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照的故事伦理

来源 :方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ff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故事者越是自然地放弃心理层面的幽冥,故事就越能占据听者的记忆,越能充分与听者的经验融为一体,听者也越是愿意日后某时向别人重述这故事
  
  本雅明在那篇流传甚广的《讲故事的人》中提到了很多因素,导致“讲故事”这一古老的手艺活的衰落:经验的贬值、信息大于报道、小说的勃兴、远行之人愈来愈少等等。杨照在《故事照亮未来》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本雅明的思想精髓:故事消失,其实是因为听故事的人不再好奇,也就是,不再对故事感到谦卑。
  这种消失的好奇心首先意味着,我们不再与他人分享共同的经验。这是个多元化的民主时代,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经验独一无二,只要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涉及他者,自然可以按照自由意愿生活。另外,既然一切凭自由意志行事,他者的经验对我已经没有太大影响,启蒙主义的观念遭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摒弃,这就意味着故事的实用主义特性也逐渐消失。本雅明曾说,趋向于实用的兴趣是很多天生讲故事者特点,一个故事或明或暗地蕴含某些实用的东西。这实用有时可以是一个道德教训,另一情形则是实用性咨询,再一种则以谚语或格言呈现。无论哪种情形,讲故事者是一个对读者有所指教的人。
  当然,按照本雅明的说法,“指教与其说是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不如说是对一个刚刚铺展的故事如何继续演绎的建议。要寻求指教得先会讲故事,编织进实际生活的教诲就是智慧。”这才是杨照《故事照亮未来》一书想要达致的目的:用说故事的形式传播观念,普及常识,诉诸智慧。
  观念不是哲学,不是深奥,观念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我们要学会分享共同的经验,自然能从中聆听到一些观念的声音。观念不是答案,也许根本没法提供答案,它只提供一种共识,一种寻求共识的过程。伯林说,只有观念才能对抗观念,还是太深了,不如用故事诠释观念来得实在。当然,这里的故事也有所不同:“一层指的是有情节的传奇,一段或长或短的人类特殊经验;另一层泛指‘过去的事’,大大小小曾经发生的事,尤其是一些太小太琐碎而不会被纳入归类为‘历史’的事。”
  杨照的这段话里,可以解读出两个信息,其一自然不用说是一种人类的特殊经验,可以从特殊到普通,寻找到人类群体的认同,最终特殊经验中总结人类共同生活的经验,即社会意见。其二是说在历史中寻找故事,可以以史为鉴。这一点就把《故事照亮未来》一书,与其他时评类的写作区分开来。
  我之所以如此推崇杨照的这本书,是因为从中解读到了一种距离感。当下的时评写作当中不乏优秀者,但是他们的写作受限于新闻的时效性,信息的及时反馈等等,过于匆忙的思考总不利于观念的沉思。而且时评写作最大的优势是批判,最大的劣势也是批判。记得前段时间听某位著名时评人开玩笑说,自己的文章,过了两年拿出来,修改日期重新发表,仍然适用当下。这话说得多少有些心酸,但也透露出时评写作在当下的无力现状。而杨照在他的文字中彰显出不同时评写作的特质,即是说从历史中寻找故事,通过故事诠释一种观念。这样的写作并不是对当下视而不见,对现实缺乏关怀和批判,只能说批判的目的总有所不同。那种“批判是一种建设”的说法不能说错误,但是如果总用这种思路解释自己的批判,批判也只能是一种形而下的建设。但是杨照的这些写作,故意拉开现实的距离,在历史的记忆中寻找到与当下的某种共通性,批判就有了一种梳理、训诫和总结历史得失的意义,从而可以对当下有所裨益和深思。
  杨照的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通往社会的100个观念”,其中有爱国、选举、战争、和解、历史、统治、记忆、身份、认同……这些词汇看似平常,但也正因为我们平常视之,对其意义也多半有种“模糊的认知”。观念本身是处在一种永恒的流动之中,很难定义和规范。但是也正因为这种微妙的变化,让我们对其内涵的延伸,意思的演变不再重视,这才是最为惊悚的地方。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共同点观念达成共识,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渴望特立独行的人类已经逐渐舍弃了对共识和观念的认同,极力寻求一种各自为政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当共识不成为共识的时候,观念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一旦观念失去了意义,我们的生活就开始陷入各种复杂难描的困境。
  毋庸置疑,生活本身是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所以我们才在故事和中极力规划出一种生活的秩序。而观念才是秩序的核心。观念是生活的根基,并不意味着我们一直认同某种观念,而是说你能保持一种开放的心胸,对各种异质经验、各种不同的观念保持好奇心,并能从中寻找到共识的那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很是喜欢杨照书中的第三辑“找到自己的风格”。我们生活的基本价值分歧很难并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了解别人的价值观,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找到某种共同的部分。所谓求同存异,是观念论的核心。无论是《对异质经验的兴趣》,还是《保持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无论是《理解别人与我们的不同》,还是《学习去爱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无论是《拒绝同质化》,还是《尊重常识与理性》,这些文字都彰显了一个写作者对故事的喜爱,对观念的谦卑,对异质的尊重以及对生命的热情。
  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提到说,使一个故事能深刻嵌入记忆的,莫过于拒斥心理分析的简洁凝练,“讲故事者越是自然地放弃心理层面的幽冥,故事就越能占据听者的记忆,越能充分与听者的经验融为一体,听者也越是愿意日后某时向别人重述这故事。”因为讲故事总是重述故事的艺术,当故事不被保留,这一艺术就丧失了。之所以丧失,原因是“听故事时,人们不再罗织细节,增奇附丽。听者越是忘怀于己,故事内容就越能深深地在记忆上打下印记。故事的韵律攫住他,听着听着,重述故事的才具便会自动化为他自身的资禀。”
  这也许就是杨照要用故事呈现观念的原因。观念需要普及,但不能以哲学家的方式,不能以形而上的方式,不能以观念普及观念,以观念诠释观念。观念需要故事的讲述,观念需要故事提供足够新鲜的滋养和好奇心。以故事讲述观念,让故事的韵律攫住观念,从而在记忆深处打下印记,才是最好的传播常识之道。
  责任编辑:黄倩
  
  图书推荐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
  [美]威尔斯·陶尔著 陶立夏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该书刚一出版就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十大好书”。这是一个讲述丈夫因偷情被妻子赶出家门的故事,为何在丈夫站在海堤上把一条海参抛向大海后便没了下文?一对隔阂重重的兄弟,他们的相处怎么会在哥哥转身吃下一口腐败的麋鹿肉时就戛然而止?一系列没有终点的故事,让人困惑,又勾起好奇。威尔斯·陶尔笔下的美国,散发着避世者、格格不入者黑暗的光辉:失败的发明者,嗜酒的梦者,不幸的父亲,不服约束的儿子……
  
  《野行集》
  高其才著 法律出版社
  推荐理由:全书正文分杂忆、怀念、行走、思索、心迹五部分。本书是一位学习法律、讲授法学者三十年的人生小结,是一位行走在田野的教师的跋涉记录,真实反映了一位与法有缘者的心路历程,客观呈现了一位努力向上学人的所思所想,也部分展示了1981年至2011年的中国社会情状。
  
  《剖析恶魔》
  [美]迈克尔·赫·斯通著 晏向阳译
  推荐理由:《剖析恶魔》在详尽分析了600多个暴力罪犯的案例之后,斯通大致上沿着古代诗人但丁在《神曲》里定下的结构,把邪恶行为分出了22个等级。斯通告诉我们加强对邪恶的理解将如何有助于我们改进司法体系。他预言,终将有一天,人们可以判断出哪些罪犯是可以被拯救而回归社会的;哪些小孩已经表现出暴力犯罪倾向,却能在危险爆发前及时得到纠正。
其他文献
人间四月天,晴空万里,柳树杨树萌新芽发新枝,青翠欲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怡人的风拂过处树枝草儿摇曳生姿,三四只燕子在爱民区法院办公楼前飞过,给淡蓝色的天空留下了曼
我国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国内市场经济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传统行业基于通信网络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社会主流趋势。在国内市场经济转型战略深度实施的新形势下,通信
为进一步深化机关作风整顿, 优化营商环境, 塔河县人民法院全力推进诉讼服务中心窗口建设工作, 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服务群众、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