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探讨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8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教育是以塑造学生品格、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为己任的教育方式。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感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分析情感教育的内涵,针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问题,分别从教师的素质要求、教材的情感发掘等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情感教育 教材 氛围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成为道德教育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20世纪初提出了学生的整体教育观,但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一直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情绪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983年初,燕国材教授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燕国材教授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理论,明确指出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情感的积极作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并把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情绪因素和理性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愈加重视情感教育。我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也说:“教学若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些,无疑都强调了情感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1.教师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
  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情育情。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后进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启发点拨,尽量让其自己完成,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更加佩服教师,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由此看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现行语文教材是特别好的教材,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而且还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这些情感又可分为审美的情感(如愉快、悲哀、热情、憎恨、喜悦、神往等情感)、道德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理智情感(如求知欲、好奇感、兴趣感等)。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于不顾的教法,应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志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内涵的情感呢?
  (1)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经历、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字、词、句、修辞的潜在意义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体验感受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教师不但教其“文”,而且教其“义”,更有情地投入,那么就会以情动人。
  (2)教师的情感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于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有着直接影响作用。教师的范读,除了示范作用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把教师这特定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有表情的高质量的朗读表现出来。当教师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出来,并感染学生。
  3.创设氛围呼唤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把作品的情感传达给主体——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作为主体的学生应自觉融入课堂教学的意境之中,主动接受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以境育情”。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情感修养,在语文教学中把教材的最美的一面,用最真挚热烈的感情向学生展示出来,使学生的身心素质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成为真正适应时代发辰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M].朱光潜全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2.石义堂.语文教学亟待建立科学的原则体系——兼论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原则[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今天下午,我一回到家,一封彩色的信便映入眼帘,我好奇地走过去,一瞧,竟然是给我的!信没有署名,我好奇地打开了它,里面是这样写的:  张宇君:  你好!收到这封信你一定很惊讶吧,因为我是你的影子,今天我必须要和你谈谈,不然我会崩溃的!   哎呀,你的坏习惯实在太多了,做事马虎大意、顽皮、不认真学习……真是数不胜数。你的这些毛病可害了我不少,别的影子都嘲笑、讥讽我,我太孤单了!你别为自己打抱不平,还是
假如春季是大地的再生,那么凋零的冬季不正是一种孕育吗?  时序更迭,四季循环,像极一个人生命的历程,由明媚清纯的春进入热情活力的夏,然后自盛放的夏转入成熟的秋,再由恬美的秋进入沉思的冬。凛冽的冬季,像极走完了人生的一个历程,正期待另一次新的超越,正企望另一次新的突破,再展开另一种生命的新境界——期待另一个生命春天的来临。生命就是需要不断地超越和突破,才不致枯滞。  冬季真是属于沉思而非凋零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