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因此,要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关键是要对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在教育观念方面,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发和调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在教学模式方面,作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启发式、开放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新模式,即教师通过教学研究,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职业是一项不仅消耗脑力劳动还要消耗体力劳动的艰苦工作。教师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由于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听力和视力。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在行为方面,应具备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在情感方面,应是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能够以积极的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制造出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
三、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韩愈在《师说》中说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指的就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教其如何做人,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其核心是政治坚定、品德高尚、敬业乐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只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四、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量迅猛增长,知识信息空前丰富,知识更新、转化非常之快,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教师应不断地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努力进行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科研能力上,教师应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教育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論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发展;在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规律,大胆创新实践。同时,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养,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设置综合课程已成为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只有课程设置内容综合化,才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作用。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在教育观念方面,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发和调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在教学模式方面,作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启发式、开放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新模式,即教师通过教学研究,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职业是一项不仅消耗脑力劳动还要消耗体力劳动的艰苦工作。教师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由于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听力和视力。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在行为方面,应具备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在情感方面,应是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能够以积极的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制造出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
三、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韩愈在《师说》中说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指的就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教其如何做人,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其核心是政治坚定、品德高尚、敬业乐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只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四、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量迅猛增长,知识信息空前丰富,知识更新、转化非常之快,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教师应不断地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努力进行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科研能力上,教师应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教育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論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发展;在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规律,大胆创新实践。同时,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养,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设置综合课程已成为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只有课程设置内容综合化,才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