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教育是儿童最早接受的教育,对人的毕生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皮亚杰认为0-2岁婴幼儿处于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在家庭的情境中,儿童直接作用于环境,通过游戏和探索客体,在头脑建立和修改心理结构从而更好的适应外部现实。父母决定了孩子周围“无生命”的物品(玩具、书籍和工具)的数量种类和组合、周围刺激的水平、安全依恋模式的发展和同伴情境的创设。本文运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剖析了0-2岁婴幼儿发展的特点,建议选择适合的游戏材料并建立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家庭成员及同伴互动模式,促进婴幼儿在认知、情绪和社会交往能力上的进步。
关键词:婴幼儿;建构主义;家庭教育;游戏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以自己的孩子为被试,在妻子的协助下对其进行了细致的个案研究,细心研究了孩子两岁以前的行为方式和思维发展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刺激和反应的关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直接作用于环境时,思维得到发展。
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使个体能对客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使信息秩序化和条理化,从而达到对心理的理解。图式一般从最初的运动动作模式发展到基于心理水平的转变,比如:6个月大婴儿的“落下”图式就非常刻板,只是简单的放开拨浪鼓,然后有兴趣的观看;但到18个月的幼儿,其“落下”图式就变得有思考性和创造性,在游戏中他会将球掷下楼梯或抛向空中,更有可能将不同材质的球类通过不同方式和不同力度的投掷去丰富“落下”图式,可见对世界的探索和好奇心均来源于此。
皮亚杰曾说:“智慧的本质是适应”。而同化、顺应、平衡就是适应内部组织的构建,也是“图式”变化的第一个过程。(1)“同化与己”,就是有机体把新环境成分整合到自己的原有结构中去,例如,当幼儿使物体落下时,也即在进行同化,使它们进入“落下图式”。(2)“顺应于物”,当新刺激不符合我们的已有图式,就需要对原有图式进行修改或重建,以适应新环境,例如,当幼儿把篮球和铁球分别投掷到空中,考虑到物体的不同属性,调整其“落下图式”;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当儿童改变不多时,同化多于顺应,意味着一种稳定的、舒适的状态,即认知平衡;当顺应多于同化,儿童处于认知不平衡状态;有效图式的产生更多来自于平衡和不平衡之间的持续发生。总而言之,儿童或成人的发展,都需要自身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开放性系统,通过学习或社会交往不断调节已有图式和新图式,以达到认知平衡。如果人始终停留在舒适的认知平衡区,则无发展可言。
游戏来自于物理环境中的刺激源。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处于“高度活动”的状态,动手动脑探索客观事物,通过作用于无生命物的客体,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幼儿在0-2岁阶段的游戏大致可分三种,玩具、日常生活游戏和假装游戏:(1)玩具大多为积木、沙和水、摇铃等,父母可尽量选择具有开放性的“聪明玩具”,尤其是一些天然材料,比如木头、布等,这类玩具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避免选择塑料的、包含着声光电原色的“笨玩具”,此类玩具通常只需要幼儿按动一个按钮发出声音或转动,一个按钮扼杀了更多可能性的发生。(2)幼儿的家庭教育要在生活中进行,在幼儿的活动中进行,所以日常生活游戏也成了幼儿游戏的重要部分,如各类豆子、塑料餐具、甚至幼儿自己的袜子等,一方面培养儿童应对日常事件的能力,也更加有利于在生活中亲子关系的建立。(3)假装游戏,可以实现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和社会化、调节和宣泄情绪、促进了幼儿的心理表征的建立以及语言的发展。很多研究都发现假装游戏使得儿童多方面的心智能力都有所提高,包括持续注意、以及、逻辑能力、语言和读写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反映自己想法和观点采择的能力(Laura E.Berk,2008)。总之,无论选择哪种形式的游戏,都需要确保游戏环境和材料的安全,定期更换游戏材料以保证游戏的新颖性从而引发儿童的认知冲突,另外选择的游戏材料要符合幼儿当前身心的发展的阶段,不可急功近利的超前。
游戏中的亲子关系是来自于父母的演示,而非权威性的教授。首先,每次拿出1-2个玩具,让幼儿自己选择,培养其专注力,并让他有“做决定”的自主感。再次,先让幼儿自己探索,父母不介入式的观察,保护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展示给幼儿新的玩法,在展示的过程中,父母是一个玩耍的游戏者,以愉悦轻松和享受的态度并一边玩一边用象声词去配合,一方面引起幼儿的兴趣增加其参与感,另一方面也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最后,如果幼儿此时刻没有模仿,可以用指令或者手把手一同玩耍,这一点的前提是完全尊重幼儿的意愿。“教”和“演示”看似目的相同,但效果相差很大;前者体现的是一种不平等的亲子关系,更多的是灌輸,忽略了幼儿的自主性,甚至父母的心态是急躁和急功近利的。后者是一种陪伴的关系,更多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做一个有趣的父母,不要低估儿童的任何一项能力,在放手中让儿童去爱和体验人生的神奇和美妙。
参考文献:
[1]Laura E.Berk.(2008).婴儿、儿童和青少年(桑标等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对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影响[J]. 苏海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3]幼儿园教学制度文化:偏差与更新[J]. 李如,林克松.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4]应试压力的下放:“幼升小”雷人试题考糊家长[J]. 周薇.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 2010(07)
[5]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 王萍.东北师范大学 2010
关键词:婴幼儿;建构主义;家庭教育;游戏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以自己的孩子为被试,在妻子的协助下对其进行了细致的个案研究,细心研究了孩子两岁以前的行为方式和思维发展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刺激和反应的关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直接作用于环境时,思维得到发展。
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使个体能对客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使信息秩序化和条理化,从而达到对心理的理解。图式一般从最初的运动动作模式发展到基于心理水平的转变,比如:6个月大婴儿的“落下”图式就非常刻板,只是简单的放开拨浪鼓,然后有兴趣的观看;但到18个月的幼儿,其“落下”图式就变得有思考性和创造性,在游戏中他会将球掷下楼梯或抛向空中,更有可能将不同材质的球类通过不同方式和不同力度的投掷去丰富“落下”图式,可见对世界的探索和好奇心均来源于此。
皮亚杰曾说:“智慧的本质是适应”。而同化、顺应、平衡就是适应内部组织的构建,也是“图式”变化的第一个过程。(1)“同化与己”,就是有机体把新环境成分整合到自己的原有结构中去,例如,当幼儿使物体落下时,也即在进行同化,使它们进入“落下图式”。(2)“顺应于物”,当新刺激不符合我们的已有图式,就需要对原有图式进行修改或重建,以适应新环境,例如,当幼儿把篮球和铁球分别投掷到空中,考虑到物体的不同属性,调整其“落下图式”;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当儿童改变不多时,同化多于顺应,意味着一种稳定的、舒适的状态,即认知平衡;当顺应多于同化,儿童处于认知不平衡状态;有效图式的产生更多来自于平衡和不平衡之间的持续发生。总而言之,儿童或成人的发展,都需要自身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开放性系统,通过学习或社会交往不断调节已有图式和新图式,以达到认知平衡。如果人始终停留在舒适的认知平衡区,则无发展可言。
游戏来自于物理环境中的刺激源。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处于“高度活动”的状态,动手动脑探索客观事物,通过作用于无生命物的客体,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幼儿在0-2岁阶段的游戏大致可分三种,玩具、日常生活游戏和假装游戏:(1)玩具大多为积木、沙和水、摇铃等,父母可尽量选择具有开放性的“聪明玩具”,尤其是一些天然材料,比如木头、布等,这类玩具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避免选择塑料的、包含着声光电原色的“笨玩具”,此类玩具通常只需要幼儿按动一个按钮发出声音或转动,一个按钮扼杀了更多可能性的发生。(2)幼儿的家庭教育要在生活中进行,在幼儿的活动中进行,所以日常生活游戏也成了幼儿游戏的重要部分,如各类豆子、塑料餐具、甚至幼儿自己的袜子等,一方面培养儿童应对日常事件的能力,也更加有利于在生活中亲子关系的建立。(3)假装游戏,可以实现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和社会化、调节和宣泄情绪、促进了幼儿的心理表征的建立以及语言的发展。很多研究都发现假装游戏使得儿童多方面的心智能力都有所提高,包括持续注意、以及、逻辑能力、语言和读写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反映自己想法和观点采择的能力(Laura E.Berk,2008)。总之,无论选择哪种形式的游戏,都需要确保游戏环境和材料的安全,定期更换游戏材料以保证游戏的新颖性从而引发儿童的认知冲突,另外选择的游戏材料要符合幼儿当前身心的发展的阶段,不可急功近利的超前。
游戏中的亲子关系是来自于父母的演示,而非权威性的教授。首先,每次拿出1-2个玩具,让幼儿自己选择,培养其专注力,并让他有“做决定”的自主感。再次,先让幼儿自己探索,父母不介入式的观察,保护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展示给幼儿新的玩法,在展示的过程中,父母是一个玩耍的游戏者,以愉悦轻松和享受的态度并一边玩一边用象声词去配合,一方面引起幼儿的兴趣增加其参与感,另一方面也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最后,如果幼儿此时刻没有模仿,可以用指令或者手把手一同玩耍,这一点的前提是完全尊重幼儿的意愿。“教”和“演示”看似目的相同,但效果相差很大;前者体现的是一种不平等的亲子关系,更多的是灌輸,忽略了幼儿的自主性,甚至父母的心态是急躁和急功近利的。后者是一种陪伴的关系,更多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做一个有趣的父母,不要低估儿童的任何一项能力,在放手中让儿童去爱和体验人生的神奇和美妙。
参考文献:
[1]Laura E.Berk.(2008).婴儿、儿童和青少年(桑标等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对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影响[J]. 苏海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3]幼儿园教学制度文化:偏差与更新[J]. 李如,林克松.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4]应试压力的下放:“幼升小”雷人试题考糊家长[J]. 周薇.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 2010(07)
[5]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 王萍.东北师范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