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h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提问是教师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发言,这是课堂教学中很普通的现象。但细细观之,却也是心态种种,气象万千。
  透过课堂提问,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思路,什么时候需要提问题,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题,教师都要在把握教学目标、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科学巧妙地设计,以起到检查学习效果、巩固已有知识、激发创新思维促进知识迁移等作用,有时还要针对课堂情况,适时进行调整。老师提问了,没有一个人举手,说明问题太难了;老师提问了,全班都举手了,说明问题太简单了,根本不用提问;老师提问了,只有少部分学生举手,那说明所提问题也许正是该提的问题。有的老师提问时心中有数,所提问题恰倒好处。如教学《我是中国人》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台湾教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台湾教师是一个爱国的教师。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在提问时应注意到全体学生的情况,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和问题的难易程度,给每位学生以发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充分展示自我,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我认为,高效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热闹的捕鱼场,每个学生都能借助教师发下的渔具与捕鱼的方法捕获水中的鱼儿。捕鱼数量的多少在于个人能力的大小,确保人人能捕到鱼则是教师的责任。课堂提问要能做到收放自如,也就是说在“教方法,发渔具”时要收,收的目的是为了后面的放,为了让学生在自由思考表达的空间里各取所好,自由表现。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走两个极端,一是问题空间太小,教师紧紧拽着学生的思维走,直到走入预先设置的陷阱便算大功告成;一是问题空间过大,学生如迷途的羔羊,四处乱撞、处处碰壁。收而不放的课堂是死板的,放而不收或无法收束的课堂是混乱的,好的课堂应该放得开,收得拢,课堂提问亦然。
  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教师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学生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给予课堂提问充分的重视,很好地掌握课堂提问这门技术,做一个“善问者”,努力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从而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其他文献
课堂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践活动。讲究课堂小组讨论的组织艺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鼓励课前准备  课前的准备不光是一项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向着更新的方向发展,使得课堂讨论的质量不再是一种无原则性的“吵吵嚷嚷”型。课前的预习、搜集资料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要注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制作卡片等。如在一篇新的课文学
期刊
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情趣、动机、兴趣等心理因素也都直接起着调节作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复述原文,而是通过学生兴趣盎然的“品味”,从认读——揣摩——自培——练习——学会——会学等一系列的阅读实践活动,达到培养学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纳能力、评价能力的目的。现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活节奏突飞猛进,人际关系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各类不正之风和腐败堕落现象日益盛行,整个社会大环境也变的日趋复杂。这一洪流冲击到了人们的心灵,也波及到了每一个校园、每一位学生。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好的正面的引导教育会使人正言正行、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反之则对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为此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加强品德教育尤显得十分必要。下面我来浅
期刊
新课程实施后,大家都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但这种气息并没有强大到让教室里使用新教材的师生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他们依然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中痛苦挣扎。如何挣脱樊篱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实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使课堂呈现出互动、激情、高效的特点,就必须紧紧围绕“自主、合作、探究、”三个原则大胆探索和实践。  一、确定探究目标  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整个过
期刊
教育学家和家长都认为动机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而且能增进学生的自尊心。使孩子对外界充满兴趣,做事投入,有好奇心,并促使努力学习,能持之以恒,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有战胜自我的信心。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学习的效果,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动机,我试从以下几点进行了探索。  一、提高学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属母语教学范畴,学生已具备必要的语文知识和经验,因此,使外部刺激与学生内部条件形成恰当差距,才能使学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愤悱”之感,从而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关键。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
期刊
新课改,新思路,新理念,这是新课程不同于传统教材的地方。纵观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发展的历史,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程结构过分强调统一性,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传统衡量教师业务水平往往是看教案是否详明、板书是否工整、课堂是否步骤化、公开课是否够味等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验,我们肯定地说,课程结构的设计,克服了传统课程结构整齐划一的弊端,蕴涵了极为鲜明的个性教育理念,对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探究、张
期刊
建立在自主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最高效的学习,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引导他们有效的学习的教学,才称得上最高效的教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形成习惯、提高能力。教师要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就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要激发学
期刊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中的一部分已经不能再适应新的教学和学习要求了。近来我校开展了“以杜郎口教学模式为主+自己学校特色”为理念的课改活动。我积极投身到改革大潮中去,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破冰之旅”。经过两年的实践,我积累了一些心得。  一、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预习课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一步,它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
期刊
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现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