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职业精神缺失及对策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韦伟然(1981-),男,瑶族,广西龙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刘斌(1978-),男,汉族,江苏常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摘要:受社会职业环境、职业观念、高校职业精神培育等因素影响,当前大学毕业生表现出诚信意识不高、敬业精神缺乏、团队协作意识缺乏等职业精神缺问题。高校通过开展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实习效果,深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等办法,有助于解决大学毕业生职业精神缺失问题。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职业精神;缺失;对策
  职业精神是职业化的从业人员以本职业从业者共有的职业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对本职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信誉感为基础,在对职业规范与要求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思想成果、职业风范和精神境界。对于职业精神,人们最直接的观点就是“敬业”“专业”“团结协作”等标签。大学生毕业生的职业精神是其在求职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等,是大学毕业生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的反映,会直接影响其求职目标和职业发展。对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长期接受学校教育,对职业社会知之甚少,对职业及职业精神的认知几近空白。在学校教育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习惯、职业精神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和锻炼上存在环节和理念上的缺失,也导致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前后因为职业精神的缺失而面临诸多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职业精神缺失现状
  1、诚信意识不高
  我国正处于社会剧烈转型时期,各行业的诚信缺失现象此起彼伏。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意识不高正是社会大环境诚信度缺乏的影子。大学毕业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常常表现在个人求职过程及中的简历造假现象,签订协议后的频繁毁约,以及入职之后的频繁跳槽、失约离职。对招录大学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而言,掺假的简历和学生签约后的频繁毁约甚至失约失信,阻碍了用人单位的正常工作,导致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所对应学校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疑虑,也对求职者所在学校的后期毕业生造成不利影响。
  2、缺乏敬业精神
  职业精神所要求的敬业,承载着强烈的主观需求和明确的价值取向,这种主观需求和价值取向构成从业者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规定着职业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大学毕业生敬业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急功近利和缺乏积极学习的态度。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毕业生容易受职位、薪资、地域的吸引而极尽所能地去谋求高职位、大城市、高薪资的岗位,而忽略了个人的职业规划。在入职之后,更是容易因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薪资、工作环境好、工作体面、升迁迅速等因素的驱动等,不能脚踏实地地工作,从基层岗位做起,心态浮躁。同时,在找到满意的工作入职后,容易受学生时代固有惰性的影响,安于现状,缺乏继续上进,精益求精的精神,不善于珍惜学习和锻炼机会,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缺少主动性、自觉性差,缺乏工作热情。
  3、缺乏团队协作意识
  团结协作是人的生存方式,具有团结协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团队协作的意识是职场中体现个人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拥有团队精神的人能使自己在竞争中拥有更多的竞争砝码。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大多为90年代出生,独立性比较强,个性较为突出。加之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对集体活动缺乏积极主动性,加上缺乏与社会、与他人的合作意识,缺少集体归属感,在进入职业环境之后更难适应协作型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毕业生职业精神缺失原因分析
  1、社会职业环境的不利影响
  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职业环境难免受社会不良风潮的侵袭。一方面是职业环境功利主义的盛行,侵蚀着职业世界的价值观念,导致高薪、高位、体面等成为职业环境的成功标准。功利主义的盛行也误导大学毕业生过分关注物质利益,在这一过程中过分重视经济条件、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另一方面,职业和岗位平等观念仍未普及和深入人心,钱本位、官本位、权本位的观念仍旧充盈于职业世界中。
  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或职业者职务晋升时,过分看重学历、关系,对职业和岗位的歧视和误解无处不在。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不是考虑社会的需求,而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攀比工作待遇,把薪酬的高低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把高回报和轻松的工作放在首位。而大学毕业生一旦获取工作入职后,首要考虑的不是踏实工作、学习钻研,更多的是考虑升职、涨薪,谋取话语权,忽略了应有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精神的培育。大学毕业生一旦缺乏职业理想,不愿奉献,没有担当责任的勇气和信心,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精神的形成将无法实现。
  2、职业观念转变滞后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处于高压竞争状态,结构性失业和高学历失业状况并存。大学毕业生对“就业难”的认知仍然存在偏差,认识不够,也导致他们的就业、职业观念转变落后于就业市场真实需求。如在择业求职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决断的意识,认为只要坐等单位到校招聘即可,或者认为学校和老师会把工作送上门,家人会通融社会关系,曲线就业,最终导致他们匆忙就业甚至失业,在这样情况下获取职业的大学毕业生诚信度、对岗位的珍惜度成疑。
  在市场经济、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政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的价值导向存在误区,求职的立足点仅从满足经济利益、实现个人价值为出发点,而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实现社会价值的观念淡薄,不愿意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艰苦岗位和一线岗位工作。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毕业生在个人成长环境相对优越,成长在独子女和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彰显个性,缺乏与他人沟通交流,容易忽视他人感受。缺乏锻炼机会和自我中心的职业观念导致他们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工作的强度要求,也缺乏足够的职业耐心和信心,也缺乏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3、学校对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失位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高校虽然对思想教育、职业教育、道德教育等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但对职业精神的专项培养仍存在严重缺失。高校仍然缺乏职业精神培养的大环境,没有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提高到融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相应高度。   高校高度专注于专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并制定一整套的制度来给予保障,甚至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毕业生的专业职业能力训练,但却把职业精神的培养忽略。这样的政策的导向,一方面,使得老师无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仅仅通过内容简单、枯燥的职业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缺少相应的职业实践,造成教育环节的缺失。另一方面,无法建立起职业精神培养的相应的配套环节,如职业素质,职业礼仪、职业规范的专项学习、训练。这些都会给学生误导:未来的就业中只要有技术就行,只重视职业技能的发展即可;无需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职业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再去培养职业精神即可。导致学生只重视眼前,只看重重要有用的知识而忽视职业精神的培养。
  部分高校虽然也进行一定程度的职业精神培养,但是所培养的方式缺乏灵活和适用性。不是进行职业精神和操守的实践锻炼,而是以具体的职业精神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没有就职业精神所要求的职业情感、职业行为等进行操作练习,而是完全依靠传统式的课堂学习,缺乏沟通与交流,也无法激起学生对职业精神认可和学习热情。
  三、大学毕业生职业精神缺失的培养对策
  1、有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实践。一方面,把职业精神教育增加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另一方面,借助社团的职业活动,开展项目式、活动式的职业体验活动,借助培养过程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能力,认识、了解其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职业要求及职业规范。尤其到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更需要增加职业体验和实践环节,使得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相关的职业精神。
  2、提高职业实习效果
  实习实践活动是大学毕业生直观、深入了解职业,践行职业道德的最好途径。但由于教学培养环节及时间上的局囿,毕业生实习实践环节容易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交流、考察,导致学生对职业环境、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的了解都是浅尝辄止,获益有限。高校应帮助学生获取面向一线工作岗位的实习实践机会,通过安排不少于两个月的实习、实践、实训,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行业、职业,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和吃苦耐劳精神。只有通过真实接触社会的真实工作环境,才能够有效地把职业道德理论与社会职业道德需求相结合,提高其职业精神。
  3、深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职业规划教育的旨趣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及职业世界,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并进行相应的职业实践。高校应投入更大的课时和精力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首先,帮助大学生做好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规划,对学习阶段的学业进行合理的规划,为自己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做好具体而实在的准备。其次,借助相应的辅助测评工具和学科知识,帮助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通过了解自我的心理特征、知识技能、职业兴趣、性格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合理认知评价自我,明确优势、特长和劣势、不足,以便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确立合理预期。第三,明晰个人职业兴趣爱好对应的职业类别,深入了解对应职业的特性、特点、要求,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寻找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实现办法。(作者单位:1.河海大学学生处;2.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学工部)
  参考文献:
  [1]耿喜梅、严翠玲、柴淑芹.宗教伦理·经济伦理·社会变迁——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内在逻辑及评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
  [2][美]罗丝·乌舍尔.朱童等译.完美职业量身自造[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
  [3]马琪山.职业精神: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内助器”[J].陇东学院学报.2010,4.
  [4]李志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生涯辅导[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4.
  [5]邱吉.培育职业精神的哲学思考——从职业规范的视角看职业伦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对该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常识储备及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校非体育专业女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的,动机是多层次的;女大学生在锻炼项目上多选择与身体接触少、对抗性不强、力量小项目;且锻炼多集中在校内体育场,与同学在一起;体育消费水平比较低;平时生活与体育联系也不太紧密等,并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通过对文献资料查阅、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访问民间知名鲁绣传人等方法对鲁绣进行了深入地了解,全面分析了鲁绣的优势及缺点,从消费者、企业、鲁绣工艺者及鲁绣文化等角度,针对如何继承发扬鲁绣文化、促进其经济发展发展提出了建议对策,以期对鲁绣的传承及发展带来推动作用。  关键词:鲁秀;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解决的对策  鲁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绣种,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属中国“八
期刊
摘要:如何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好、更快地融会贯通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教练式教学视角对中等职业《计算机基础》课运用教练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如何运用教练式教学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效性进行了若干思考。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练式教学  一、引
期刊
在财富全球论坛上,IBM和富国银行两家公司的CEO分享了他们对于变革的建议。  那些全球最大的公司必须做出改变——并且要行动迅速。  这是财富全球论坛开幕会议得出的结论。财富全球论坛于本周一在旧金山开幕。两家历史悠久的公司IBM和富国银行的CEO,讨论了他们对于当今颠覆式变革的看法。(提示:尽管需要付出短期的代价,但他们却对这种力量持欢迎态度。)  富国银行首席执行官约翰·斯坦普夫表示:“五年前,
期刊
作者简介:臧文茜,沈阳体育学院副教授,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新闻学博士后研究、教育学博士。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舆论环境,也令网络舆论的“双刃剑”效应开始凸显,这给地方政府舆情治理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压力。随着网络舆情事件曝光的数量急剧增多,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也开始加快,尽管网络舆情处理速度有所提升,但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而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改革
期刊
摘要:本文从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概述、现状分析、对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政府监管模式中的典型样本“合肥模式”的探索研究,提出完善政府对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监管对策,以期在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过程中,实现政府的完全退出,真正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切实转变政府的职能,更好地落实政府的服务与监管职能。  关键词: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政府监管;合肥模式  一、公共资源市
期刊
作者简介:任耘(1973.10-),男,四川达州达川区人,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  摘要:员工是企业利润直接的创造者,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是企业保持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提高员工满意度,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本文结合成都新气象宾馆的实际情况,分析该酒店员工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
期刊
摘要: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儿童比成人更容易缺乏课堂安全感。课堂安全感是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有力感和可控制感,由此延伸出对自己、对学习以及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并能在课堂上真正的表现自己。对外儿童汉语教师需要树立课堂安全感意识,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的进行课堂管理,让学生产生安全感。  关键词:对外汉语;儿童;课堂安全感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语言,都会在不同程度上
期刊
作者简介:王静(1991.03-),女,汉,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在读,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  摘要: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而言,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现实需要。尤其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化改制以后,使得贴近农村发展的合作金融组织越来越缺乏。本文以苍溪县益民资金互助社为案例,探讨了产生背景、功能作用和成长逻辑,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资金互
期刊
作者简介:张亚君(1989—),女,汉族,山西朔州人,在读研究生,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伦理。  摘要:江苏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城中村改造,逐步消除农村户籍,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而后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得到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甚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肯定,要求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江苏模式”。而较有特点的是启动“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