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中,大学语文有着极为重要的学科价值,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从大学语文在教学中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及其重要意义方面切入阐释大学语文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以期进一步引起高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语文;大学生;人文素质;意义
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在学生日常交际的过程中,语文是其必须的交际工具。除了“工具性”以外,语文还具有“人文性”,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只言片语就能概括清楚的,人文素质教育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且强调的重点不同。除了具备应有的知识结构外,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基础以及正确的思想意识,因而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起着核心作用。而语文素质作为一切人文素质的核心,在大学生成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强弱,是人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大学语文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浓缩在一起,展示了作家们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技巧。因此,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就可以借鉴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思想成果,汲取他们的思维智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读庄子的《逍遥游》,在领略庄子那丰富的想象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手法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庄子严谨的相对论辩思维;读郭沫若的《蔡文姬》就会在欣赏郭沫若关于历史人物的新颖见解的同时,学习到求异的思维方式。此外,文学创作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活动,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获得启发,利于创新。因此,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可以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
素质
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后,他们将面临严峻的社会现实,面临各种人生的难题与挑战,面临人性的考验与磨炼,因此,他们必须具备对社会、人生的认知能力,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与才学。在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文学作品中,无不包含着上自天文星象下至地理植物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广泛地阅读鉴赏各类文学作品会开拓我们的视野,对于增长我们的知识和才学,启迪和开发我们的智慧将大有裨益。
3.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感情,提高他们的情感调节能力和审美能力,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大学语文里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凝结着前人丰富的感情。这些作品以中国文字特有的形象性,勾画出大自然的优美和谐与磅礴气势,揭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真谛,显示人生道路上的幸福欢乐与困难对人意志的磨砺,具有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作用。通过大学语文教学,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学生展现美好的生活图景,提供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标准,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回应,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此外,面对学习、生活、交往、恋爱、择业等种种实际问题和矛盾,这时的大学生们最容易心理失衡,他们或孤独苦闷,或悲观失望,甚至轻生或杀人。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是主要根源。而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的大学語文,恰恰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持学生的心态平衡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作品大都闪耀着我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光辉,我们常说:儒家养德,道家养身,佛家养心。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修身养性,通过创造性继承转化都可以成为新世纪人格重塑的精神资源。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1.人文基础常识薄弱
人文基础常识薄弱和我国大学的课程设置有关。在我国高校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正如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所总结的: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学,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宽;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
2.少数学生道德观念不正确
我国一直在提倡建设和谐的社会,建设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近几年媒体上频频的报道过由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不高,导致了不好的事情发生,并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不少大学的校园中,传统的善恶美丑已经不被人们所重视了,关于雅俗的定义还有相关的道德标准已经在部分大学生的身上发生了错位。部分学生行为不规范、不文明,并且生活的品味不高,随众心里非常的强,追求个性但是纪律的观念非常的淡薄。并且意志力比较的脆弱,抗压能力不高,遇到压力的时候不懂得积极解决问题而是选择消极面对。
3.大学生普遍的缺乏人文素养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重视考试,以高考作为总的指挥棒。在知识的学习中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的知识比较零碎,知识没有系统化,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教育中,又因为专业的需要,把学生分到细致的专业学员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就容易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再加上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仅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内化教育不到位,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但是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尤其是缺乏人文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策略
1.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可以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授课,或者采用启发式、问题式的方法进行教学,这些方式都是在实践中已经证明了的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中要注意转变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观念
“师道尊严”所赋予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这已不适应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人性化教学角色的教师要敢想、敢干、敢打破常规,除旧布新。而创新人才最基本的东西是人格自立,这只能靠教师角色转变,教师必须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在教学中做个协调人,催化者,为学生的发展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这样,学生的人文主义意识才能得到培养。没有人性化教学角色的教师,就不会有人文主义的教育,人性化教学角色的教师是人文主义教学成功的关键。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不应只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大学语文尤其如此。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节课。不用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即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哪怕是同样的一份教案,只要对象变化了,时空发展了,走进课堂的只能是独特的“这一节”课。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摆脱呆板、机械的教学方式,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教案都仅仅是教学的大致的依据和思路,不能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教案走,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及时打破既往的规范,让教学活动时常“出彩”,让学生时常有新的收获。 3.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有个性化的学生
大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问题的答案大多是唯一的,可是大学语文不能追求答案的统一,甚至唯一。正如 《语文课程标准》 中所说“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相互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心灵。“尊重比热爱更重要”,单纯疼爱,可能被人演绎为溺爱,也可能借“宽是害,严是爱”来掩饰某些教学行为。爱应该受“尊重”的理性思考的制约,尊重学生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护,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即便批评,也要尊重学生,只要学生树立了自尊,就会连带出现自主、自立、自信;轻蔑学生是对学生最大的伤害,随着自尊的丧失,就会连带出现胆怯、自卑、自弃。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教师根除统治的心态,建立人文主义教学的思想,充分地尊重那些有个性的学生,让他们获得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关键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
“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应使学生明白,对于一个问题或者事件的看法,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見智,在诸多问题上是没有定论的。对一篇文章或一个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或者是用不同的方式都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只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所有能自圆其说的论述和思维都是允许的,也是应该得到鼓励的。
总之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每个人的潜质、能力、性格、动机、兴趣、意志、情绪等各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构成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只有承认个性并包容个性的差异,每个人的尊严才能得到很好维护,个人创造性的实现才有现实基础。因此,尊重人的个体特征,尊重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存在的价值,这是对人最深切的关怀。
参考文献:
[1]刘小煊.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人文素质的培养[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洪山,杨锦鸿. 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 皖西学院学报. 2010.
关键词:大学语文;大学生;人文素质;意义
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在学生日常交际的过程中,语文是其必须的交际工具。除了“工具性”以外,语文还具有“人文性”,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只言片语就能概括清楚的,人文素质教育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且强调的重点不同。除了具备应有的知识结构外,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基础以及正确的思想意识,因而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起着核心作用。而语文素质作为一切人文素质的核心,在大学生成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强弱,是人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大学语文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浓缩在一起,展示了作家们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技巧。因此,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就可以借鉴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思想成果,汲取他们的思维智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读庄子的《逍遥游》,在领略庄子那丰富的想象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手法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庄子严谨的相对论辩思维;读郭沫若的《蔡文姬》就会在欣赏郭沫若关于历史人物的新颖见解的同时,学习到求异的思维方式。此外,文学创作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活动,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获得启发,利于创新。因此,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可以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
素质
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后,他们将面临严峻的社会现实,面临各种人生的难题与挑战,面临人性的考验与磨炼,因此,他们必须具备对社会、人生的认知能力,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与才学。在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文学作品中,无不包含着上自天文星象下至地理植物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广泛地阅读鉴赏各类文学作品会开拓我们的视野,对于增长我们的知识和才学,启迪和开发我们的智慧将大有裨益。
3.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感情,提高他们的情感调节能力和审美能力,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大学语文里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凝结着前人丰富的感情。这些作品以中国文字特有的形象性,勾画出大自然的优美和谐与磅礴气势,揭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真谛,显示人生道路上的幸福欢乐与困难对人意志的磨砺,具有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作用。通过大学语文教学,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学生展现美好的生活图景,提供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标准,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回应,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此外,面对学习、生活、交往、恋爱、择业等种种实际问题和矛盾,这时的大学生们最容易心理失衡,他们或孤独苦闷,或悲观失望,甚至轻生或杀人。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是主要根源。而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的大学語文,恰恰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持学生的心态平衡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作品大都闪耀着我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光辉,我们常说:儒家养德,道家养身,佛家养心。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修身养性,通过创造性继承转化都可以成为新世纪人格重塑的精神资源。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1.人文基础常识薄弱
人文基础常识薄弱和我国大学的课程设置有关。在我国高校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正如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所总结的: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学,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宽;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
2.少数学生道德观念不正确
我国一直在提倡建设和谐的社会,建设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近几年媒体上频频的报道过由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不高,导致了不好的事情发生,并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不少大学的校园中,传统的善恶美丑已经不被人们所重视了,关于雅俗的定义还有相关的道德标准已经在部分大学生的身上发生了错位。部分学生行为不规范、不文明,并且生活的品味不高,随众心里非常的强,追求个性但是纪律的观念非常的淡薄。并且意志力比较的脆弱,抗压能力不高,遇到压力的时候不懂得积极解决问题而是选择消极面对。
3.大学生普遍的缺乏人文素养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重视考试,以高考作为总的指挥棒。在知识的学习中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的知识比较零碎,知识没有系统化,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教育中,又因为专业的需要,把学生分到细致的专业学员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就容易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再加上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仅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内化教育不到位,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但是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尤其是缺乏人文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策略
1.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可以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授课,或者采用启发式、问题式的方法进行教学,这些方式都是在实践中已经证明了的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中要注意转变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观念
“师道尊严”所赋予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这已不适应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人性化教学角色的教师要敢想、敢干、敢打破常规,除旧布新。而创新人才最基本的东西是人格自立,这只能靠教师角色转变,教师必须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在教学中做个协调人,催化者,为学生的发展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这样,学生的人文主义意识才能得到培养。没有人性化教学角色的教师,就不会有人文主义的教育,人性化教学角色的教师是人文主义教学成功的关键。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不应只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大学语文尤其如此。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节课。不用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即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哪怕是同样的一份教案,只要对象变化了,时空发展了,走进课堂的只能是独特的“这一节”课。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摆脱呆板、机械的教学方式,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教案都仅仅是教学的大致的依据和思路,不能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教案走,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及时打破既往的规范,让教学活动时常“出彩”,让学生时常有新的收获。 3.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有个性化的学生
大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问题的答案大多是唯一的,可是大学语文不能追求答案的统一,甚至唯一。正如 《语文课程标准》 中所说“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相互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心灵。“尊重比热爱更重要”,单纯疼爱,可能被人演绎为溺爱,也可能借“宽是害,严是爱”来掩饰某些教学行为。爱应该受“尊重”的理性思考的制约,尊重学生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护,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即便批评,也要尊重学生,只要学生树立了自尊,就会连带出现自主、自立、自信;轻蔑学生是对学生最大的伤害,随着自尊的丧失,就会连带出现胆怯、自卑、自弃。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教师根除统治的心态,建立人文主义教学的思想,充分地尊重那些有个性的学生,让他们获得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关键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
“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应使学生明白,对于一个问题或者事件的看法,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見智,在诸多问题上是没有定论的。对一篇文章或一个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或者是用不同的方式都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只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所有能自圆其说的论述和思维都是允许的,也是应该得到鼓励的。
总之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每个人的潜质、能力、性格、动机、兴趣、意志、情绪等各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构成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只有承认个性并包容个性的差异,每个人的尊严才能得到很好维护,个人创造性的实现才有现实基础。因此,尊重人的个体特征,尊重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存在的价值,这是对人最深切的关怀。
参考文献:
[1]刘小煊.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人文素质的培养[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洪山,杨锦鸿. 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 皖西学院学报.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