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到了初三依然有绝大部分同学一碰到阅读题就犯难。对这个问题,必须从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我们有必要对阅读教学作一次认真反思并寻找对策。
首先,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否有理论指导。在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从字词开始讲授至归纳中心主旨结束,其中还要分层,理解语句,理解内容,有多少学生明白老师究竟在做什么?学生在认认真真地听讲、思考、答题之后,阅读概念还是模模糊糊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老师在讲授文章知识、理解文章的同时,一定要告知学生一个完整的阅读流程,即整体感知、把握文意、梳理文脉、抓住关键词句段、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再进行分步细读,理解上下文意或品词品句,最后是迁移、创新、评价、探究等。在讲课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有丰富的文体知识和阅读知识,他们才能明白什么叫阅读,才能明白如何听阅读课,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不至于雾里看花。
其二,反思我们是否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钻研探究的习惯。无论是一篇课文还是一篇课外阅读,学生往往一扫而过,略知大意便匆匆答题。在课堂上,学生被老师的问题牵着走,没有时间静心阅读,大多数情况是读一遍便开始分析引导甚至给出答案。连通读一遍都尚且有困难,更何况是要读懂读透,长久的不良习惯使学生完成语文的阅读作业只求最后的表达结果,而根本不问阅读过程。因此,要始终强调一篇文章要读两至三遍直至读懂读透为止,方能答题。读懂也就是要懂文意、懂文体、懂文脉、懂文句。
其三,反思我们是否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不留痕向来是学生的通病。在课堂上的“痕”是老师给的,回家的自主阅读的“痕”是习题所给的。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有必要强调阅读的路径,即找出文脉、写出层意、划出关键句、写出对文章词句的理解、研究表达技巧,一定要养成“有痕阅读”的习惯。
其四,反思我们阅读指导中是否引导学生耐心地读了题、审了题。不能不审题不懂题就答题,学生对题目都不甚了解,便自以为是地写出答案是造成阅读得分低下的一个原因。读题,首先要全部读,把与文章有关的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研究,因为它们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干、互不联系、各自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勾联、相互影响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把握了一整套阅读题后,明确了出题的出发点,也就是有关阅读的考点,再配合文章,综合考虑所有题目涉及的文章区间、考题答案在文中的分布。而且这样读题,有利于发现题与题之间的联系,它们有时便是解题的信息来源。还应仔细审题,它可以把握试题指向,把握表达路径。
其五,反思我们是否引导学生养成精心组织答案的习惯。所谓精心组织答案包括三层意思,一层是弄清题目要求,包括问什么,要求答什么,用什么语言形式,有哪些限制条件,力求一一满足;二是依据原文的关键词句,客观地组织答案;三是检验答案是否满足试题的各项要求。在试卷中,有时规定用原文作答,或是自己的语言作答。写答案前一定要精心准备,不能漫不经心答题,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地表达。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得分意识。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必需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如果在每一篇阅读训练中都能力求做到以上这些,那么我们的阅读水平是应该能够得到相应提高的。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钢十一中]
教育生态学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对象。这不仅因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是生物界发展到最高层次而又脱离了动物界的人,而且由于人处于生态系统中,作为生命系统的一部分,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教育生态学的任务,首先是从生物圈出发,以系统网络的观点,全面地分析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教育的作用机理和规律。其次是按照层次分析方法,把教育生态粗分为宏观教育生态与微观教育生态,细分为教育个体生态、教育群体生态和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的群体,有着自己的年龄结构和教阶结构,从而形成生态锥体。第三是运用水平分析法,分析教育水平结构、教育分布模式以及教育生态的功能等。
选自《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
首先,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否有理论指导。在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从字词开始讲授至归纳中心主旨结束,其中还要分层,理解语句,理解内容,有多少学生明白老师究竟在做什么?学生在认认真真地听讲、思考、答题之后,阅读概念还是模模糊糊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老师在讲授文章知识、理解文章的同时,一定要告知学生一个完整的阅读流程,即整体感知、把握文意、梳理文脉、抓住关键词句段、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再进行分步细读,理解上下文意或品词品句,最后是迁移、创新、评价、探究等。在讲课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有丰富的文体知识和阅读知识,他们才能明白什么叫阅读,才能明白如何听阅读课,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不至于雾里看花。
其二,反思我们是否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钻研探究的习惯。无论是一篇课文还是一篇课外阅读,学生往往一扫而过,略知大意便匆匆答题。在课堂上,学生被老师的问题牵着走,没有时间静心阅读,大多数情况是读一遍便开始分析引导甚至给出答案。连通读一遍都尚且有困难,更何况是要读懂读透,长久的不良习惯使学生完成语文的阅读作业只求最后的表达结果,而根本不问阅读过程。因此,要始终强调一篇文章要读两至三遍直至读懂读透为止,方能答题。读懂也就是要懂文意、懂文体、懂文脉、懂文句。
其三,反思我们是否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不留痕向来是学生的通病。在课堂上的“痕”是老师给的,回家的自主阅读的“痕”是习题所给的。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有必要强调阅读的路径,即找出文脉、写出层意、划出关键句、写出对文章词句的理解、研究表达技巧,一定要养成“有痕阅读”的习惯。
其四,反思我们阅读指导中是否引导学生耐心地读了题、审了题。不能不审题不懂题就答题,学生对题目都不甚了解,便自以为是地写出答案是造成阅读得分低下的一个原因。读题,首先要全部读,把与文章有关的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研究,因为它们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干、互不联系、各自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勾联、相互影响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把握了一整套阅读题后,明确了出题的出发点,也就是有关阅读的考点,再配合文章,综合考虑所有题目涉及的文章区间、考题答案在文中的分布。而且这样读题,有利于发现题与题之间的联系,它们有时便是解题的信息来源。还应仔细审题,它可以把握试题指向,把握表达路径。
其五,反思我们是否引导学生养成精心组织答案的习惯。所谓精心组织答案包括三层意思,一层是弄清题目要求,包括问什么,要求答什么,用什么语言形式,有哪些限制条件,力求一一满足;二是依据原文的关键词句,客观地组织答案;三是检验答案是否满足试题的各项要求。在试卷中,有时规定用原文作答,或是自己的语言作答。写答案前一定要精心准备,不能漫不经心答题,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地表达。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得分意识。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必需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如果在每一篇阅读训练中都能力求做到以上这些,那么我们的阅读水平是应该能够得到相应提高的。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钢十一中]
教育生态学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对象。这不仅因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是生物界发展到最高层次而又脱离了动物界的人,而且由于人处于生态系统中,作为生命系统的一部分,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教育生态学的任务,首先是从生物圈出发,以系统网络的观点,全面地分析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教育的作用机理和规律。其次是按照层次分析方法,把教育生态粗分为宏观教育生态与微观教育生态,细分为教育个体生态、教育群体生态和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的群体,有着自己的年龄结构和教阶结构,从而形成生态锥体。第三是运用水平分析法,分析教育水平结构、教育分布模式以及教育生态的功能等。
选自《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