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的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朱熹的读书法
朱熹的读书法有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